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功能有哪些?怎样让车辆实现智能网联功能?如何提升车辆的网联智能化水平?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对行车有何作用?在智能网联汽车中,什么是核心功能?,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三)|典型细分赛道分析

激光雷达

(一)基本特点

智能网联汽车感知系统主要由多种传感器构成,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眼睛,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性高低的关键因素。

激光雷达(LiDAR)作为自动驾驶感知层面的重要一环,相较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其他传感器具有“精准、快速、高效作业”的巨大优势,已成为自动驾驶的主传感器之一,是实现 L3 级别以上自动驾驶最重要的传感设备。相较纯视觉路线,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具有更低技术壁垒和更好成像质量,成为自动驾驶与高阶辅助驾驶的主流路径。目前国内车规级激光雷达标准逐步趋于完善,伴随半固态式、固态式等技术不断革新,未来作为自动驾驶核心配置,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表1 智能网联汽车感知雷达对比

(二)产业特征和趋势

半固态激光雷达是目前主流技术方案,伴随固态 Flash、OPA 技术持续进步,未来整体技术路线将向更能满足车规级要求的纯固态式进行迭代。激光雷达主要分为机械式、半固态(转镜、mems)、固态式(OPA、电子扫描、FLASH等)。随着芯片化、阵列化技术发展,预计未来激光雷达价格有望下探至百元级别。

自动驾驶进程加速,由激光雷达主导的融合感知方案逐渐被车企采纳,激光雷达迎来装车小高潮。激光雷达包括短程激光雷达、高分辨率中程激光雷达、高性能长距激光雷达。技术路线依靠激光雷达创建周围环境的3D感知图、3D点云扫描,是自动驾驶不可或缺部分,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形成有效互补。

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将加速激光雷达上车,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市场规模高速上涨。受益于无人驾驶、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服务机器人领域的需求,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期。据 Velodyne 分析,2022 年智能驾驶占总市场规模的 60.5%,成为激光雷达产业最大的增长极,工业、无人机、机器人领域各占比 24.4%、8.4%、4.2%。根据沙利文的统计及预测,受无人驾驶车队规模扩张、激光雷达在高级辅助驾驶中渗透率增加、以及服务型机器人及智能交通建设等领域需求的推动,激光雷达整体市场预计将呈现高速发展态势,至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 131.1 亿美元。

(三)典型企业

从市场竞争看,国内激光雷达企业加速城战,龙头企业入局加速激光雷达产业链成熟。根据《车载前装激光雷达全球发展报告(2022)》,中国车载前装激光雷达公司共有28家,几乎占据了世界车载前装激光雷达的一半,速腾聚创、览沃科技、华为、禾赛科技、图达腾处于国内激光雷达企业前列。华为、宝马、蔚来、小鹏、长城、北汽等宣布入局车规级激光雷达,对产业链的加速成熟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表2 激光雷达典型企业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智能座舱

(一)基本特点

智能座舱是人机交互的主要入口,也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智能化呈现,未来将是产品差异的主要体现点。智能座舱通过硬件、人机交互系统及软件集成整合发展,以驾驶信息显示系统和信息娱乐系统为核心载体,在底层软件架构的支撑下,完成人机交互相关功能,最终实现座舱智能化,使消费者对汽车从“单一的交通工具”认知向“第三空间”转变。

智能座舱硬件细分种类众多,包括中控大屏(包括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流媒体中央后视镜、抬头显示系统HUD、全液晶仪表等,实现导航、影音娱乐、通讯、车辆信息查询、车辆控制等功能。

(二)产业特征及趋势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芯片算力需求快速增长,大算力智能座舱硬件将加速进一步普及。

图1 智能座舱框架体系示意图

随着座舱域算力不断提升,多屏化与大屏化成为主流;多模交互、主动交互是人机交互技术的必然趋势。多模交互重下的一芯多屏趋势提速,“超大屏”设计提供更佳的娱乐体验。驾驶员监控系统(DMS)与乘客监控系统(OMS)搭载率逐步提高,两系统出现融合趋势(IMS)。AR-HUD具备与ADAS融合的潜质,成为未来HUD的发展趋势。

从市场空间看,智能座舱硬件量价齐升共创千亿市场空间,未来市场渗透率将大幅提升。目前中国市场新车中智能座舱配置渗透率近50%,预计2025年,驾驶信息显示系统、HUD、流媒体后视镜产品等渗透率较2020年将有较大提升。2025年预计市场规模或超过1000亿元,年复合率将达到12.7%,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00亿元。

(三)典型企业

从市场竞争看,智能座舱行业竞争较为激烈,整体集中度相对分散,国内企业加速突破,车载显示、交互、DMS等细分赛道已形成并跑之势。车载娱乐系统,德西赛威处于领先地位;车载语音交互,科大讯飞与cerence并跑之势。

表3 智能座舱部分典型上市企业

表4 智能座舱-语音交互典型企业特点

ROBOTAXI

(一)基本特点

Robotaxi即自动驾驶出租车,是基于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优质出行体验的新型共享出行服务。与传统模式相比,无安全员的Robotaxi可以节省人力成本,让出行服务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座舱经历机械化、电子化阶段正在向智能化方向演变,支持Robotaxi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务。Robotaxi正在成为传统交通方式的有效替代,相比出租车、网约车出行,用户更青睐Robotaxi,通过丰富用户出行工具,构建多元化出行链。

(二)产业特征及趋势

车、路、云、图协同的技术路线可能成为主要发展方向。车、路、云、图协同的技术路线具有优势和潜力感知,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智能化,结合高精地图和云端算力Robotaxi提供支持,能够全方位掌握实时路况,提高行驶安全性。在算力方面,将部分计算量分摊到云端,减轻了车载系统的功耗,释放了车辆算力,提高Robotaxi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在成本方面,对路测数据需求量相对较小、单车成本相对较低,有助于实现Robotaxi的大规模量产。

Robotaxi大规模落地需要安全保障。垂直场景率先落地可实现对Robotaxi场景的数据反哺与现金流支持, Robotaxi的通用化平台可适用于不同场景下的算法与模式优化。只有实现城市全面通用性、产品规模化可复制与去安全员化,才能达到的Robotaxi商业化节点。

车企加速入局Robotaxi赛道,商业化发展潜力大。主要落地商业模式包括合资、独资和合作等模式。合作合资模式能够协同多方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可能成为未来主流模式。

表5 Robotaxi 典型模式对比

(三)典型企业

Robotaxi是多方市场参与者合作,共同促成新兴自动驾驶共享出行服务。其中以自动驾驶+服务类型的典型企业发展较为迅速。例如萝卜快跑,依托强大的车路云产品矩阵,打造智慧出行新模式;搭载百度Apollo领先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牌照数、技术专利数、自动驾驶里程数均居全国第一。小马智行,通过Al技术给交通和出行服务带来革命性的发展,支持多车企不同车型和城市出行复杂场景。

表6 Robotaxi 典型企业发展情况

2024-01-27

202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