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方法可以减少汽车发动机噪音?,

双离合变速箱传动系统的减振措施,能否降低变速箱齿轮敲击噪声?

文 |江语迟

编辑 | 江语迟


双离合变速箱是自动变速箱的一种,具有电控机械自动变速箱高燃油经济性,和液力机械自动变速箱换挡,过程动力不中断的特点。

而由于DCT变速箱具有内外两个离合器,被动离合器从动盘大惯量的存在,降低了变速箱的敲击阈值,大大提高了变速箱的敲击灵敏度,从而引发变速箱齿轮敲击噪声。

如今,汽车厂商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对发动机采取了高转矩、小型化、低速化等一系列改进措施,而这些改进措施恰恰导致传动系扭振恶化,增大了发动机与变速箱输入轴的转矩波动幅值,引发强烈的扭转振动。

那么,如何有效的隔绝发动机曲轴的转矩波动,降低DCT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达到DCT变速箱无敲击噪声的需求,进而提高乘坐舒适性,也就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车辆传动系统的灵敏度


车辆动力传动系统主要由发动机、飞轮、离合器、变速箱、主减速器、差速器、半轴、车轮等子系统组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自由度扭振系统。

因此,其简化建模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研究对象,所建模型的自由度数也各有不同,需要根据所研究对象的频率范围,来确定所建模型的自由度数。

同时,车辆传动系统的结构参数众多,这些参数对系统的固有频率及振型均有影响,快速找到对系统固有频率,以及振型影响最大的结构参数,对后续传动系统扭振减振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系统的固有特性,确定本次仿真模型的自由度数,以及重点研究阶次振型,通过参数灵敏度分析,找到对系统固有频率及振型影响最大的结构参数,为之后减振措施研究方向提供依据。

事实上,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各个部件之间相互联系,且各部件都是既有转动惯量,又有扭转刚度的运动体,并不是绝对的弹性体或者刚性体。

同时,各部件的转动惯量、轴段扭转刚度,并不都是分布均匀、对称的,因此,对车辆传动系建立绝对的力学模型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研究团队需要对系统进行简化,建立一个易于分析,且计算精度能够达到要求的仿真模型。

目前,研究团队中用于车辆传动系轴系扭振计算的仿真模型,可分为两大类:均布参数模型和集中质量模型。

均布参数模型就是将整车动力传动系统,简化为轴系质量沿轴线均匀连续分布,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因此在处理轴系零部件时,具有两种模型:阶梯轴模型和框架模型。

阶梯轴模型就是使动力传动系统轴系等效,为连续形式的阶梯轴线,而框架模型就是将复杂形状的部件,转换为有规则形式的连续实体。

与上述的类型不同,集中质量模型则是对整个传动系进行当量转化,将系统离散为多个只有转动惯量,而无扭转刚度的惯量点,以及只有扭转刚度,而无转动惯量的连接部分。

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仿真模型可知,均布参数模型更加贴合实际,但其计算较为复杂,只适用于对已知轴系的计算分析。

而集中质量模型计算简单,且工程实践表明,该模型能够达到精度要求,因此,在此次研究当中,我们研究团队也决定采用集中质量模型。

在加速工况下,由于变速箱和主减速器传动比的存在,变速箱输入轴后的转速与发动机转速,存在一定的速比关系。

因此,为方便仿真计算,需要将变速箱输入轴后的转动惯量、扭转刚度,以及扭转阻尼参数通过能量相等原则等效为:与变速箱输入轴等速下的当量参数。

实验证明,车辆传动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自由度系统,包含着众多的参数,如各部件的转动惯量、各轴段的扭转刚度,这些参数对传动系统扭振,均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快速的找到对传动系统扭振影响最大的参数,从而有效的对传动系统扭振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参数灵敏度分析,则是利用偏导数法求解,得出汽车动力传动系无阻尼自由扭振系统中,对固有频率和振型灵敏度最高的结构参数,之后以这些参数为变量,对传动系统扭振进行优化。

由此,在本研究当中,我们研究团队主要对车轮传动系统进行了简化,介绍了相应的参数等效方法,并基于此,建立了不同自由度数的车辆传动系统,以及自由扭振动力学模型。

然后根据模态分析及变速箱敲击噪声研究频率范围,确定出本次研究模型的自由度数,及重点研究阶次振型,最后通过参数灵敏度分析,分别计算出结构参数,对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的灵敏度。

进而找到对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最为敏感的结构参数,也就是离合器转动惯量,以及扭转减振器刚度,为之后优化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提供了研究方向。

加速工况车辆传动系统扭振减振


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而扭振是动力传动系统主要振动形式之一。

在加速工况下,发动机转速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形成宽频激振,进一步恶化了传动系扭振,为达到变速箱无敲击噪声的需求,我们研究团队需对该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扭振进行优化,衰减变速箱输入轴角加速度幅值。

由之前的分析可知,离合器转动惯量及扭转减振器刚度,分别对该系统的三阶固有频率和离合器、输入轴惯量点的三阶模态振型最为敏感,通过改变该参数,能够达到优化传动系扭振的目的。

同时,系统阻尼能够达到消耗能量的目的,因而也是优化传动系扭振的一种手段。

基于此,我们研究团队提出了,在该车辆传动系统上,使用四种减振措施来进行扭振优化,分别为:离合器从动盘扭转减振器、双质量飞轮扭转减振器、离合器微滑控制、离心摆式扭转减振器。

通过将对上述四种减振措施在加速工况下,减振性能进行仿真对比分析,我们团队先是分析了各类减振措施的减振原理,之后建立减振器非线性动力学子模型。

并在此基础之上,整合至整车传动系扭振模型上,得到搭载不同减振措施的整车传动系,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然后进行仿真分析,通过与变速箱敲击阈值曲线进行对比,得到各减振措施的减振性能优点和缺点,并进行减振性能与传动效率协同分析。

最终结果表明,离合器从动盘扭转减振器,也就是在离合器从动盘上安装一组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从动片和从动盘毂之间,通过减振弹簧和阻尼环弹性的联接,在一起形成扭转减振器,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离合器从动盘扭转减振器的静态扭转特性曲线,通常由减振弹簧弹性扭矩曲线,和阻尼环迟滞特性曲线组合而成,如下图所示,也就是为典型的二级减振刚度离合器从动盘扭转减振器,其静态扭转特性曲线。

那么,由图上可知,离合器从动盘扭转减振器,具有多级减振刚度和迟滞特性,等非线性特性,其所对应的分段线性函数和阶跃函数,具有非连续、不可微分性。

因此,在建立离合器从动盘扭转减振器,非线性动力学子模型时,如果不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可能会导致在仿真过程中,出现奇异点和不收敛,成仿真失败或结果不准确。

离合器微滑控制,也就是通过某种控制手段,使离合器主、从动盘产生目标转速差,形成微滑摩,此时离合器主、从动盘之间始终保持在动摩擦状态。

为深入分析离合器微滑控制的减振机理,我们研究团队以湿式双离合变速箱微滑摩控制为例,建立湿式双离合器二自由度扭振模型,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离合器微滑控制,既可与离合器从动盘扭转减振器结合使用,又可与双质量飞轮扭转减振器结合使用,在此我们研究团队以后者为例,建立离合器微滑控制,非线性动力学子模型。

先是对这四种减振措施的减振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建立了四种减振器非线性动力学子模型,然后将四种减振器非线性动力学子模型,分别整合至整车传动系动力学模型上,以得到搭载不同减振措施的整车传动系,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基于此分析得出其运动微分方程,之后分别对四种减振措施在4挡工况下进行仿真分析,并将仿真所得的变速箱,输入轴角加速度幅值,与变速箱敲击阈值进行比较。

研究最后,对离合器微滑控制的减振性能,与传动效率进行协同分析,得出只有离心摆式双质量飞轮和考虑滑摩控制的双质量飞轮,才能够同时满足变速箱无敲击噪声,和传动效率要求的结论。

车辆传动系统扭转减振器减振性能


为验证仿真模型的有效性,需对整车传动系统进行扭振试验,扭振试验可分为台架试验和整车道路试验,台架试验简便快捷,试验环境要求低,但无法完全模拟整车传动系统实际边界条件。

而整车道路试验环境要求高,试验过程复杂,但更能准确的反映车辆传动系统实际工作条件,于是,本研究中,我们团队采用整车道路试验,对整车传动系统进行扭振试验。

通过制作相应扭转减振器样件,并将所制样件,分别装备于某搭载7速DCT车辆上,进行整车道路扭转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仿真模型的有效性。

双质量飞轮和双线形离心摆式双质量飞轮在外观上一致,无明显差别,因此,在此我们团队仅用一张实物图表示,如下图(a)所示:

研究表明,整车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是整个传动系统模态耦合现象,需要对多个动力传动系统关键部件进行数据采集,在本次试验中,主要使用包含扭振、振动及数据采集前端等测试设备,如下图所示:

磁电转速传感器需在安装位置处打孔,并进行攻丝形成螺纹孔,磁电转速传感器正对齿盘的齿顶中心,且传感器探测头应与齿盘齿顶保持1~2mm的距离,以防两者接触,损坏传感器,而两者距离过远,则难以采集到转速信号。

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应紧贴变速箱壳体,且安装方向应与整车坐标系方向一一对应,如下图所示:

实测结果为:发动机角加速度幅值曲线受路面、驾驶员踩踏板力度等,不可避免因素影响,存在些许波动,但仿真与实测结果,在整个转速范围内基本一致。

此时的变速箱输入轴角加速度幅值仿真,与实测结果存在一定误差,实测过程中,DCT变速箱在低转速时,离合器存在一定微滑摩,而仿真模型中未考虑离合器微滑摩,导致仿真结果偏大。

在高转速时,在实测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不可控因素,且发动机激励除二阶主谐次激励外,还有其它谐次激励,而仿真过程只考虑发动机主谐次激励,也就是二阶激励,因而仿真结果偏小。

但仿真与实测结果在整个转速范围内,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证明单质量飞轮扭转减振器模型是有效的。

由上图可知,搭载单质量飞轮扭转减振器后,在转速1600rpm以下,变速箱壳体振动幅值较大,表现出很强的宽带齿轮敲击特性,结合主观驾评后,我们研究团队认为,该转速范围内存在明显的变速箱齿轮敲击噪声,与仿真分析结果一致。

由上图可得,实测结果发动机角加速度幅值曲线受路面、驾驶员踩踏板力度等不可避免因素影响,存在些许波动,但仿真与实测结果在整个转速范围内基本一致。

变速箱输入轴角加速度幅值仿真,与实测结果存在一定误差,在发动机转速2400rpm以下,双线形离心摆式双质量飞轮仿真,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但当转速大于2400rpm时,仿真与实测结果误差逐渐增大。

这是由于高转速下,离心摆表现出软化非线性现象,离心摆调谐阶次发生改变,减振性能减弱,而仿真模型中在整个转速范围内,离心摆始终以线性关系进行建模,因而导致仿真结果偏小。

但低转速区域内,仿真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同样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离心摆式扭转减振器模型的有效性。

事实证明,我们研究团队最后通过对比仿真,与实测所得的发动机飞轮端、变速箱输入轴角加速度幅值曲线,结合变速箱壳体振动加速度图,以及工程师主观驾评,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

结语


在实际工况中,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是引发变速箱齿轮敲击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此可知,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扭振幅值大小的准确预测,已及有效抑制十分重要。

建立更加完善准确的仿真分析模型,进行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扭振分析,是评估车辆动力传动系统平稳水平的重要手段。

本此研究,对于搭载DCT车辆的传动系扭转振动抑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受制于时间、试验条件、项目进展等因素,该研究工作仍有不足之处,希望在之后的研究当中,能够有更加精准的实验结果,为双离合变速箱的稳定性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2024-01-30

202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