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底特律没落到比亚迪爆发,错过新能源将错过城市未来 | 新京智库

新能源汽车,这一万亿美元级别市场,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赛道。

▲吉林长春,第18届长春车展上,中国主流新能源车集体亮相。图/IC photo

文 | 柯锐

6月28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在长春举行奠基仪式。

据悉,这将是奥迪在中国第一家仅生产纯电动车型的工厂。新工厂计划于2024年底投产,规划年产量将超15万辆。

在世界级豪华车制造商中,奥迪不是唯一在华布局新能源汽车的。实际上,近日,奔驰和宝马在中国的工厂也有新动作。

6月13日,奔驰最新纯电动汽车EQE在位于顺义区的北京奔驰工厂成功下线。6月23日,宝马在华迄今最大的投资项目——沈阳里达工厂投产,其造价约为150亿元。该工厂具备100%生产新能源车能力。

媒体报道称,短短半月内,德系三大豪华车制造商BBA(奔驰、宝马、奥迪)同时在中国举行新工厂的投产或奠基仪式,这是过去十几年中未出现过的事。

在新能源汽车成为行业“主流”的大背景下,汽车巨头们来中国布局新能源汽车,既再一次凸显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巨大吸引力,背后也反映出各地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浪潮趋势的决心。

1

底特律沦为“鬼城”,硅谷实现新生

上月,坊间还出现特斯拉在上海建设第二工厂的传言,其后媒体证实为特斯拉在上海超级工厂附近扩产。

马斯克曾在财报电话会中提及,特斯拉在2030年要实现2000万的年销量目标。

与硅谷和特斯拉在全球市场的叱咤风云相比,传统汽车城底特律和诞生于这里的汽车巨头则显得沉寂。

自1899年建立第一座汽车制造厂起,底特律就成为美国汽车工业的标志性城市。一个多世纪以来,作为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的总部,底特律被称为世界汽车业最著名的地标城市之一。

然而,时代无情地改写了底特律的命运。

2013年7月,底特律市政府向当地联邦法院正式提出破产申请,这座曾经熙攘的“汽车之都”沦为“鬼城”,留给世人一个落寞的背影。

在20世纪中期,底特律是美国第四大城市,人口超过185万,仅次于纽约、芝加哥和费城。现在人口大量缩减,仅位列美国城市第十八位。

底特律已经成为产业僵化、城市衰败的象征。

底特律的衰落原因,可以有多个维度的解读。美国经济学者莫雷迪认为,是底特律未能及时抓住新旧产能转换的历史时机,在达到临界点和当地生态系统进入下行螺旋之前,借助自身的独特优势重塑自己。

城市和产业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从产业更迭发展角度来看,最前沿的产品将很快商品化并易于制造,处于技术前沿的高科技产业将成为主流。从电视机、电脑到手机,都经历了这个发展历程。未来,新能源汽车也即将成为这样的产品。

传统汽车制造业早晚会步入老迈、不再成为增长引擎,这很正常。莫雷迪认为,底特律的衰落不在于未能阻止汽车制造业的下行趋势,而是在于没能在还拥有一个生态系统的时候,将其应用到新的赛道上。这个解读的确很有见地。

在底特律陷入衰落的同时,美国另一个地区旧金山-硅谷,则成为汽车市场的新焦点。特斯拉总部位于美国硅谷,其创业团队用IT理念制造汽车,而不是以底特律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制造思路。特斯拉在全球掀起一股新能源汽车热潮,也成为 “硅谷传奇”之一。

其实,鼎盛时期的底特律曾是美国最重要的创新中心、“大脑中心”。而硅谷的崛起过程中,在人口、经济等方面的表现与早期的底特律非常相似。

但是,旧金山-硅谷表现更加优秀。其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并做出积极应对。旧金山曾经是一个港口支撑的工业城市,但后来其城市生态没有因循守旧,不再执着于港口业,而是果断转向金融业,再转向高科技,成为全球创新中心。由此实现了新生,焕发了更大生机。

底特律、硅谷的兴衰轨迹,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镜鉴。

▲3月1日,美国加州,硅谷Santana Row购物中心。图/IC photo

2

新能源汽车成为城市“撒手锏”

特斯拉对全球汽车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在整个汽车行业打开了一个新的方向。

这个诞生于美国的全球新能源汽车标杆企业,如今把最主要的生产基地部署在了中国上海。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产能规划为45万辆。2021年,特斯拉全年交付93.6万辆,其中上海超级工厂累计交付约48.41万辆(含出口),占特斯拉2021年全球累计交付量的51.7%。

目前,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超过美国弗里蒙特工厂,成为特斯拉全球出口中心。

特斯拉落地上海,对上海和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不容小觑。

据“上观”报道,2021年底,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国产化率达到90%左右,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大部分都来自中国供应商。特斯拉国产化的零部件涉及的国内直接和间接供应商超过180家。其中,长三角供应商达到56%。

而这家明星车企的拉动,还产生了集聚效应。目前,上海临港新片区已经构建起涵盖汽车芯片、自动驾驶系统、汽车内饰、车身、新材料、精密加工等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生态,成为该地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预计到2025年,新片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地。

而在这个产业集群里,电池供应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遍布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包邮区”。

近年来新经济蓬勃发展的首都北京,同样抓住了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也使得北京经济结构“含金量”更高。

汽车产业是北京市高端制造业的第一大产业,近年来,北京积极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其中,新能源汽车发展是重点。

2021年,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9961.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2022年北京“两会”明确提出,推动小米汽车开工、理想汽车建设是2022年北京市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国内,还有多个城市,因为抓住了新能源汽车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良机,城市品牌和实力得到提升,实现了新的“逆袭”。

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甚至直接提升了一些城市的知名度。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最牛风投城市”的合肥。实际上,这一称号的获得,正是在于合肥成功引入京东方、蔚来等一批新兴企业,将城市经济主赛道导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

多年来,合肥作为一个普通省会城市,“存在感”一般,由于近年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成绩亮眼,一跃成为“网红”级明星城市。

目前,合肥的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3个产业集群已经具有全球影响力。

2020年,合肥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21年,合肥市GDP位列全国城市第19位,比2020年的排名前进了1位,比2015年排名更是前进了9位。

近期,比亚迪市值过万亿,也让深圳备受瞩目。

在深圳的大街上,比亚迪等电动出租车非常醒目,呈现出显著的“新能源”景象。

目前,深圳是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规模最大、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2021年,比亚迪销售新能源汽车突破60万辆,同比增长220%,连续9年中国第一。

据悉,比亚迪在全球拥有40万名员工,深圳作为全球总部,本地员工超过10万人。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没有深圳,就没有比亚迪。”其实,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企业,也为深圳这座城市的竞争力加分不少。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品的增长态势,也让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在区域经济格局中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深圳福田中心区CBD市容。图/IC photo

3

万亿美元产业与城市迭代“进化”

为什么对于城市来说,新能源汽车如此重要?

有业界观点认为,今后二三十年,能够形成万亿美元级别市场的“五大件”,目前大体上已经出现雏形:一是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二是家用机器人,三是头戴式AR/VR(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或头盔,四是柔性显示,五是3D打印设备。

五大“未来产业”,新能源汽车可谓首屈一指。

在近日召开的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年会上,有知名经济学家称,新能源相关的产业是未来最有希望的、最具爆发力的领域,“现在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这一说法引起热议。这一观点未必准确,但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无疑非常大。

当今,世界经济面临多重不确定性冲击,及时抓住富有前景的新兴产业,培育世界级大企业和世界级产业集群,是未来城市发展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等世界级城市群的经验表明,当今核心城市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核心产业集群的竞争。而世界级大企业是支撑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要素。

通过吸引创新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群,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无疑是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地理和集聚的力量将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拥有世界近20%的人口,是世界独一无二、超大规模的单一市场,这意味着在全球供应链和产业分工格局的地位举足轻重。

德系三大豪华车制造商和特斯拉等企业来到中国城市布局新能源汽车,实行“销地产”,有利于中国城市培育相关产业集群,同时,这些企业得益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某种意义上说,双方取得了共赢。

随着各大车企加快新能源布局,相关城市的汽车产业也在进行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组和升级。而汽车产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代表,也将在自身的转型发展中引领城市的迭代“进化”。

新能源汽车,这一万亿美元级别市场,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赛道。

撰稿|新京智库首席研究员 柯锐

编辑|李潇潇

2022-07-05

202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