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转自:中国能源报

日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智能辅助驾驶测评数据显示,被测评的特斯拉Model 3(配置|询价)、蔚来EC6、比亚迪汉EV、小鹏P7(配置|询价)、宝马ix3(配置|询价)和哪吒U Pro等6款市场热销新能源车型的智能驾驶平均得分率为67.2%,总体表现欠佳,这再次为智能驾驶安全敲响了警钟。其实,智能驾驶在商业化进程中不完善是正常的,但从中暴露的新能源车企对车辆、智能驾驶的认知和宣传与消费者的期待、预判出现错位,以及新能源汽车安全、合规等问题,更值得行业深思和警醒。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越来越多的车企意识到“卖车不如卖软件”,智能驾驶成为重要卖点,高级辅助驾驶、智能辅助驾驶等热词频频出现在车辆营销术语中,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导致部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风险意识不足,诱发了多起事故。而且,由于智能驾驶涉及的驾驶员、主机厂、技术提供方等多方面主体的权责尚不明确,导致无论交警部门还是第三方检测机构,很多时候难以判定事故责任。

智能驾驶商业化出现的问题凸显了汽车网络安全和物理安全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且网络安全将直接影响物理安全。同时,智能驾驶要实现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功能安全等目标,给汽车管理等多方面安全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从全球来看,新能源汽车正加快从单纯电动化的1.0时代迈入智能网联的2.0时代,我国在电动化竞争中表现得还不错,但新能源汽车真正决胜负的是智能网联。因此,为巩固领先优势、抢占制高点,我国多个主管部门不久前相继表示,将进一步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包括联合开放道路测试、加快政策标准制定、推进规模化示范应用等。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规模进入陡峭的增长曲线,车企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势必会加快推动智能驾驶量产、商业化。此时更要明确认识到,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驾驶发展绝不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能完全做好的事情,需要多产业、多企业协同合作,才能将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推向市场,把智能驾驶推向商用。车企要加强研发,推动产品更加成熟;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法律法规等配套需不断完善,解决信息安全隐患、事故定责难等问题;消费者要对产品有合理的预估、评判……总体来说,智能驾驶“名副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键是在安全的前提下促发展,在发展的进程中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属于中国能源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作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2-01-26

202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