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帝油箱的尺寸决定了多少升油的存储量?,

【诺总入坑电车】大众粉,不必移情别恋——ID.4自备心得

【写在前面】

各位诺粉新年好,今天给大家呈上一篇真金白银的大帖!前几天我给诺嫂买了台电车,说说心得,帮站在油电分叉口纠结迷茫的诺粉捋清一点思路,也算是答谢大家过去一整年的支持哈。

瓜子饮料还有么?没过期就准备好,今儿我就帮您掰扯下面三个问题:

1)啥情况下,我适合买台电车?

2)啥情况下,我适合买台ID.4?

3)啥情况下,我适合买台二手ID.4

最后还有个彩蛋,感谢看到最后的忠实读者。

(图:公司车源,我花了17.3万在上架前截胡,看中就尽早享受~不墨迹)

【第一问】电车 or 油车?

这个话题,我在微信私聊里已经回答到拇指起茧了,今天公开聊聊。我们卖过不少主流的电车,虽然占比不多,但多少我也路试过,有些粗浅的观点,并不是很多人传的“诺总不玩电车”(谁说的?请我吃回锅肉哈)。

电车有一些共性的优点和短板,我简单列举一下,大家看完后无外乎这三种路径可供对号入座:

a)你若能完全接受这些短板,那就适合买台电车,油车卖掉;

b)如果你觉得这些短板还是有点难以下咽,但优势又很吸引你,那就油电双修,好好规划一下什么样的油车来做互补;

c)如果你不为这些优势所动,还想等待技术进一步突破,那就再多玩几年油车,多圆一些年轻时的梦,趁油车性价比一年更比一年香。

我遇到超过¥2000元的购买决策,通常喜欢先这样定调。

电车的优势,很多前辈都说过了,我用诺式风格快速过一遍:

+ 能源便宜。充电的综合开销约等于一台百公里油耗2.5~4升的油车,且不怕堵车、怠速等低效工况。

(图:入手开了不到400km,多是郊区和市区工况,平均电耗16.4度/百公里,如果算1.5元/度,也就是每公里两毛五,相当于一台百公里油耗3.2升的油车表现)

+ 低速安静。没发动机,那是妥妥的静,你只听得到电机、变压器工作的声音和车速起来后的胎噪、风噪。电车低速完爆油车,中高速嘛,那还得看具体电车的隔音功力和对标的油车NVH水平。

(图:以这台ML320为例,隔音和NVH非常好,车速高于30km/h就基本听不到发动机了,拿它跟电车对比,中高速噪音完胜电车,技术硬用料足还是王道!)

+ 加速响应好。电机嘛,响应要多快都行。但我听说,现在OEM的最新研发方向却是尽可能地模拟油车的加减速响应,减少新客户的不适感,换取更高的接纳度。也是啊,你买台电车,天天体验4秒加速么?舒服还是主流需求。

+ 重心低。容易获得小侧倾过弯的操控优势。这个不等同于“电车操控优于油车”,只是有一个不错的先天基因,还要看后天是不是勤奋。如果电车的悬架调校和整车匹配做到位,可以甩油车一个街区,如果没调好,依然也会没信心和不舒适。

(图:G50进城方向,转嘉闵高架的那个圆弧匝道,宝马3系虽然可以60km/h过弯,但也少不了驾驶员的胆识,因为你会感觉距离极限不远了,换ID.4呢,谈笑风生间无意一看,居然随随便便就是60km/h,丝毫没有挑战任何困难的感觉啊~)

+ 上车就能吹热风。电车供暖靠电加热,不用等发动机热机,冬日早上刚上路的那前7~10分钟,电车秒击败油车,但等油车热起来后,又是另一个世界了。这一条和很多人的固有认知不一致,那是因为电车司机通常舍不得开热风(我打车打到电车,乘坐体验普遍很差,冷成狗),或者厂家为了保续航,加热能力没有给那么足,这就得就车论车了。

+ 适合在车里等候。那不怎地,原地吹空调,座椅加热、按摩可以一直开着,插着电玩手机、刷车机,看片打游戏,睡个午觉,那还不跟在家里一样一样地,不担心一氧化碳中毒,这个油车是做不到的。

+ 车机系统娱乐性、智能性(可以)很好。这方面国产新势力往往很擅长,作为很花哨的卖点,但是大厂普遍很内敛,甚至像ID系列这种,就连车机的正常功能都被时常吐槽,就看大家怎么选了。

以下是电车的普遍劣势

- 续航短,冬天更短。目前主流电车的标称续航普遍在400~600km,实际使用起码打个7、8折,而且电池的特性最好要避免“充满”和“用光”,推荐工作区间按20%~80%算的话,只有60%的可用电量。好,再打个6折,还剩多少有效续航自己算,如果等效到油车上,相当于给宝马3系装了个不到30升的油箱。而油车的续航可是动辄就大几百km,甚至破千公里哈,不怕加油到满,跑到只剩5升油再找加油站也是家常便饭,整箱可用度起码90%,想远距离出行,还是油车硬!

(图:ID.4 X初见版,标称555km的续航,开着空调就只剩460多km了)

另外,电车开空调开暖气,会造成心头滴血的续航蒸发,当你身边一台电车驶过时,注意看车主,是不是基本都穿着羽绒服?我喜欢上车前把厚重的外套脱在后排,下车再穿,那就得牺牲大几十公里的续航来延续开油车养成的习惯。

- 能量补给比较耗时。充电可比加油慢多了,遇到排队就更浪费时间,而且充电速度越快,对电池伤害越大,这是物理定律,家里或公司如果有慢充桩,就优先慢充吧。

(配图:给车子充电可比加油有趣多了,盯着APP看着电量一点点增加,尤其是那些不断跳动的参数,还有历史充电的数据随时回看,理工男毫无抵抗力。充电耗时虽长,但我就是忍不住想看,这得感谢程序猿们,APP和UI做得好,把枯燥的充电变得有趣了。)

(图:我发现APP的数据和实车数据还是有出入,具体哪个更真实呢?)

- 通常不够暖和。除非你非常舍得牺牲续航,具体上面已经聊到过了,至于那个热泵空调,大家如果物理基础好的话,可以轻松知道到底必要性有多少,从而判断值得你多掏多少钱。

- 动力构架不同于油车,调校有各种可能性。但大多为了凸显电车相对油车的优势,调校风格可能会让司机乘客不适应,所以我建议买电车更有必要试驾。

- 剩下就是安全性问题了。电车可以造到足够结实,不存在发动机侵入驾驶舱啥的,但大家最怕的还是自燃。电车自燃的概率很低,自燃时人在车里的概率就更低,但电车依然屡攀销量高峰,说明这个痛点并没有阻碍购买决策,这方面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好了,看完以上这些加加减减,请回到本章开头的abc三个判据,哪个路径适合您?我显然是“油电双修”党,认为电车覆盖市内通勤毫无压力,但是去外地和长途自驾还是开油车有信心,为此XC90就是绝好的互补车型,或者买一台适合全家旅游的MPV,续航破千那种,比如混动奥德赛、混动艾力绅啥的。你要是玩车党,可以配一台跑车或经典车作为互补,911之类。

(图:我去提ID.4的那天就开得这台1.4T顶配野帝,它也很适合作为互补油车,车价够低,配置够高,油耗够省,55升油箱,跑长途也可以跑800-900km了,足够覆盖一整天的行程)

【第二问】Why ID.4?

这里要说到ID.4的优点和缺点,它的缺点我能接受和理解,它的优点是我看中的,那就可以做出购买决策咯~。

咱先说缺点,看你招架得住不。

- 车机不利索。车友普遍反应ID系列的车机有不少小毛病,比如著名的黑屏,需要“重启”,需要“开一段距离自愈”,的确像是很傻很傻的问题哈,所以后来大众提供了软件升级服务。由于有解决方案,而且车机黑屏不影响整车其他行驶功能(这一点大众做得很对),我选择无视;

(图:某天下班路上我遇到一次“时间消失”的问题,所有小表都停止计算里程、均速和行驶时间,于是请教了一个牛人,他说别管,第二天就能好,结果我晚上下楼丢垃圾时钻进车里一看,自己好了!)

- 说到升级,操作很耗时。连4S的修理工都觉得很繁琐,顺利的话,需要花整整一个白天完成,不顺利就再加一天,车子需要留在4S。由于我有别的车开,而且升级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我选择接受;

(图:我买车后,专门去附近的4S咨询了一下) (图:我买车后,专门去附近的4S咨询了一下)

- 根据我个人实测,百公里耗电比特斯拉毛豆3高15%~20%。但我也知道ID.4比毛豆3重了400kg,比毛豆Y重200kg,理应更耗电,按电价折算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我知道软件升级后,由于低温条件下的控制策略改变,ID.4的电耗会下降一些,所以基本没有对我造成膈应;

(图:晚上去吴越大王家取东西,来回一趟的电耗,按这个开法,84度电可以跑630km哦~)

- 后排配置寡淡。只有出风口、充电口和中央扶手杯架,其他都没有配,这一点我倒是有点不舒服;

- 车机的娱乐性实测发挥很受限(据说网落稳定性不够好)。功能也不够强大,不像某些自主品牌新势力,可以坐车里刷车机看网络电影啥的,爽到飞起。考虑到我没啥时间在车里坐着玩这些,就淡化了,即便是需要,我宁可买个支架,把家里的iPad Pro装车里,仅把车子当蓝牙音响,就能实现压倒所有量产电车的车内娱乐体验,所以这一条完全不阻拦我做决策;

- 销量少,市场保有量不多。这对我而言简直是优势,我可不想老是撞衫别人,但是在我买下后的一周里,我就老是遇到同款车。

(图:市区家的邻居跟我是同一个颜色的,区别在于他的是一汽大众的ID.4。)

(图:回到郊区家,竟然也发现还有个邻居跟我买了同一个颜色的ID.4,停在我旁边。)

OK,现在说说ID.4吸引我的N个优点

+ 内外观都很好看。不光是造型,还有内外灯光,不愧旗下有等厂,让人耳目一新;

+ 操作和设计依然像台“车”。符合一个老司机对“车”的刻板认知,而不是“电脑碰巧会跑”;

+ 配置比较丰富。加热按摩一脚踢,转向头灯、方向盘加热、盲区提示、防眩目后视镜、无钥匙进入、无线充电...;

(以上亮点吸引我赶紧出去开一圈,这也是我第一次试驾ID.4)

(图:俩女儿特别喜欢调这两个灯带的配色,总是无法达成统一意见,于是就这段路听老二的,下一段路听老大的,带老婆出门时,老婆又会悄悄调成她的审美,而我一个人开的时候又得调回我喜欢的配色,没想到人到中年,居然跟这么个配置杠上了)

+ 加减速调校有技术。除了油门响应比油车快之外,其他都是纯粹的油车加减速感受,跟我开过的很多电车都不一样,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明显是故意调校的,开习惯油车的玩家可以无缝上手,我之前做过调校,知道这背后的心血和技术含量;

+有油车的驾驶感。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B挡(类似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的驾驶感受依然很像油车。完全可以B档开,乘坐也不容易晕车,大众对过渡工况的fine tuning堪称完美;

(图:20寸的大脚,完全不需要升级了,而且我看网上说用的还是防爆胎,完全符合宝马迷的渴望)

+ 悬架弹跳很舒服。不像某电车那样是死硬死硬的反馈,而又因为重心低侧倾小,可以获得更高的过弯速度和更好的过弯姿势,车流穿梭很从容,这一点我非常满意;

+ 转向中性,指向精准。快速小幅修方向时车头响应很迅速(不是那种先做body roll,再发生车头指向的情况)说白话,驾控感受很接近“熄了火的Macan S”,但和911的修方向响应还是有差距,后者快速修方向时,像是有人左右扇你耳光,想体验这种操控的电车,请买Taycan;

+ 转弯半径很小。似乎EPS系统做了齿条扩展,前轮明显可以转更多的角度,掉头挪车都很方便,而且EPS工程师还在最后的这部分扩展转角上做了特殊手感的处理,让你知道这部分转角正在被使用,绝!

(图:跑后座拍一张方向盘的工夫,界面又被女儿调成了芭比粉)

基于以上路试感受,我已经决定要马上掏钱了!回家让诺嫂选了个颜色,我就直接零售价截胡了,早买早享受(公司规定,如果不是滞销车,员工购车必须按零售价,结果诺嫂偏偏挑了台价格最贵的,里程不到6000km,认了)。后继一边使用一遍上网做功课,我还发现了一些优点,总的来说,这车有点属于“娶回家再恋爱”的类型,比如:

+ 买回家后看懂车帝,发现居然是后驱的!顿时感觉自己赚了,也解释了为什么操控这么好,大众粉,盼星星盼月亮,盼来后驱车的那秏喜极而泣的感觉,你懂的;

+ 电池真大。84度电,家大业大的感觉,大众比别家明显舍得堆,后面看看新的软件如果可以把低温管理逻辑改善的话,续航可以更长呢!

+ 续航值更真实。表显续航是动态估算值,不断地根据你的耗电量修正,所以数据比较实在可信;

(图:扎实可信的表显续航)

+ 安全性真好。买完才知道ID.4的中保研的成绩,罕见的优等生,大家自己可以网查,有人说是中保研第一名,我就不多说了。

+ 老牌德系大厂出品,建造质量真是不错。缝隙、工艺、段差的控制,细节处处显段位,业内人士一眼便知是好东西。

+ 可玩性高。大众,依然是大男孩的大众。喜欢原厂升级加装的,就选大众不会错,大家自己淘宝、闲鱼搜一下,就知道ID系列有多少东西可以加可以改可以刷了,丰富多彩,让人拍手叫绝,大众还是男孩的大玩具。

(图:第一次给它充电,好不容易找到个车位,APP上有时候显示车位空闲,但是偏偏就有不充电的车占据,让你望尘莫及)

+ 最后要说的是价格。我很少用全球眼光看车价,因为一直觉得别国卖得便宜和我无关。前天我看老外评价ID.4的视频,发现这款全球发售的车型,在中国市场的售价居然是个洼地!美国市场是最接近中国价格的,基本版换成RMB也要卖27万好几,老美还直呼厚道。配合前面的亮点,它就是典型的宝藏车,车价赶超老美的机会可真不多,抓住一个就偷着乐吧。

【第三问】二手 ID.4 or 全新 ID.4?

这还用细说么?大家都是关注二手车N年的玩家了,你说买个1万km的二手车,和新车的差别能有多大?再看看这个价格,省下来的钱可以吃多少份回锅肉啦。

不过,买新车也有优势,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加装配置,而不用自己回来再去折腾,但是德粉的乐趣不就是在折腾上么?

【聊聊其他】

对了,网上很多人拿ID4的后轮鼓刹说事儿,不少诺粉问我怎么看。我觉得后轮毂刹是节约成本,但是很聪明,因为电车制动90%以上靠驱动系统反拖回收动能,最后那一点点才靠制动器辅助,为啥后轮就不能用鼓刹呢?大家保持独立思考,不要被没车的人张张嘴带节奏哈。

买的毕竟是台大众,升级的便利性和开放度是非常哇塞的。大众粉,不折腾升级怎么好意思说自己会玩大众呢?ID系列有丰富的配置可以供大家折腾,根据自己需求选择,具体今天就不多聊了。

(图:前天去洗车,遇到一个途安车友,异常板正,看得我口水横流,这款车也特别适合作为互补型油车,因为实在太省油了,而且也是大众,也有非常辽阔的改装升级空间,上海站还有一台带ACC和丹拿音响的同款6座,有识货的大哥不?)

关于续航,也被问了很多,其实电车续航根本不是亮点,也不可能成为强项,就不要太苛求续航了,只要你周围有充电条件,400km的标称续航就够用了,就像当年的苹果手机,使用体验是好,但充满电只能用一天啊!?老子诺基亚一周,飞利浦一个月呢!结果呢,续航持久的都倒了,因为给手机充电非常方便,苹果的续航问题根本不算痛点。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电车的续航在我看来,就是班里考60几分的那几个学生,我不觉得你某次考70分的就牛逼到哪去,你拼命考到80分了,还是不如那几个次次98、100分的有希望进清华。所以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使用条件,适当弱化续航问题去选择和使用电车,只要不是短到让你焦躁就OK了,多看其他长处,比如体育好,比如擅长社交,会张罗组织活动,善良真诚人缘好,或者做事情特别认真有毅力等等,未来混得可不一定比尖子生差哦。

ID.4,4.6米长,虽说是SUV,但离地间隙并没有真正SUV那么高,我觉得算MPV和SUV的融合或跨界体比较贴切,适合全家人日常代步,生活用车。由于这一代平台的架构和布置很有优势,车鼻子可以做得很短,A柱前移(A柱延伸线已经和前轮相切了),这样就在有限的车长下,造就了更大的车内空间,后排也比较宽裕。

ID.4对标Model Y比较合适,ID.4的后备箱没有那么“溜背”,可用空间更大。特斯拉走的路线和ID系列不一样,极致简约的造型,各种巧妙的降本设计,特立独行的架构及理念,颠覆性的搅局者,的确收获了很多追随者,但我偏传统和谨慎,最终还是在尝鲜的道路上迈出了保守的一步。

【写在后面】

感叹人生苦短,人过40后,花钱越发不纠结了,看上了就搞,把时间省给体验而不是纠结。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选择的悖论》,书上说了一个购物的道理,过多过细的对比,会让最终的消费缺乏幸福感。买东西一定要找最合适的,被作者称为“最好者”,而找到一两个重要吸引点就能下手的叫“足够好者”,前者容易因决策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而崩溃,万一买到的东西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容易后悔、陷入沮丧;而后者心态更好,付出更少,容易因消费带来满足。

说这个,是想提醒大家,车不是上帝造的,只要企业受限于成本,车都不可能完美,就看你需要什么亮点,可以无视哪些缺憾。德国大厂的电车,不如特斯拉前卫科技,不如国内新势力酷炫,但是完全击中我这个老玩家对“车”的认同,我心中的车感受起来就该这样,我为自己的认同埋单,至于那些不成熟和缺憾,瑕不掩瑜。回想一下,第一代特斯拉出来时,啥价格,但毛病比ID.4少么?这么大个国际车企,应该是有底蕴积淀的吧,做事应该是认真严谨的吧,应该是珍爱品牌口碑的吧,也应该不会因钱烧完没拉到新投资而轰然倒闭吧~

我没考虑开两年卖掉会亏多少,没考虑换一个电池要多少钱,更没考虑20万km后养车会不会比较贵,这些问题我无法预见,也就不去自寻烦恼了。

最后总结一下ID.4:大众史上最具性价比的一款车,没有之一(这是引用吴越大王的原话,因为厂家完全是亏钱在铺货)。我觉得对德粉而言,它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大众车主能体会保时捷一般的驾控。大家一直心心念念的换车天梯,现在可以一步直达,还等啥?

【篇尾彩蛋】

关于电车容易拉低车主的格局,这的确是个不容小觑问题。

曾经我玩X5、卡宴,Q7,一箱油¥600、¥700,油卡递给加油工,加满!两分钟后扬长而去。我也从来记不得汽油的准确单价,就知道是7~8块一升吧。而现在呢?开始关注哪个APP电价低,晚上9点后去充电会便宜6毛钱/度,哦,等一等,10点过去可以再低两毛也!妈呀,登记一下车牌照,可以免俩小时停车费哈,赚了赚了.... 一边充电,一边在车里等着。

我去,充一次电总共才几十块钱,我却已经开始关注几毛钱的差价了,这些个APP还偏偏爱把电价标到小数点后四位,这有意义么?!No,这绝不是我,每次都得掐掐大腿让自己醒过来。

结合自己的入坑感受,吐血建议电车车主互勉,相互提醒不要让格局沦陷。我找到最好的方法是,时不时要故意选峰值时段去闹市商圈停车场充电,接受一下3元/度和20元/小时停车费的洗礼,每周锻炼一次,让格局不至于萎缩。

再告诉大家一个小经验,你搭乘朋友同事的电车时,谁车里舍得开暖风,谁的格局多半就比较大,不信自己验证一下,别说是我总结的哈。

2024-03-29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