大众将导入比亚迪DM-i系统,比起怕技术泄露,我们更担心这个问题

前几日,大众的中德联合代表团考察了比亚迪。除了讨论刀片电池的采购之外,这次考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那就是比亚迪DM-i系统外供大众。

当然了,能不能谈成暂时还不好说。但在实现全方位的电动化之前,混动会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向。对于大众来说,直接引进比亚迪的DM-i系统可以节省不少研发精力,而且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实际上最近几年,自主品牌给国际车企“反向输出”技术,早已成为常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国内车企为何将技术慷慨相授?让功夫汽车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1)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往前推十年,国际车企对于自主品牌的态度,可是与现在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对于技术的态度就是四个字,“严防死守”。

最早是发动机技术,在国产车的发展初期,还没有形成自主研发发动机的能力。整个研发体系还没有形成,质量管控往往顾此失彼。关键时刻还是三菱汽车伸出了橄榄枝,向一部分车企销售了自家的发动机,这才帮助国产汽车渡过困难期。

再之后是变速箱,很长一段时间变速箱技术都被爱信、格特拉克等几家巨头垄断,大量利润被它们赚走。即使如此,看到国产车对它们产生威胁的时候,爱信们也会果断玩“断供”。

最过分的当属大众,它一度将合资伙伴一汽告上法庭,理由是一汽奔腾在研发过程中采用了大众MQ200变速箱和EA111发动机的关键技术。这个案件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其提到的MQ200变速箱甚至是一款手动变速箱,连这个都要告,可见大众对合资伙伴轻视到了什么程度。

这个事件甚至对一汽自主品牌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给自主品牌打上了“抄袭”的标签。

国际车企的严防死守也有好处,那就是让自主品牌彻底放弃了幻想。从2013年左右开始,自主品牌纷纷推出自己的高端发动机,17年之后又有了自己的变速箱。再之后就是弯道超车了,开始投入电动化赛道,如今已经在纯电动和混动领域取得了领先。

比亚迪和奔驰合作的腾势,技术上以比亚迪为主,比亚迪与丰田合作的电动车即将量产;吉利与奔驰合作的Smart,采用的吉利的电气化架构和技术;长城即将对宝马出口MINI(配置|询价)的电动化生产线,两者合作的的光束汽车,用的也是长城的技术架构。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十年前想要一张图纸都不可得。如今的国内车企,早已掌握了技术上的主导权,开始对国际车企反向技术输出。

(2)“跑马圈地”重要,技术泄露风险不大?

当然了,对于比亚迪等车企输出技术,很多消费者其实并不看好。在他们看来,以前老外对我们严防死守。好不容易超车了,就这样轻易做技术输出,太不划算了。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想,因为对于当前的新能源行业来说,尚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越多的车企加入进来,对我们整个产业链是越有利的。

为什么美国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倡导者?很大程度还是因为特斯拉的存在。而特斯拉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则很大程度得益于当年国内独资引进特斯拉。正是因为上海市以一折的价格给了土地,又给了马斯克急需的低息贷款,特斯拉才能起死回生。

因此在当前的汽车发展方向上,中美其实是一致的,欧洲和日本则是观望的态势。如果让大众、奔驰、丰田、宝马都能够在新能源领域分一杯羹,将非常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再说了,DM-i并不是一套单独的软件,EHS电混系统、DM-i专用刀片电池以及配套的交直流充电装置这些,其实都是配套的。而这些零部件全部是国产的,老外即使想模仿也模仿不来。

退一万步讲,即使大众学会了DM-i的全套技术,也耗费了无数的心机实现了电池和相关控制系统的量产(这几乎不可能,光电池没有5年都很难投产),比亚迪其实早已准备好后招。

在之前的财报电话会议上,王传福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第五代DM系统已经研发完毕,也就是第二代DM-i系统,将于2024年正式量产。以如今大众引入DM-i的速度来看,假设18个月实现量产,那也已经到2024年了。

也就是说,当大众的DM-i车型上市的时候,比亚迪的第二代DM-i车型已经量产,对大众依然会形成降维打击,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3)抓住全产业链,握住所有风口

目前国内车企最应该关注的,其实远不是所谓的技术泄露。而是全方位的技术突破,保证我们在新能源汽车的所有领域站稳主赛道。

在传统的三电领域,国内车企其实已经实现了领先。以最为重要的动力电池为例,当前国际上最热门的三种动力电池分别是麒麟电池、第二代刀片电池以及4680电池,前两者分别来自于国内前二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只有4680电池是特斯拉研发出来的,但国内电池企业同样也在跟进。

在最新的固态电池、磷酸锰铁锂等领域,国内企业也在不断探索。而电机和电控系统,国内企业基本上与日企算是平分秋色,也并没有技术代差。

在传感器领域,虽然博世、法雷奥这些巨头依然强势,但国内也出现了华为、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大疆这些企业,市场份额也在逐渐走高。

目前最危险的,恐怕还是芯片领域,高通和英伟达分别把持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两大领域,都建立了不小的领先。

好在国内也有华为、芯驰科技、地平线、黑芝麻这些企业,包括比亚迪、零跑等车企也有自主研发的芯片,基本属于美国之下,其余所有国家之上吧。包括大众其实也已经与地平线建立了合资公司,这说明这些欧洲车企某种程度已经放弃了挣扎。

只要我们把最核心的产业链留在国内,其实国际车企们想“翻脸”也非常难。可以想象一下,大众的“神车”核心部件全部产自国内,怎么看都是一件开心事。

(4)功夫拍案

实际上国内车企“卖”技术已经慢慢成为了主流,今年上半年,吉利的知识产权许可以及技术支援服务的总收入已经达到25.7亿元,成为了吉利最大的利润增长点。

既然技术发展这么快,找人“分担”一下研发成本也没啥不好的。马斯克之前不也讲过,只要自己的创新速度足够快,就不怕对手抄袭。对于国内车企同样也是如此,只要技术在持续向前推进,做点技术创新也是好事一件。

大家期待采用比亚迪技术的大众“神车”吗?

2022-10-31

202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