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卡车是否已经被吉利所收购?交易是否成功?,沃尔沃的卡车被吉利收购了吗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十年,为中国车企的跨国并购打了个样

中国车企如何在国际市场中开疆拓土呢?最简单直接的做法便是跨国并购。

说起车企间的跨国并购,我们总是会第一时间想到吉利收购沃尔沃,如今来看,这的确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了。

当然,相比吉利与沃尔沃间的一帆风顺,也有很多则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只是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中留下了一个个教训。

如果我们分析这些案例,其实可以简单将它们分成几种。

一种是品牌的海外化,例如上汽收购韩国双龙。那时的双龙SUV不错却并不主流,柴油车前景也不被看好,加上双龙工会的矛盾,当年“汽车业首个跨国并购”,以亏了40亿草草收场。

一种是产品的海外化,比如五菱借助通用前往印度市场。此前,五菱宏光借助通用渠道和贴牌,化为雪佛兰Enjoy进军印度市场,但随着通用的败走印度,五菱的这一策略也宣告失败。

一种是技术的海外化,比如北汽收购萨博。北汽收购萨博之后,拥有了萨博的底盘技术支持,从而开发出四款全新车型,让它成为国内仅有的五个产量达到百万台的车企之一。这在当时看似划算,但现在来看其孵化出的绅宝系列,如今已经泯然众矣。

最后一种便是吉利收购沃尔沃了,保持“兄弟关系”的吉利与沃尔沃更像是一种联盟的海外化。

2020年是吉利与沃尔沃牵手的第十个年头。十年前那个在福特手中即将穷途末路的沃尔沃汽车,被吉利汽车收购之后,如今十年过后,结果则真切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过去十年,沃尔沃汽车的营业收入有连续五年呈现两位数增长,营业利润则连续四年超百亿瑞典克朗。去年,沃尔沃汽车营收达到2741亿瑞典克朗,是十年前的2.4倍;营业利润143亿瑞典克朗,是十年前的6.2倍。

直接来看销量方面,去年沃尔沃汽车在全球销量超过70万辆,相比十年前翻了一番;中国市场增长尤甚,销量突破15万辆,是十年前的五倍。尤其去年,在车市整体下行的情况下,沃尔沃仍旧实现同比近20%的增长。

显而易见,吉利收购沃尔沃便是近些年,最为成功的车企跨国并购了。那么,吉利与沃尔沃带给汽车行业的启示又是什么呢?不妨,让我们从吉利与沃尔沃的十年,来窥探一二。

回血·自主发展

十年前的3月28日,在沃尔沃位于哥德堡的总部中,随着李书福与时任福特汽车CFO莱维斯·布思在收购文件中的签字完成,沃尔沃正式归入吉利集团门下。

那时的沃尔沃是福特身上的一块赘肉,一边由于欧美各大厂商不断崛起,沃尔沃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另一边则是世界金融风暴的沉重打击,沃尔沃无论在品牌知名度还是全球销量上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与此同时,彼时的福特提出一个“福特”策略,将旗下高端汽车品牌纷纷卖掉,陷入巨额亏损的沃尔沃难逃一劫。

对于当时已是负增长、生存岌岌可危的沃尔沃来说,敢于接盘的吉利汽车,当真是戴着神圣光环的救星。

最开始的时候,为了保护沃尔沃品牌,吉利有意淡化对其的影响。就像李书福曾说的: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两个品牌保持了相对独立,吉利不仅未对沃尔沃的车辆生产与经营策略进行干涉,任其独立运营,而且激发了它的猛劲,让它得以在中国市场扎根,汲取养分。

从2010年签署并购协议,到2013年在华进行国产化布局,沃尔沃在吉利的赋能下,迅速走出北欧,在第二故乡中国落地生根。

2013年8月,沃尔沃成都工厂落成;同年9月,大庆工厂正式落成;紧接着,沃尔沃汽车张家口发动机工厂于2013年10月落成并投产;2017年3月,亚欧汽车制造(台州)有限公司正式建成,这是中国第一个CMA基础模块架构工厂,由吉利控股集团投资、按照沃尔沃标准建设,并由沃尔沃汽车集团负责运营。

与此同时,在中国之外,沃尔沃在瑞典哥德堡、比利时根特、美国查尔斯顿均设有整车制造厂,并完成了在欧洲、美国、中国三大市场的本土化布局。其中,中国制造是沃尔沃制造战略的核心之一。

作为目前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出口欧美市场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在中国生产的车型迄今已经出口至全球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

而通过十年的回血与自主发展,沃尔沃汽车销量相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营业利润是十年前的6.2倍,这十年取得的成绩,显然也是吉利“放虎归山”发展策略的效应体现。

反哺·通力合作

沃尔沃通过吉利的输血,恢复了元气,而吉利收购沃尔沃也终于得到了回报。

比如说,双方的合作变得紧密起来。2012年,双方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联合开发一系列环保发动机和小型车平台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技术。

2013年,吉利控股集团欧洲研发中心CETV投入运营,其研发的CMA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充分发挥了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的协同作用。

2017年,吉利与沃尔沃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分别是吉利-沃尔沃技术合资公司和领克汽车。其中,技术公司通过相互授权的方式,实现了新车架构模块、清洁动力等领域的技术共享,领克汽车则是吉利汽车品牌向上的标志。

2019年,吉利与沃尔沃宣布探索合并旗下发动机业务的可能性,让双方在研发、生产、采购以及运营方面的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提升。

李书福曾被问到沃尔沃对吉利的帮助有多大时回答:“沃尔沃对吉利的帮助太大了,如果没有沃尔沃,吉利恐怕到现在仍然还是个‘门外汉’!”

或许,这段话有谦虚的成分,但当吉利汽车获得了沃尔沃的反哺,在产品设计、技术以及品质方面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

2015年4月9日,吉利博瑞上市,这是吉利控股收购沃尔沃后推出的首款中高级车型,由原沃尔沃设计副总裁彼得-霍布里操刀设计。

这是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的车型,但采用了部分沃尔沃技术,在设计、安全和车内空气质量管理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是吉利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出的第一款标杆汽车,被誉为“最美中国车”。产品上市便受到市场热捧,并被外交部选为外交礼宾用车。

在技术层面,当48V轻混系统作为高端配置只在奥迪A8上配置时,吉利便开始将自己的48V轻混系统用到了各种车型上,技术成熟度非常高,这很大程度上是与沃尔沃的Drive-E技术相关。

现在吉利又与沃尔沃联合推出了面向全球的CMA架构,很多方面比丰田的TNGA更灵活。

当然,吉利与沃尔沃十年合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产物,还要属领克汽车。

领克汽车诞生仅两年多,现已拥有全能智驾SUV领克01、高能轿跑领克02、领潮运动轿车领克03、性能运动轿车领克03+以及领克01、02、03PHEV和01 HEV新能源的产品布局,形成了“SUV+轿车”、“燃油+新能源”及性能车的产品矩阵。

领克之发展之迅速,CMA架构的前瞻性和灵活性无疑为其奠定了基础。基于CMA架构,领克还以高端价值赢得了出色的市场口碑,单车平均售价15.6万,打破了中国品牌长期以来的价格天花板。

不仅如此,以全球标准打造的张家口、余姚、成都和杭州湾工厂,以及与沃尔沃共享的供应商体系和更为高效的全球采购,都为领克产品构建起强大的产能和质量保障。

如今,吉利已经形成了吉利-沃尔沃-领克的品牌体系,吉利也从2010年的41万销量,增长为2019年的136万销量,成为中国汽车品牌的领头羊,吉利并购沃尔沃已然大获成功。

共生·产业共同体

2020年是吉利并购沃尔沃的第十年,而在这个节点上,吉利与沃尔沃又联手在行业内炸起一道惊雷。

2月时,吉利发布公告称,公司管理层正在与沃尔沃汽车管理层进行初步讨论,以探讨通过两家公司的业务合并进行重组的可能性。重组后的资产将纳入吉利汽车香港上市公司,并考虑在瑞典上市。

这一公告则行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就像投资银行摩根大通在研究报告中表示:若交易落实,这将是中国汽车历史上的里程碑。

来看,吉利汽车的市值约为1200多亿元人民币,沃尔沃汽车的估值为160-3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13-2088亿元。也就是说,重组双方目前的合并市值最高能达到3000多亿元。

相比之下,A股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汽集团的市值为2500多亿元。这也意味着,若本次重组成功,吉利和沃尔沃将有望超越上汽集团,组建国内市值最高的汽车集团,甚至和福特汽车不相上下。

整合之后的吉利汽车将加速追寻大众、丰田的脚步,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国际汽车巨头。

除此之外,双方合并重组的利好也显而易见。对吉利来说,双方的合并重组,实际上也代表着双方将共享全球研发资源,让全球市场系统效应最大化,也是在加速吉利控股集团全球化的脚步。

随着合并重组的进行,双方可以进一步在研发、采购、制造等领域发挥协同作用,大幅降低成本,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这也是近年来许多跨国车企之间的战略合作方向。

如果双方合并,不仅能够节省行政和管理成本,作为联合体的双方更能加速技术的合作交流,共享技术成果,而不会有太多的限制。这就会使得吉利可以直接拥有沃尔沃更多的豪华车技术,将有助于吉利汽车迎来新的技术蜕变,在销量市场上更进一步。

对于沃尔沃来说,其一直寻求从资本市场引入资金,而与吉利合并后,不仅将资产纳入吉利汽车香港上市公司,并考虑瑞典上市,沃尔沃相当于“曲线”上市,资金需求问题可谓迎刃而解。

此外,与吉利合并能帮助沃尔沃将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在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下,其将有机会成为比肩德系ABB的一线豪华汽车品牌。

如果说以前的吉利与沃尔沃是“异姓兄弟”,那合并重组的吉利沃尔沃则真正“血脉相连”,两者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产业共同体。

回顾沃尔沃与吉利的十年,从自主发展的回血,到通力合作的反哺,再到产业共同体的共生,或许曾经有人对这段“联姻”并不看好,但吉利与沃尔沃如今的成绩则证明着它们的幸福美满。

如果说,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在上一个十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那么下一个十年,吉利与沃尔沃还将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以获得更大的成功,大家对此深信不疑。

2024-02-18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