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动机烧机油需要怎样处理?,

马克思就是个穷写书的,他知道个锤子,台湾学者:你没读懂资本论


随着西方经济陷入停滞和衰退的泥潭,被西方社会遗忘已久的马克思,以及他的学说和著作,再次被人们从故纸堆里翻了出来,欧美各国俨然兴起一阵“马克思热”。就连西方政界一些具有左翼倾向的人士,也加入到捍卫马克思的行列。


比方说,英国前工党领袖科尔宾就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而曾经担任过希腊财政部长的亚尼斯·瓦鲁法斯基,也高度赞扬《资本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为马克思预见了21世纪两极分化的全球资本主义,给人们指明了未来的发展出路。


面对这一现象,一些人回想起一句在西方世界流传了一个世纪的谶语:“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马克思不就是个穷写书的吗?他懂个锤子的经济危机!”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为马克思说句公道话,别看国内从小学开始就要学道法、思修之类的课,每个人也都能随口说出几个《资本论》里的名词,比如“劳动力”“劳动关系”“剩余价值”“剥削”,等等,但我敢说,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看过《资本论》,更别说理解马克思到底说了些啥。


清代文学家曹寅曾感叹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其实,这句诗拿来说马克思,也极为恰当:“家家争读资本论,克思心事几人知?”



台湾学者杨照出生、成长在一个将马克思和《资本论》视为“大毒草”的社会,但他幸运地从图书馆最深处的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发现了一本德文原版《资本论》,并像做贼一样,趁没人注意自己的时候偷偷阅读。


这种被压抑、被禁止的情况,反倒激发了杨照最强烈的动机,他迫切地想要知道,到底马克思与《资本论》为什么这么“可怕”,为什么在台湾它是一棵“大毒草”,好像谁沾染到了马克思、《资本论》就会变成一个“坏人”,就会变成“共产主义者”,就会变成可怕的“恶魔”。


经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杨照终于发现,《资本论》是一座现代人绕不过去的大山。如果我们想真正弄清今天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来的,所谓的“现代生活”“现代思想”以及“现代社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就必须走近马克思、走进《资本论》。


为了让我们重新理解被遗忘和误读的马克思,“把马克思还给马克思”,杨照将自己四十年研读《资本论》的全部成果和心得,凝聚成这本《资本论的读法:资本及其创造的现代世界》。他用兼具理性的逻辑和朴实的语言,为我们铺出了一条在当代生活与现象中,理解和探究《资本论》关键概念与洞见的路,从而让我们真正明白,《资本论》从来不是神话,不是口号,而是方法!



我们今天看到的《资本论》,一共有厚厚的三卷,字数接近300万!这样一部皇皇巨著,通篇谈的其实就是一件事——资本!


进一步说,这是一本用来解释“资本”的书——到底什么是资本?资本是怎么来的?我们如何解释资本的作用?资本在经济、社会、国家,乃至文化的层面,到底造成了一些什么样的效果和影响?甚至还解释了资本的未来会走到哪里去。


在这所有问题之上,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异常尖锐但无比正确的观点:资本主宰人类社会!


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阶段,生产工具都是由生产者所拥有的。但进入19世纪之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欧洲出现了一种庞大的、不依赖人的力量的、能让人类更好地运用自然力量的特殊生产工具——蒸汽机。


由于蒸汽机非常昂贵,因此,绝大部分人没有足够的财力可以拥有这些机器,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生产者与生产工具分离的现象。那些拥有机器的有钱人,取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特权”,他们可以用这个机器及其可以生产的价值,雇用别人帮他们操作,于是就有了特殊的生产者,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者”,而那些拥有机器并雇佣劳动者为自己工作的有钱人就是“资本家”。


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呈指数化增长。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交易,需要越来越多的货币;货币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甚至货币就变得拥有了自己的生命。


刚开始,钱只不过是为了让我们去交换别的东西而存在的,但是后来钱不再只是钱了,它可以帮助我们储存价值,可以帮我们换取地位。到最后,钱变成了数字,变成了人愿意付出生命代价去追求的对象。


就这样,钱原本是一种工具,后来工具变得越来越重要,重要到它本身都变成了人类的目的——货币、金钱,以及由货币、金钱脱化而出的资本,通过主宰交易系统,进而主宰了牵涉在交易系统中的所有人。从此资本就摇身变成了人类的主人。


但这就牵扯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任何东西都可以用钱来交易吗?


也许有人会觉得,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化、商品化、资本化的社会,哪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卖的?但请你仔细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问你,你愿意拿姐姐去交换吗?如果姐姐不能拿来交换,那舅舅能不能拿来换呢?家里养的小狗能不能拿来换呢?丈夫身边的床位能不能卖?一本写满了的日记本,上面是你的16岁,从那一年的第一天起,一直写到那一年的12月31日,写满了你那一年的宝贵回忆,可不可以拿出来交易?换与不换,这个标准或底线是什么?



金钱是一种最可怕、最有效的理性量化工具,把所有的物品统统都圈进商品的范围内,把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商品。我们活在将一切事物都当作商品的环境里,也必然习惯用价格来架构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我们将这些事情看作理所当然的,但这正是马克思希望我们思考的东西——我们被价格所包围,也被价格剥夺了欲望的自主性,这种处境难道不是很可悲的吗?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具备庞大的扭曲力量,它主宰和麻木了我们自己的欲望。因此,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我们搞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一旦离开了金钱和货币,我们就弄不明白什么东西重要,什么东西不重要。如果一种东西不能被标价,不能进行交易,比如亲情、比如爱情、比如友情,我们就没办法确定它的价格,也就无法珍惜它的价值。


资本和商品就是在用这种隐蔽的方式,扭曲我们最根本的人格、最根本的欲望!


更糟糕的是,由劳动者创造出来的资本,却以一种最不公平的方式进行着分配。那些产生出来的利润,有的进了资本家的口袋,有的进了银行家的口袋,有的进了股票主的口袋,只有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用工资的形式进到劳动者的口袋里。


如果你注意的话就会发现,在盈余分配的过程中,与一个最奇怪的现象——不论是资本家还是买股票的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利润增加,他们分到的就增加。可是分配给工人的就是固定工资。资本家理所当然地认为,工人领了工资,不管后面增生了什么样的价值,都和工人无关。



这种分配结果牵涉到非常复杂的计算公式,资本家会这样向你解释:这家公司今年创造了什么样的营业额,它有了多少的利润,获利率、毛利、净利是多少,然后由董事会所代表的公司拥有者,他们分到了多少,在公开的资本市场上买卖的股票,又分到了多少利润。另外,这家公司如果有公司债,向哪些银行借了什么样的贷款,贷款时签约的利率是多少,如此银行又得到了多少利息……


但从没有人向我们解释说,这样是否公平。而这正是马克思真正在意的事情:难道分配就没有一种合理的模式和原则吗?他不断追问,这种分配原则是从哪里来的,以及分配的方式又是由谁、通过怎样的方式确定的。这就是《资本论》里著名的“劳动价值说”,也是被西方社会诟病和质疑最多的理论,不得不说,这实在是劳动者的悲哀。


不过,马克思的努力并非没有成效。


今天的世界是“后马克思”的世界,是受到马克思思想改变的世界,就连今天的资本主义,都是因应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调整过的资本主义,和马克思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资本主义大不相同。在马克思的威慑和提醒下,《资本论》问世一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增加了许多身份介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角色,大大缓和了马克思所预言的冲突关系。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更应该重新读读《资本论》,透过马克思的思想,理解资本主义如何从19世纪的残暴不仁转变为今日的“慈眉善目”。同时,我们也应当借助马克思的理论武器,来省思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选择。尤其需要思索的是:工作在生活当中应该占据什么地位,在生命当中又应该具备什么意义?


2024-04-26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