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会更便宜?智能化全面普及?2023年中国车市的8个预测

辞旧迎新,照例的重点是展望全新一年,尤其经历了一言难尽的2022年,我相信所有人对2023都充满美好的期待,我也是。今天聊一聊,我对2023年中国车市、中国汽车的8个预测和展望,抛砖引玉,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一、燃油车回归

2022年车市惨淡,最颓的当属燃油车。面对疫情管控和油价疯涨双重打击,不但买车人望而生畏不敢下手,厂家的推新节奏也明显放缓。但是,我并不同意很多说的燃油车大势已去。

这不是大趋势,而只是一个乱相,大家被突然从6元疯涨到近10元的油价吓着了,就像是在平静的池塘扔下一块大石头,水浑了,鱼惊了。

但是,市场总会恢复理性。相比电动车,燃油车在适应性、长途用车和产品成熟度上仍然有明显优势。最重要的是,性价比依然更高,特别是在国内最主流的15万以下市场,对比电动车仍然有相当不错的竞争力。

其实买车人冷静下来后,就会去算:哪怕按去年的高油价,你省出的油钱未必能抵消电动车贵出的车价。而且我们都看到,油价已经在连续下降,俄乌冲突总会解决,油价也总会回归正常。

二、省油仍是主旋律,混动化是大势所趋

当然,经历了去年的高油价,车主会持续对油耗空前关注。不过我要再强调一下,新的发动机技术也会让燃油车很省油,而且还有混合动力这个法宝。我相信今年的燃油车混动化会进一步加速,不但会有更多PHEV插混新车,我们熟悉的车型也会通过非插混或者48V轻混全面混动化。

所以燃油车不会真正消亡,只会进化,进化成不同的混动车。就和当年电喷取代化油器,小排量涡轮增压取代大排量自吸差不多,只是一次革新和进化。而车仍然还是我们需要的那种车,只是通过混动,它更省油,更完美了。

三、新势力压力山大,传统品牌抢回新能源话语权

2022年是很奇怪的一年,传统汽车品牌虽然惨淡,大多数新势力们日子也不好过。虽然新车不断刷屏,在舆论端混得风声水起,但实际销量并不高,包括不少未上市就声势夺人的网红新车。

甚至被一直称为第一阵营的“蔚小理”,你看年终成绩,依然危机重重,依然在亏钱。造车毕竟太复杂,无论研发、生产,还是后续产品,都需要巨大而持续的投入,需要研发和生产实力的积累,这正是新势力们的短板。

你喷蔚来的车太贵,有没有想过它们巨大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尤其是之前不断融资所许给投资人的“大饼”都需要这有限的几款车来摊销?你喷理想的L7(配置|询价)、L8(配置|询价)、L9(配置|询价)像套娃,有没有想过作为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你要它连续出新车,还要都有新意,“臣妾实在做不到”啊。

而且在新能源大变革时代,探索就免不了失败和风险,新势力们抗风险能力没法和传统大厂匹敌。一款新车失败可能就万劫不复。所以其实我觉得,新的一年,新势力们面对的危机会更大,要想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立于潮头,还得更拼更卷。

而从另一个角度,传统品牌在过去一两年的新能源车声音中,给你一种有些边缘化的感觉,不是它们不行,而是大船掉头慢,也更谨慎一些而已。今年他们会有很多惊喜新车,相信我。

其实,作为车评人,我无论对于新势力还是传统品牌都没有偏见和倾向,买车人也没有。新能源车的喧华浮华过去,最后依然是买车人用兜里的票子投票,用口碑投票,这对谁都很公平。

四、性价比成为电动车新的竞争焦点,价格不浮夸才是好车

如果看去年电动车的市场声音,会给你一个错觉,中国人很有钱。热门新车动辄30万+,40万+,家用买菜车也大多数20万起步。这显然和国内车市真实的消费水平,和中国普通家庭的买车预算有很大偏差。

只能说明一点:对于电动车,大多数中国普通消费者仍然只是看客,没有真正下手。所以电动车要真正杀入中国主流车市,从传统燃油车中抢份额,就必须要挤掉水份,让产品更接地气,让大多数买车人够得着。

此外,对于新鲜的事物,人们往往对它的真正价值没有概念,没有参照。比如电动车,但当它的新奇感淡去后,当人们对它渐渐了解和熟悉之后,就会精打细算,回归价格本身。而且特斯拉的大幅官降又成焦点,其它的电动车厂家们,你能应战吗?

五、智能化务实不玩虚,买车人算盘越打越精

我同意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其实同样回归前面的话题:当人们的猎奇心理淡去,真正开始理性规划自己的预算时,就会考虑价值的问题。我聊过很多次,无论智能驾驶辅助,也就是所谓的自动驾驶。还有很炫的车机功能,满车的大屏等等,都不是白给的,是要你实实在在掏钱的。

而且在很多新车里所占的比重很高,比如更高一级的智能驾驶,让你多掏几万元。又比如一台智能平板,市场价就三四千,而还不如它好用的车机大屏却要多掏几万元,你真的愿意吗?

去年试过好几款有很先进智能导航功能的电动车,在支持高精度地图的极有限城市范围内,确实很科幻很未来。你设好目的地,基本不用多干预驾驶,车自动开去。但是你的车要实现这个功能,且不论高算力芯片的成本和软件成本,光是必须要的两枚激光雷达,就会你多花10万元。那你还愿意吗?

所以,智能化的新功能和新品依然不断出现,智能化的趋势依然会很快,但我觉得,要真正走入市场,真正量产和让人选用,就要放弃以前作为产品噱头的浮夸,从市场角度,买车人的需求、从用途和预算角度,踏实开发。至少别把从我身上收集到的数据再卖给我吧?

六、城市限牌有望松绑,二手车流通减少限制,地方政府积极救市

疫情结束,拉动经济是当下的主旋律,汽车这种超大额消费自然是最有效的办法。其实不只是城市GDP和扩大消费这个层次,汽车销量的增长,汽车产业的恢复对很多上下流产业都有巨大的拉动效应。所以无论国家,还是各地政府都在出台各种刺激消费的补贴和福利政策。

不扯远,对于车市而言,除了新车,其实二手车流通同样重要,国内很多一二线城市对二手车的流通以前设有各种关卡,从去年以来其实也在调整和梳理,今年也会有相关的利好政策。

七、供应链继续吃紧,造车成本和产能依然是瓶颈

全球疫情和俄乌突破在过去两年对汽车制造业带来最大的影响就是原材料和零配件严重缺货,而且成本飚升。所以很多汽车厂家最头痛的不是车卖不掉,而是造不出来。

从目前状况看,这种情况并没有解决。而且随着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发展,高端、高算力的芯片、以及电池又成为新的瓶颈。也会成为汽车厂家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八、中国品牌继续向上突围,向海外进军

新能源车给了中国汽车企业突围的机会,这几年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号角之下的发展有目共睹。而且我相信会越来越快,毕竟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全球最卷,卷的同义词,就是“拼”。

不久前比亚迪发布的“仰望”品牌新车确实很振奋人心,这几天很多圈外的朋友都和我聊起。我告诉他们,接下来好的中国品牌新车还会滚滚而来。不但在国内越来越占据主流,而且还将在海外风生水起。

其实很多国人不知道的是,虽然去年国内车市销量惨淡,但中国品牌在海外的增量和扩张却非常喜人,我相信今年会更强。所以,历经艰难,我们对未来,对车市,对一切都依然要充满信心,充满阳光。

2023-01-31

202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