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脉是国内品牌还是外资品牌?,

长信科技专题报告:深耕智能座舱黄金赛道,收获持续高质量成长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泰君安证券,王聪、苏凌瑶、文紫妍)

1.被低估的智能座舱触显龙头

1.1. 三大核心业务领先布局,龙头地位持续巩固

公司是消费电子与汽车显示触控模组双龙头,并且在面板减薄以及折叠 屏 UTG 领域具有绝对的领先地位,未来其龙头地位有望进一步巩固。 公司已形成从导电玻璃、触控玻璃、面板减薄到触控模组、显示模组, 再到触控显示一体化全贴合、显示模组和盖板玻璃全贴合的全业务链条 业务主要分为三部分:汽车电子业务、超薄液晶显示面板/UTG 业务、消 费电子业务。

(1) 汽车电子:公司在汽车业务中布局“3D盖板+传感器+全贴合+TP 模组”,车载显示产业链一体化纵深布局,是 3D曲面汽车盖板 与车载屏模组新技术的领导者。公司在特斯拉Model S与Model X 系列中占比约 50%,同时独供比亚迪唐秦宋车型中控屏模组; 其通过大陆电子、伟世通、哈曼、德赛西威等 Tier1 厂商成功进 入宝马,奔驰,奥迪,菲亚特,福特、吉利、长城、奇瑞、红旗 等国内外终端头部客户的供应链体系中。特别是以搭载 3D 曲面 车载盖板的车载屏模组业务在国际、国内车载客户供应链体系中 占据重要地位。

(2) 超薄液晶显示面板/UTG业务:减薄业务规模行业领先,柔性可 折叠盖板玻璃 UTG在产品质量和出货规模都位居行业首位。公 司通过 Sharp 成功打入北美 A 客户公司 NB&PAD 的供应链,成 为国内唯一通过北美 A 客户认证的减薄业务供应商。客户群涵 盖京东方、天马、LG、群创、友达、夏普等国内外知名面板客户。 UTG 已小批量出货,在产品质量和出货规模都位居行业首位。 目前,其积极和国内面板商巨头进行高层次业务合作,联手拓展 可折叠手机市场, UTG 业务规模有望逐步扩大。

(3) 消费电子板块:可穿戴显示模组贡献关键增量,NB/PAD显示产 品需求持续提升。公司业务涵盖智能可穿戴模组和柔性OLED可 穿戴触控显示模组业务、VR 显示模组业务、高端 Notebook、Pad 模组业务、手机触控显示模组及其全贴合业务。公司在专业模组 代工行业领先地位突出,产品中高端份额高。

1.2. 营收持续增长,净利润有望逐步恢复增长

得益于车载显示产品持续放量,以及可穿戴/平板等产品需求火爆并持续 导入大客户新产品,公司营收保持增长。根据公司公告,2018/ 2019/2020 年其营收分别为 96.15 亿元、60.24 亿元、68.44 亿元。其中 2019/2020 年 营收水平相比于 2018 年有所降低的主要原因为:公司营收结算方式发 生变化,由之前单独的 Buy and Sell 模式改为 Buy and Sell 模式和代加 工收费模式并存(Buy and Sell 模式是公司向客户购买原材料,加工之 后再向客户出售产品;代加工模式下公司则不需向客户购买)。而受益于 汽车电子产品逐步放量、可穿戴产品显示模组高世代产品持续导入,平 板和电脑需求稳步增长,公司 2020 年营收同比增长 13.62%,2021 H1 营 收达到 32.55 亿元同比增长 4.66%。

由于受汇兑损益以及比克动力减值的影响,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有所下 滑,未来随着汇率企稳以及比克动力减值等偶发因素的消除,以及汽车 业务的放量公司净利润将重回上升通道。公司2020年归母净利润同比 下降 1.33%,2021H1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4.92%。净利润微降主要是由 于公司对于比克动力权益性投资损失、比克动力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 准备以及汇兑损失同比增加所导致。比克动力 2017 年因净利润未达承 诺,需支付补偿款 2.37 亿元,已于 2018 年兑现。比克动力 2018 年的净 利润未达到承诺,根据约定需要向长信科技补偿 1.15 亿元,记为交易性 金融资产,2020 年又记为其他应收款,但尚未支付。长信科技将比克动 力的 2.37 亿元、1.15 亿元补偿款分别记为 2018 年、2019 年的非经常性 损益。将比克事项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减值 2.62 亿元、4630 万 元、3634 万元分别计入 2018 年、2019 年、2020 年的经常性损益。该事 项产生的投资收益 648 万元、-8944 万元、-1.16 亿分别计入 2018 年、 2019 年、2020 年经常性损益。因此造成公司 2020 年净利润比 2019 年 净利润有所下降。未来随汽车电子业务的放量,以及汇率企稳和比克动 力减值等偶发因素的消除,预计其净利润将重回上升通道。

比克承诺下一步将严格执行业绩补偿款的支付。2021 年 4月 1日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比克承诺每月向长信科技支付业绩补偿款 100 万元人 民币;2022 年 1 月 1 日至 2022 年 11 月 30 日,比克承诺每月向长信科 技支付业绩补偿款 300 万元人民币;2022 年 12 月 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比克承诺付清剩余的利润补偿款及违约金。


1.3. 股权结构:第一大股东持股 11.06%,背靠安徽国资委

公司第一大股东为芜湖铁元投资有限公司持股 11.06%,实控人为安徽 省国资委旗下的安徽省投资集团。公司最大股东为芜湖铁元投资有限公 司,持股 11.06%,芜湖铁元投资有限公司的大股东为安徽省铁路发展基 金有限公司,安徽省铁路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安徽省国资委 旗下的安徽省投资集团。长信科技第二大股东为新疆润丰股权投资企业 持股 8.4%,于 2018 年 10 月 25 日与芜湖铁元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相关 协议,约定将其持有的 4.73%公司股份涉及的表决权、提案权等相应股 东权利委托给芜湖铁元投资有限公司行使,期限为 48 个月。

2.汽车显示:增量空间开启,公司充分受益

2.1. 升级趋势明确,车载屏增量空间开启

2.1.1. “大屏化+多屏化”带动车载屏面积进一步提升

汽车显示屏大屏化趋势明确,10英寸以上车载大屏出货份额持续提升。 根据 Omida 和头豹研究院数据,10 英寸以上大屏显示器出货份额由 2018Q2 的 9.1%飙升至 2020Q3 的 52.9%。目前威马 EX5 中控采用的是 12.8 英寸触控屏;蔚来 ES6 触控屏幕则达到 11.3 英寸;小鹏 P7 中控 液晶屏尺寸则高达 14.96 英寸。根据 MOMOUX 的 HMI 研究团队对仪表 和中控的尺寸的统计,虽然自 2018 年至今国内传统车厂中约 50%的仪 表和 62%的中控屏幕的尺寸都分布在 10 英寸之下;但是在新势力车型 中,中尺寸大于 12 英寸仪表盘占比高达 56%、尺寸大于 15 英寸的中控 屏幕占比达到 45%。


目前座舱内除了搭载中控屏之外,液晶仪表盘、副驾驶显示屏、后排显 示屏、后视镜显示器、A柱显示器等也进一步渗透,座舱内显示屏数量 持续增加。多屏化一方面可以展示更多信息并增加显示的灵活性和丰富 性,同时在后排显示屏的升级也进一步提升了乘客出行体验。 根据佐思 汽研数据,2016 年英菲尼迪率先发布 8.0 英寸上屏+7.0 英寸下屏的中控 方案,2017 年路虎发布的揽胜星脉搭载上下两块 10 英寸中控屏,更具 科技感。此后,奥迪等外资豪华品牌、新上市的理想 ONE、哪吒 U、 HYCAN 007 等新势力品牌也积极跟随,先后上线双中控屏甚至三中控 屏解决方案。

从各类显示产品的渗透率来看,后座多媒体显示屏以及流媒体后视镜等 持续渗透,多屏化趋势明确。根据未来智库数据,从中国市场看,中控 显示屏装配率超过 80%,全液晶仪表屏装配率上升最快。后视镜屏、中 控显示屏等的装配率都有明显的增长。对于全液晶仪表盘,在 2019 年装 配率达到 15%,预计到 2025 年有望达到 60%。另外,根据未来智库数 据,流媒体后视镜、后排液晶显示等产品也逐步普及,虽然 2020 年渗透 率均在 15.0%以内,但是到 2025 年流媒体后视镜、后排液晶显示市场渗 透率将分别提升至 26.0%、7.0%。


“大屏+多屏”化大趋势,拉动车载显示面板需求。2017 年国产品牌新 车中 10 英寸以上中控屏装配率仅 27%,到 2020 年已上涨至 63%。同时 根据 Omida, 2020 年全球车用显示屏的出货量达到 1.27 亿片,2021 年 有望跃升至 1.48 亿片,2025 年将达到 2.07 亿片,预计 2030 年则达到 2.39 亿片,相比于 2020 年从出货量方面实现翻倍。考虑到单片面积更 大,预计价值量将实现更大程度的增长。

2.1.2. 联屏化+多形态化,催生 3D 曲面车载屏新需求

车载显示屏大屏化催生了一体化需求,未来汽车前排将不再是多显示器 分开放置,而是一个屏幕从驾驶贯穿至副驾驶,多联屏将实现加速渗透。 目前汽车显示屏的趋势是双联屏甚至三联屏,屏幕横跨整个中控台,不 但尺寸更大,而且功能性方面也兼顾到了副驾的需求。根据佐思汽研, 传统的中控屏与仪表盘在物理上存在较大的距离分割,驾驶员需要付出 较多的注意力,才可完成对中控屏的触摸操作和信息读取。同时,当前 车载中控屏与液晶仪表屏存在部分内容上的交互,比如中控屏显示的导 航路线路径、音乐与电话信息等内容均可在液晶仪表上进行互动显示。 在联屏方案中,联屏共用一块玻璃盖板,近乎无缝衔接,在视觉上营造 出屏幕一体化的科技感,极大削弱了显示屏的之间的物理分割感,也更 使得驾驶员更容易完成触摸操作和信息的获取。

高端车型引领异形多联屏潮流,中低端车型也积极导入联屏设计。以奔 驰在 2021 年 4 月上海车展所推出的纯电动豪华轿车 EQS 为例,根据 CSDN,EQS 座舱极具前瞻性地应用了宽度超过 141cm,贯穿整个中控 台的异形三联屏设计。根据佐思汽研数据,2020Q1 中国搭载联屏方案的 乘用车销量将近 7 万辆,同比增长 6.1%;装配率达到 2.4%,比上年同 期增加 1.1 个百分点。从车型看,主要集中在 40-50 万元的高端车型上, 2019 年起开始向中低端车型渗透。

2.1.3. 车载屏总面积 10 年 10 倍空间,撬动超 400 亿美金增量需求

伴随着汽车向“大屏+多屏+联屏+多形态化”升级,不考虑 Mini-LED等 新型显示技术的替代带来的 ASP提升,我们预计汽车显示屏市场提升 空间广阔。当前汽车中所搭载的显示器总尺寸约为 8 英寸,参照中国市 场数据,中控显示屏装配率超过 80%但是后座显示屏、副驾驶娱乐屏等 的渗透率仍然较低,并结合 IHS Markit 调查数据,全球市场汽车中控显 示屏的平均尺寸为 7.7 英寸。因此平均来看,当前汽车所搭载的显示屏 总尺寸约为 8 英寸。升级趋势下,我们测算未来汽车中搭载显示器有望 成为“中控+仪表+副驾驶+挂挡控制”T 型联屏+“2 块后座显示屏”+“3 块车内外后/侧视镜”(在此先不考虑车顶屏、车门屏等)。

(1)显示屏总面积方面(10 年 10 倍增长空间): 目前单辆汽车所搭载的显示器总面积约为 300 平方厘米,伴随着新车中 “中控+仪表+副驾驶屏+挂挡控制台”T 型联屏、“后座显示屏”+“车内 外后/侧视镜”等的搭载,预计到 2025 年单车显示屏面积将超过 1600 平 方厘米,到 2030 年将到达约 3352 平方厘米。

(2)单车显示屏平均价值量方面(10 年约 5 倍提升空间): 进一步考虑中控屏、仪表盘、后座屏等各个产品在汽车中的渗透率和渗 透速度,我们测算出预计平均单台汽车显示屏价值量有望从 2020 年的 60 美金,提升到 2025 年的 190 美金(+216%),到 2030 年预计将达到 348 美金(+480%)。

(3)车载显示总规模方面(5 年 3 倍增长空间,10 年 8 倍增长空间): 结合全球汽车销量,进一步测算出车载显示市场 2020 年预计为 48 亿美 金,到 2025 年预计将达到 191 亿美金(2020-2025 年 CAGR=32%),到 2030 年有望达到 428 亿美金(2020-2030 年 CAGR=24.5%)。

基本假设:8 英寸屏幕 ASP 35 美金;12.3 英寸 65 美金;14.6 英寸 75 美 金;假设相同尺寸价格每年下滑 5%。

2.2. 盖板/触显模组等供应链核心环节深度受益

车载显示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材料器件,中游模组组装,下游整机三个部 分。从硬件拆解来看,汽车显示通常包括盖板、触控层、显示层三个部 分。其中最上层的盖板又称视窗防护玻璃,用于对下层触控层的保护; 中间的触控层,负责手指触控信号的探测;最下层的显示层是由驱动控 制 IC+LCD panel+偏光片+柔性电路板+ LED 背光模组组成。

其中显示面板企业(京东方、深天马等)采购上游芯片、偏光片、背光 模组等生产 LCM显示模组,然后由触控显示模组企业(例如长信科技 等)将盖板玻璃(自供或外购)、触控层(自供或外购)与显示层(外购 面板厂)进行组装。然后通过 Tier1 出货给整机厂(需要双认证)或者 直接供应给整机厂。

在大屏化和联屏化趋势之下,触控显示模组贴合难度变大,技术壁垒进一步提升,未来行业竞争格局相比于手机更为优异。车载显示有望逐步 向“曲面化”发展,已有量产车型搭载 3D 曲面盖板玻璃,3D 盖板玻璃 将是关键新趋势。

2.2.1. 触显一体化模组:量价齐升,大屏+联屏化趋势下 OGS 与全贴 合难度提升

在大屏化和联屏化趋势之下,触控显示模组贴合难度变大,技术壁垒进 一步提升,未来行业竞争格局相比于手机更为优异。

多屏化趋势下,车载触控模组出货量增长有望提速,考虑到单套面积变 大,我们预计触显模组价值量将实现更大程度的增长。然而,预期 2022 年开始增长幅度 将扩大,年成长率 7.2%。2023 年市场将继续增长,出货量成长率估计 7.8%,市场规模将达到 7700 万套。考虑到单套面积变大,我们预计触 显模组价值量将实现更大程度的增长。


目前触控显示模组主要包含三种架构,车载显示屏目前主要选择OGS 结构为主,ON CELL 触摸技术已经在豪车上批量使用。

OGS(One Glass Solution)结构是车载领域主流:OGS 是将实现触 控功能的 ITO 导电层镀膜至防护盖板上;在成本、适用尺寸、技术 成熟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On-Cell结构在少量豪华及新能源车型中逐步落地:其是将触控层 嵌至显示层的滤光片和偏光片之间,难度介于 OGS 和 In-Cell之间, 成本显著高于 OGS 技术。On-cell屏幕可以让屏幕看起来更加通透, 增强屏幕的显示效果。目前奥迪 Q3 和宝马 X3 的车载显示屏采用 了 ON CELL 的显示技术,蔚来汽车 ES6/ES8 的中控屏在 2019 年 5 月即采用了 Oncell Touch 技术。

In-Cell结构在车载领域处于发展早期:其是将触控层和配套IC内 嵌至显示层的像素中,可以显著降低模组厚度;目前车载 IN-CELL 目前处于初始阶段,其发展在于车规级 TDDI 技术的逐步成熟。对 任一显示面板厂商而言,切入 In-Cell/On-Cell 式触控屏技术的门槛 相当高,仍需要过良品率偏低这一难关,因为 In-Cell 一旦损坏,损 失的不仅仅是触摸屏,显示屏也将连同一起报废,因此厂商对 InCell 良率要求更高。2020 年长城、吉利等车厂开始尝试导入 IN-CELL 技术。

参考智能手机触显的发展历程,在高清化、轻薄化需求推动下,未来车 载触控层也有望从当前的 OGS 结构进一步朝着 ON CELL 乃至 IN CELL 方向发展。

而在触显模组贴合工艺上,全贴合是主流趋势。全贴合工艺,即以均匀 填充的方式,用光学级水胶将玻璃盖板与显示面板贴合,构造出无空气 夹层的高规格显示器件。相较于传统“框贴”工艺而言,可以杜绝进灰 问题,并降低显示面板对触控层讯号的干扰,可以提供更好的光学显示 效果和触控显示体验。

在大屏化和联屏化趋势之下,触控显示模组贴合难度变大,技术壁垒进 一步提升,未来行业竞争格局相比于手机更为优异。

2.2.2. 盖板玻璃:联屏化催生大尺寸+3D化新趋势,需求与壁垒同步提 升

盖板玻璃是车载显示器的核心防护部件,随着汽车显示屏需求持续提升, 玻璃盖板的市场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打开。显示屏幕由外到内包括外玻 璃层,触摸感应器层,和显示屏幕层。其中外玻璃层(盖板玻璃)主要 对内屏起到保护作用。 作为车内显示屏防护盖板材质,需要面临车载应用环境的复杂与严苛。

(1)大尺寸化:车载显示器“大屏+联屏化”趋势带动汽车盖板玻璃向 大尺寸化发展。根据佐思汽研,目前汽车双联屏甚至三联屏逐步成为新 的发展趋势,仪表-中控双联屏共用一块玻璃盖板,近乎无缝衔接,使得 驾驶员更容易完成触摸操作和信息的获取同时提升了科技感。

(2)3D 化:车载显示有望逐步向“曲面化”发展,已有量产车型搭载 3D 曲面盖板玻璃,3D盖板玻璃将是关键新趋势。目前汽车玻璃盖板基 本上都是 2D 平面式的,现有少数量产车型采用大弧度 3D 玻璃盖板(如 2020 年广汽新能源 AION LX 搭载 V 型双 12.3 大屏、2021 新款凯迪拉 克凯雷德搭载曲面 OLED 显示屏)。以凯迪拉克这款显示屏为例,其由 三个独立屏幕组成,采用 AGC 的两片车载曲面盖板玻璃将三块屏幕整 合成了一个 38 英寸的大尺寸显示屏。考虑到 3D 曲面屏幕更符合人体工 学可实现更优异的显示效果和更好的触觉反馈,加之基于 OLED、 Mini/Micro LED 等 3D 柔性显示屏技术的进一步成熟,3D 车用曲面玻璃 盖板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根据 CNA,鸿海也积极进军 3D 车用曲面玻 璃盖板,透过多种热成型技术和自有模具设计能力,锁定主要原厂委托 制造(OEM)车厂,正与欧洲第一阶(Tier 1)车用零配件厂商合作,有 机会先切入欧系整车车厂供应链。

2.3. 车载屏供给端结构良好,公司依托四大优势打开利润空间

公司是 3D盖板以及 3D车载屏模组的绝对领导者,获得了多个3D车载 项目订单,框架协议累计金额达数十亿元,四大优势助力巩固市场领先 地位,我们认为未来五年车载业务将为公司提供巨大的收入利润弹性。

(1)技术优势:“3D 盖板+传感器+全贴合+TP模组”多产品技术领先, 并持续布局新技术开发。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分为汽车电子关键元器件业 务与车载触显一体化模组封装业务两部分。其中汽车电子关键元器件产 品包括车载传感器、车载触控模组、车载盖板、车载显示模组等。一体 化模组封装包括仪表盘模组、后视镜模组及中控屏模组等(其中车载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LCM 需要外采)。

TP模组和全贴合技术方面:公司积累深厚,车载全贴合电容触摸模 组能够防炫目、防反射和防指纹处理,具有高透光率低反射率的特 点,表面硬度≥9H,产品性能较好。其还参股智行畅联 25%,布局 车联网业务。由于新能源汽车需要依赖车联网掌握充电站点或充电 桩分布情况和实现车辆远程访问,结合公司在车载触摸屏市场的技 术和渠道积累,公司深入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探索。

3D 曲面盖板方面:目前已实现 S 型&双 V型&W 型 3D 车载曲面盖 板批量生产并交付客户,并进一步开发进口热弯机和喷墨打印机完 成复杂曲面的热弯和印刷能力。

Sensor 方面:为了进一步解决车载屏核心部件 Sensor 的紧张困局, 公司快速布局和安装 G4.5 代产线,目前已经逐步量产。伴随 G 4.5 Sensor 产线的导入,加大对车载 Ag-mesh 产品的开发(Ag-mesh 是 将银及其氧化物的丝线密布于基材导电层上,形成形状规则的网格, 基于贴合的导电膜通过感应触摸实现信号传输功能)。

公司已成功研发车载炫彩显示技术,采用电致变色、抬头显示 HUD 等智能座舱新技术,使中控仪表和智能内饰等部件实现呼吸、流水 等智能动态显示。

领先和完善的技术布局之下,公司将赢得与终端主机厂更多的对话空间, 拓展市场份额,并开发海外市场、抢占车显高附加值板块。公司制定了 Global 车载计划,将在车载业务方面持续投入重要资源,重点开发欧美、 日韩及印度等海外市场,运用公司 3D 盖板、Sensor、贴合等整合优势, 抢占车显市场高附加值板块,打造行业中高端品牌形象。

(2)成本优势:自主开发上游设备/磨具,成本优势凸显,且有助于缩 短新技术开发进度。3D 车载曲面盖板玻璃对于工艺和设备提出更高要 求,并且衍生出一系列原材处理设备与技术,包括材料热弯成型、Sensor 及 Cell 减薄、曲面镀膜等等。公司自主设计热弯机,并且其同步联合磨 具厂家在石墨磨具和金属磨具方面取得突破。这一方面可以加快新技术 开发进度,同时成本效益有望逐步体现。(设备成本为市场价的 70%~80%。)

(3)产能优势:其加速扩建产能车载 3D 玻璃盖板并,3D 车载曲面盖 板及触控显示模组将成为其利润的关键增长张点有望加速提升。2020年 公司主要以平面车载屏产品为主,2021 年开始其 3D 玻璃盖板及车载屏 模组进一步加快导入客户。3D 车载产品产能到 1H22 预计提升 185%, 高产能弹性将最大程度承接下游丰富订单。目前其获得多个 3D 车载项 目定点,框架协议累计金额达数十亿元。考虑到一旦进入车载屏供应链 后订单周期持续 3-5 年甚至更长,我们预计其 3D 曲面车载业务有望迎 来高增长。

(4)客户优势:车载屏订单周期更长,持续性高且在高世代产品延续性 更强,公司在一线新能源车厂和 Tier1全部突破,未来在客户中份额有 望持续提升。车载屏对技术要求更加严苛,产品需要 Tier1 和车企双认 证,并且遴选供应商需要经过严格复杂且周期较长的认证程序。因此下 游客户注重供应商系统的打造,在通过其认证并批量供货后,订单稳定 性、持续性及高世代产品延续性更强。公司凭借在供应链中的客户积累,在手定点项目数额不断提升,未来有望深度受益于行业需求爆发。

公司大尺寸车载中控屏模组业务已覆盖全球汽车品牌70%以上,在特斯 拉 S/X实现大份额供应,并成为比亚迪唐秦宋独供。公司已经向特斯拉 和比亚迪提供中控屏模组产品(在特斯拉 Model S 与 Model X 系列中占 比较高,同时独供比亚迪唐秦宋车型)。此外,公司 独供比亚迪唐、宋、秦等热销车型,销量在比亚迪所有车型销量占比超 过 50%。

公司通过 Tier1 为国内外知名车企实现供货。其通过阿尔派、哈曼、夏 普、伟世通和大陆电子向大众、福特、菲亚特、奔驰及本田的后视镜模 组、显示面板、座舱后显及仪表盘模组供货。其通过德赛西威等成功进 入吉利、长城、奇瑞、红旗等国内终端客户的供应链体系中。大尺寸车 载中控屏模组业务已覆盖全球汽车品牌 70%以上。公司搭载 3D 曲面车 载盖板的车载屏模组业务在国际、国内车载客户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重要 地位。

3.消费电子显示:可穿戴贡献新增量,积极布局VR/AR

3.1. 可穿戴:需求端加速渗透,中高端产品占比持续提升

3.1.1. 智能手表加速渗透,AMOLED 显示屏占主流

疫情强化用户健康需求,健康+运动趋势明确,随着无线技术迭代及健 康设备云平台、应用及服务架构持续完善,进一步加速以智能手表为代 表的健康可穿戴设备渗透。智能手表有望成为健康监测重要接口。自 2014 年以来,国际领先终端厂商纷纷布局智能手表业务,健康功能创新 持续。目前智能手表已具备 GPS、心电图、心率传感、血氧监测等能力, 未来仍将引入血压、震颤等监测功能。智能手表将成为未来人体健康监 测核心设备,成为健康监测的重要硬件。随着手表硬件、功能不断创新, 及客户对健康监测需求持续升温,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根据 Trendforce 机构预测,2021 年智能手表出货量将超过 1 亿,行业有望加速爆发。

得益于智能手表功能持续完善,智能手表2025年全出货量有望达到2.58 亿台。当前智能穿戴设备主要是作为智能手机的辅助,解决智能手机在 生理监测、便捷运动、便捷生活方面的功能缺陷。未来,随着 智能穿戴设备,尤其是智能手表解决的痛点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生理监 测领域,智能手表或成为健康领域不可或缺的生理监测入口。根据 IDC 的数据,在智能穿戴设备中,智能手表 2020 年占比 23.08%,全球出货 量 9140 万块,并且随着人们对于智能手表产品功能的不断认可,2025 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有望达到 2.58 亿块。


柔性 AMOLED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显示中逐步成为主流。目前智能手 表 PMOLED、AMOLED 显示屏占主流市场份额,近年 AMOLED 显示 屏市场份额超越 PMOLED 显示。PMOLED 的每个像素都是操作在脉冲 模式下的瞬间高亮度发光,不适合使用于高分辨率面板;与 PMOLED 相 比,AMOLED 则是采用独立的 TFT 去控制每个像素,每个像素皆可以 连续且独立发光,分辨率和对比度较高,功耗低,发光组件寿命长。据 DisplaySearch,2018 年智能手表显示屏的出货量同比增长 42%,至 1.49 亿。AMOLED 显示屏出货数量达到 0.502 亿,占总出货量的 33.69%。 根据群智咨询数据,2020 年一季度全球 AMOLED 智能穿戴(手表&手 环)面板出货约 1920 万片,同比增长 69%。其中 AMOLED 智能手表面 板出货约 1360 万片,出货占比约为 70.6%,2018 年与 2019 年每季度的 出货量都在 1 千万以上,占据绝对的主流。

苹果领衔柔性可穿戴市场,柔性显示成为是可穿戴未来关键发展方向。 柔性 OLED 产品具有轻薄、不易损坏的特点,相比刚性 OLED 更加符 合智能手表的佩戴要求。Apple Watch 一直采用柔性 OLED 显示技术,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就发布了苹果一项名为“显示模块和系统应用”的新 专利,根据专利内容显示,苹果计划在未来的 Apple Watch 上搭载一个 正面的显示屏与一个在底层另一面的显示基板,两处或都将搭载柔性显 示屏。在本专利中,借以柔性屏幕 Apple Watch 的触控范围由手表表盘 延伸至表带,显示区域也将得到提升,当显示屏由平面转变为曲面后, Apple Watch 的交互方式或许也将迎来一定程度的改变。

3.1.2. 公司 OLED 技术和产能持续突破,下游客户需求旺盛

从供应商竞争格局看,智能手表显示屏的升级换代对显示模组供应商提 出了新挑战,长信科技在客户结构中优势显著,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 升。信利是长信科技最重要的竞争对手。长信科技主要客户包括北美 A 客户、三星、华为、Fibit、OPPO、步步高等,并且独供多个品牌的中高 端产品,具有显著优势。

公司在头部客户多款高端系列中均为独供,根据公司公告,其独供小天 才 Z 系列、独供华为 GT 系列、独供小米旗舰手表,为 OPPO 提供第 一款可穿戴手表及为以上客户群体提供更高世代产品。

与北美 A客户合作持续加深,业务持续性高,公司高端大尺寸订单有望 随着未来高世代新品的渗透而持续增长。从2015智能手表发布至今, 六年内智能手表已经更新换代到 7 代,公司与北美 A 客户合作关系维系 良好,已经出货的产品公司均为其核心供应商。伴随着未来 A 客户产品 的持续更新换代,预计其出货量攀升将直接拉动公司 OLED 显示的出货 规模。


公司成功掌握了柔性 OLED 模组封装的核心技术,目前已向 A 客户、 华为、步步高等国际前五大智能可穿戴终端客户等提供一系列的中高端 可穿戴产品。在柔性 OLED 方面,公司的产能和技术均有突破。其不断 加大柔性 OLED 配套业务投入,并于 2019 年发行可转债募集 12.3 亿 元用于智能穿戴项目的触控显示模块一体化项目,建设 OLED 触控显 示屏一体化全贴合生产线,并购置相应的检测仪器、动力辅助设备等配 套设施。

公司现在已经成功掌握了柔性 OLED 模组封装的核心技术,与日系合作 伙伴已成功研制出搭载在柔性可折叠显示屏上的柔性触控 sensor,为新 款 Apple Watch 独供柔性 OLED 智能穿戴显示模组。目前公司已实现 向 A 公司批量供货,并在更高世代产品的样品测试工作中进展顺利。

3.2. VR/AR:头部企业主供,积极配合新一代显示技术开发

AR/VR 设备作为 AIoT 核心智能硬件,行业重回升势。自 2012 年谷歌 发布 AR 眼镜 Google Glass,2014 年 Facebook 收购 VR 头显厂商 Oculus 以来,行业经历了 15-17 年的创业和资本的狂热,也经历了 2018 年的行 业退潮。随着 2019 年底全球 5G 正式展开部署以来,VR/AR 作为 5G 核 心的商业场景重新被认识和重视,行业重回升势。2020 年受疫情的影响, 社交隔离激发了 VR 游戏、虚拟会议、AR 测温等需求爆发,Steam 平台 VR 活跃用户翻倍增长。VR 借助成熟的产品技术、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消费级的价格,逐步向 C 端市场渗透。

VR 硬件技术频获突破,下游游戏、教育有望助力 VR 渗透。在 5G解决 传输时延后,在硬件方面,技术亦获突破:(1)NED 技术:显示器速度、 分辨率、以及可变焦显示问题均有效突破,有效降低眩晕感并提升显示 质量;(2)感知交互:Inside-out 已取代 Outside-in 的技术路线,成为主 流定位跟踪技术,实现摆脱范围限制定位,满足了 VR 对定位的需求。 (3)算力方面,台积电 5 nm 制程投产以及 5G 为设备带来端云结合可 能性,将极大提升 VR 设备渲染能力。

从下游市场来看,根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数据,我国网游用户规模在 2019 年超过 6 亿人。此外在疫情间远程教育获得普遍重视,我们认为 5G 时代,游戏领域的 VR 延迟问题逐步被解决,VR 技术将极大程度增加 教育、游戏用户的舒适度,维持高客户粘性。因此,爆款教育、网游等 VR 应用有望出现,拉动 VR 设备的爆发式增长。

短期来看,AR 受限于硬件技术,头显、一体机设备难以大规模放量, 未来随光波导方案确定,成本降低,将极具投资价值。AR 光波导技术 尚未定论,巨头路线各异。AR 画面由真实场景与显示器虚拟内容组成, 需要通过光波导显示技术和微显示技术将虚拟与真实画面结合到一起。 目前对于阵列和衍射光波导方案各家巨头路线差异较大,我们认为表面 浮雕光波导技术凭借较高良率具备较大量产潜力,但受限于专利以及技 术壁垒,低成本量产尚需时日。

智能终端厂商积极布局 AR,有望推动行业发展。近年来智能手机厂商 对 AR 重视程度提升,例如北美 A 客户通过不断收购 Aknoia、Flyby media 等 AR 公司进行技术布局,华为也在 2019 年公布了具备 AR 导航能力的 Cyberverse 地图技术等,未来智能手机厂商有望助力推动行业发展。

IDC 预测 VR 设备 2020 年达到约 600 万台,预计到 2024 年有望出货 3550 万台,CAGR 高达 56%。其中一体机 VR 出货量预计从 2020 年的 309 万台增长到 2525 万台(CAGR~69%),而有线式 VR 出货量预计从 2020 年的 289 万台增长到 1026 万台(CAGR~37%)。

IDC 预测 AR设备 2020年达到约 69万台,预计到 2024年有望出货4100万台,CAGR 高达 177%。其中一体机 AR 出货量预计从 2020 年的 41 万台增长到 2400 万台(CAGR~176%),而有线式 AR 出货量预计从 2020 年的 25 万台增长到 1708 万台(CAGR~188%)。

未来 VR/AR屏幕显示技术的发展重点主要为分辨率、刷新率、反应速 度、像素密度的提升。随 VR、AR 的发展,用户对于沉浸式体验有更高 的要求,为提高沉浸式体验,厂商需要解决设备的余辉效应与纱窗效应。 余辉效应指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导至人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 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从而产生眩晕感。 为了降低晕眩感可以提高刷新率或减少像素响应时间。纱窗效应是指由 于 VR 眼镜(屏幕和内容)的分辨率不足,人眼会直接看到显示屏的像 素点,就好像隔着纱窗看东西一样。造成用户沉浸感降低。更高的显示 屏分辨率带来的像素密度提升能够缓解这一现象。

Fast-LCD 是现在已发布的消费级 VR 终端的主要选择,Micro LED 是 未来 VR 显示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与 OLED 相比,LCD 屏幕的像素密度 更大,能更好的解决纱窗效应,并且成本比 OLED 低。改良后的 FastLCD 技术采用全新液晶材料(铁电液晶材料)与超速驱动技术 (overdrive)能将刷新率提升至 75-90Hz,同时也具有较高的量产稳定性 及良率,能够兼具效果与性价比。而 Micro LED 是未来 VR 显示最理想 的解决方案,Micro-LED 通过高密度集成的 LED 阵列,像素距离能够达到 10μm 量级,实现更高的画质;且每个像素都自发光,在高亮度 情况下仍可实现更低能耗,被誉为“终极显示技术”。具备高分辨率、反 映速度快、高色域、高对比度、轻薄等方面的性能优势。但目前部分技 术如巨量转移、外延晶圆、驱动芯片、背板、检测维修等技术尚未攻克, Micro LED 在成本和量产技术方面尚不成熟。预计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 Micro-LED 将在 VR\AR 屏幕的市场份额扩大。

全球 VR 市场 Oculus 一家独大。2020 年 10 月 Facebook 发布 Oculus Quest 2 后,在全球 VR 市场掀起巨大水花,据 Superdata 数据显示,2020 年 Q4 Oculus Quest 2 销量即超过 100 万台,远超排在第二 Sony 的 PlayStation VR 的销量 12.5 万台。同时,Counterpoint 发布的全球 VR 厂 商出货量数据显示,爆款 Oculus Quest 2 强势带动 Oculus 系列出货量, 市场份额跃升至 75%,占领 XR 头显领域绝对优势。

产品性能和性价比塑造 VR领域爆款。Oculus Quest 2采用高分辨率VR 专用屏-快速响应液晶屏(Fast-LCD),相较于采用 OLED 的 Quest 一代 产品和目前市场上其他主流 VR 头显产品, Oculus Quest 2 具有以下优 势:1)清晰度更高:和目前其他主流 VR 头显屏幕相比,Oculus Quest 2 的单眼分辨、像素密度更高,单眼分辨率达到 1832*1920,像素密度相 较于一代产品也更高,可以更好的解决 VR 头显的痛点“纱窗效应”;2)刷新率有所提升。和一代产品相比,二代在刷新率上做出提升,降低玩 家出现头晕的可能性,提升游戏体验感。除了产品性能方面的优势外, Oculus Quest 2 也是全球第一款把售价做到 2000 元人民币级别的 VR 头 显设备,采用 LCD 成本更低:相较于采用 OLED 的一代产品,采用 LCD 的 2 代成本更低。

公司 VR 业务布局前瞻,为 FB 提供新款 Quest2 显示模组,并配合客户 开发 Micro-led 的高世代 VR 头显模组,同时积极开发 PICO 等新客户。 公司 VR 业务布局较早,通过自行研发的 AOI 相机自动视觉检测技术,可 以使得 AOI CCD 像素达到 120M,实现 3D 眼镜虚拟亮度对比检测及管控 0.07mm 自动识别。公司量产的 VR 产品具备高刷新率(90Hz)高 PPI (772) VR,单眼像素达到 1832 X 1920 等核心技术指标。公司紧抓以 Quest2 技 术路径和形态为主的 VR 头显发展潮流和趋势,依托在显示模组领域所 积累的设 备、技术、工艺及人才优势,积极为北美 VR旗舰客户提供Quest 系列的 VR 头显模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加快研发搭载 Microled 的高世 代 VR 头显模组。

3.3. PC/平板:需求端稳步增长,高端 NB/PAD模组龙头地位巩 固

2021 年全球平板电脑的需求继续升温,预计2022年之后基本稳定在1.6 亿台左右。第一,学校等教育机构将加快电子化教育进程,越来越多的 家庭也正在接受远程教育模式,平板电脑在教育行业的使用将更加广泛; 第二,企业及政府机构将会利用更多终端和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加快 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更新,以实现随时随地办公;第三,疫情促使医院 等医疗机构进入新一轮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和改革,促进医院的智慧医疗 信息化进程,加速医疗信息系统的更新,这将直接带动医疗行业对于平 板电脑的大量采购需求。根据 IDC 数据,2020 年平板电脑出货量达到约 1.6 亿台,同比增长 9.4%。到 21Q1 与 21Q2 单季度出货量维持在 4000 万 台左右,达到上半年淡季历史最高水平,随着销售旺季的进一步来临, 预计 2021 年全年平板电脑出货将达到 1.7 亿台,同比增长 3.4%。到 2022 年及之后则稳定在 1.6 亿台左右。苹果、华为和三星出货量位列前三,其中苹果位列第一,份额从 2018 年 的 27%,提升到 2020 年的 33%左右,出货量 2020 年达到 5300 万台。


受新冠疫情影响,居家办公、远程教育需求大幅增加,叠加全球笔电进 入升级换代周期,全球笔记本电脑需求显著增加,2020 年增速创新高, 预计需求端 2021 年后维持稳步增长。根据 IDC 数据,2020 年第四季度 全球 PC 出货量达到 9159 万台,同比增长率为 26.1%,在 2020 全年全球 PC 市场出货量为 3.02 亿台,同比增长 13.1%。虽然供应端存在芯片缺 货和零部件涨价成本压力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但是 21Q1 与 21Q2 单季 度出货量达到 8300 万台以上,远超往年淡季水平。根据 IDC 预计到 2021 年将达到 3.47 亿台,同比增长 16.8%,增速创新高。且未来几年内持续 增长。

目前平板以及 PC 显示技术 LCD 仍然为主流,部分高端系列产品开始采 用 OLED 技术。2016 年,联想推出第一部 OLED 笔记本 X1 yoga 变形本, 随后,各大公司相继推出采用 OLED 显示面板的笔记本,如外星人 Alienware 13、等,虽然 OLED 笔记本相较于 LCD 笔记本具有色彩饱和 度、对比度更高、显示速度更快等优势,但出于技术限制,烧屏问题(在大尺寸设备上更为明显)和昂贵的价格让消费者望而却步。而在平板显 示技术领域也以 LCD 为主。但是预计 OLED 在 PC 和平板阿 中全面渗透仍然需较长时间。


公司为联想、华硕、华为、DELL、HP 等客户提供多种高端 NB、PAD 模组业务。公司为满足客户增量需求,依托德普特电子在全球市场份额, 以及 20 年模组制造技术经验和坚实的客户基础及高度信赖、高粘性,一 方面实现在德普特电子增加产能,另一方面将产线延伸到芜湖总部,与 芜湖现有减薄板块整合,实现一贯化业务发展,发挥产业链协同优势。 公司通过在芜湖设立长信显示公司,进一步加大 NB、PAD 模组业务的 投资。依托在手机和可穿戴显示模组所确定的技术优势及客户优势,积 极拓展与国内顶尖电子客户群体的合作深度及广度,为联想、华硕、华为、DELL、HP 等客户提供多种高端 NB、PAD 模组业务。公司为华硕、 联想、华为提供新一代高端 TFT-LCD 模组,供应华为最新款 Matebook X Pro、Matebook D、Matebook D 等,独供华为 Matebook 系列笔电、 MatePad 系列平板。

3.4. 手机:积极拓展客户,稼动率有望逐步回升

预计 OLED 在手机显示中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但 OLED 具有色 彩明艳、厚度更薄等特性,同时 OLED 产能有望进一步释放,其在智能手 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根据 Omdia 预测,2021 年 OLED 智能手机占比 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快速提升,达到约 40%,在未来六年,LCD 面板占比将 持续缓慢下降,预计至 2027 年底 LCD 仍将占据 55.5%的市场份额。

手机触控显示模组业务方面,公司与知名手机终端客户群一起致力于全 面屏技术的更新迭代,引领模组行业开启刘海屏、滴水屏、单盲孔屏、 双盲孔屏的技术递进之路。客户群包括 OPPO、VIVO、华为、荣耀、 小米、SHARP 等。

加快柔性 OLED 手机显示模组研发,配合面板厂做好产能准备。目前, 柔性 OLED 模组制造等相关产业链基于前期获取垄断利润和保密模组制 造相关技术等因素,仍封闭在面板厂商的 生产环节中。但伴随着 OLED 产线的不断点亮和投产,加之 OLED 面板制造良率的不断提升,OLED 面板的出货量将会持续增 加。OLED 面板将由完全垄断加速向多主体市 场化演进,这必将促进 OLED 后制程即显示模组的市场化。同时,叠加 面板制 造商由于大规模模组生产所需的人力密集要求和管理难度等因 素,都将促使面板厂将部分 OLED 手机显示模组制造业务进行外包。公 司具备先发优势:一方面,依托在 LCD 手机高端显示模组所积累的固有 优势经验;另一方面,公司在小尺寸 OLED 显示模组制造业务方面积累 的工艺、技术、设备、人员等各要素领先优势。特别是公司在柔性 OLED模组专业代工领域具备 技术垄断性和唯一性,凭借在产业链配套、核心 技术独享等方面的优势,积极配合面板厂做好柔性 OLED 手机模组产能 准备。

4.减薄业务:UTG打开新空间,效益逐步释放

4.1. 减薄龙头,高端订单需求旺盛

消费电子类产品“轻薄化”的需求为减薄工艺提供了市场空间。随着信 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人们对移动终端轻薄化要求日益提 高。目前轻薄化主要从正面面板、盖板减薄实现。以 TFT-LCD 为例, 目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显示屏厚度往往只有 0.4mm 至 0.6mm,甚至更轻薄,而传统的 TFT-LCD 的单层玻璃基板厚 度一般为 0.4mm 至 0.5mm,两层玻璃基板加上中间填充液晶,成盒后 的 TFT-LCD 厚度一般为 1.0mm 左右,需要进一步采用物理、化学方式 减薄工艺使得面板玻璃厚度变小,达到电子面板轻薄化的目的。目前, 液晶面板经过减薄厚度减少 50%以上达到 0.4mm 至 0.5mm 左右,显 示质量大幅提升,能提供更清晰明亮的画质。未来,在高质量及轻薄化 的需求下,需将液晶面板进一步由 0.4mm(或以上)厚度薄化至 0.3mm 以下。

显示面板薄化工艺比采用薄玻璃生产显示面板工艺更具有优势。目前玻 璃基板厂商虽然能够生产较薄的白玻璃,但平板显示器制造商直接用薄 玻璃生产显示面板存在明显弊端。较薄的玻璃基板价格较高,会影响面 板企业盈利能力。同时,FPD 生产设备受生产良率及成本制约,很难加 工更薄的玻璃基板:一方面,由于 FPD 世代线投资规模较大,其生产 FPD 面板时使用的白玻璃一般为 0.5mm 或 0.4mm 的标准尺寸,虽然 对生产线进行改造使其能 加工更薄的白玻璃,但是设备的改造成本很 高;另一方面,大片轻薄玻璃在传送过程中容易出现漂浮效应,同时, 受玻璃自身重量等方面的影响,当白玻璃厚度 小于 0.3mm 条件下, FPD 世代线使用机械手对大片白玻璃加工时,玻璃会发生弯曲变形,两 块玻璃难以准确贴合,会影响产品良率,提升成本。如果直接使用薄玻 璃基板,面板生产商为了防止玻璃基板的漂浮效应,需要使用载板搭载 薄玻璃基板进行传送,对 FPD 生产设备改进的相关投资、时间成本, 以及直接采购薄玻璃基板增加的原材料成本,远超过使用常规白玻璃 (0.4mm 或 0.5mm)生产显示面板,然后再进行薄化的成本。因此,目前市场上满足显示器件轻薄化需求较为经济的方法主要通过化学或物 理方法对成盒的显示面板进行薄化。

公司减薄产能位居中国大陆首位,工艺技术领跑业内,在国内份额约为 40%,全球市场份额约为 20%。目前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沃格光电、 凯盛科技、盛诺电子。公司减薄产能位居中国大陆首位,工艺技术领跑 业内、产业链齐备完整、营收规模和盈利水平稳居业内首位。公司在国 内份额约为 40%,全球市场份额约为 20%。

超薄加工:1)具备 0.1mm 以下超薄玻璃深加工流程和工艺;2)具 备 TFT-LCD 玻璃、超薄白玻加工能力;3)加工厚度:0.05mm(单 面减薄),板厚偏差±10%以内。

OLED 薄化:1)具备成熟的 OLED 面板减薄加工流程和工艺;2) 最大加工尺寸:G6 half(1500*925mm)(单面减薄);3)具备 OLED 单板、OLED 合板及 PF 丝印等多个种类加工能力。

TFT-LCD显示屏玻璃薄化:1)最大加工尺寸:G6(1500*1850mm); 2)加工厚度:0.1mm(单面),板厚均匀性偏差±10%以内;3)具 备先进的研磨抛光设备;4)具备 S-ITO、IMITO、MB、高阻膜等成 熟的镀膜加工;

公司客户涵盖所有全球头部面板企业,将最大程度受益于面板产能向中 国大陆的转移,同时其通过夏普、LGD进一步打入北美 A客户供应链, 高端订单需求旺盛。公司客户群涵盖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中电熊 猫,夏普、LG、群创、友达等国内外知名面板厂商。凭借高稳定性、高 良率和成本优势赢得 Sharp、LGD、BOE 的一致认可,上述三家面板巨 头均是全球顶尖智能电子产品领导者 A 公司(其 NB 和 PAD 产品)所 用面板的供应商。公司已于 2016年通过 Sharp成功打入 A公司NB&PAD 的供应链,成为国内唯一通过 A 公司认证的减薄业务供应商。由于客户 群体订单需求的不断增长,特别是高端客户订单需求旺盛,尽管公司的 减薄产能和规模已位居行业首位,但产能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公司持续 新增产能,加紧扩产,满足 LCD 产能向国内转移所带来市场份额的进一步集中,并积极配合以 TFT 龙头京东方为首的中国面板企业的业务布局。

伴随着 可折叠手机的推出和逐步渗透,减薄不断应用于新场景UTG和 车载业务,更具有盈利性和经济效益。

4.2. UTG 打开减薄业务新空间,效益逐步释放

目前 UTG 逐步替代 CPI 成为折叠屏手机盖板新方案,UTG需求将为 减薄业务打开增长新空间。超薄玻璃 (UTG) 和无色聚酰亚胺 (CPI) 薄 膜可以作为可折叠手机盖板材料。目前折叠手机的出货量不多,其瓶颈 之一在于折叠屏盖板。为全面实现柔性显示,柔性盖板材料同时要求柔 性(可折叠)、耐磨性(物理接触)以及光学性能(透光性),应当具备 可反复弯折、 透明、超薄、足够硬度的特点,因此折叠屏盖板属于高壁 垒高价值量环节。UTG (Ultra Thin Glass 超薄玻璃)被认为是柔性折叠 盖板重要的新方向,相比于 CPI 优势更加显著。其中 UTG 在表面硬度 和屏幕清晰度方面更加优异,能够做到折叠性能与机械强度的平衡。CPI 材质的折叠手机屏幕中央易皱纹,同时硬度稍差、有塑料质感,在光学 性能和防刮能力稍显不足。而 UTG 材质反复使用不易出现折痕。目前 第一代折叠屏手机的盖板材料主要采用 CPI;而第二代产品如 Galaxy Z Flip 和 Galaxy Z Fold 2 主要采用折叠性能更佳的 UTG 超薄柔性玻璃。 根据 UBI Research,预计超薄玻璃(UTG)将逐步取代 CPI,未来在可 折叠 OLED 面板覆盖材料市场中占据 80% 的市场份额。

可折叠手机潜力巨大,进一步拉动超薄玻璃 UTG需求增长。折叠手机 市场已经成为各大手机品牌的新战场,并有望进一步带动高端手机市场 的换机周期。2018 年柔宇科技发布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而 2019 年折 叠屏手机进一步商用,Galaxy Fold(三星)、Mate X(华为) 和 Razr(摩托罗拉)问世,2020 年各大移动终端品牌陆续发布折叠手机,三星和华 为也发布了升级机型 Mate Xs 和 搭载 UTG 的第二代主流产品 Galaxy Z Flip。经历了一段多品牌差异化竞争以及市场商用化测试,折叠屏手机 市场环境和产业链已实现飞速发展。根据 Counterpoint和Omdia的数据, 可折叠手机市场预计将从 2020 年的 280 万部增长到 2021 年的 560 万 部,预计到 2025 年可折叠手机出货量将攀升至 5340 万部,进一步带 动 UTG 需求快速放量。

长信科技领先 UTG赛道,技术路径性价比优势更加显著,未来潜力巨 大。目前 UTG 业务主要厂商有长信科技与三星两大主要参与者。二者 技术路径不同,三星依靠肖特产线在玻璃制造过程中直接拉薄,得到 30- 70um 的超薄玻璃,良率较低。而长信科技则采用玻璃减薄路径,用于可 折叠盖板的超薄玻璃可减薄至 30μm;减薄完成后进行强化、CNC 以及 镀膜,良率更高产品更具性价比。


公司 UTG 已小批量出货,在产品质量和出货规模都位居行业首位。目 前,其积极和国内面板商巨头进行高层次业务合作,联手拓展可折叠手 机市场, UTG 业务规模有望逐步扩大。

公司 UTG 项目稳步前行,效益逐步释放。公司具备柔性可折叠玻璃盖 板的全部制造工艺流程,包括玻璃减薄、切割及断面处理、玻璃表面 处 理等技术。依托在 ITO 和减薄固有业务的优势不断在新场景推动技术进 步,和玻璃厂家及消费电子客户、面板企业进行研发协同和技术交流, 阶段性成果显著:薄化段及强化段均达到量产水平,极限 R 角满足终端 客户高等级需求,业已完成 20 万次弯折测试、跌落测试等性能测试。公 司已取得部分手机终端客户的新世代订单,按照终端客户的可折叠新机 种上市进度,做好产品交付工作,相关效益随着终端客户量产安排将会 逐步释放。

5.盈利预测

公司布局多年的车载显示业务迎来快速爆发,成为拉动业绩持续高质量 增长的全新动力。公司作为被低估的智能座舱触显龙头,车载产品订单 饱满,定点项目持续推进,业务迎来大爆发 。同时智能手表、VR/AR显示模组和折叠屏 UTG 等产品也将拉动消费电子业务持续增长。综上, 我们维持盈利预测,预计 2021-2023年净利润为 10.88/15.02/18.39亿元, 对应 EPS 0.44/0.61/0.75 元。

6.风险提示

6.1. 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

由于公司产品与其客户终端产品出口,中美贸易摩擦倘若加剧,可能影 响下游需求,进而影响公司业绩。

6.2. 汽车芯片缺货加剧的风险

目前晶圆代工产能较为紧缺,各个晶圆厂积极扩产,预计将逐步得到缓 解。但是若因疫情、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扩产进度,导致晶圆 产能供需失衡情况加剧,则可能造成上游汽车芯片缺货加剧,进而影响 终端汽车出货量,进一步传导到公司车载屏产品需求。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链接」

2024-01-26

202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