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之门外的电动车 谁来保卫动力电池的真正安全?

近几年其实大家不难发现,城市道路上的绿色车牌越来越多,新能源汽车势如破竹,发展前景无限大好,但随着体量的增加,车辆安全就成为很多用户最为担心的问题,加上近期有不少车自燃的新闻,所以又有很多人说起了“新能源汽车不靠谱”。

近日,我在网络上看到了一张图片,图片中显示的某一家公司为了保障场站人员及财产的安全,针对发生过自燃现象的车辆,统一禁止充电和禁止停放。例如大家熟知的:蔚来ES8(配置|询价)、特斯拉Model S(配置|询价)等车型都被拒之门外。之所以大家对新能源汽车自燃的事件关注度高,那是建立在大家关注新能源的前提下,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不然,有数据显示:2020年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率约为0.0026%,2021年这一年数据上升至0.038%,到了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接报的新能源汽车火灾总共640起,相比于同期,这一数据上升了32%,而根据公安部等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传统燃油车的年火灾事故率约为0.1%—0.2%。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燃油车的年火灾事故比新能源高了不少,但随着新能源车型在市场不断渗透,起火率也随之提升。当然这个数据其实还是有不小的偏差,因为两者的各自总量,年龄和维修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能源汽车的自然隐患是当下不容忽视的安全因素。

如果咱单从市场和社会的事件中了解起火的原因,其实还是过于片面。那如果深究的话,新能源起火的最大占比有两点:其一是新能源汽车的部分零件和传统燃油车是复用的,从而没有专一新能源平台对车辆安全的针对性设计,也就是咱们所说的“油改电”车型。其二是动力电池内部发生电池热失控,从而引发自燃,因此电池的安全性能是消费者在挑选新能源汽车的重点关注点。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上使用的电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三元电池,一类是磷酸铁锂电池,这是最常见的两大动力电池种类,当然也还有不常见销量比较少的电池,例如: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锰酸锂电池等。这两种电池之所以在市面上搭载车型少之又少,这都是源于电池中化学成分的稳定性等各项因素:铅酸电池成本低、低温性好、性价比高;可由于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很低,作为动力的电动汽车无法拥有良好的车速和较高的续航里程,一般用于低速车。镍氢电池成本低、技术成熟、寿命长、耐用,缺点是同样也是能量密度低、体积大、电压低、有电池记忆效应。虽然后者性能优于铅酸电池,但是含有重金属,遗弃后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再来说说常见的磷酸铁锂电池,它有着热稳定佳、安全、成本低、寿命长等特性,但缺点是能量密度低、怕低温。不过,电池温度处于500-600℃时,其内部化学成分才开始分解,并且穿刺、短路、高温都不会燃烧或者爆炸,使用寿命也较长。另外由于能量密度低,以至于车辆续航里程表现一般,当温度低于-5℃时,充电效率低,不适合北方在冬天充电的需求。

三元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不惧低温;高温下稳定不足。所以,对续航里程有要求的纯电动汽车,三元锂是目前有着较高性价比的动力电池,而且,三元锂电池在低温时电池更加稳定,比较适合北方天气。

早前,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金华,为理清锂离子电池着火的共性与特征,列举了一组近年来国内电动汽车火灾发生的统计数据。该数据显示,按电池材料类型划分,2018年,六成起火的锂离子电池为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仅占5%。从大的维度来看,当前电动汽车开始重新采用大量磷酸铁锂电池,主要是因为磷酸铁锂电池的内部结构稳定,使其在更高的温度下也不容易分解,而且这种电池不仅有着更强的耐高温和过充的能力,也能更好地面对碰撞、短路等情况,自燃着火的概率也相对比较低。相比之下,三元锂电池材料具有高度的压缩性,所以相同质量下其能量密度是磷酸铁锂电池的1.7倍,续航里程更大,体积更小。因此,即便三元锂电池的生产成本逐渐攀高,但依旧在如今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中具有很大的市场占比。而从这一点来看,与文章开始前所提到的禁止充停的图片也是相符合的,像蔚来ES8/特斯拉Model S/领克01 PHEV(配置|询价)均配备的是三元锂电池,威马和欧拉则是三元锂和磷酸铁锂都有。

当然大家也都知道安全性不仅仅是化学元素的稳定性,要知道车辆在驾驶中有很多突发情况,所以电池的安全性还要包括过充、短路、冲击、加热、针刺等。电池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各项测试不起火不爆炸不漏液才是合格的。虽然磷酸铁锂的没有三元锂续航长,但是因其内部的稳定性高,才被当下再一起使用,在比亚迪深圳工厂里,就有这么一个实验室,其就是对自家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进行钢针穿刺,见证安全性。

那如此看来三元锂电池的安全性真的无法得到保障吗?其实并不是,毕竟电池安全只是整车制造环节中的一部分。而且,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升级,新能源车不光在续航能力、充电便利性上有着较大提升,同时在安全性方面也有着全新升级,让安全出行给予家人最好的照顾。

2022-06-02

202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