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为什么各国新能源车转换时间都在2030年左右

中国有望于2050年以前实现传统燃油车的全面退出,而以北京为代表的特大型城市,公交车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物流车、出租车以及网约车市场或将提前到2020年实现全面新能源化,私家车领域则将在2030年前后完成这一目标。

而2050年,这一时间节点上一次出现还是在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包括德国、英国、荷兰、挪威以及美国18个州等在内的国家和地区,组成了“零排放车辆同盟”,并承诺到2050年该联盟内国家将不再销售燃油车。

纵观世界各国公布的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其中最早的是意大利罗马的2024年,最晚的则是法国的2040年,中国成为了最晚禁售燃油车的国家。

而在各国公布禁售燃油车时间表之后,各大主机厂也公布了停售燃油车的时间表。其中,沃尔沃是各车企中最早的,将于2019年停产停售传统燃油车。最晚的则是大众汽车,将于2026年停产停售燃油车,但随后大众又宣布将在2030年前实现所有车型电动化。

大势所趋的汽车电气化

可以说,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各大主机厂,汽车电气化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取代燃油车也是大势所趋。但对于像是中国、美国这种汽车保有量大国来说,上亿的燃油车保有量,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全面转型电气化的。

以中国为例,从中国当前的石油消耗来看,中国目前的石油有70.9%来自于国外,其中汽车上使用的燃油,有42%依赖于进口,过度消耗石油将造成工业能源危机。而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有效的降低了小标号石油的消耗,进而将更多的石油用于工业领域,一方面降低了消费者的石油花费,另一方面为工业提供了更多的能源输出。

与此同时,汽车电气化从当前来看发展最好的要属中国市场。“双积分”政策的推出,刺激了传统车企不断推出新能源车型。而以蔚来、理想制造为首的新势力车企,也在汽车电气化时代的指引下不断在新能源技术上寻求突破。因此,推进汽车电气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车企向世界舞台上迈进。

我们再来看到具体的禁售燃油车推进时间表,其中北京地区规划将在2030年全面实现新能源化。也就是说,2030年以后,北京地区将不再有燃油车上路行驶。那么,假设目前在北京地区购买一台燃油车,这台车的使用年限基本上被限定在了10年左右。

但从目前市场的燃油车使用寿命来看,大多数的燃油车基本都可以正常运行15年左右。所以,对于像是北京这种特大城市来说,目前购买燃油车已经不太合适了,选择新能源汽车会是更好的选择。只不过,北京地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号牌排队,已经排到了3年以后。

而对于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来说,除了海南、雄安等特殊地区目前已经禁售燃油车之外,其他地区尚未公布禁售燃油车的时间。根据公布的《报告》支出,全国范围将在2040年左右进行大批次燃油车退出的动作。因此一线、二线城市当前购买燃油车还是非常可行的。

当然,对于一线、二线城市来说,较为宽松的禁售燃油车时间表,也为其提供了新的选择。在纯电动车技术尚有安全、续航、基础设施等瓶颈有待解决的时期里,消费者可以选择混合动力车型作为过渡的主力军。而20年的有效使用年限,对于混合动力车型来说,也是非常够用的。

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比亚迪(002594)、吉利控股(00175.HK)、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北汽蓝谷(600733)、长安汽车(000625)等

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为什么各国新能源车转换时间都在2030年左右

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为什么各国新能源车转换时间都在2030年左右

本文核心数据:纯电动汽车销量及占比、碳中和时期新车销量中各燃料类型占比预测、不同燃料类型汽车平均单位行驶里程碳排放、纯电动乘用车生命周期碳减排潜力等

纯电动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比较高,在整体汽车中的渗透率有望得到提升

纯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其销量会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不断扩大而扩大。2016-2020年,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突破111万辆,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渗透率达到81.6%。

2020年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应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约为4.32%。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2030年为碳达峰时期,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5-2060年,纯电动汽车渗透率逐渐提升,到2060年,纯电动汽车在整体汽车中的渗透率有望超过70%。

纯电动汽车碳排放量低于其他燃料类型,有助于实现碳减排

从五种不同燃料类型汽车平均单位行驶里程碳排放来看,柴油车平均碳排放最高,明显高于其他燃料类型,汽油车平均碳排放次之,常规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碳排放明显低于柴油车和汽油车。其中,纯电动车平均碳排放最低,为146.5gCO2e/km。

纯电动汽车碳减排潜力较大,主要表现在电网清洁化、电池碳排放等领域

根据《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2021》分析,纯电动乘用车生命周期碳减排潜力较大,到2025年可实现减排至72%(以2020年为基准),到2060年可实现碳减排至2020年的17%。

具体来看,对纯电动车减排贡献最大因素为电网清洁化,在不同情景中贡献在10%-50%之间;材料效率对纯电动车的碳减排也很重要,可降低纯电动车4%-13%的碳排放;随着时间的发展,动力蓄电池碳排放的对纯电动车碳减排的作用也越加明显;使用能效与电网清洁化两者共同作用于纯涤电动车燃料周期的碳减排,且随着电网清洁化的程度加大,使用能效的减排效果趋于降低。在不同减排措施中,生产能效的作用最不明显,主要由于其在纯电动车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比重较低。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1、交通能源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对我国尤为严峻 目前世界汽车保有量约8亿辆,预计到202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2亿辆,主要增量来自发展中国家。国际能源机构(IEA)的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全球57%的石油消费在交通领域(其中美国达到67%)。预计到2020年交通用油占全球石油总消耗的62%以上。美国能源部预测,2020年以后,全球石油需求与常规石油供给之间将出现净缺口,2050年的供需缺口几乎相当于2000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两倍。与此同时,交通能源消耗也是造成局部环境污染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全球已达成共识:交通能源转型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汽车业迅猛发展。200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570万辆,分别居世界第三位和第二位,自主品牌轿车和汽车出口均出现大幅增长。预计2020年前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和主要的汽车出口国之一。我国目前的汽车人均保有量还很低,2003年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美国的2.5%(19辆),大约相当于美国90年前的水平,是世界上汽车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预计2020年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3~1.5亿辆。但是,当我国刚刚到达汽车社会门槛,车用石油消费在石油总消费中的比例(1/3以下)还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时(1/2以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石油供应的日益紧张。同时,车用石油消耗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和CO2排放也正在变成愈来愈严重的问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CO2排放国,由此产生的国际政治和经济争端将会愈演愈烈。这充分表明,我国所面临的石油安全与交通能源问题将来势更猛、影响更大、挑战更加严峻。按传统交通能源动力系统发展下去,不可持续,实现我国交通能源动力系统转型是大势所趋。 2、未来20年是我国交通能源动力系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 历史上,交通能源动力系统变革一直处于技术革命和经济转型的核心位置。十九世纪,煤和蒸汽机火车引发了欧洲的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的工业经济和工业文明;二十世纪,石油和内燃机汽车促成了美国的经济腾飞,把人类带入了基于石油的经济体系与物质繁荣,也带来了能源环境的巨大挑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替代燃料和混合动力为代表的各种新型汽车能源动力技术迅猛发展,相互竞争,引发了一场新的技术变革,预示着人类将要进入后石油时代过渡期和能源动力技术创新突破的机遇期。 这场能源动力系统变革的主要趋势是汽车能源多元化、汽车动力电气化和汽车排放洁净化: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生物燃料对于各种车辆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成为各国共同推广的新型燃料;混合动力作为新型汽车能源动力技术共性平台,继承了先进内燃机技术,结合高效洁净的电力驱动方式,既充分利用现有燃料基础设施,又能包容各种新型燃料,现已成为新型动力汽车产业化的里程碑;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兴能量转换装置,尽管目前还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技术障碍,但其作为新一代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远期解决方案仍然被全球所看好。 汽车能源动力技术的变革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混合动力有望在近中期逐步普及;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商业化大约在2020年以后。面向中长期的汽车技术发展,我国汽车所处的这一技术变革时期为我国交通能源动力系统变革提供了历史机遇。 机遇之一:中国的资源和能源状况适合发展新能源交通动力系统。中国缺油、少气、多煤,这一结构特点给交通能源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基于各种资源特点的多种替代燃料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地域辽阔和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基于煤炭的燃料工业、基于生物质的农业能源和基于天然气的各种气体燃料技术,从而实现交通能源来源的多样化。同时,从我国城乡布局看,城市模式以大城市群为主要特点,汽车燃料基础设施比较集中,有利于燃料清洁化管理和监督。我国广大农村,随地区不同,其一次能源资源特点也不同,这比较适合发展一次能源来源多元化、燃料制取和消费当地化的燃料供应体系。 机遇之二:我国具有实现交通能源动力系统变革的后发优势。从我国汽车发展阶段看,具有后发优势。尽管发达国家政府均大力推动各种代用燃料汽车的应用和向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转型,但是其传统汽车产业庞大,石油基础设施完善,消费习惯难以转变,实施转型社会成本高昂,转型难度很大。而我国汽车工业刚刚发展起来,汽车普及率低,因而在汽车动力系统发展战略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度。相对常规汽车而言,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如果政策得当,可以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转型。 机遇之三:实施汽车动力系统变革,是多年来我国发展清洁汽车和电动汽车成功实践的战略总结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对我国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实现我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的战略考虑,“九五”期间,科技部会同有关部委组织实施了“清洁汽车行动”,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国已有燃气汽车22万辆,加气站700余座,年替代石油150万吨。而且天然气汽车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预计今后几年将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十五”期间,科技部组织实施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投入8.8亿元,是最大的科技专项之一。全国200余家单位、2000多名骨干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实施,初步形成了官、产、学、研合作机制。目前,小型纯电动车辆已经开始小规模产业化,混合动力汽车已有多个车型通过国家认证成为产品,燃料电池汽车已进入示范考核运行阶段。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系统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这为我国汽车动力转型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人才和实践基础。例如:丰田普锐斯,本田思域混合动力版和比亚迪F3DM等总结:价格比较高,技术还不成熟

2022-04-22

202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