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安全堪忧?长安深蓝SL03成功挑战26项极端试验

2022年夏天,各地都出现了异常高温天气。随着高温天气的持续,新能源自燃的新闻屡屡登上热搜。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火灾数据共计 640 起,与2021年相比同期上升32%。

这也就说明几乎每天有7辆车发生自燃,这样听起来是不是很恐怖?事实上,新能源汽车自燃概率比燃油车更低,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曾引用过一组数据:”2019年中国新能源车的起火概率为万分之0.49,2020年为万分之0.26。“燃油车的自燃概率在1%到2%之间,但是,新能源汽车自燃更快,通常在几秒之内,因此也更危险,更值得我们去关注新能源汽车为什么会发生自燃,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减少自燃发生的概率。

01

高续航的代价,更容易自燃?

为了提升续航里程,新能源汽车电池通常会覆盖整个汽车底盘(与车身边缘的距离较近),以求增加电池包的面积,正因为如此,在发生碰撞或触底时容易受到挤压,而随着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的提升,电芯的稳定性也有所下降,热失控的风险也就因此增大。

新能源汽车电池通常在三种情况下容易引发热失控,主要包括机械滥用、电滥用以及热滥用。简单来说,发生碰撞时,过度充放电,或者外部气温过高时都有可能发生热失控。

事实上,这些情况在日常用车时都有可能碰到,因此更需要从日常用车场景出发,去检测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防护能力。

02

模拟日常用车场景,严格测试充放电

正如使用手机一样,给新能源汽车充电时,可能会不小心过充,也可能因为意外让汽车的电量完全耗尽,这些都有可能引发热失控。例如,锂电池过充时,电池电压因为极化迅速上升,引起电解质分解,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这就使得电池内部温度和内压急剧增加,从而加大了自燃、爆炸的风险。

这些情况都发生在日常用车时,而且难以完全避免,例如异常的夏日高温可能会引起的过温。但是,这不意味着在这些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就不能使用了。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汽研对长安深蓝SL03(配置|询价)进行了 过温保护、过流保护、过充/放保护和短路保护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长安深蓝SL03通过测试,未发生起火、爆炸。当系统检测到出现过充、过流或过温等异常情况时,会及时采取措施,发出警告,切断回路,抑制热失控的发生。

虽然电池有保护系统,但是在日常用车时,我们也应该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慢充为主,快充为辅,尽量避免过充(自行限定SOC低于100%),不要每次都把电量用尽再充。

03

国标之外再加码,整车底部碰撞后再涉水

在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权威调研数据中,底部路面剐蹭、撞击低矮障碍物、托底障碍物容易对汽车底部造成伤害,而且底部受损频率高,又易被忽略。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设置在底部,机械暗伤长期累积,一旦突破临界点,极有可能引发自燃。

针对这一现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于2021年底发布团体标准T/CSAE 244-2021《纯电动乘用车底部抗碰撞能力要求及试验方法》,以此检验新能源汽车对底部的防护能力。在此次测试中,中国汽研对长安深蓝SL03进行了底部抗碰撞测试。

长安深蓝SL03配备了前防撞横梁,可以有效减轻正面碰撞对电池的伤害,而铝制侧碰型材压溃吸能有效应对侧面冲撞,起到对电池的防护作用。在此次测试中,长安深蓝SL03展现了优秀的底部防护能力,顺利通过底部抗碰撞测试,并获得“电动汽车安全涉水(底部碰撞后)”001号认证。

04

电池包火烧试验,考察电池热扩散

要保障电池安全,就需要解决电池热失控,长安深蓝SL03采用了“芯+车+云”三层防护策略。在电池主动安全方面,采用安全性高的电芯,同时自主建立了基于SOA的云BMS平台,为其提供安全预警、性能预控及智慧服务。在电池被动安全方面,采用了航天级全电池隔热技术、醇冷高效散热、瞬态泄压技术、超压密封控制、全域防短路技术、定向感压排温和全时感温报警七类数字温控管理技术,尽可能规避电池包热失控。

为了最大程度确保乘员人身安全,此次测试不仅检验了长安深蓝SL03对于热失控的防护,还在极端情况下测试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按照GB 38031-2020制定了动力电池火烧试验。

试验需要将汽油盘点燃并预热60s之后,将油盘置于动力电池下方70s,再将耐火隔板盖在油盘上,继续放置60s。之后将试验对象移开火源,在试验环境温度下静置2h后,观察动力电池的情况,是否发生起火或爆炸。

在电池包火烧试验中,长安深蓝SL03电池包未发生起火、爆炸、短路等现象,顺利通过电池包火烧测试。

作为一个新事物,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正是因为如此,更需要在实际的用车场景中进行测试,通过场景化的严苛试验去实践、检验产品安全性能。

在此次试验中,长安深蓝SL03通过多项严苛的测试,展现了出色的安全性能,也体现了品牌对安全的重视程度。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测试评价标准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也会越来越安全。

2022-11-30

202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