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高颜值,又是技术控 比亚迪海豹给对手“画赛道、下战书”

2014年,以色列科技公司Mobileye发布了第三代图像处理芯片--EyeQ3。

或许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指甲盖面积大小的半导体原件,改变了整个汽车行业生态。彼时,EyeQ3被成功搭载于特斯拉首款量产车型Model S上,成为该车的“主控大脑”。

一场新能源汽车的科技革命就此拉开序幕。

而在大洋彼岸的另一边,同样有这么一家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道路上砥砺前行。

如果说,特斯拉的热销离不开FSD(全自动驾驶)、CTC和一体化压铸等软硬件核心技术的加持;那么,比亚迪的一鸣惊人同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多年后,比亚迪凭借e平台3.0技术、刀片电池以及八合一电驱总成等系列核心技术,一跃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集大成者。

日前,随着海豹新车的正式预售,比亚迪再次为消费者描绘出一幅令人拍案叫绝的未来出行画卷。

作为首搭上车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成为比亚迪汽车新的“杀手锏”。

简单来讲,该技术就是将电池上盖与车身地板合二为一,进一步提升车辆空间利用率和整车安全性。

我们知道,以往纯电动汽车电池包通常采用CTP“三明治”结构(电池上盖+电芯+托盘),与车体是两个独立的部件;而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则是让车身地板集成电池上盖+电芯+托盘的形式,组成统一整体。

以海豹为例,采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后,车身扭转刚性提升70%,超过40000N•m/°,可承受50吨重卡的碾压,达到了百万级豪华车的刚性水平。

由此可见,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加持下,动力电池系统既是能量体,又是结构件,不仅简化了车身结构和生产工艺,更重要的是大幅提升整车安全性。同时,此举还能进一步拓宽了操控极限,增强了整车舒适性、NVH性等。

另外,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还让动力电池系统体积利用率提升至66%,能量密度提升10%;并且在车内净高相同的前提下,车身高度还降低了15mm,全面提升空气动力性能和视觉效果。

当然,安全的车身设计,离不开更为精准的操控,而iTAC智能扭矩控制技术就是全新体验的基础。

iTAC智能扭矩控制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只能通过降低动力输出恢复车辆动态稳定的老旧方式。该技术基于电机高响应的特性,在轮速传感器基础上,增加了电机旋变传感器。

轮端每一圈可分成4096个采集位,信息采集速度和精度大幅提升,相比单独依靠轮速传感器,iTAC的识别精度提高300多倍,可提前50毫秒以上预测车轮转速变化趋势,从而让汽车动力控制的速度与精度大大提升。

通过实时调整各电机输出扭矩,最大程度减少动力的变化,让安全性、舒适性和操控性得以大幅提升。

比如,当车轮出现异常但尚未打滑时,iTAC就已提前识别到抓地力异常,并调整轮端扭矩匹配,让车辆恢复稳定。

而当车辆打滑时,iTAC可以将扭矩从低附着力轮端转移到高附着力轮端,或者在低附着力轮端输出负扭矩,提升高附着力轮端扭矩,保证极端情况下整车动力输出和动态稳定。

在做到不触发或者减少触发 ESP 功能的同时,该系统充分发挥车辆动力潜能,扩宽操控制限,提升驾驶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海豹还采用后驱/四驱的动力架构,而作为豪华高端车型的必选项,这样的设计无疑为用户在行驶质感、驾驶乐趣方面带来高品质的运动体验。

再加上,比亚迪海豹首搭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结构,配合e平台3.0前后50:50的配重,比亚迪海豹在横向、纵向、垂向三个方向的车辆性能显著提升,操控性更好、舒适性更优。

基于“海洋美学”设计理念的高颜值,以及以e平台3.0技术为首的行业核心技术。不客气的讲,海豹已经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真正的技术控。

写在最后:

比亚迪海豹的亮相,不但是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iTAC智能扭矩控制技术等行业核心技术的量产化,更是比亚迪汽车在新能源领域刮起的又一轮“科技风”。

大量新技术的应用除了给到用户十足的诚意外,也体现了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垂直整合能力。目前,比亚迪海豹已开启预售,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亲自试乘试驾体验一番,相信新车一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2022-05-22

202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