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汽油涨价对生活带来的压力?,

新闻洞察丨须多重有效举措并举 化解高油价压力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专家认为,受油价上调影响较大的是直接跟石油石化有关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业、物流业、纺织业、金属冶炼行业以及与汽车相关的一些服务行业等。这些行业都会因油价走高,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进而抬高其他方面的物价。而给民众带来的影响是生活成本的增加,包括交通出行成本和其他相关成本。

以月跑10000公里、百公里油耗在38升的重型卡车为例,在下次调价窗口开启前,单辆车的燃油成本将增加231元左右。

清电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水龙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现在加满一箱油要多花6、7元,无论对相关联的行业、企业,还是对个人都有影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主任兼公路货运分会秘书长周志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11月7日,成品油价格出现“13涨7跌1搁浅”格局。与上年同期相比,柴油价格上涨超过10%,与上年初相比上涨超过40%。

据中物联数据显示,2021年,燃油费占货运企业运输成本的30.1%,油价上涨幅度难以承受。初步估算,重型货车重载从北京到广州单程,全程2200公里,百公里耗油35升,要比去年同期增加700元,比去年初增加近2000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油价上涨后,用石油作为原料的下游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包括航空业、石化行业等成本会上涨。还有交通运输、物流业,尤其是陆路卡车运输行业,其成本会受到很大影响,也包括城市交通运输服务行业,特别是出租车。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科认为,能源价格上涨使得能源企业的投入和运输成本提高,一些小规模工业企业可能因能源供应不足、成本过高等问题面临经营困境。对民众而言,能源价格上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电价上涨和食品价格上涨,因为发电和食品生产都涉及到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

我国成品油调价是根据国际原油价格涨跌幅度,每10个工作日进行一次调整。此番国内油价上调,跟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供给偏紧有很大关系。其中,诸如俄乌冲突持续、欧佩克减产等因素正加剧国际油价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金联创原油分析师奚佳蕊对本报记者分析认为,在供需博弈下,欧佩克已开始执行原油减产,加上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原油限价和禁运措施将要执行,未来原油供应形势不太乐观。因此,未来国际原油价格将继续保持高位震荡的走势,主流价格区间或将在每桶82美元—92美元。

除油价上涨外,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也在上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小麦和大豆期价4日全线上涨。大宗商品涨价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正值冬季能源消耗高峰,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能源价格的担忧。

面对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专家也认为,企业和政府须携手共同化解压力,一方面企业要自力更生,做好节能和成本内控;另一方面,政府要分门别类,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给予精准帮扶。

为化解油价上涨的压力,部分物流企业推行油价联动机制,与上游客户企业协商根据油价变动来动态调整运价。但是,也有不少企业反映,客户对于油价联动机制不接受,或者调整幅度不能覆盖油价上涨水平。

针对以上情况,周志成认为,应以“三方分担”方式消化油价上涨成本。通过国家降低燃油消费税、货主企业运价与油价联动以及运输企业挖潜三方共同承担油价上涨成本。同时,要鼓励支持规模企业发展撬装加油模式,降低燃油采购成本。

奚佳蕊认为,对于生产企业来说,首先是根据国内、国际的油价,以及国内实际下游的需求,把握好进销节奏。同时,还要合理控制好产品的库存,减少盲目扩张投资,做好产品转型和技术提升。

奚佳蕊建议,政府要通过调整定向补贴和资源税来扶持企业。对于石油勘探开发企业也要予以一定的补助支持。

张建平认为,一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节能减排,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节约合理利用能源的目标。二是政策指引和支持,以及行业协会要给予各种帮助,综合化解能源价格上升带来的压力。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供需状况是决定国际油价走向的主要因素。对此,金联创原油分析师奚佳蕊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认为,事实上,欧佩克看好全球原油市场的需求,这从其年报和月报中就能看出来,他们是上调今年以及明年的原油需求的,但在短时间之内不可能去增产。因为现在好不容易把价格维持上去,他们希望油价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若增产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跌,他们不愿意看到油价掉下来。

奚佳蕊还表示,原油是世界性能源,从供应链层面看,欧佩克减产以及俄罗斯原油将被禁运等因素,可能会导致能源供应进一步减少,这对原油市场以及价格形成一定的支撑。

而从需求来看,由于全球各经济体在集中大幅加息,或致明年经济出现萎缩,这有可能打压原油的需求,并抑制油价。所以,在利好和利空相互博弈之下,原油价格可能会呈现箱体震荡的格局。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也认为,“欧佩克减产对未来预期的影响,让整个能源市场的紧张情绪又加剧。加之俄乌冲突持续,估计未来石油还将延续一段时间的高位波动。同时,能源市场格局变得较复杂,其不确定性、波动性也在增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本报记者表示,随着美联储和欧洲加息,对油价将带来一定抑制作用。当然,俄乌冲突、欧佩克减产协定等因素对油价会有一些影响,但油价总体趋势向稳。

“油价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持在每桶60美元—80美元区间较合理。”原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资深研究员乔德武表示,油价周期性波动属正常现象。地缘政治因素引发国际油价波动是暂时的,这有可能打破世界能源供需格局,一些国家石油产量下降,世界其他地区的供应会填补上。总体上,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和勘探开发能力供应充足。

张建平认为,目前,我国的成品油调价机制是以国际油价为参考依据,未来国际油价可能还会处在高位震荡趋势,这将会给我国能源价格带来一些波动。因为我国原油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高,国际油价上升,我国进口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也高,成本越高我们的压力就越大。

未来,世界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强劲,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占比会逐步提升。事实上,近些年,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广新能源车等,这些都是应对油价上涨非常好的路径。同时,针对能源安全问题,我国提出能源进口多元化渠道,在继续拓展和巩固现有渠道的基础上,又优化能源结构,努力增加可再生能源比重。

鉴于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科建议,我国可以从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能源贸易、加强能源储备等几个方面着手应对能源价格上涨。同时,加大对民众的科普教育力度,倡导日常生活用能用电节约化。

此外,寻求多元化进口势在必行。“中国已在努力扩大多元化的能源进口渠道。”张建平表示,我国与中东、俄罗斯、非洲、北美、南美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途径的石油进口渠道,以稳定国内需求。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晶晶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

2023-12-05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