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安阳活水二手车交易市场卖车更快?,

「安阳老城老街」安阳老城西大街

安阳老城西大街

西大街是安阳古城东西主要干道,东起鼓楼,西至大定门(老城大西门),全长约700米。明清以来,是商业繁华之地,药材行、木器行、杂货行、银号、花行、粮行,商业铺面布满街道两侧。西大街承载着古都安阳的历史记忆,每一个屋檐下都有一段故事,每一块砖瓦间都有文化的基因。

从东头往西看西大街

我在鼓楼遇见一个老城人,古稀之年的老人说起西大街兴致勃勃,滔滔不绝。他告诉我西大街门牌号是从东头路北第一个门开始。因为近二十年街道变化很大,1号一15号院门牌都没了,路北的中山大药房是门牌16号,对面路南的西大街街道办事处是143号院。

西大街办事处143号院

西大街路南到鼓楼是170号,可是如今看不到几个老门牌。并告诉我,据《安阳市商业志》记载,西大街东头路北是1880年前后开办的李记理发店,是安阳老城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理发店。

西大街东头路南的拐角小楼

清末至民国时期,大量河北武安商人在这里经营中药材,有采购、批发原材料的药站,还有连锁、零售的药行和药店,广来、双和益、德和庆、广盛恒等老字号药材行都在西大街东段。武安药商门面正门都开在西大街。大门面往往是“洋门脸儿”。上面镌刻着经营川、广、云、贵、藏等地道药材,专营人参、鹿茸、犀角、羚羊角、麝香贵重药材,代卖各种丸散膏丹饮片等字样。大商号往往多重院落,甚至前后通街。像路北,前门是门市,院内、仓库堆积的都是中药材。购销外地大宗中药材由铁路运输,本地由马车运输。药行、药栈、药庄整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安阳老一辈人都记得,从这些门面前经过,总会闻到一股淡淡的中药味儿。

对安阳老城历史文化研究颇深的齐瑞申老师,多次带领古城历史文化讲习所的群友走游西大街,给大家讲西大街商业,讲西大街的房屋建筑,讲住在西大街的安阳名人。他说“40号是德聚诚老店,134号院是典型的前店后坊的布局,118号院是民国居住建筑。这些建筑有我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也有民国时期西风东渐的建筑风貌。”

东段路北19号院,是“双合义”药店,是霍士廉、霍士林兄弟二人创办的。据资料显示,霍家是武安磁山村大财主。“双合义”药栈是清光绪九年(1883年)创办的。“双合义”是安阳药栈中规模比较大的一家。临街一排七间门面卖药,里面加工中药材,对门是仓库。当时药栈大都只搞批发,只有“双合义”是连批发带零售。西大街东段路南是“德合兴”,东家姓徐。

22号院是“广盛恒”,东家也姓徐,和“德聚西”东家是一家,但不是同一个人。现在能依稀看到临街门头上刻着“广”“店”两个字,原来是“广盛恒店”四个字。

广盛恒店只剩留两边两字

西大街与大寺前街交叉口东北角,原西大街40号,就是“德聚西”药店,是河北武安商帮“德聚诚药房”的旧址。这是一个三进的院落,当时采用的是‘前店后房’、前面卖药,后面制药的商业模式。东家姓徐,武安伯延人。

建筑职工浴池旧址

往西是建筑职工浴池。这个浴池始建于1923年,老板许占魁,最初叫“别有天”浴池。1937年,日寇占领安阳,西大街“别有天”澡堂更名为“天和园”。1945年,抗战胜利,西大街“天和园”浴池更名新华池。1949年因为战乱,天和园停业。  

1950年,人民政府加强对私营澡堂的管理,保障澡堂工人的基本权利,委托中国店员工会安阳市第五联合会主持全市澡堂业的具体工作。从而结束了私营老板随便关闭企业,和任意解雇工人的局面。这期间,久已停业的西大街“新华池”被市建筑业出资购买,更名为“建筑职工浴池”。

西大街小学门口

西大街小学原是彰德府文庙。据说是宋朝至和年间韩琦判相州时始建。历元明清均重修。1918年县西街的县文庙改成武庙,西大街府文庙改为县文庙。后改为师范学校附小,1930年改为西大街小学。(文峰区志记载)


西大街西段

西段临近大西门处汇聚着老粉房、油坊,街道中间遍布花行、银号、粮行等老商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郑家老粉坊至今仍深受市民喜爱。

西大街西段路北路南好几家粉房

明代以来,西大街很繁华,有很多官员富商就在此居住。这里是当时安阳老城的主干道也是商业中心,很多南来北往的商贾都在此停留,经营自己的生意。我们可以从现在的街道的景象中感受到曾经的繁华。

西大街128号院,以前追溯这个院子的历史,好多人就只知道它是民国时期大和恒面粉厂的旧址,但是再往前追溯,才发现它是更有故事,它是明代赵王的后人,咸丰年间直隶布政使朱靖旬的一个宅院。朱靖旬是朱元璋第18代后人。清咸丰九年(1859年)荣登进士第,授正定知县,同治十一年任深州知州,光绪九年(1883年)任保定知府,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任直隶按察使,后升任布政使。同年10月19日逝世。

朱靖旬在直隶为官四十年,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始终如一,受到人民的爱戴,深州百姓自发地为朱靖旬建生祠以作纪念,在他去世的第二年,灵柩回安阳安葬时,保定府父老乡亲为他制作了一把“万民伞”,彰德府为他举办隆重的葬礼。

李秉衡故居

西大街57号院是清末安阳名人李秉衡故居。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辽宁庄河人,晚年住彰德府府城,历任知县、知州、知府、兵备道、按察使、布政使、巡抚、钦差大臣、帮办武卫军务等职,官至正一品。在直隶任职30多年,被誉为“直隶第一廉吏”。

图片来自网络

他一生参加三次反侵略战争,他是打赢中法战争的领军人物,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主战派人物、是抗击八国联军的英雄,在通州前线战败以身殉国,后安葬于今安阳市龙安区活水村南地。

李秉衡原籍辽宁庄河人,怎么来到了安阳居住?原来,李秉衡与朱靖旬同在直隶做官,李秉衡欣赏朱靖旬才华横溢、守正行端、勤政爱民一身正气。两人成为好友,李秉衡将三女儿嫁给朱靖旬次子朱宽为妻。1897年,李秉衡被免去山东巡抚职务,辞职回保定满城家中,女婿朱宽去看望岳父,感到满城环境不如彰德府,劝说岳父搬到彰德府去住。1897年底,李秉衡全家搬到了彰德府府城安阳。李秉衡在彰德府老城休闲两年,1899年10月南下赴任钦差巡阅长江水师大臣。1900年,慈禧太后任命李秉衡帮办武为军务,率军与八国联军作战,连战连败,7月17日吞金自尽,为国捐躯。李秉衡殉国后,清朝追封他“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来到西大街与鱼市街交叉口,望着东南角小楼西山墙上那累累弹痕,人们猜想着这里啥时候发生过激烈的枪战。查阅资料,是1949年解放安阳时,解放军与国民党守军巷战时留下的痕迹。枪痕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巷战是如何的激烈,解放军战士是如何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向东边的鼓楼发起冲锋。

1949年5月6日早晨5时整,解放安阳老城战斗打响,126师在北门东150米处,用74包炸药,炸开23米宽的豁口,376团及太行52团首先登城,沿三道街、二道街头道街纵深向南扑去,其中一部在马号街敌专署大院,活捉了国民党三专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冀豫清剿指挥部指挥官、少将赵质宸。

主攻大西门的125师攻城进展受阻,战士们用一吨炸药在小西门南侧炸开19米宽缺口,125、124两师,均从此登城。125师373团先打掉大西门之敌,而后沿西大街东进,把八一军旗插上鼓楼,该师又分兵一部沿南大街直扑南门,消灭驻守之敌。

七时,四十二军军部进驻鼓楼。安阳市军管会成立,地委书记李琦任主任,安阳军分区司令员王远芬为副主任,分区副政委余积德为安阳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刘方生为市委书记,李艺林为市长。从此古老的安阳城重见天日,获得了新生。

资料参考《安阳市商业志》《安阳市文峰区志》及听齐瑞申老师西大街讲述。

2023-12-28

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