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这条船,华为不上也得上

文 | 金融街老李

小康股份需要问界,华为更需要问界。

8月12日,华为发布了2021年半年报,对于华为这样万亿级营收体量的公司而言,难有大起大落,华为的半年报并不出色,甚至多有隐忧。其实不仅华为这样,今年上半年,国内的大集团都不出色,大家心目中的领头羊腾讯控股,上半年的净利润更是腰斩了56%。

虽然华为的半年报并不惹眼,但问界一直热度不减,合作方小康股份的市值一路走高。大家都知道,问界成就了小康股份,二级市场甚至喊出了,当问界月销量突破2万台的时候,小康股份的市值将有望突破2000亿。

作为合作的另一方,问界到底对华为意味着什么,没有人能讲清楚,行业内对华为的战略也是争议颇多。今天老李从财报角度和大家一起聊聊,华为的体量到底有多大?

华为的体量有多大?

聊问界之前,老李先和大家一起聊聊华为的业务体量。作为一家年度营收超过5000亿的公司,华为的业务板块的丰富程度远超整车企业,即便是大众、丰田,其营收多元化也远不如华为。

从财务视角看,华为的营收主要是围绕客户展开的,按照华为的财报分类,其营收可分为运营商服务、企业服务和终端业务。华为上半年的销售收入3016亿元人民币,其中,运营商业务收入为1427亿元,占比47.3%;企业业务收入为547亿元,占比18.1%;终端业务收入为1013亿元,占比33.6%。

从增长率来看,华为上半年的运营商业务和企业业务的收入分别增长4%和27%,但最为重要的终端业务不仅营收下滑幅度高达25%,在华为营收中的占比也急速下滑。 

大多数朋友对华为的业务板块并不熟悉,老李简单和大家做个分享,这份看似稳定的营收背后包含着某种隐忧:运营商等根基业务停滞不前,企业服务等创新业务空间较小,终端赛道业务受挫严重。

运营商业务一直是华为的营收基础,在2021年上半年经历过一番挫折之后,2022年H1华为的运营商业务迎来了4.2%的增长,主要原因是国内三大运营商对5G投资的力度加大,这个版块的业务没有增长空间。

华为企业业务上半年业绩在中国区、海外均取得了稳定增长,业务总体增长27.5%,华为早前布局了20个企业服务军团,效果显著,金融军团、电力数字化军团、智慧公路军团、煤矿军团等军团增速高于企业业务平均增速,但这个领域空间较小,想象力不大,很难拉起华为的二次增长曲线。

在三大业务中,华为表现相对不大好的就是终端业务。过去这些年,大家对华为了解最多的就是终端业务,而今天终端业务变成了表现最差的业务,我们来看一组营收对比:

2020年上半年,终端业务营收为2558亿元,今年上半年则是1013亿元,营收占比也从2020年的56%变成了今年的33%,主要原因是在美国的制裁之下,手机业务严重下滑——麒麟芯片遇挫,荣耀品牌被剥离,华为的智能手机受到供应方面的极大挑战。

更为严重的是,今年华为的净利率仅为5%,这意味着华为的产品不像以前那么赚钱了。虽然我们无法判断净利率降低的原因,二级市场的猜测是,在技术被限制的情况下,华为产品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通过技术上领先获取额外的溢价权,这里面有影响最大的就是终端业务。

所以华为必须寻找新的终端场景,从手机到打印机到电脑到手表再到汽车,华为在想办法渗透到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众多业务场景中,汽车是最有可能拉起华为二次增长曲线的——因为这个市场足够大。

虽然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布局颇多,但想象力最大的还是问界。我们做个假设,如果问界达到特斯拉的体量,那么问界有望再造一个华为,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问界的想象力有多大?

问界的问题,本质上是一家智能电动汽车企业的营收想象力有多大。很多朋友经常看企业销量,但很少有人对企业营收感兴趣,老李之前提到,虽然大家都在说未来车企依靠“硬件+软件+服务”盈利,但到目前为止,所有车企的营收的大头都来自硬件。

所以,老李和大家算一笔企业营收账,我们先来看看2021年民营企业两强吉利和长城的营收体量:

吉利汽车去年新车销量为133万辆,营业收入为1016亿元;长城汽车新车销量128万辆,营业收入达1364亿元。在年销量达到100万台的体量下,吉利和长城的营收体量不过1000多亿,远不及华为的五分之一。

很多朋友说,吉利和长城的单车ASP较低,无法完全参考,我们再来看看造车新势力小鹏和蔚来的营收体量:

小鹏汽车去年新车销量为9.8万辆,营收为210亿元;蔚来汽车去年销量为9.1万辆,汽车销售营收为331.7亿元,蔚来和小鹏的体量更是远不及华为的十分之一。

我们再来看看特斯拉的营收体量,特斯拉2021年全年交付93.6万辆,汽车业务营收472.32亿美元,同比增长73%,折合人民币超过了3000亿,从业务体量看,特斯拉的营收和华为的单个业务板块在同一水平。

前段时间,很多朋友在一起研究小康股份,大家认为,问界的发展存在三种可能:

第一种是问界持续保持20万以上的产品定价。在这个细分市场里,问界要面对外资传统、外资新势力、中资新势力的三重竞争,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问界都很难有优势。

老李个人判断,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问界无论是品牌还是产品力都很难与蔚来、理想和小鹏竞争,所以问界在短期的营收体量也就很难和这三家相提并论,营收上限在500亿人民币左右,仍旧不及华为营收的十分之一。

第二种是问界下探做20万级以下的市场。在这个细分市场中,问界优势比较明显,有望实现快速上量,但是相应的单车ASP也在下滑,企业营收也难以做大,我们按照单车ASP为15万元计算,年销量为30万台,问界一年的营收也不过450亿,仍旧不及华为的十分之一。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问界在短期都无法成为华为营收的重要支撑,更不可能成为华为的二次增长曲线,华为看重的是问界的战略意义,也就是第三种发展可能——问界是华为智能汽车发展的一个试验田。

华为不追求问界的体量,华为看重的是问界的战略意义,那么华为所谓的战略意义是什么?老李认为有两套牌,一套是通过问界打造一个“特斯拉级”的华为汽车品牌,一套是通过问界打造一个“平台级”的汽车生态服务商,无论哪个成功,对华为而言,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华为需要问界吗?

智能汽车这条船,华为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在这个赛道上,没有选择,因为华为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入局了——继百度官宣造车后,苹果和小米也已经先后组建团队进军智能汽车产业,未来大型的ICT企业都有可能进入智能汽车产业。

华为经历过很多重大变革,在华为的发展历史上,任正非的决策有两个大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第一个是风口的寻找。即找到了智能手机产业的风口,华为在决定进军手机业务后,先后经历了2G、3G和4G的爆发期,经过一轮又一轮洗牌,华为逐步在手机领域占据了领先,今天的智能汽车亦是如此。

第二个是业务的切换。华为一直在G端、B端和C端业务之间不断切换,逐个突破,在进军手机业务前,华为主要聚焦B端市场,通过手机业务,华为顺利切到了C端业务,而C端业务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老李在此想说,汽车业务不是单纯的C端业务,也是B端业务和G端业务。

所以从历史战略决策的角度看,华为重视问界在情理之中,所以老李和大家简单聊聊华为背后的两大战略方向:

第一个是打造一个“特斯拉级”的华为汽车品牌。大家一直聚焦华为是否造车,老李认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华为以什么样的身份造车,从开始的ICT供应商,到三方合资阿维塔,再到战略合作小康股份,华为在造车的路上走得越来越深。

华为有能力打造一个“特斯拉级”的汽车品牌,华为的造车计划将会是整个终端业务翻盘的重点,也是整个华为集团翻盘的重点项目之一。回顾问界的诞生,老李更是肯定这一点,这不仅是余承东的影响力,更是华为的影响力。

问界M5(配置|询价)在上市初期几乎没有行业热度,产业关注度较低,二级市场的关注度也不高,有朋友更是开玩笑说,没有媒体愿意出测评视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问界M5一步一个脚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7月份华为发布问界M7(配置|询价)的时候,产业、资本和用户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度。很多朋友说,当年蔚小理的热度也很高,老李想说,华为有无限的资金支持问界的发展,即便不是爆款,也有能力打造爆款。

第二大战略意义则是华为提出的“平台+生态”的发展战略,聚焦ICT技术,围绕iDVP、MDC和HarmonyOS智能座舱三大平台,构建生态圈,携手合作伙伴帮助车企造好车。

这个战略是老生常谈的汽车生态问题,大家熟悉的多数企业的生态都是网状结构,没有中心点。华为的生态则是围绕一个中心点+多条生态线开展的,华为是不同生态线的连接点,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这个生态推进越快,华为的重要性就会越高。

无论是落地哪个战略,华为都将会是最终赢家。

2022-08-18

202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