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手和领航员有什么区别?,

韩寒沈腾,稳稳起飞

大年初四,假期过半,春节档第一梯队的队形也有了新的变化。


就在一天之内,《疯狂的外星人》率先冲破十亿票房大关,逆袭势头猛进的《流浪地球》紧随其后,并同时完成综合票房的反超。

首日破三亿的《飞驰人生》以接近八亿的成绩,稳居票房榜第三。

当初,很多观众都对“韩寒+沈腾”的组合有着说不出的别扭与好奇。

我也一样,甚至在期待之余做好了失望而归的准备。

结果,从观影结束至今,它给我的感觉居然是这么一个字:稳。


还记得那天看完最后的彩蛋,我费力挤出影厅时,听到有人在哼着插曲《一半人生》

下意识地回头,看见对方一脸的轻松自在和盈盈笑意,还默默地在心里加了半颗星。

要不要这么任性?是啊,是有点。

但这是我作为普通春节档观众,对它作为贺岁喜剧片,在观感上的一种肯定。


长在观众笑点上的沈腾,是可爱的;张口就来的金句与激发情怀的插曲,是入耳的;

巴音布鲁克的天然美感撞上赛车运动的极限危险,更是刺激的。

所以,在春节档(目前)的“厮杀”里,它的票房成绩(第三)呼应上观众口碑(第二),似乎没什么可意外的。

01

总结起来,《飞驰人生》的故事并不比《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复杂多少。

沈腾饰演的是一名过气赛车手,他曾在巅峰时期缔造过五连冠的传奇,被视作车神般的存在。

可惜,一场违规飙车改变了他的命运,不仅被罚禁赛五年,还经历了身败名裂。从此独自拉扯着儿子,靠炒饭赚钱维生。

直到五年禁赛期结束,他决定复出,正面刚上另一个更年轻的传奇——黄景瑜(此篇以演员名代替角色名)


影片一边展现他从拿回选手身份到重返赛场的过程,一边找补他过去的经历。

就剧情的可看性而言,相比以往有明显提升。

前半段,靠的是相对密集的笑点——

作为导演的韩寒,还是会以大家熟悉的方式调侃现实、制造笑料。

通过电影发挥、延续自己的文字风格,尤其是惯用的谐音梗、冷幽默、抖包袱等手段。

▲回顾下《后会无期》的金句们


好在,这次金句台词的数量有所减少,加上沈腾的喜感演绎,抵消了之前那种略显突兀的文艺感。

透过小聪明式的搞笑,已经能看出更加鲜明的喜剧风格,是与观众更加贴近,却没有压迫感的好笑。

就说之前的预告片里的一个点。

为了重返赛场,沈腾要先去重考驾照。赛车手又如何?科目二照样不过。

被戳到痛处的观众免不了开始脑补:被驾校教练diss的昔日车神,会怎么出糗?


结果一看,不是他荒废了,而是教练车不架势,还没上路发动机就爆掉。

第二次,他带着双倍赔偿金再考,直接载着教练痛快地飙起教练车。

这段骚操作的情节在好笑之余,对考驾照有过心理阴影的观众来说,还有一丝解气。


而就算是说金句,“笑”果也不一样。

当初,钟汉良的“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王珞丹的“我从小就是优,你叫我怎么从良”......都让我起过一身鸡皮疙瘩。

金句不是问题,问题是太飘太刻意。假如现实里有人这么讲话,我可能会当场昏厥。

反观沈腾考驾照时,饰演教练的田雨用《平凡之路》的歌词跟他互相调侃。

而且不再是一板一眼地念出来,用中年大叔说话时的起伏和停顿,就显出一种贱兮兮的可爱。



相比当下很多喜剧里用力过猛的搞笑方式,这样不紧不慢地被逗笑,要轻松舒服得多。

笑过之后,影片后半段靠的是赛车带来的热血——

在《后会无期》里,“车”是公路片必备的交通工具;在《乘风破浪》里,“赛车手”是角色符号化的身份。

直到《飞驰人生》,在预算足够的情况下,韩寒终于正儿八经地将赛车作为题材来拍。


展现所谓的专业性是基本,但如何展现得不枯燥就需要巧思。

这点想法,韩寒是有的。

沈腾和尹正费劲周折弄来废弃的车架,需要张本煜饰演的大神技师改装出参赛用车。

随着清单上一个个专有名词从他口中念出,屏幕上预算和配件不断地增加,沈腾的窘境和赛车的复杂一目了然。

懂的人心服口服,不懂的人也不觉卖弄讨嫌。


而赛车部分最惊艳的段落,还是来自承载重头戏的巴音布鲁克

这个几乎跑遍中国才找到的取景地,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有着近乎完美的天然赛道。

比起过去拍东极岛和“亭林镇”,在这里实拍的预算和难度都高出许多。

剧组在此停留了近两个月时间,既要燃烧经费,也要承担风险。

观影之前就看过花絮,对他们的这段拍摄经历印象深刻。

悬崖飙车的戏份期间要时刻备好直升机,黄景瑜和尹昉都对坐着飞机去上班的体验念念不忘;

全体剧组人均晒黑五个色号,韩寒还给大家发了画风诡异的防蚊面罩。



而了解过幕后,确实更容易被呈现出来的效果燃到。

明显能看得出,镜头背后是个热爱赛车的人。

因为熟悉,他更加懂得如何突出这项运动的刺激与魅力。

将表现环境的航拍和专注细节的特写相结合,激发出观众的紧张感。


赛车在草原上飞驰而去,留下车轮的印记,扬起高高的尘土。

那段“跨过山和大海”的旋律在脑海中不自觉地响起,也瞬间想到电影海报里那九张扭曲的人脸。

摘掉头盔,赛车消失,疾行之下,有强风拂面。


02

一场电影结束,对那些熟悉的部分感到亲切,陌生的部分小有惊艳,似乎并没有什么失望的余地。

如果不是感受到韩寒对导演这件事的诚意,我可能也懒得往下想。

但是,它确实有不得不提的“但是”。

因为当我们更加苛刻与挑剔地看待,初始观感会变成停留一时的好印象,沉淀过后总觉得差口气。

观众提到最多的两点,是前后两段存在割裂感、赛车戏惊艳却不过瘾。

而在我看来,最可惜的是某些重要的地方缺少交代,很多可以深入的线索被避开了。

尤其是影片里的人物,从主角、配角包括客串,都不乏可爱之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很薄弱。

影片对沈腾几乎没有刻画心理挣扎,出于对梦想和荣誉的“放不下”,失意中年人不顾现实地重寻少年梦。

说它是典型的理想主义也好,韩寒化解中年危机的方式也罢,都可以理解。


沈腾和黄景瑜分别是两代车神,是过气多年和正值巅峰的对手。

韩寒没有将他们设置成简单的二元对立,反而有种英雄惜英雄的默契,这点也是很多观众的好感所在。

但影片对此只是匆匆两场戏带过,显得说服力不足。

甚至,当黄景瑜对沈腾屡次出手相助时,我会忍不住想如果沈腾是女主......会怎样?

不就是霸道总裁痴情傲娇少女的戏码吗(整段撤回)?


不止是他们。

沈腾和尹正、黄景瑜和尹昉这两对队友,都是赛车手与领航员的关系,有点像《红海行动》的狙击手和观察员。

他们之间充分信任与合作的关系,本该有属于男人戏的那种张力,还可以成为展现赛车运动的补充,但《飞驰人生》里少有认真到位的表达。

尹正辞掉工作追随老搭档复出,跑前跑后忙活许久,功能基本是贡献笑点;

尹昉的戏份则几乎等同于预告片,角色名字我都是后来才记住的。



人都准备好了,你就给我看这个?有种刚燃起来就要熄火的感觉。

电影看完好几天过去,我看到剧照还是叹气。

03

尽管如此,要是有人问我对韩寒电影的期待会不会熄火,我依然会说“不”。

或者说,他总是能“折腾”到引起我的好奇。

回到电影上映之前——

他和阿信合写主题曲《一半人生》,大家青春里的两个重要符号产生了真正的交集。

回想这对神交已久的网友,十年前同过框,五年前自封“韩信”组合。


他还去《晓说》和高晓松对谈,你来我往,火花四溅。

让人恍然忆起十三年前,他们还有一段在博客上掐架互怼的往事。


大家都知道,合作写歌、访谈聊天都是为了电影,但无法不因此而感叹。

叹什么?时间。

很难想象,距离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过去20年了。也正因此,围绕着他的讨论总离不开另一个词:变化。

这么长的时间,谁不在变?

想想与他同批的80后作家们,拍戏、做节目、开写作课......都在跨界,他似乎是最能“折腾”的。

16岁决定退学,他说要靠稿费养活自己。37岁的现在,他已经拍完了第三部电影。

与此同时,也经历了比大部分人都要丰富的斜杠人生。

写作、赛车、写博客、办杂志、开餐厅、当导演......对了,成为国民岳父应该也算一个。


在这些不断变化的不同身份下,他从瘦削青年一路来到圆润中年。

整个人的气场和性格,像他的外表一样变得更加“柔软”,甚至出现了萌态,而这种变化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化体现。

电影片场,他会无意卖萌,会戏精上身,都没人见过他发火生气:


给阿信写的歌词里,他如此描述“一半人生”:

“早告别青春活成了别人,经历的时代已如此陌生,年少时的话又不敢承认,低头在人海浮浮沉沉。”

和高晓松对话时的观点和态度,谦虚地审视过去:



在旁观者眼中,这又是“从叛逆到迎合”的变化。

引得很多人试图判断它的好坏,给它下一个定论:认输了、后悔了、着急了、向金钱低头了。

可是,变好如何?变坏如何?不变又如何?这真的是最重要的吗?

他曾经先我们一步长大,被视为青春文化偶像。

言行举止里有股特立独行的劲头,很多人做不到的事和不敢说的话,他都做了说了。

如今我们面临初老,他也在向中年稳步靠拢,又会在某些时刻回头“拉”大家一把。

文艺怀旧也好,热血中二也罢,心里逐渐熄灭的小火苗会分分钟被点亮。

所以,怎样其实都没关系。因为我知道,不管怎么变,总有人会一直需要他。



该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微信搜索关注:第十放映室

2024-03-21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