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汽车视频表演的高潮时刻如何抓住观众眼球?,

它比《速度与激情》更纯粹,它才是真正的赛车大片

这些年,提及赛车电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


《速度与激情》系列。


只是,随着这个系列成功转型为顶级商业大片后,它和赛车的关系也已经不再纯粹。


任务升级,无所不能的英雄导向,使《速激》在全球席卷票房的同时,也离赛车越来越远。


现在的《速激》,更多的只是一套涉及跑车的大片。


赛车题材这几年并不算热门。


这些年来,2013年的《极速风流》依然是很多人心中此类题材的标杆。


直到今年(我指的是咱这里看得到本片的时间),终于有另一部优秀的赛车电影跳出来了。


我想,这部提名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应该能让您看到让赛车电影回到赛车本身的纯粹了:


《极速车王》

豆瓣:8.5; IMDB: 8.2;

烂番茄:影评人92% V.S. 观众98%;

MTC: 81分)

1


《极速车王》的主创是豪华的。


导演詹姆斯·曼高德,此前的大作有:《致命ID》,《金刚狼3》。



主演不用多介绍:马特达蒙+克里斯蒂安·贝尔的双主角组合。


所以,当片中出现以下这幕时,也被很多观众戏称为:


蝙蝠侠V.S.杰森伯恩。



而且,已经不是第一次折腾身材的贝尔,刚增肥拍完《副总统》,为了《极速车王》,又立马减肥。


(左:《副总统》;右:《极速车王》)

阵容豪华,故事本身也是豪华。


本片的英文片名为:


《Ford v Ferrari》--福特V.S.法拉利。


电影讲述的,是真实的世界赛车史上的一个传奇故事。


在这之前,我们要从60年代的汽车行业讲起。


虽然,福特和法拉利的恩怨情仇已经纠缠了超过半个世纪,但在60年代,两家公司刚成为冤家。


大家各有难处:


当时,虽然是行业巨头的福特,却面临着企业的转型危机。


企业内部官僚斗争,新的老板亨利·福特二世刚接班不久。


福特车的销量下滑,市场的认可度一般。


另一边的法拉利,也是快混不下去了。


由于其精益求精,一心一意打造牛逼跑车的意大利工匠精神,法拉利的市场认可度极高。


尤其是在世界级顶级赛事中,法拉利是神一般的存在。


但是过多的成本投入,使得法拉利难以为继,濒临破产。



就这样,福特自认为找到了双方的痛点,约上法拉利进行谈判,意欲收购法拉利。


福特的目的是:


用法拉利的技术,在世界顶级赛事中风风光光地跑出成绩,宣传品牌,从而促进汽车销量。


其中,福特的一个收购条件是:


在世界顶级赛事中,法拉利要参赛必须经过福特同意。


换句话说,福特说句NO,法拉利就无缘出现在赛场上。


这个条件,无疑越过了法拉利的底线。


尤其在当时,法拉利也就只剩尊严了。


所以,法拉利的创始人恩佐法拉利听到这一条件,怒了:


我被你们的提案深深侮辱了。


给我滚回你那庞大而又丑陋的工厂去!


滚回去制造那丑陋的小汽车!


告诉你那老板,他不是亨利 · 福特,而是亨利· 福特二世!

就此,有了后来的故事:


既然你法拉利不让我收购,我福特就自己造顶级跑车,在赛场上打败你。


然后,我福特就能多卖点车了。


2


事实是,后来福特真的做到了。


60年代,福特推出了那个传奇车型GT40。


车我是外行,所以性能参数就不多说了。


但是,GT40连续4年(1966-1969)在法国勒芒耐力赛中,打败法拉利,赢得冠军。


(福特GT40)

那法国勒芒耐力赛,以它的超高难度闻名于世。


比赛时间:连续24个小时!


24小时内,3名车手搭配一台车,轮流驾驶和休息。


其中,每位车手连续驾驶时间不超过4小时,主车手不超过14小时。


而且,车一直是处于在高速狂飙的状态。


在这24小时内,还要算上加油,换轮胎等车辆维护保养在内的时间。


最终,行驶里程最多的赛车为冠军。


因而,勒芒也被誉为世界上最艰苦的赛事之一。


而在福特之前,这个赛事中并没有美国赛车获得冠军,冠军大多被欧洲车所包揽。


在这个赛事中,车不重要,车手最重要的理念是行不通的。


这赛事对车手自然是一个极高的挑战和要求,但同时也在考验赛车的极限。


不仅要求赛车速度快,还要求稳定性要高,能扛得住连续24小时的狂飙。


甚至,在省油等性能上也必须考虑,从而节省比赛期间的赛车停留时间。


对于赛车和车手,都是极大的挑战。


所以,片中,被问到能否超过对手时,车手迈尔斯说道:

车行,我就行。

而对于这样的赛事,《极速车王》则在高潮部分,给了整整40分钟左右的赛车戏。


不同于我们看电视赛事直播的视角,本片则将观众视角拉进赛场内,如果在电影院看,更能感受到那种狂飙的赛场亲临感。


各种赛车过程中出现的状况,也一一呈现。


如:车门关不上,影响跑车速度:


翻车:

到了雨中的夜戏部分,在不同视角呈现超车的同时,还在细节上通过发红的轮辋,展示狂飙的极限感:


而不断逆袭的燃,以及戏剧化的赛事结果(不剧透),又使得片中的赛车戏更像是比赛,而不光是车速间的比拼。

3


我们之前所说的豪华双主角,扮演的是缔造出GT40的两大功臣:


卡罗尔·谢尔比(马特·达蒙),是此前唯一一个赢过勒芒赛事,却因心脏疾病转行为车辆设计师的赛车手;


肯·迈尔斯(克里斯蒂安·贝尔),不仅参与GT40的设计,同时也是福特第一次赢得勒芒赛事的主车手。


基本上,这是一部纯粹的男人戏。


但也在细微之处,表达了性格迥异的这两人间的关系。


如这段互殴:


被压制的谢尔比拿起一瓶罐头,打算砸向迈尔斯;


但一瞬间,谢尔比怕砸伤对方,立马把手中的武器换成了面包。


只是,《极速车王》并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励志电影。


尽管本片的英文名直译后是“福特V.S.法拉利”,但福特的对手法拉利,在片中仅仅是作为一个脚注存在。


电影并没有贬低法拉利来抬高福特。


反而,法拉利的精神,在片中比福特更受人尊敬。

片中真正对垒的双方,是:


谢尔比与迈尔斯组合V.S.福特公司的官僚体制。


后者与前者的关系,就是典型的外行指导内行。


面上来看:


谢尔比承包了为福特造车,并组建车队为福特赢得比赛的工作;


迈尔斯,则是那在赛场上冲锋陷阵的车手。


但在此之前,迈尔斯已看穿了这其间的矛盾点:


假设时间和钱都充裕的情况下,你觉得福特会让你,按照你的想法造车吗?


他们(福特)有好几层律师,成千上万的营销人员都会想出新的方法来搞你。


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由自主,他们想要让老板高兴!


而他们的老板又想让他们的老板高兴,以此类推。


他们为此而厌恶自己,但在心里,他们更厌恶的是你这样的人。


因为你与他们不同,你思考的方式和他们不一样。

这种官僚体制,对于谢尔比这样的执行者来说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的概念。


虽然大老板明着说了,要放权给你。


但是大老板之下的那群小鬼(高层),为了各自的利益,却要多方地干扰你。


讽刺的是,对垒的双方都是为了取悦老板。


不同之处在于,谢尔比取悦老板是为了老板的利益,而小鬼们取悦老板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具体的对垒过程,我不剧透了。


只能说,《极速车王》的故事,处处显着不完美。


这种不完美,有外在的人为因素。


就如那场赛事的结局(也成为了世界赛车史上的一则丑闻)。


又有迈尔斯的最终结局,则是命运的不完美。


或许,我们有时候也只能用“不完美是生命的一部分”来宽慰自己,实则,也是迫于无奈。


就像很多时候,事实与真实,是两回事。


后来的事实,是传奇的:


--肯迈尔斯凭借其出色的车技,受到世界赛车迷的尊重,并入选赛车名人堂。


--福特公司打造出的猛兽GT40,成为迄今唯一赢过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美国产赛车。


但背后的真实是:


--肯迈尔斯依然是那个性格不合群甚至有些乖张的人;


--福特公司打造出GT40的真实意图,只是为了宣传公司,促进汽车销量。


2023-12-20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