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重构,未来造车谁说了算?

不依赖高精度地图,有图、没图都能开;识别侧翻车辆、落石等异形障碍物;车辆能在车库环境中自主学习并进行3D立体建模,实现记忆泊车……凭借最新发布的华为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华为再次成为今年上海车展上的明星。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直言,在异形障碍物识别能力、智能驾驶接管次数等方面,HUAWEI ADS 2.0已遥遥领先于新势力品牌和特斯拉。

只是,整车厂始终有所顾虑。尽管华为一再强调“帮助”车企造好车的战略定位,但在车展上,我们依旧能看到华为的强势:问界的新品发布会,华为的风头超过了赛力斯;在问界展台上,我们看到了华为手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展出,从来没有一家Tier1 供应商拥有如此地位。

不造车的华为,正在以新的方式抢食智能汽车的大蛋糕。而这背后,是科技公司与车企的主导权之争,更是这个大变革时代下,产业链的颠覆与重构。

难以消除的顾虑

芯片、系统、算法等能力,这些汽车智能化的核心技术并不是传统整车厂的强项。按照以往的做法,要让汽车变得智能,整车厂完全可以借力供应商来完成。

矛盾点是,只有将芯片、系统、算法这些能力整合在一起,才能带来最佳的智能化体验。整车厂希望借力供应商,同时又害怕被这些大包大揽的供应商“牵着鼻子走”。当然,他们更担心这些有“交钥匙”能力的“管家”,有朝一日反客为主,下场造车,摇身一变成为竞争对手。

其中,最显眼的无疑是多次辟谣“绝不造车”的华为。

可以说,车展上华为已经展示出一套近乎完整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鸿蒙智能座舱3.0都已经“上车”。车展现场,华为也展出了电驱动系统、车载充电系统、动力云、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等解决方案。

但并非所有的车企都愿意为此埋单。余承东坦言,“在中国车企中,理想、蔚来等新势力车企有自己的追求,也不会(向华为)采购;选择华为的一般是传统车企,其中怕失去灵魂的也不选华为。”

这条路如何跑通?

在笔者看来,眼下的华为更想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博世”。但想要跑通这条路,华为亟须做一道证明题:如何让合作方相信他不会自己造车,不会有被卡脖子的可能。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华为不甘心只扮演Tier1的角色,他有着更大的野心。

目前,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零部件供应模式,即向车企提供标准化的零部件。

第二种是Huawei Inside模式(HI),即为车企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目前的案例包括华为与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的合作等。

第三种是智选车模式,即在第二种模式的基础上,帮助客户完成工业设计等环节,参与汽车的产品设计、产品体验、产品营销、产品渠道、零售营销等各个方面,案例包括问界M5(配置|询价)、问界M7(配置|询价)等。

可以看到,第二种模式需要“强绑定”华为的智能产品,第三种模式虽然零配件选择更灵活,但华为显然在不断深入造车腹地。如果将这两个模式相结合,那么将无限接近于造车。

在合作过程中,华为的强势也让一些车企望而却步。3月28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宣布与华为联合造车的模式终止,转变为自主开发。

所以,华为要让更多车企选择自己,树立中立的形象至关重要。就在上海车展开幕前夕,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紧急签发了一份公告,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公告发布后,全国范围内的问界门店连夜撤除了所有带有“华为”字样的宣传物料。

但要营造出一个更加客观、更加中立的形象,不是光靠发文声明就够了。这需要长期的战略定力,而且最新发布的声明有效期只有5年。

未来造车还是车企说了算吗?

当然,牵手华为的好处也有很多,最明显的就是华的品牌效应为合作方公司带来的销量,以及公司市值迅速拉升。

在智选车模式下,有了华为的加持,AITO问界在起步第一年就开始“起飞”。去年3月,问界M5正式启动交付。同年8月,问界M7上市。其中,问界M5月销量最高达到7372辆,问界M7月销量最高达到5226辆。

在智选车模式下,华为不仅能以供应商的身份赚到钱,在销量及收入上也能“创收”。

有媒体曝光,华为与赛力斯的收入分成大概是1:9。以一辆售价25.98万元的问界M5车型为例,每卖出一辆车,华为就能拿到约2.6万元。而在这10%中,大约有2%是华为的技术授权费用,8%是渠道的经销费用。

相比之下,采用HI模式的车型销量表现平平。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为了加快智能驾驶落地,华为正在把HI模式不断推向智选车模式,问界M5智驾版就是这一新思路的产物。此外,华为与北汽的合作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北汽极狐从HI模式升级为智选模式。

那么,未来车企的主导权是否会与供应商发生置换?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问界被华为打造为生态品牌,那就意味着今后将会有江淮问界、奇瑞问界等其他车企制造的新车出现。这些一旦成为现实,无疑会创造一种新的汽车行业合作模式,甚至颠覆整车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改变产业链格局。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一家科技企业能将汽车的操作系统做到“只此一家”,那就有可能凭借强势的技术实力主导造车,否则车企主导的造车模式可能还不足以发生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的三大业务板块中,汽车板块虽已累计投入206亿元,但2022年智选车营收不超过20.77亿元。从华为整体的财务业绩来看,稳健依然是关键,下场造车需要重金投入,不切实际。比起造车的伟大蓝图,眼下更考验余承东的问题是:华为如何找到更多的合作车企,通过华为解决方案帮助车企卖更多的车,并在已有的合作基础上实现商业闭环,进而扭亏为盈?

2023-05-08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