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合适的汽车品牌步骤是什么?,选择合适的汽车品牌步骤是什么

郑立业:企业该找怎样的“品牌战略”公司(下)?


我们为什么不聚焦某个行业,成为一个“专业”的品牌公司?或者聚焦餐饮,或者聚焦饮料食品,或者聚焦物流,一度有质疑道:你们都不懂得聚焦行业,又有什么理由能要求客户聚焦呢?



我们的回答是;我们聚焦于企业的品牌战略,确切说是“心智战略”。但这种答复往往难被理解。在外人看来,只有聚焦在看得见的实物和行业上,方可以称之为聚焦;而聚焦一种理论,还是显得过于宽泛。


定位理论的研究者非常精准地将聚焦分为两种形式:“细分”和“分化”。其中提到了菲利普科特勒的核心STP营销——即细分(segmenting)、目标(targeting)、定位(positioning)。细分是STP营销的关键概念。


分化是定位之父里斯发现和论证的商业中最伟大的力量。分化成为继定位之后定位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商业中打造品牌的最大秘密,被称为品牌之源。


细分和分化有何不同?


细分立足于找到目标市场,是从顾客需求出发,之所以要对市场进行细分,是因为构成市场的购买者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形成细分的基础。分化立足于商业竞争,是从顾客的心智出发,从心智中的既有品类发展出能被心智接受的新品类。新品类和老品类形成竞争关系。


建立在市场细分化基础上的目标市场规模、成长性和赢利性,科特勒认为可以被明确衡量,而通过分化开创的新品类的市场大小通常无法被准确预测,如果分化符合市场趋势,则前途无量;如果只是一种时尚,则只能是昙花一现。


STP中的定位是为着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对产品或服务本身的差异化(更好、更新、更快、更便宜)的确定。虽然后来的科特勒《营销管理》版本中提到了“在目标顾客心目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但体现顾客导向和忽略心智的细分、目标市场选定大大地限制了实现这种定位的可能。定位理论中的定位不是指对产品或服务本身做的事,而是针对潜在客户心智中的观念所做的事。它寻求的差异化首先是心智中的差异化。利用分化开创新品类是找到这种位居第一的差异化的最佳途径。


举例说明:食醋中的人工酿造醋和合成醋,是分化的品类;而饺子醋、拌菜醋都属于细分。白酒中的绵柔型属于分化,但商务、政务、婚庆就属于细分;汽车中的驾驶机器(宝马)、乘坐舒服(奔驰)以及安全(沃尔沃)属于分化,能够占据一个强大心智资源,而家用汽车与和商用汽车就带有一定分化的痕迹,对跟随品牌来说就不容易抢占市场。

我们引入如此大的篇幅来论证我们为什么聚焦,并不是说细分没有市场或者必死,而是坚持企业最大、最重要的战略在于分化,在于寻找市场的空白区域,而非需找区域内的“空白点”。


从这个意义上看,家具行业、食品行业、家电行业的品牌服务公司属于细分的结果,但是,企业战略、品牌传播、广告公司等类别源于分化。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将“心智战略”称之为聚焦的原因。


难道聚焦理论一定比聚焦行业做得更出色么?


也不尽然,很多细分下的品牌服务公司也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为企业的发展和行业的壮大贡献颇多。但这是在品类竞争不充分阶段,或者在新工具、新行业的发展的黄金时期,整个市场的需求量递增的前提下,细分行业可以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学习大企业的经验,快速填补市场的需求。甚至可以帮助从零起步的企业快速掌握行业的基本动作,缩短起跑的周期。但是,当市场来到充分竞争的阶段,企业规定动作的高度雷同就会使其丧失优势,这时,经验反而成为累赘,壮士断腕的颠覆成为战略调整的必攻方向。


从实例看,尽管细分出来的聚焦行业的品牌公司数量众多,其旗下案例的级别却难以企及“什么都做的公司”,无论国外的奥美、电通,还是中国的叶茂中、成美,他们都没有聚焦行业,却成就一个又一个不同行业的大品牌。今天他们成就王老吉的战略,明天就会是老板抽油烟机,后天可能会是某个汽车品牌。他们在以一种聚焦的理论做事,这种理论基于普适的市场规律、消费者消费心理。


聚焦行业,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聚焦创意,而是聚焦生意。


我们会发现,一个聚焦餐饮的品牌战略公司,旗下有众多案例,但规模都很相近;一家专注农产品的战略公司,他们能够将每个客户服务的像模像样,但再往前走就变得十分困难;一家在快消饮料市场颇有行业大咖范儿的战略公司,总能将饮料市场的数据信手拈来,对趋势高瞻远瞩,但是对中小企业来说,很难被复制成下一个经典中的经典。


诚然,我们并不以百战百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事实是,除了战略,还有很多因素决定着一个品牌和企业的成败。我们只是信奉这样的理念:当一个品牌服务公司对行业极其熟稔,那么就很容易成为流水线作业。而企业品牌战略对唯一性的要求,恰恰是流水线无法达成的。


我们接触过很多中小企业老板,他们的经营介于家庭作坊和工业革命之间,尽管适应了互联网的浪潮,却被“移动互联网”拍得再次晕头转向,于是,听课学习成为他们不甘人后的途径。他们确实非常好学,问题来了,不止一个老板向我们谈起:听得越多,越糊涂。“听起来都挺有道理,但是道理和道理有的是完全对立的”。


这是不同的战术经验总结者向他们展示了自己的角度。而我们坚持的,并非无视那些凝练的经验,而且在缺乏核心战略的前提下,任何战术都是有道理,也可能失败。在你的产品没有进入消费者大脑之前,任何帮你进入市场的经验都不那么牢固和充满底气。


事实也是,随着经济理性的回归,暴利行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充分竞争将成为常态。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创新”尤为必要。而创新本身就是“经验”的天敌!


腾讯《大家》之《经验也许是这个时代最无用的东西》一文中就提到“有人曾说,在大数据时代,你只需要两样东西,一是数据,二是忘掉你的经验。甚至有人说,没有经验就是最大的经验。这么说也许会与让许多大学毕业生头痛的人才市场现状不符,许多企业不是强调只招有经验的吗?可是,当你仔细观察那些新行业、新企业时,就会发现,过往经验压根不支持他们的创意,甚至是一种阻碍。


易道源将企业的“经验”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营管理层面的,我们称之为“规定动作”,做餐饮的要明白基本的菜品口味、选址装修、采购后厨、服务培训等,这些经验可以从成功的餐饮品牌中拿来;另一类是品牌战略层面的,我们谓之曰“自选动作”,自选动作对每个企业来说一定是唯一的,不能复制别人也无法被人复制的。金百万做大众烤鸭成功了,你也将战略锁定为大众烤鸭,即使完全复制他的经验,也不会成功。恰恰相反,在战略层面,“越像领导者,越难赚到钱”。(参见易道源《越像领导者 越难赚到钱》一文)


在这个意义上说,聚焦于某个行业的品牌服务公司也好,专注于某个行业的专家学者也好,他们秉持的经验一方面有益,让你快速复制经营管理上的“规定动作”,使企业具备有序的运营;另一方面有害,他们告诉你学习领导品牌,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合格的跟随者,累并快乐的感觉,很难体会到。


正如我们在《跟着行业跑 老是会摔倒》一文说的那样:一个企业是要在行业内脱颖而出,如果依靠行业经验亦步亦趋,就避免不了步步维艰;一个企业是要发现数据中的空白点,迅速占领,做大做强;而不是哪儿的数据诱人往哪儿钻;一个企业懂行业是“规定动作”,可以把企业做得像模像样,中规中矩;但要鹤立鸡群,必须要依仗“自选动作”。


,经验可以帮助行业发展,但经验对具体的企业和品牌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对企业来说,真正的需求从来不是用来满足的,而是用来创造的。

2024-03-24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