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车床的价格图片哪里可以购买?,

几千块的高价俄罗斯套娃,竟然产自东北小镇



■文|市井财经专栏作家 叶克飞


近年来,俄罗斯游相当热门。一来签证方便,二来中国老一辈都有苏联情怀。所以,虽然据史料记载,俄国是历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但很多老人还是忙不迭地跑去找青春记忆。

去了俄罗斯,最多人买的纪念品当属俄罗斯套娃。但你可知道,在俄罗斯买到的套娃其实大多数都是中国制造?在中国东北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套娃产业。

套娃是怎么来的?

套娃是俄罗斯传统手工艺制品,也是最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装饰品,大概是14世纪在莫斯科以南的扎廓尔斯科出现,不过当时还不是套娃,而是各种动物形象。套娃通常由一组五到十几个数量不等的相同图案空心木制娃娃组成。这些娃娃从大到小,加上是空心的,因此最大的木娃娃可以套住次大的,以此类推,一个套一个。套娃最常见的图案是穿着俄罗斯民族服装的小姑娘,名字叫“玛特罗什卡”,也是套娃的代称。

套娃的诞生源自各种传说故事,有很明显的民族故事特征。最主流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两户人家在俄罗斯一座乡村比邻而居,两家的孩子两小无猜、青梅竹马。长大后,男孩外出谋生,日夜思念女孩,每年都会刻一个女孩样子的木娃娃,而且因为在他心里,女孩一年年在长大,所以他的娃娃也一年比一年大。多年后返乡,他就将这个“套娃”送给了女孩。

比较科学的说法是,套娃的俄语是матрёшка,与俄语中的“母亲(матb)”同词根,因此“套娃”象征着母亲和她的孩子们,寓意人丁兴旺、生活美好。

在俄罗斯的传说里,每个套娃里面都住着一个精灵,只要打开套娃,向最小那个娃娃许愿,再将套娃重新装好,精灵为了获得自由,就会实现许愿人的愿望。也正因此,套娃一直是表示祝福的礼物。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套娃其实并非俄罗斯“土产”,是日本本州岛最先以佛教圣人为形象所制作,18世纪初期才来到俄罗斯。不过日本人倒并没有将这个发明据为己有,反而称在本州岛上第一个做出套娃的人是一名俄罗斯僧人。

套娃走向世界,一般认为是19世纪末。当时一位莫斯科富商要去巴黎参加万国博览会,准备带一些小礼品前往,于是便找到套娃手工艺人,将成品带至巴黎,大受好评。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时那位手工艺人参考了日本的不倒翁,于是制成套娃,将套娃出现的时间大大押后,而套娃的名字就来自于这位手工艺人的女儿名字,套娃的五官也是按女儿脸蛋来画的。

不过不管到底如何,套娃就此走向世界,那位手工艺人的家乡——也是公认的套娃家乡扎廓尔斯科,就此形成了全村参与的套娃产业,将套娃销售至全球。不过从冷战时期到苏联解体,计划时代的套娃产业显然无法适应时代,连工厂也倒闭了。

套娃从诞生之初就是木制,一直没有改变过,这是因为俄罗斯的森林覆盖面积一直是世界第一,所以木制工艺品由来已久。

一般来说,套娃会采用椴木或桦木为原料,尤其是前者居多。椴木纹路细、重量轻、易着色,还不易开裂,很适合做木制工艺品,也很适合作为旅行纪念品的原料。

哈尔滨一面坡镇才是真正的套娃基地

套娃这个俄罗斯最著名的工艺品,每年能帮俄罗斯赚上不少。相比捷克、波兰和匈牙利等前东欧小兄弟,俄罗斯的经济和旅游业都大大落后,但众所周知,俄罗斯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尽管配套不够,但仍可吸引众多游客,几乎每组游客都会购买套娃。

但不管你身在莫斯科还是圣彼得堡,在叶卡捷琳堡还是贝加尔湖,你所买到的套娃,绝大多数都来自中国黑龙江省的一个小镇——一面坡镇。

早在一百多年前,中东铁路建成时,俄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商人就纷纷在一面坡设立代办处,使之成为非常兴旺的商业中心。直至今日,这个距离哈尔滨150公里的小镇仍然保留着不少俄式建筑。当地有年老村民曾经回忆,小时候曾与俄罗斯人做邻居,同龄的俄罗斯小女孩就有套娃玩具,从此记忆犹新。

上世纪70年代,就有当地民间艺人模仿俄罗斯套娃样式,制作一面坡套娃。后来,一面坡人开始专门去俄罗斯学习套娃制作工艺,生产出口产品,如今一面坡就有套娃工厂经营者当年揣着借来的钱前往俄罗斯学习制作套娃。

一面坡地理条件很好,三面环山,紧邻林区,有大量椴树和桦树可做套娃原料。最有意思的是,在生产套娃之前,这些木头都是当地人家里烧火的树枝。也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手工艺人发现这些成本低廉的树枝就可以用来制造套娃。

目前,一面坡小镇年产套娃千万套,销售额近两亿元,占据全国套娃生产的九成,是当之无愧的“套娃之乡”。

用机器做套娃,也并不容易

套娃作为一种手工艺品,目前可以用机器完成全部工序,但显然比不上手工制作更好。虽然构造不复杂,无非就是一个个同款空心娃娃,但实际上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且不说那种最多可达五六十个的套娃,即使是个数较少的套娃组合,也必须由工人按尺寸大小在车床上完成车镟、上口、打磨和抛光等工序,至于技工用画笔描绘图案,更是完全靠人手完成。一个完整的套娃,起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而且,制造套娃的木头也有很高要求,一般要在初春时节把树砍倒,剥去树皮,放在空气中通风,做中等尺寸的套娃要晾两年,做15件套的套娃要晾5至6年。

也正因此,当一面坡形成套娃产业后,还拥有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原料优势和技术优势。这里的村民能做出几十层,最小如黄豆的套娃,每一道工序都可完成。前几年有新闻报道称,一面坡镇的普通绘画女工每月有三千多元收入,镟工更是可以拿到上万元,基本不用出门打工。

以往的一面坡镇套娃产业基本是家庭作坊,这几年经历过一些政府主导的整合,保留套娃厂46家,其中一条龙生产厂家31家,木镟厂十几家,全镇有三千多人从事这一行业。未来,当地政府还要打造套娃产业基地。

不过客观来说,一面坡镇的套娃一直是产业链的最低端。套娃的手工制作传统一直没变,在人工越来越高昂、手工越来越值钱的今天,套娃的利润应该是很高的。但前几年有新闻数据显示,一个一条龙生产的套娃厂,有数十名工人,日产套娃两百多套,一年近八千套,但年产值只是近百万元,换言之,平均一个套娃的售价仅仅是120元左右,出口价格相当低廉,但在出口后,售价就是几倍甚至几十倍。

也正因此,一些工厂开始尝试精品套娃的生产。比如有些套娃,30层能卖两千元,还供不应求,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套娃市场的生态。当然,出口至国外后,价格依然会翻上几倍。

一面坡镇的套娃,除了销往俄罗斯之外,还会销售给一些东欧国家以及德国、法国等。在网购时代,套娃又有了新的销售渠道,网购平台上的套娃普遍也不便宜,销量也不低。

而且,现在的套娃早已跳出了原型,一面坡镇生产的套娃,尤其是网络渠道销售的产品,样式实在太多,传统的财神寿星,应时的福娃,动漫领域的哆啦A梦、皮卡丘,都被做成了套娃,这几年又有了走红的小黄人和小猪佩奇之类。在技术上,一面坡镇的从业者还开发出了平涂彩绘、烙画烫金、磨砂和烤漆等多个工艺品种,没错,就是旅行者在俄罗斯看到的那些。

在受俄罗斯影响很大的东北,还有许多地方与套娃相关,比如许多人久闻其名的“硬核地方”——满洲里套娃广场。广场上有高达30米的世界最大套娃,还有192个小套娃和8个功能套娃,卫生间、垃圾桶和小商店都是套娃。

套娃代表着潮流和历史

套娃走向世界后,做工越来越精细,一组套娃的数量也越来越多。1913年的圣彼得堡玩具展览会上,一款48个娃娃组成的俄罗斯套娃创下纪录。但这个纪录没有保持太久,就被习惯以大为美的苏联打破。1967年,苏联诞生了60个娃娃组成的俄罗斯套娃,1970年,为了纪念列宁的百年诞辰,苏联又做出了72个娃娃组成的套娃。

这其实并不是套娃第一次跟政治扯上关系。早年的套娃,投射的是沙皇时代的农村妇女形象,套娃的一个套一个,也隐喻着生育内涵,体现的是农耕时代的需求。

但这种思维在苏联时代显然是落后的,所以大概在1920年前后,套娃开始变得政治化。有意思的是,除了会有列宁、斯大林等领袖形象的套娃之外,还会应时应需做一些敌人形象的套娃,以供革命群众唾弃。苏联的许多建设成就也会出现在套娃上,比如上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加加林版套娃。

上世纪90年代后,套娃被设计师们一再解构,成为时尚元素。比如有一个前俄罗斯记者创办的套娃品牌Duxovnaya Skrepa,就做过一款戴着彩色脸基尼的套娃。还有品牌将旧时苏联的各种口号和元素搬上套娃。类似的“新套娃”在俄罗斯创意品牌中十分常见,体现了新的思维和文化,也是年轻人的发声与态度。

奢侈品牌也时常借用套娃概念,比如2009年,香奈儿的早秋高级手工坊系列里,就将“巴黎”和“莫斯科”结合,运用套娃概念,比如黑金珐琅的套娃包、极具民族风情的套娃扇,还有镶金套娃吊坠。但这种纯粹消费主义的概念诠释,相比俄罗斯年轻人的解读,似乎少了一些内涵。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市井财经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

2024-01-28

2024-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