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测试标准,国内有没有权威的纯电动车评测标准?纯电动车有必要一车一桩吗?

我国首个官方电动汽车标准是EV-TEST,在2017年底发布了第一批测评结果电动汽车测试标准。

电动汽车是否需要实现“一车一桩”呢?

2015年发改委等四部门印发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要求2015年-2020年,我国建成480万台充电设施,以满足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私家车领域的前两年,电动汽车续驶里程普遍只有一两百公里,存有严重的“里程焦虑”。再加上充电速度非常慢,如果没有足够的充电设施,是无法满足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现在,电动汽车续驶里程越来越长,充电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趋势下,一对一的充电设施,反道会造成充电桩资源和充电位资源的浪费。在电动汽车续驶里程普遍达到三四百公里甚至五六百公里的情况下,普通消费者几天甚至一周充一次电,已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实现“一车一桩”,势必会使充电设施的闲置率进一步提高。建议充分利用好大数据,合理配置充电桩,让资源共享最大化。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楼主您好,非常愉快解答你的问题和提问,我来谈谈我的观点吧,因为对此类问题有很多的研究,针对这个回答,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电动汽车测试标准,国内有没有权威的纯电动车评测标准?纯电动车有必要一车一桩吗?

一般来说车辆年检上线的时候主要检查几个方面吧,第1个检查一下车辆的外观是否完好,有没有相关的伤痕,第2个检查一下车辆的大灯尾灯以及各方面的灯光的情况,第3个检查一下车辆的刹车的情况,

电动汽车测试标准,国内有没有权威的纯电动车评测标准?纯电动车有必要一车一桩吗?

最后一个检查一下车辆的尾气的排放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大多数情况下,如果车辆没有问题的,30分钟之内都可以基本搞定。

电动汽车测试标准,国内有没有权威的纯电动车评测标准?纯电动车有必要一车一桩吗?

对于私家车来说,无论是纯燃油车型还是电动车型,在过了6年的使用之后都需要上线检测。在6年到15年之内车型是一年一检。过了15年使用期之后为每半年一检。

只是在检测项目上,燃油车型和纯电动车型有所差异。纯电动车型在尾气检测一项,不需要上线检测。而像其他的例如灯光外观底盘等功能检测,纯电动车型也需要涉及。

在年检通过之后,纯电动车型也需要像春燃油车型一样在车窗上粘贴年检标。证明该车已通过了当年的年检。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但是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却不尽如人意。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受市场规模、成本控制所限,缺乏系统性的研发设计生产和测试评价体系,导致产品质量一致性、安全可靠性等方面未达到市场及消费者的实际要求,如何在市场大规模化启动的重要时期,优化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部件测试评价体系,成为了行业和企业的关注焦点。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中心)主办、常州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协办的第四届“国际电动汽车及关键部件测评研讨会”在江苏常州召开。本届会议以“测试评价助推产品技术升级”为主题,围绕整车、动力电池系统、驱动系统、充电系统四大技术领域,从新能源汽车检测测试工况、企业及产品准入政策法规、整车主客观实证测评、新能源车辆安全运行监控等话题展开深度研讨。

一、中国认监委官员王昆就国内绿色汽车产品自愿性认证与合格评定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发表了讲话。

中国认监委官员王昆

从促进产业升级、消费引领、公共服务的角度,目前都需要建立一种权威的产品测评制度。根据近几年开展的各种测试评价的制度来看,总体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也存在着缺乏统一的规范监管、没有有效保证测评公正性和有效性等问题。另外,有一些测评制度技术水平不高,同时,互认程度不足,还面临着地方性、人为性的行业壁垒,缺乏开放的透明度,给社会公众的认知带来混乱。

调动和发挥第三方技术机构和企业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第三方认证评价和企业自我评价的方式,则可以建立灵活、多元、合格的评定管理制度。

对于像电动汽车这样的新兴战略产业而言,需要第三方技术机构的协同监管,因为这类产品技术性非常复杂,从全要素的角度开展电动汽车等级评价制度非常必要,但是单从政府的行政监管方面可能无法实现这种有效的监管,未来会出现更多第三方技术机构,从技术和管理上协同监管。

二、在“整车级测试评价技术”方面,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李孟良介绍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监测工况研究与开发中的中国工况实际行使数据采集监控与分析平台的研究。

中汽中心专家李孟良

中国工况信息系统的整体框架包括两部分,即基于数据库的架构部分和分布式文件系统部分,前者用于即时的计算和查询,后者用于大数据存储、分析等复杂的运算。通过中国工况信息化系统的监控情况,可以直观的监控到受监控地区的车辆整体信息、定位信息、车辆运行轨迹和参数的动态回放等,由此可以研究车辆运行中关于车速、电压、电流等关键数据的实时状态。

在工况平台开发的过程中,有的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提出了对新能源汽车实现安全监控的想法,以及对关键零部件运行特征进行分析的需求,事实上我们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专属功能,也实施了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监控,通过该平台实时监控新能源汽车电池状态,判断电池安全,评估电池级别,分析充电行为,评价充电设施布局等。以此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营,推进电池梯次利用。

三、在“动力电池系统测试评价技术”方面,部分专家以动力电池不同产品层级切入,结合实际案例和研发性测评产品介绍了动力电池系统,并重点分析国内动力电池系统热安全管理技术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不足,以及关键核心技术分析。从可靠性、日历寿命评价和耦合特性三个特性介绍企业技术路线、研究成果,分析发展不足之处并提出发展趋势。

中汽中心新能源试验室主任王芳

充电安全与很多因素相关,包括充电设施、车量监控平台、电动汽车本身、BMS等,同时中间充电接口以及通讯协议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严重的事故。

因此必须充分了解电芯的基本情况,附加设计科学的电池管理系统,最后加上对系统的保护,这样就能在一个电芯发生失控的时候,起到减缓系统发生热失控的速度。我们不能要求电池不发生热失控,只是希望在发生安全事故之前,车上的人员可以有足够的逃生时间,这是我们所要求的安全理念。

四、在“充电系统测试评价技术”方面,部分企业代表结合充电基础设施和充电系统关键产品,介绍了企业未来发展布局、相关测试评价体系方法以及实际产品案例分析,探讨充电系统技术瓶颈及未来发展趋势。

苏州智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家彤介绍了当前充电连接应用方面出现的问题,他认为由于参与多方的责任与配合不明朗,由此出现了争执不休的责任推诿与互相抱怨。

设备企业认为是车辆端插座的问题,插拔力太紧降低了用户体验,插拔力太松又使接口容易烧蚀,因此车辆端应承担主要责任;接口企业又认为设备企业要求的线太长,安装不当,同时车辆设计及接口安装位置也有问题,运营企业在操作上也有不当之处;另外整车企业和运营用户也将出现的问题推向其他三方。

针对出现的问题,参与各方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安全及互联互通。设备企业应该选用有应用经验、质量可靠的供应商,设计线束及连接器保护结构,及时隔离问题部件,定期维护保养;整车企业应做到在车辆插座方面注意安装角度、位置,合理固定布线等;运营用户应该让设备的线长尽量缩短,因为线越长隐患越大,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方便操作;最后,接口单位要严格遵从各项接口标准要求,严格把控充电接口和产品质量,做好产品应用监管及售后服务。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依靠政府的支持,根源还在于产品。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部件产品须经过科学系统的设计研发和测试验证,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2021-10-29

202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