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车安全性如何?,

荐读|百年博克图

在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南麓,在群山环抱的峻岭之间,座落着具有百年历史的古镇——博克图。雅鲁河的源头从这里起步,带着博克图的风情顺流而下,流经嫩江,汇入松花江。博克图依兴安岭群峰而建,故而风光秀丽,人杰地灵。列车在兴安岭铁路上穿越崇山峻岭,在盘旋上升的螺旋展线上缓缓而行,周围的山林景象一揽无余,尽收眼底。兴安岭是滨洲线上最高的山峰,平均海拔800公尺。

博克图系蒙古语,意思是“有鹿的地方”。这里的森林中,以落叶松、樟子松、桦树、杨柳树、柞树林带为主。各种山野菜遍地都是。梅花鹿、狍子、野猪、山兔、飞龙等数十种野生动物栖息在山林中,形成了天然动植物世界。

博克图是牙克石林区与外界联系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清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在这里设“馯站”。博克图地势险要,隘口繁多,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所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视为战略要塞。博林线与滨洲线铁路在此交汇,是林区与外地的唯一铁路交通线,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

博克图镇具有文字记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镇区依山而建,具有典型的山城特色。其地势南低北高,高低相差400百公尺。分为上坎,下坎,东沟,西沟,呈不规则的块状分布。为此,人们称其为“东西沟,上下坎”。居民的房屋都是依地而建,且错落有致,分散在沟沟坎坎之间,白天极目看苍穹,夜晚观万家灯火。壮观的景象仿佛使人置身于高楼林立的都市之中。因此,故有“昼看山景夜观楼”的美称。

如今,在这百年古镇上,居住着汉、蒙、回、朝鲜、俄罗斯、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高山、锡伯等10多个民族,从事着农业、牧业、工业生产,过着悠然幸福的美好生活。

然而,具有百年历史的老镇却经历了外敌入侵的亡国之恨,记录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悲惨世界,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还我河山的伟大壮举……

兴安岭隧道与沙俄攫取在华利益

清朝末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时期。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掀起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后,沙俄帝国抢先于日本侵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百万领土,为实现其“黄俄罗斯”计划、妄图独占东北、称霸远东,精心预谋策划修建中东铁路。1896年6月3日,清廷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李鸿章与沙俄外交大臣罗勃诺夫在莫斯科分别代表中俄双方签订了《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条约签定后,沙俄攫取了黑龙江、吉林两省直达海参崴的东省铁路(由满洲里经海拉尔、博克图、富拉尔基、哈尔滨、牡丹江直到绥芬河出境)的修筑权。1898年6月9日,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公司在彼得堡成立。中东铁路随即开工。

1900年,中东铁路修至博克图境内。由于博克图地势复杂,穿越兴安岭必须修建一条隧道。经过多方勘测、论证,同年5月,具有相当难度的兴安岭隧道开工建设,干线横贯至川岭工区和兴安岭车站之间。全长3077.2米,宽8米,高7米,为双轨断面单线行车,是全国较大而又最早修筑的铁路隧道之一。进入6月份,爱国反帝的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很快遍及全国,继而波及到东北林区。沙皇俄国遭到沉重打击,开工不足一个月的兴安岭隧道工程被迫停工。由于清政府的剿杀,如火如荼的义和团运动的火焰被扑灭。1901年3月26日,中东铁路西线兴安岭隧道工程复工修建。至1903年7月13日全线告成,14日通车运营。至此,历时4年完成的兴安岭隧道工程写入历史史册。

兴安岭隧道当年设计的使用年限为60年。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工人多次进行整体维修,增加枕木、安装爬器、加固供顶、增设照明设施和墙背盲沟等设施,有效地延长了隧道的使用年限。

中东铁路为大兴安岭林区与外界沟通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这条铁路仍是我国沟通欧亚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重要通道。

关于兴安岭隧道,还有一个至善至美的传说:在博克图兴安岭隧道岭顶的301国道一侧,立有一无名碑。传说是为兴安岭隧道的设计者——沙俄女工程师莎力而建造的。具说在兴安岭隧道建设之初,女工程师莎力担纲该工程的设计任务。她经过多次现场勘测,反复论证,最后决定采用在大山两侧同时相对开凿、最后连接贯通的方案进行施工。她的这一方案得到了认可。施工中,她既是工程设计者,同时又是前线总指挥。来自华俄的民工们在她的统一指挥下,个司其职,紧张劳动。时间在一天天流逝,工程也在一天天加快。转眼间,已经到了山洞该凿通的时间了,全体参战人员的心情都无比兴奋,女工程师更显得异常紧张。

然而,人们却没有见到山洞开通的曙光。人们都屏住了呼吸,女工程师的心情也变得复杂起来。难道是计算有误?情急之下,她又快速地核对了一遍设计图纸和计算数据。并没有发现误差。这时,她开始想到了后果,如果是设计有误,几年的工期将毁于一旦。如果是这样,她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怎么办?在这复杂的情况下,她选择了自杀。就在莎力工程师自杀的第二天,隧道正式打通了。人们欣喜若狂,庆祝胜利。可是,莎力工程师却永远长眠在了异国他乡。人们为了纪念她对技术的献身精神,特意立了这块无字碑,以示纪念。

在博克图采访期间,60多岁的原博克图镇党政办公室主任杨生对笔者说:“关于女工程师自杀之谜,经过科学考证,是一个民间传说。关于兴安岭隧道的设计者,在档案中另有其人。”于是,他把从当地铁路部门保存下来的工程图纸上记录下来的相关资料展示给我们。原来,兴安岭隧道前后分两次勘查设计。第一次的勘测设计者是沙俄工程师普罗辛斯基(另一说是意大利工程师),第二次是由鲍洽洛夫工程师设计并最终勘定的。记载中并没有女工程师莎力的名字。关于女工程师的名字莎力的由来,杨生老人说,那是人们为了使这个传说更贴近现实,就把博克图附近的车站名作为女工程师的名字了。关于无字碑,杨生老人说,那是开凿兴安岭隧道工程的坐标点。

随着中东铁路工程进程的加快,在修建兴安岭隧道的过程中,沙俄移民开始大量涌入,各种势力聚集于此,在百年老镇演绎了一曲荣辱兴衰的沧桑世变。

沙俄移民迁至博克图等地后,开始时只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农业种植和养植活动。后来,逐步开办客邮业务、在车站开设房捐经营,中国人租用民房须交纳房捐。1908年4月5日,中俄重定《黑龙江铁路伐木合同》,至此,沙俄商人陆续进入大兴安岭林区,经办林场,使疯狂掠夺我森林资源成为合法活动。后来,他们又在博克图建起了2所俄侨子弟学校。教师均为俄罗斯人。学生以俄侨子弟为主,也有部分有钱的中国儿童在校学习。两所学校共有学生169人。至此,博克图等地区俨然成了俄罗斯的附属国。

由于历史的渊源,俄罗斯大批移民来此居住,加之日后的日冠入侵,也使得博克图的建筑别具一格。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木刻楞房屋和日本式建筑与东北民居合建一地,各具风情,形成了百年老镇独特的文化景观。如今,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年那种由外国人主宰小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年显赫一时的木刻楞房屋还在,日本式的建筑还在,只是更换了主人。

铁路沿线的碉堡与日寇入侵

如果说沙俄侨民大量涌入是为了攫取即得利益、但华俄民众之间还能够和平相处的话,那么,日军侵华则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包括博克图镇也有日本商人在此经商。当然,这时期也有大量的日本特务混淆其中,窥测风向,打探机密。

1918年8月13日,日本政府发表出兵满洲宣言。8月19日,日本军队开进博克图,并把博克图作为军事重地,部署驻军,随即开始大量构筑工事,增强防御力量。他们在铁路沿线修筑坚固的碉堡,在沟口一带修筑飞机场。一时间,整个博克图地区杀气腾腾,乌云翻滚。这期间,日本军队在博克图建有东、西、南三个大营、守备队、宪兵队等军事机构和医院、学校等。当地人民饱尝了虎去狼来,再受创伤之痛,中国百姓遭受着铁蹄的蹂躏。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无法言表、謦竹难书。

坐在滨洲线的火车上,你能看到在兴安岭铁路沿线静立的碉堡,那是日本侵略军为防止苏联红军和我抗日联军而修筑的。随着时间的更迭,日军侵华已成历史,只有这孤零零的碉堡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日寇的暴行。

在修筑碉堡、飞机场等工程中,被抓来的外地劳工连同本地老百姓一起,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充作苦力。日本兵根本不把中国劳工当人看,劳工吃的是猪狗食,有病得不到医治。在博克图采访时,我们找到了当年曾经给日军运送过物品的老汉徐振武。老人今年82岁,谈到那段经历,他气愤至极:“小鬼子太没有人性了,简直是丧尽天良。”老人告诉我们,他当年才18岁,一天,他被迫赶车给日本兵送豆饼。但只是送到岗哨处,不让再往里走。卸车时,老人和劳工们一起从车上往仓库里背豆饼。日本兵强令每人都要背两块。老人在背运过程中,不小心掉了一块,在一旁监工的日本兵过来就是几个耳光。他说,劳工们当时就是吃豆饼和苞米面。由于吃不饱,身体虚弱、加之劳动强度大,劳工们不时有发病的,可是得不到医治。老人说:“有一次,我就看到日本兵拖着病重的劳工出了工事,扔到了山沟里,然后点火烧了。真惨呐。”

在博克图采访期间,我们来到了位于博克图沟口村东南方向约3公里处的原日军飞机场,这里有9个当年日军修筑的战斗飞机库。现在,飞机库杂草丛生,大部已经坍塌。据说是当地百姓怀着对日寇的仇恨而拆毁的。陪同我们采访的杨生老人说,这些飞机场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苏联红军一来,日本兵撤的撤,降的降。飞机基本没投入战斗。接着,老人给我们讲了一个他听老人们讲给他的一个故事:那时,中国人经过日本岗哨要接受检查。一次,一个日军兵在盘查时问一个过路的青年:“你是哪国人?”“我是中国人。”“啪”,年轻人重重地挨了一个耳光。“你的,哪国人?”年轻人还是回答:“中国人。”又是一记耳光打在了年轻人的脸上。这时,一位长者拽过年轻人:“要说是满洲人。”年轻人恍然大悟,连忙说:“我是满洲人。”听了这话,日本兵哈哈大笑,挥挥手,放年轻人过去了。那时节,中国人民受尽了屈辱,真切地感受到了亡国之痛。

然而,英雄的中国人民一刻也没有停止反抗日寇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斗争。1926年,博克图铁路机务段组建中共地下党组织,受北满地委领导,负责宣传党的对敌斗争政策,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此为呼伦贝尔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1931年7月,受苏联海参崴中国列宁党校教导主任孙科派遣,中共党员赵德元与夫人来到博克图,公开身份是开办“博安医院”,实际是负责搜集日本帝国主义和东北军情报,为党组织及时掌握博克图地区的斗争形势起到了重要作用。1937年4月,中共地下党在博克图建立秘密交通站,负责接应、转移党、政、军工作人员及转送情报。1947年4月15日,博克图机务段冯雅斋同志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博克图地区发展的第一个共产党员。此后,姬庆荣、王世超等7名同志先后加入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中,增加了党的力量,壮大了革命队伍。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对敌斗争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1930年4月,博克图成立了反帝同盟会,有会员20余人。次年11月,由博克图区立第十二校校长王子英、商会会长李恩溥出面,动员商界行动起来,联合抗日。商会组建了“抗日后援会”,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道理,组织义演和募捐活动,把群众捐献的700多元现金和200个慰问袋赠送给抗日义勇军。

在大敌当前,各族各界同胞团结一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1930年8月,呼伦贝尔警备司令、东北军15旅旅长苏炳文组织召集东北兵工厂流亡的100多名青年技术工人,在博克图驻军2营秘密建起了兵工厂,制造武器弹药,并把制造的武器弹药及时输送抗日前线,为前线的抗日战争起到了关健的作用。为了打击、破坏日本侵略军的部署,博克图铁路工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秘密开展对敌斗争。他们张贴标语宣传抗日,他们破坏铁路设施,烧毁机器,撞坏机车,利用种种方式开展对日斗争,使日本侵略者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游击战术使日寇闻风丧胆。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三支队挺进呼伦贝尔地区,在阿荣旗、博克图一带频繁活动。组织武装力量主动进攻,扰乱敌人后方。先后在大兴安岭地区攻下七、八处日本柜房。在乌奴尔楞场战斗中,消灭日伪军40余人,解放了200多名被日伪俘虏的中国军人。第二年10月30日夜晚,抗日联军乘敌不备,打响了夺取中东铁路26号车站的战役。指战员们猛打猛冲,把敌人堵在房子里,一举全歼。占领了满铁林业分所26号大柜,击毙日军少佐川奇,缴获了大批给养。抗日联军的进攻给了日本侵略军沉重打击。

1931年9月27日,呼伦贝尔警备司令、东北军15旅旅长苏炳文率部易帜抗日。10月1日,在海拉尔誓师,就任东北民众救国军总司令,宣誓“为国家恢复土地,为吾民族求生存,为同胞驱逐敌寇”。救国军在满洲里、海拉尔、扎兰屯、富拉尔基等火车站同时行动,占领车站,切断通往江省、哈尔滨等地的联络电话,积极组织开展对日军作战。经过两个月的浴血奋战,由于日军不断增援,救国军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无奈且战且退,最后撤至扎兰屯、哈拉苏。

11月29日,苏炳文从博克图派专列前往哈拉苏,将从前线撤下来的官兵接到博克图,部署在博克图的最后阻击战。11月30日晨,日军装甲车到达博克图车站东300米处,因铁路被救国军和博克图铁路工人扒掉而受阻。救国军三营在博克图火车站南北两侧痛击日军。经过激战,终因寡不敌众,救国军被迫撤至兴安岭密林中。

在撤离之前,苏炳文所部和铁路工人为阻击日军前进,装了两节满载石块的货车,隐蔽在兴安岭隧道的东口外,用以撞击日军的追击部队。当日军的装甲车追来时,装满石块的货车迎面撞来。为避免冲下来的货车撞击装甲车,日军抢先在铁轨上放置车辆脱轨器,企图将货车掀翻到深沟里。可当石块车颠下轨道翻滚时,车中的石块从车上砸下来,日军指挥官荒木业和10余名日军当场毙命。救国军在博克图失守后,苏炳文率领所部4000余名官兵安全撤退,12月4日从满洲里退入苏联境内。

1945年,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苏联红军飞机轰炸了驻在博克图的日本宪兵队和伪警察署,11日,轰炸守备队、西大营、开拓团及日本车队,致使日军死亡惨重。8月12日,苏联红军后贝加尔方面军第36集团军一举攻占了牙克石、免渡河,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兴安岭铁路隧道前进。13日黎明,苏联红军占领博克图,俘虏近千名日伪军。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5日,博克图人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革命烈士纪念碑与剿匪斗争

在博克图北山上,耸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陪同我们采访的杨生老人介绍说,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博克图地区剿匪斗争中而牺牲的19位英烈而建立的。为了这一地区的安宁,我19位工农子弟兵血洒兴安,永远长眠在了这块土地上。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东北各地出现了无政府状态。残余的国民党特务不甘心其失败,勾结地方的地痞乘机组织“光复军”、“治安军”等多股土匪武装,妄图负隅顽抗。他们到处掳掠,袭扰铁路运输,破坏新生的红色政权,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无法正常进行。为了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为了剿灭博克图地区的土匪,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西满护路军六团进驻博克图,开始了这一地区的剿匪斗争。

1947年6月18日,东北民主联军六团三连连长裴金峰带领战士们在博林线62公里处,向土匪马文凯部发起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马文凯部土匪全军覆灭,使这一地区的匪患基本肃清。在战斗中,连长裴金峰和1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以身殉国。为了纪念这些为国捐躯的先烈,当地人民群众于1947年7月1日,自发地为在剿匪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建立纪念碑。纪念碑的原址设在博克图火车站候车室北面的草坪上。1978年,由驻守在博克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81672部队投资,将纪念碑迁移至现在的博克图镇北山顶。

从1946年到1949,护路军六团在当地人民武装自卫队的配合下,在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下,经过数次大小战斗,剿灭土匪300余人,缴获枪支300余支。至此,博克图、绰尔林区一带的土匪被彻底肃清。

1949年10月1日上午,博克图镇各族各界群众走上街头,载歌载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博克图各族儿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成了新时代的主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作者:刘相彬 本栏目由牙克石市文联合办,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

投稿邮箱:yksxc@163.com

责编:孙婷 微信:st334130

·END·

牙克石宣传

本土·主流·原创·专业

2024-02-15

202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