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浪潮下新势力可否逐浪前行?

2021年的新能源市场如“河出伏流”,呈现爆发式增长。造车新势力中,2014年-2020年进入的部分“先行者”们抓住机遇、乘势而起,2021年进入的“后来者”们正踏浪前行。而此时的新能源市场正在由导入期迈入普及期,留给新势力发展的窗口期还有多久,在新时期下又有多少新势力能够存活?

【核心观点】

(1)造车新势力所处阶段: “蔚小理”成功跨越“0-1” ,特斯拉已跨过“1-10”成长期、进入成熟期;

(2)“0-1”阶段成功要素:团队、资金、资质和产能是关键要素,产品、技术、渠道是竞争要素;

(3)新势力“后来者”小米、创维、牛创,生存必备的三大要素已经做到80分以上。

■ 01 新势力阶段: “蔚小理”跨越“0-1” ,特斯拉跨过“1-10”

2014年开始,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仅仅过去了8年时间,已有60%的车企销声匿迹,或是破产、或是垂死挣扎。2021年,又有众多不同赛道的企业纷纷跨界入局新能源汽车市场。

造车企业发展一般分为三大阶段,在“0-1”阶段需完成首款产品下线,并形成稳定交付,最终实现毛利率转正、年销超10万台; 达成后进入“1-10”阶段的成长期,该阶段企业将努力实现稳定盈利,并使销量规模超50万,达成后可进入“10-100”的成熟期阶段,最终成为全球化TOP级企业。

造车新势力中,大部分处于“0-1”阶段,“蔚小理”已步入“1-10”成长期,特斯拉已经迈入“10-100”成熟期。

■ 02 “0-1”阶段成功要素:团队、资金、资质和产能是关键

“蔚小理”已成功跨越“0-1”阶段,通过对这三家成功案例的研究发现,团队、资金、生产资质及产能为存活条件,同时在产品、技术、渠道、用户运营等方面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团队来看,三家的创业团队都具备“主机厂+互联网+专业技术”三重背景。蔚来联合创始人先后供职过豪华、合资、自主品牌,拥有丰富的汽车行业经验,高管团队则具有自动驾驶技术背景;理想团队中,互联网色彩更浓,此外,除了主机厂背景团队外,还包括了汽车供应链端的人才;小鹏团队中,更加注重技术研发,90%以上均为技术人员。

资金实力上,蔚来融资规模最大、2021年之前融资14次,金额超770亿元;理想、小鹏融资额也达300~500亿元。三家现金储备均有400~500亿元的规模。

生产资质和产能方面,三家均通过“代工”或收购的方式获得资质,在产能布局上却选择不同。

蔚来前期与江淮代工合作,实现12万年产能,后与合肥市政府深度共建,规划建设NIO PARK,规划产能将达100万。理想先期采用投资“常州生产基地”的方式进行布局,后续开展一系列收购,先后收购常州工厂所属公司和北京现代工厂,为未来的产能扩张打下基础。小鹏则采用“先代工、后自建”的模式,陆续布局肇庆、广州、武汉三大生产基地。

在团队、资金、资质和产能三大关键要素中,“蔚小理”均表现出色,实现了初期的存活。同时三家在不同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如蔚来的用户运营、理想的产品定位、小鹏的自动驾驶,在后期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形成了鲜明的品牌标签。

而同一时期进入市场的新势力们,已经有很多纷纷“退场”,比如拜腾和游侠,皆是因为团队、资金或生产资质出现问题,导致最终的“偃旗息鼓”。

■ 03 “后来者”小米、创维、牛创,生存必备要素已达80分

我们用同样的“标尺”来丈量小米、创维和牛创这三家2021年第二批入局的造车新势力代表,在生存三大条件上已经做到80分。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汽车依托于小米集团,资金实力更为雄厚。按照计划,小米汽车的首期投资为 100 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 10 年投资额 100 亿美元,而小米集团2021年的净利润已达220亿元,完全负担得起造车。另外在渠道端,小米之家未来要承担小米汽车销售和服务的责任,并且做好小米生态链基于用户场景的联动体验。未来小米将对中国县乡市场形成全面覆盖。目前小米之家门店已达1万家,未来2~3年将开设3万家。今后消费者购买汽车,比去4S店购买要方便许多。但小米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还未能获得生产资质。

创维汽车背靠开沃集团,而开沃本身就有造车经验,2017年就已经进军乘用车市场,创维将商标转让给开沃,并投入100亿元开始造车。虽然创维也想结合线下的家电卖场进行渠道布局,打造线下体验店,但目前家电卖场被电商冲击,这种渠道策略能够实现的效果有待考量。

而牛创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目前已获得A轮融资5亿美元,距离造车初期需要的200~300亿资金还相差甚远。另外在渠道方面,拟通过自建品牌直营店的模式进行布局,但此方式相对来讲需要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都较多。

本期我们对已经成功跨越“0-1”阶段的“蔚小理”进行研究,总结其成功要素,并对第二批新势力代表小米、创维、牛创进行了研判。

下期我们将重点研究特斯拉,探讨“1-10”阶段的成功要素,并通过“蔚小理”的发展规划判断其是否有能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跃升至“1-10”阶段。

■ 01 特斯拉通过产品下探、供给强化及海外增长实现跨越

在诸多发展的新势力当中,目前仅有特斯拉成功渡过了“1-10”的成长期,已迈入“10-100”的成熟期。其他新势力中,仅有“蔚小理”算是基本进入“1-10”的成长期。那么,“蔚小理”能否可以像特斯拉一样实现进一步的跨越呢?

首先,我们先要明确成功跨越“1-10”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成功要素。

通过对于特斯拉的研究发现,特斯拉从成长期跃升至成熟期,总共用时三年,即2018年至2020年。在这三年中,特斯拉通过产品布局下探、供给能力强化及海外市场增长实现规模扩张,营业收入持续提升,单车成本不断下降,毛利率提升至20%以上,2020年扭亏为盈、实现盈利。

在产品布局方面,2017年以前,特斯拉通过推出Roadster(参数|图片)跑车和Model S(配置|询价)(参数|图片)、Model X(参数|图片)高端车型,实现品牌圈粉和品牌基因定义;2017年~2020年产品布局不断完善,连续推出中端车型Model 3(配置|询价)(参数|图片)和Model Y(参数|图片),快速收割销量,实现规模快速增长。并且,车型价格数次下调,下探至豪华品牌燃油车价格区间,价格竞争力持续强化。

在产能供给方面,特斯拉2019年起,工厂产能持续强化,产能翻倍增长至60万辆/年,2020年再次实现扩张,产能跃升至105万辆/年。全球产能布局中上海工厂发挥重要作用,占全球产能的近50%,为特斯拉的产品交付提供强力保障。

在海外市场拓展上,特斯拉2018年全面进入欧洲市场,2019年中国市场实现国产化,其他海外市场多点开花,全球市场大幅拓展。2018年,美国市场销量占比接近80%。至2021年,美国、中国、欧洲及其他市场销量各占三分之一,海外市场推动销量规模快速增长。

■ 02 “蔚小理”跨越“1-10”存在挑战

通过特斯拉的成功经验,我们发现产品布局、产能供给和海外市场拓展是“1-10”阶段的核心竞争要素。从“蔚小理”目前的发展规划来看,他们都至少在两大维度存在挑战,是否能跨越“1-10”阶段仍待观望。

蔚来的产品布局相对完善,有消息称,蔚来将推出副品牌、覆盖中低端市场需求,谋求规模增长。在产能规划方面,目前蔚来产能仅有12万辆/年,2022年预计达到36万/年内,虽然蔚来已开始规划NeoPark,预计产能将达100万辆,但未来存在不确定性。而海外市场拓展仍处探索期,仍采取直营模式,未来将从挪威一地拓展至欧洲5地,能否实现增量尚未可知。

理想2022年仍以增程式产品为主,2023年开始推出高压纯电产品,纯电入场时间相对落后。近年来产能规划仅为30万,“蔚小理”三家中最低。同时受制于增程式产品、海外市场暂无拓展计划,海外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小鹏产品布局先快后慢,2023~2025年平均每年投放一款新产品,相对来讲速度最慢,且目前产品高端化不足。但产能规划充裕,2022年产能预计将达45万辆,2023年进一步提升至55万辆。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同样处于探索期,但小鹏是以“卖车”为目的,采用与当地经销商合作的模式进行布局,未来能否实现增量也未可知。

根据汽车之家研究院测算,若想跨越“1-10”成长期,造车新势力需达成盈亏平衡,那么营业收入需达到800亿元,销量规模约30-40万台。

从2021年发展情况来看,“蔚小理”销量在10万左右,相当于特斯拉2017年销量水平,落后特斯拉4年;营业收入300亿元左右,相当于特斯拉2015~2016年水平,落后特斯拉5~6年。根据测算,若“蔚小理”发展顺利,预期先后于2024年~2025年度过“1-10”发展期、跨入“10-100”成熟期。

■ 03 新势力发展窗口期“余额不足”

留给新势力的发展窗口期已“余额不足”。未来几年,新能源市场将可能迎来集中度拐点,进入淘汰期。

根据燃油车历史发展轨迹,市场高速增长时,中小企业存在更大市场机会,销量集中度下降;当市场进入下行通路时,集中度将上升,加速淘汰。

根据汽车之家研究院预测,新能源市场预计2025年起由高速增长回落至平稳增长,增量红利显著减少,参照燃油车发展轨迹,预计2025年起,新能源市场集中度开始上升,市场竞争加剧,进入淘汰期,留给造车新势力发展的窗口期仅剩4~6年。

同时,2025年竞争格局将打破现有自主称霸格局,逐渐转变为传统自主、造车新势力、外资/合资品牌三大势力分庭抗礼的局面。

造车新势力中,第一批进入者逐渐分化,少数新势力突破“0-1”阶段,“蔚小理”若发展顺利,有望突破“1-10”阶段;第二批进入者经过3年发展,基本已实现优胜劣汰,胜者加入战局。整个新势力呈现群雄逐鹿态势,21年至25年销量复合增速将达40%,即将面临新能源市场集中度拐点,市场进入淘汰赛。

留给造车新势力的发展窗口期仅剩4~6年,只有做好准备的新势力品牌能够存活。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