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财经】三年亏损近200亿元,威马汽车流血IPO

继零跑汽车之后,新势力第二阵营又一家车企开启赴港上市之路。

6月1日,威马汽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联席保荐人为海通国际、招银国际及中银国际。在科创板奋战未果后,这是威马汽车IPO的第二次尝试。

从招股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威马汽车过去三年的发展状况,不管是亏损情况还是毛损率,经营业绩指向都不容乐观,如何破局,成为威马汽车的当务之急。

三年亏损174亿元

从收入状况来看,威马汽车近三年来发展势头较为平顺,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威马汽车总收入分别为17.62亿元、26.72亿元、47.43亿元。

但与连年增长的总收入背道而驰的,是威马汽车的亏损情况,同期公司年内亏损分别达到41.45亿元、50.84亿元和82.06亿元,累计亏损额高达174.35亿元。与此同时,公司的毛利率也迟迟未能转正,2019-2021年,毛损率分别达到58.3%、43.5%、41.1%。

从亏损表现来看,威马汽车与先一步递交招股书的零跑汽车而言,仍有一定差距。根据零跑汽车招股书显示,近三年累计年内亏损48亿元,还不足威马汽车的零头。而二者的销量差距也在2021年进一步收紧,威马汽车交付新车44157辆,零跑汽车以43748辆的成绩紧随其后。

在销量不相上下的情况下,亏损却有零跑汽车的近4倍,威马汽车的钱都烧到哪里去了?销售及营销开支是重中之重,2019-2021年累计支出超28亿元,尤其是2019年,营销开支占比超过当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公司成本激增的罪魁祸首。

与此同时,为填补亏损漏洞,威马汽车开始“借借借”之路,近三年来累计借款总额达到188.3亿元,用于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

此外,作为新势力而言,研发能力是关键因素,而花钱如流水的威马汽车,在研发投入上却并不积极。2019-2021年,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8.93亿元、9.92亿元和9.81亿元,占比同期总收入的50.7%、37.1%和20.7%。可以看出,尽管总收入连年上涨,但研发投入却并未水涨船高,甚至2021年的研发投入环比出现微缩态势。对于一家处在上升期的新势力而言,收缩研发投入,无异于饮鸩止渴。

IPO之行多坎坷

其实除了借款,威马汽车的融资能力也并不差,仅2019-2021三年时间,公司就累计融资162.7亿元,也使其2021年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迅速拉升至41.56亿元。但对于“没有二百亿不要造车”的新势力而言,这样的成果显然杯水车薪,这也是威马汽车急于通过IPO续命回血的关键所在。

早在2021年初,威马汽车就曾向科创板发起IPO冲击,并在1月29日顺利通过上市辅导,成为当年最有希望登陆科创板的新势力车企,没有之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证监会收紧监管政策后,众多企业迎来密集“折戟期”,威马汽车也未能幸免。有知情人士透露,这与威马汽车“科创属性”未能符合监管要求密切相关。

从威马汽车占比不多的研发支出可以看出,威马汽车并未将全部心神放在技术研发上。持股5.96%的百度,为威马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做出突出贡献。其新推出的威马W6(配置|询价)新车,号称率先达到L4级无人驾驶技术,然而该技术仅支持特定场景(停车状态下)的无人自主泊车,尚不能在公开道路行驶。

此外,有传闻称在与百度Apollo合作后,威马汽车将不再能自主研发自动驾驶,尽管省去了一笔研发开支,但在友商们纷纷开启全栈自研之时,将核心技术拱手让出,对于威马汽车而言似乎不是一项最优解。特别是在百度与吉利联手打造集度汽车后,威马汽车的地位似乎显得愈加尴尬。

值得一提的是,从招股书的车型特点来看,不管是销量主力军威马EX5(配置|询价),还是被寄予厚望即将在2022下半年推出的威马M7,其ADAS功能仍主要集中在L2级场景之中,甚至此前推出的威马E5(配置|询价) Pro车型还倒退回L1级场景。显然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威马汽车已经丧失了一定的竞争力。

在折戟科创板后,威马汽车又将目光投向了港股市场,尽管创始人沈晖对此多次闭口不谈,但种种迹象表现威马汽车IPO势在必行。根据招股书最新规划,上市后募资所得将用于研发汽车开发平台及下一代智能电动汽车,以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和营运资金。从威马汽车的过往来看,此次募资能有多少真正用于研发,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产品安全问题频发

对于威马汽车而言,IPO之后,公司也远远未到安全落地的境地。截至2022年4月底,威马汽车累计销售新车仅9.8万辆,尤其是进入2022年后,前四个月累计销量8957辆,月均交付量刚刚突破2000辆关口,形势十分严峻。

销量连续多个月急速下滑,除了众所周知的疫情发散、物流受阻、芯片短缺等原因外,威马汽车自身的原因也非常严重。2022年初,据多位威马EX5车主爆料,威马汽车以特惠活动为由,擅自将车主送检车辆进行“锁电”处理。

舆论一时甚嚣尘上,不论事实真相如何,车企都不应以损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为代价,而威马汽车始终未对此事做出回应,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到了消费者的购车信心。而导致威马汽车“锁电”的罪魁祸首,还要追溯到EX5的“自燃事故”。

从2020年到2021年,威马汽车连续发生了十余起自燃事故,威马汽车甚至在2020年一次性召回上千辆汽车,以更换电池包解决车辆自燃问题。但安全隐患并未随着这次召回而彻底终结,2021年12月,短短四天时间,威马又连续发生三起自燃事故,事故车辆均为威马EX5,而官方除了推出有“锁电”嫌疑的特惠活动,未对事故作出任何回应。

尽管新能源汽车由于其特殊属性,自诞生以来多个品牌均出现过自燃事故,但像威马汽车这样频繁发生在同一车型上的“非偶发性事故”,也实在并不多见。而像威马汽车这样“装死到底”的对策,也着实不是一项最优解。

事实上,威马汽车或许已经无暇他顾。自2020年以来,威马汽车频频进行内部组织结构调动,首席零售官、CTO、首席出行官等核心高管纷纷出走,令威马汽车的组织架构及经营管理时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没有一个稳固的大本营坐镇,如何能够造出令消费者满意的新车?

结语:

相较于传统品牌,新势力除了电动化、智能化的优势,服务体验也是打败传统车企的“魔法”之一。纵观威马汽车的发展历程,似乎每一项都成为消费者诟病的“软肋”,在距离赴港IPO又近一步的当下,能否交出一份令消费者满意的答卷,威马汽车成长的空间还有很大。但面对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威马汽车面临的挑战仍然十分艰巨。

2022-06-03

202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