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的区别,说下电动轿车与燃油轿车有什么区别

作为燃油车和新能源车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的区别,对这个问题深有体会。

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的区别,说下电动轿车与燃油轿车有什么区别

1. 从北京这种地域而言,新能源车辆相比燃油车更容易获得汽车指标(北京新能源指标排队已经到2028年了)。如果排队政策不变,至少还是有机会通过获得一个新能源车辆指标。而燃油车指标,对大部分来说,这辈子得到的机会微乎其微。这也是燃油车导致空气污染的角度来限制的重要原因。

2. 目前,新能源汽车虽然经历了多年发展,已经极大进步,目前国内已有号称超过600公里续航的车了。但大部分车辆还是四五百公里的续航里程。这个续航里程以每年大约100公里的速度在增长。长途虽然会有里程焦虑,但现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基本都有充电桩,充40分钟,大部分车辆能充到80%的里程或更多。

3. 从经济角度,新能源车辆比燃油车贵。以某迪pro来比较,新能源车比燃油车贵10万。当然,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如果能够在家里充电的话,可以达到每公里7分钱的用车成本,比燃油车大大节省费用。还有就是新能源车辆基本不需保养,又能省下一笔保养费。

4. 再有就是驾驶时的感受。自从买了新能源车,我的油车就放车库里睡觉了。新能源车辆驾驶起来比较平稳,除了胎噪风噪,几乎听不到电机的声音。有时在小区里行驶,你不鸣笛,前面的行人都不知道后面来车了。另外,加速那是很爽的。很多新能源车辆有运动档,基本能秒超大部分车辆。

5. 至于说新能源车辆的不足,除了上面提到的续航里程问题,还有冬季充电慢(这个看车型,有的车有充电加热功能)和续航缩水、充电不方便、可选车型少、跑高速掉电快等。

6. 安全方面,时常有报道说新能源车辆自燃了。其实这是个别现象,不排除有的车型确实粗制滥造质量不行,技术不成熟。燃油车自燃的也不少。

总之,新能源车辆和燃油车辆大家根据自身情况各取所需。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还是推荐新能源车辆。

作为一个车库里有两辆车的男人,今天我要为新能源车说句公道话了。第一辆帕萨特15年买的,开了快三年,没什么大毛病,要不是油价长得太快,可能现在还在开。第二辆是辆众泰E200 Pro,才买没多久,但是这车给我的感觉很好,特别是动力这块,我很满意。上次跟同事一起出去吃饭在路口等红绿灯了,等绿灯一亮,我一踩电门都车就蹿出去了,而且在加速启动的时候可以感觉到从座椅上传来一股推背感。再说这车轴距较短也比较容易掉头,操作起来还是蛮顺手的。

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的主要区别是动力系统上的差别,无论是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燃料电池车都是以用电替代用油为目的的不同技术路线。目前由于纯电动汽车还受制于续航里程和充电基础设施不够普及、充电效率低等因素的影响,还不能完全达到传统燃油汽车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具体说是还不适合在长途自驾游的场景下使用。新能源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由于具有完整的两套动力系统(电动和燃油),既可以让消费者在没有里程焦虑,充电困扰的前提下,体验纯电动带来的行驶舒适性、使用成本低和智能化水平高的优点,又能在达到在燃油汽车所有的适用场景下使用。当然,即便如此,新能源汽车入门门槛还是较高,需要具有一定资质的消费者使用。

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的区别,说下电动轿车与燃油轿车有什么区别

第一,无论选择购买新能源纯电动汽车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含增程式电动车)都需要具备私家充电条件。第二,如果选择购买纯电动汽车,最好是增够,即在家中已有一辆燃油汽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前提下,纯电动汽车充当第二辆以上家庭用车的角色。

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的区别,说下电动轿车与燃油轿车有什么区别

首先有私家充电条件和没有私家充电条件使用纯电动汽车的体验大相径庭。有私家充电条件就不会有里程焦虑,使用体验好于传统燃油汽车。在家就能充电,无需像燃油汽车一样跑到外面去加油,每次出发都是满电满续航里程。优于传统燃油汽车的舒适性(无噪音和震动),仅有传统燃油汽车三分之一以内的使用成本,更好的智能化体验。而没有私家充电条件就要定期的去公共充电桩充电站被“罚站”,由于充电时间较长,等待时体验比较痛苦。因此这些刚需车主都不得不计划用车。几天才去充一次电,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车辆都无法保证高电量和满续航里程状态,至于里程焦虑和充电困扰实际上就是发生在这些特定、“不合格”用户身上的。

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的区别,说下电动轿车与燃油轿车有什么区别

其次为什么纯电动汽车要是家中第二辆以上用车?受目前的电池技术和电动汽车技术所限,纯电动汽车还不适合长途、自驾游的场景下使用。虽然我们平时百分之98以上的用车场景在市内和中、短途出行。但难保没有长途的需求,因此有个能跑长途的车做保障心里会踏实很多,也不会强人所难的希望纯电动汽车去做它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综上所述纯电动汽车还没有进入成熟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全面展开,因此并非适合每个消费者购买、使用。

2022-05-12

2022-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