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汽车集团有何优势?,曙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ST曙光:连亏10年,股东争权白热化,实控人被捕,股价却大涨173%

ST曙光将成为三季度最知名的“妖股”,从8月12日开始收获了22个涨停板,股价更是大涨173%,成为三季度A股涨幅排名第二的股票,这份“成绩”确实十分耀眼。ST曙光的这波上涨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按理来说,股价如此大涨,应该有些许利好吧,至少有个什么概念吧,但是有意思的是,不仅没有利好,反而“四处漏风”,公司的扣非净利润连续10年为负,累计亏损23亿,如今实控人都被捕了,而且在证实实控人被捕后股价依然涨停,难不成这还成利好了?股民不禁呐喊一声:谁给涨停一个理由!

1、驰名汽车品牌的陨落之路

公司的全称是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位于辽宁丹东市,主营业务分为轻型车业务、商用车业务和车桥等汽车零配件业务三大板块。拥有“黄海客车”和“曙光车桥”两大中国名牌产品。黄海汽车一度被誉为“中国客车摇篮”,早在70年前就成立了,当时是国有企业,在三十多年前改制为民企,变成了“曙光汽车”。从家喻户晓的客车摇篮,到如今的无人问津,实在是令人感慨不已。

曙光汽车的营收最高的时候应该是在2010年,当年营收61亿,净利润达到2.43亿,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都是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但是高光之后就是走下坡路,公司的营收逐年下滑,到了2021年,营收已经跌至24.8亿元,营收下滑还不是最严重的,更严重的是竟然还亏损了4.59亿。

而业绩下滑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扭转,2022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大幅下滑39%,继续亏损1亿元。这个数据还不是最恼火的,如果看扣非净利润简直是惨不忍睹,从2012年以来扣非净利润持续亏损,连续亏损十年!累计亏损22.3亿,如果再加上今年上半年亏损的1.1亿,那么从2012年以来,扣非净利润累计亏损23.3亿元。

就这样的一个盈利状况,谁看了都会怕吧,闹心的事情还不仅仅于此,控股股东的持股被冻结,甚至要被司法拍卖,这就可以看出控股股东华泰汽车集团已经是债务缠身,已经走到了被法院强制拍卖上市公司股权的地步。

公司扣非净利润连续亏损10年,累计亏损23亿,那么为什么最终看到的报表显示大多数时候是盈利的?其实这些所谓的盈利主要依赖的是变卖资产和政府补贴,仅在2012年到2014年公司就累计获得政府补助6.2亿,平米每年获得政府补助2亿元。另外一个就是变卖资产,这家公司拥有悠久的历史,作为制造业企业,那么最大的资产其实不是技术、也不是设备, 而是土地,2015年公司获得征地补偿1.67亿,2019年卖地获得投资收益2.6亿元。

出售的资产除了土地以外还有子公司的股权,2016年出售常州黄海的股权获利2.4亿,2017年出售黄海汽车股权获利5亿元,这就是为什么扣非净利润连续亏损的情况下,公司依然能够最终盈利的原因。

公司的实控人一度“失联”,直到9月20日才确认是被捕了,具体是因涉嫌“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而被捕的。有意思的是早在7月5日,实控人就被公安局强制拘留了,8月10日转让被批准逮捕,但是直到9月20日,上市公司才最终公告实控人被捕。就这种信息披露的效率不得不让人感慨啊!

2、穷庙富和尚,曙光集团高价退出,华泰汽车最终接盘

曙光汽车从国企变成民企后,最终在2000年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一家上市公司,当年就融资3.5亿,背后的控股股东是曙光集团,背后的实控人是李进巅和李海阳父子。

上市之初,曙光集团持有上市公司曙光汽车43%的股份,在2005年第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减持,当年减持股份1559万股,占总股本的9.63%,2005年公司的均价大概是5元左右,这次减持套现规模应该在7600万左右。

2014年整个A股行情都比较差,不过这也是黎明前的黑暗,因为下半年就悄然迎来了一波行情,而且是仅次于2007年的行情,2013年公司向大股东曙光集团定向增发4582万股,定增价格4.4元/股,定增融资2亿元。

这次定增完成后,曙光集团的持股比例提升至26.51%,持股数量为1.64亿股,有意思的是,在下半年行情到来的时候,曙光集团又毫不犹豫地进行减持,在2014年的九十月份减持了1281万股,当时曙光汽车的平均股价为6元/股,这个价格比上半年定增的价格高出36%。这次套现近8000万元,上市公司大股东做了一次短线操作,浮盈36%,此番操作确实是“精彩”。

2015年开始,新能源汽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于是曙光汽车的大股东也在谋划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2015年曙光汽车计划控股收购并增资亿能电子,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要收购和增资,当然是需要钱的,于是就定增融资,当时计划融资6.166亿元,其中有1亿元是亿能电子的股东以所持有的的亿能电子股权作为支付对价方式。

不过最后因为亿能电子的股东觉得这个价格太低,于是就反悔了,拒绝股权交割,没想到到嘴边的鸭子都飞走了,最后实际的定增融资进行了变更,在2016年,中能投资(深圳市中能绿色启航壹号投资企业(有限合伙))依然认购了3.4亿元,中能投资一举成为第二大股东,持股7.2%,这也为他和后来新的大股东华泰汽车撕逼埋下了伏笔。

中能投资应该还是看好这个平台 ,毕竟新能源汽车是趋势,而曙光汽车拥有70年的造车历史了,也是一个难得的上市公司平台,中能投资本身就是做新能源的,所以才如此坚持投资的吧。这一点在当时的定增计划方案中已经明确提及。

谁知道曙光集团不按套路出牌,2016年刚刚“忽悠”中能投资投入3.4亿成为第二大股东,第二年就将控股股东的位置转让给华泰汽车了,2017年曙光集团向华泰集团先后转让14.49%的股份,价格为23.2元/股,这次曙光集团获得近23亿现金。

这个价格交易价格是停牌前9元/股的2.57倍,溢价率高达157%,这也难怪曙光集团要退出了,毕竟2014年定增的2亿元价格也才4.4元/股,这才过了3年 ,价格就涨了4倍,而之前的原始股价格就更低了,不退出的才是傻子!

最终华泰汽车获得曙光汽车19.77%的股份,成为新的大股东,而华泰集团的幕后控制人是张秀根、张宏亮父子,最终张秀根成为曙光汽车的实际控制人。

曙光集团最终获得二十多亿的现金退出是明智的,只是张氏父子就是傻子吗?

3、华泰汽车集团的最后一博

作为普通人,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愿意去借利息很高的钱,那么大概率并非是因为他有钱,而是因为他缺钱,这是饮鸩止渴,这个道理放在资本市场也是如此。

无论是曙光集团的李氏父子,还是华泰集团的张氏父子都是商海博弈多年的人精,从来只有从他人口袋里拿钱的道理,哪有便宜给他人送钱的理由?

华泰集团的李氏父子大概率是缺钱,希望高价收购控盘一家上市公司平台,然后通过上市公司的运作却为自己的债务脱身,这个想法当然很好,只是就看你有没有有本事走到最后一步了。

普通的小股东当然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没有办法,但是不要忘记了,2016年,深圳市中能绿色启航壹号投资企业(有限合伙)耗资3.4亿元成为第二大股东,中能投可不是一般小股东,也是有段位的,岂能让张氏父子如意?

华泰汽车刚拿到过户的曙光汽车的股权就急不可耐地质押给了银行,到了2018年底,所持曙光汽车的所有股份全部质押给了锦州银行,缺钱的样子一览无余。

目前我们通过天眼查能够看到的信息,华泰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当前被执行金额高达38亿,而成为历史被执行人高达199次,累计被执行金额更是高达134亿。张秀根父子早已成为失信被执行人,被限制高消费。

拿到控股权后,张氏父子首先是抵押给银行,当时购买上市公司的钱很有可能就是贷款融资所得。现在通过质押将这笔钱又“还回去”。不过拿上市公司控股权是为什么?当然是为了摆脱自己的债务。

按照二级市场的股价,如果直接减持是不现实的,因为股价不可能那么高,而且还有限售期,而股权也已经质押出去了,那么最可能的方式就是通过上市公司去收购一家自己的关联公司,通过溢价收购,那么就能将上市公司的钱通过“乾坤大挪移”的手法放到自己的口袋中。

2019年 ,公司以5亿元资金成立了苏州瑞盘能量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主要通过并购的方式投资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企业项目。目前还没有看到这个基金有投资项目,唯一投资的一家公司叫做“苏州曙光鼎合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目前已经注销。

2021年9月,公司准备收购天津美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持有的奇瑞 S18(瑞麒 M1)及 S18D(瑞麒 X1)车型,计划在此基础之上开发生产纯电动轿车及 SUV。

但是有意思的是,天津美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是华泰汽车集团100%持股的公司,这是一个控股股东将优质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的故事吗?这家公司注册成立于2016年9月,成立的时间恰好是华泰汽车计划控股曙光汽车的时间。注册资本10亿,营收为零。

天津美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持有的这两个车型资产是2017年从奇瑞手里买过来的,当时耗资1.4亿,这次准备以1.32亿卖给上市公司。

问题是瑞麒M1和瑞麒X1两个车型均已停产多年,换言之这两个车型是市场淘汰的车型(2008年到2012年开发上市的车型),是没有竞争力的,这么做是有向控股股东输送流动性的嫌疑,也有损害上市公司股东利益的嫌疑,这个质疑不仅中小股东有,交易所也下发关注函要求进行说明。

曙光汽车多次延期回复交易所的问询,这也说明这个质疑确实不容易回答,事情远没有就此结束,到了2021年12月份,中能投、于晶等五个合计持股12.8%的股东联名致信曙光汽车董事会,要求将收购这两款车型的提案交由股东大会审议。

4、中小股东的反击

最后董事对此召开了会议,最终觉得没有必要提交股东大会审议,董事会就能决定,最后否决了中能投等中小股东的提议。

这个事情就挺有意思的,大股东冠冕堂皇地说要维护公司整体利益,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但是当合计持股达到12%的中小股东明显反对的时候,甚至连提议交由股东大会审议的提议都被否决了。

中小股东就认为董事会并没有为全体股东的权益着想,于是就计划改组董事会,中能投提名2位非独立董事和2名监事,于晶也要求换届重新选举全部董事和监事,但是都被董事会否决了,很显然中小股东和大股东的分歧已经非常大了。

这个事情确实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如果大股东你真的是为了给大股东输送流动性,这也不过是1.3亿,对大股东数十亿的债务根本是杯水车薪。但是这真的是为了造车吗?毕竟都已经是十几年前的车型,是已经被淘汰的,你还当个宝一样买回来,未来难不成还想在这两款车型上砸下巨资去造车?

所以,这个事情确实是令人费解,但是这些中小股东是颇有实力的,当意识到分散的股权做出的提议屡次被董事会否决后,终于下定决心走向联盟,到了2022年初,这些中小股东将表决权进行委托,中能投、姜鹏飞将所持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贾木云,那么贾木云就拥有了10.09%的表决权。

今年1月份,这几个中小股东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案终止收购,但是这个提议再次遭到董事会的“刁难”,说资料不齐,最后交易所也看不下去了,又下发关注函,要求董事会做出说明。

由于这几个中小股东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要求没有得到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书面回应,最终在3月底决定于5月份自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这些股东的持股比例已经超过14%,距离第一大股东的持股也仅有5个点的差距了。

至此,这出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矛盾”已经公开化,而且难以调和,这次临时股东大会的议案看名字就知道,就是要改组董事会,要求罢免当前的董事,选举新的董事。“夺权”大戏已经愈演愈烈。

但是这些中小股东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提议又被董事会否决了,双方均说对方不符合程序,董事会明确指出这些中小股东是在“恶意争夺控制权”。双方反复发公告说对方程序不对,不过董事会毕竟掌握了公司的经营权,双方在拉锯战的时候,收购事项并未停止。

这个事情太狗血了,最后还是说一下,中能投等七个中小股东提议5月5日在北京的某富力酒店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后面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说有股东去了该酒店,但是没有找到中能投等股东,也没有找到任何召开股东会的会议室。但是网络上却出现了中能投等中小股东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结果,并且全票通过所有提案。

为什么双方对是否在酒店召开了临时股东大会有分歧?后面才得知,原来是将地点从酒店的三楼临时改到了二十楼,时间未变,原因是因为防疫需要。看来疫情是个锅,哪里需要哪里装,现在连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大战都要用上防疫这口锅了。

这次临时股东大会参与投票的股东有1000多人,拥有的股份近2.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表决权的34%,说实话,这个表决权比例已经相当高了,说明除了中能投等七个股东的持有的14%的股份,还有另外的累计持股近20%的小股东参与了这次临时股东大会的投票。所有议案的同意票数占比都在96%以上,这也说明中小股东对当前的董事会的行为是非常不满的。

不过这次临时股东大会议案的投票结果依然没有获得公司董事会的认可。由于双方各执一词,最后只能是对簿公堂,由司法裁决。

7月31日,丹东市振安区人民法院做出裁决:禁止召集人实施5月5日做出的临时股东大会决议,禁止依照该协议去工商部门进行变更,直至终审裁判文书生效时止

这个案子目前依然没有一个结果,不过诡异的是,8月12日开始,曙光汽车的股价开始大涨。

在中小股东和大股东争夺控制权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股价竟然突然大涨,实在是找不到一个理由,但是既然是“妖股”,股价上涨还需要理由吗?

好像也可以不需要。

等到核查后复牌,股价也许就会掉头下跌也说不定,同样不需要理由。

这场争权大战远没有结束,这是一个极佳的样本,中小股东如何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发生矛盾和分歧时,如何才能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

沉下心来想一下,如果这种股东大会能够顺利召开,能够在大股东和中小股东都参与的情况下召开,这些议案最终的投票率会怎么样?对于这一点其实已经不用多说了,大家心里都有笔账,如果累计持股34%的股东都反对或者同意一件事情,而大股东的股权不到20%的情况下,胜负真的难料。

这也是董事会设法“阻拦”中小股东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原因吧,但是大股东如此不顾中小股东的意见和利益,到底是图什么?真的是为了造车?拿一个2008年到2012年的车型,而且早已经停产的车型,真的能够造车符合市场需求的车?真的是符合公司整体的利益?真的能保障小股东的利益?

2024-01-27

202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