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附近有二手车科迈罗的出售吗?,

打击来自空中——抗战中的B-25轰炸机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07年07月刊。本次转载时经重新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整理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杂志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兵器》数字化保存过程中,转载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主要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关于B-25轰炸机的相关知识链接请点击:北美飞机公司B-25“米切尔”中型轰炸机家族族谱

引子

B-25轰炸机是美国北美飞机公司在二战中研制的,为盟国取得战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B-25也曾在中国参战,有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不但援华的美军陆航曾于1942~1945年广泛装备过,而且中国空军也装备过约100架B-25C/D型和131架G/H/J型。

中国空军谋求轰炸机曲折之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空军利用手中劣势装备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虽然14中队的美制马丁-139WC轰炸机曾创下了世界上首次轰炸日本本土之先例,1、2大队以苏联援助的SB-2、TB-3轰炸机轰炸日军运城、汉口、宜昌等基地,取得过多次重大胜利,但毕竟中国无自行生产飞机的能力。

苏联人援助中国抗战的TB-3型重型轰炸机,注意机翼下方和机尾已改为国军机徽

1939年欧战爆发后西欧逐步停止了对华军售,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也无力再向中国空军供应飞机。1941~1942年初,中国空军可用之作战飞机一度仅存93架,连陪都重庆的空防安全都无法保证,更无力以轰炸机出击日军后方。

到1942年上半年,中国空军的轰炸机仅剩不足30架几经拼凑的苏制TB-3。由于苏联正处于卫国战争的紧要关头,无力提供技术保障,因此这些苏制轰炸机多次出现因机务保障不力而机毁人亡的事故。

中国政府转而向美国求助。美国于1941年5月到中国考察后,曾答应将英国配额中的33架A-29轰炸机转交中国,但拖延了快一年即将交付时,却因为北非战事紧张而被英国重新收回。

A-29轰炸机,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改装研制的轰炸机。

1942年4月18日美国陆航的16架B-25从“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轰炸东京,随后飞往中国。由于事先没有通告中国详细时间,这些B-25迫降时全部损毁。

1942年8月初中国空军第2大队终于开始接受改装A-29的训练。但A-29系反潜巡逻机改装而成,速度、灵活性均远不及曾经号称世界第一快的苏联CB-3轰炸机,中国飞行员十分不习惯,且数量也仅29架,难以满足广阔的中国战区的需要。于是中方再次向美方提请援助性能更佳的轰炸机。

时值美国陆军航空队第308大队的B-24来华作战。B-24载弹量和航程巨大。中方多次请求美方援助B-24。为取得使用重型轰炸机的经验,中国空军派出飞行员前往该大队担任副驾驶,并专门组织第8大队30个机组243人准备学习使用B-24。但是B-24的产量不足,难以供应中国空军,因此中国获得B-24的愿望未能实现。

图示:B-24重型远程轰炸机,代号:"解放者",该机是二战时期美国生产得最多的大型轰炸机,同时也是使用得最多的轰炸机,多达1.9万架的产量确立了其在飞机发展史上的地位。

而此时另一条道路却打通了。由于中国内地缺乏油料、机件等后勤保障,难以开展飞行员训练,因此中美双方协议将中国飞行员送往美国接受高级飞行训练。1942年底中央航校12、13、14期共144名学员赴美分机型进行训练。按照中国空军与美陆航驻华23特遣队司令陈纳德于12月共同提出的《中国战区空军配置计划》,这些飞行员将从美国接回援华的50架B-25轰炸机。至此,中国空军拥有更强大轰炸机的企盼终于得以实现。

中央航校第三批赴美学习学员的合影。他们学成归国后成为中国空军抗战中后期的轰炸力量骨干。

驻华美国陆军航空队的B-25

最早进驻中国战区的B-25是美国陆航驻华第23特遣队(CATF)第11中队。该中队最初有7架B-25,后来增加到11架。1942年7月4日“飞虎队”重组后,11中队从印度飞越驼峰到达昆明。它在中国战场上最初的战斗并不出色,但是很快在卡勒布.海恩斯上校的领导下成为陈纳德手中的尖刀。该中队以11机之力,在西起云南、东到浙江、南至海防、北及汉口的广阔区域内纵横驰骋,轰机场、扫铁路、毁仓库、拔地堡、炸车队,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美国陆航驻华第23特遣队(“飞虎队”)司令陈纳德在昆明中央航校向学员们讲授空战技艺

当CATF于1943年3月升格为美国陆航第14航空队后,第341轰炸机大队调入中国战区,下辖11、22、490、491中队,使在华的B-25超过70架(另说50架)。它担负起更艰巨的任务,除了轰炸敌重要目标外,也积极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在当年6月的鄂西会战、12月的常德会战、1944年的豫湘桂会战、1945年的雪峰山会战等重大战役中频频对日军发威。B-25的威胁常使日军作战、行军和补给等受到极大牵制,为我国抗战最终胜利创下了必要条件。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美陆航14航空队逐步撤离,部分B-25移交给了国民党空军。

中国空军的B-25

1943年6月下旬,中国政府接受陈纳德的建议成立了中美混合联队(CACW),并在英属印度的卡拉奇建立作战飞行训练中心,教官、队长均由美国军官担任。拨给CACW的B-25大部分由美国北美公司位于田纳西州孟菲斯的工厂生产。

受太平洋战事影响,这些B-25都必须先绕道加拿大然后飞越北大西洋到格陵兰,然后飞冰岛,再落英国南部普茨茅斯基地休整,再转飞北非。当时德国空军驻西线的JG26/JG2联队势力强盛,其FW-190D连英军的主力“喷火”Mk v都不敢轻易挑战,何况轰炸机。因此前往中-缅-印战区的B-25从英国出航后,需先向正西方深海中飞行200千米,以脱离德国战斗机经常活动范围,然后才转向南飞,再向东经直布罗陀飞入地中海。

由于机上油箱备油续航力只有2400千米,因此又在弹舱中增设一个4000多升的附加油箱。它们经过海上长途飞行后抵达北非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再飞开罗,经伊朗或也门飞抵卡拉奇,绕了大半个地球。这些B-25通常由在美国培训的中国飞行员和前往远东战区参战的美国飞行员联合驾驶。

准备赴美学习B-25的两位中国空军飞行员在卡拉奇的合影。中国空军的B-25都是以卡拉奇为集结点飞越驼峰的。

随着B-25陆续抵达卡拉奇,CACW的1大队终于不再是空架子了。B-25D在印度完训后于1943年投入常德会战,涂装是美国陆航的样式,只是将机徽换涂成中国空军的标志。

1944年初,1大队所属的1~4中队达到满编,每队各10架。随着战局进展,第1大队的1、2、4中队也先后从美国返回中国,并开始逐步换装B-25H。为了支援密zhi那战役,3中队前往印—缅边境,进驻印度汀江附近的新平洋机场,协助攻克密zhi那,打通滇缅路。1944年2月间,3中队奉命回调。全队15架新换装的B-25G越过驼峰飞抵昆明,然后又马不停蹄抵达桂林。1944年秋,各中队利用补充作战损失的机会又换装了部分B-25J型。

中美混合联队第1大队的B-25J轰炸机侧视涂装图(1945年)

中美混合联队成立后,各地政府动员大批民工,靠人力牵引石碾、打夯等办法,新建和扩建了许多机场。

CACW的作战方针是“协助地面部队作战,削弱敌在中国大陆上进攻力量;打敌驻华空军,获得空中优势”。从战斗实践来看,CACW不负使命,出色地与中国空军其他部队及美军第14航空队一起夺回了制空权,摧毁日军大量目标。在这些行动中,第1大队4个中队的B-25功不可没。

美军第11轰炸中队的飞行员在桂林机场的B-25H前拍照留念。请注意机头上方的4挺机枪和下方的75毫米炮口。

辉煌的战斗史

B-25在中国是使用最广泛的轰炸机,其作战经历十分丰富。

◎轰炸香港

香港是华南海上交通重镇。日军夺取香港后以此作为其海军舰只的维护、补给中心以及航空力量的重要中转站和护航舰只的出发地。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我方决定对香港进行多次连续打击。

1942年10月25日破晓,海恩斯队长率领第11轰炸机中队的11架B-25C和第22中队的1架B-25C从昆明起飞,CATF第75中队希尔队长率领75、76中队的10架P-40E护航,中途在桂林补充燃料。途中有5架P-40因为发动机故障折回。陈纳德要求飞行员从桂林出航后沿我方控制区上空潜行,一旦看见南海海岸线,立即沿着海岸飞向澳门,横穿香港西部与大陆连接的海峡,到达九龙半岛北部的航迹转折点,然后向南进入轰炸航线。

作战中还有个小插曲,由于此前日本广播电台曾说海恩斯是个老而无用的运输机驾驶员,这次海恩斯特意自费印刷一批传单随炸弹一起投下,传单上写着“这些炸弹是由那个老而无用的运输机驾驶员海恩斯赠送的”。

此次轰炸造成香港市民大量伤亡。尽管特遣队参谋长梅里安·C库珀上校坐在编队首架B-25C的主投弹手哈里德·摩根身后,但许多炸弹仍投到香港九龙西部密集的商业区中,这是因为B-25进入投弹航线时速度过快,加上有上级坐镇,哈里德太过紧张,投弹时出现了偏差。

再加上投弹高度很低,后续各机只能看见领队机投弹后蹿起的烟尘和火焰,便照准烟尘盲目投弹,错上加错,导致了这场误伤。美机返航时,日陆军第33战队20架1式“隼”战斗机从汕头起飞,6架2式“屠龙”从九龙起飞拦截。空战中P-40E击落日机11架、B-25击落7架,其中海恩斯的炮手击落了2架。22中队的一架B-25C在敌占区迫降,飞行员和领航员被俘,其余人员成功逃脱。另有一架P-40负伤在我方地域迫降。

轰炸机飞返桂林补充油弹后再次出击,轰炸香港的电厂和广州天河机场,10月25日下午又出击香港维多利亚港码头和船只,直至所备油弹耗尽方止。这次连续空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使其“大东亚共荣”的谎言被戳穿,颜面扫尽。

1944年10月16日美军第11中队在香港九龙半岛外港袭击日本舰船。本图为机组乘员在机舱中抓拍的照片。

11月27日,陈纳德以B-25为诱饵,用P-40藏在高空护航,机群直逼香港。但机群在几乎要进入投弹航线的最后一分钟突然转向了广州,将香港上空等待的日机抛到了一边。猝不及防的日军战斗机从广州仓促起飞,企图攻击已经开始向黄埔港投弹的B-25C。这时躲在高空的21架P-4OE突然俯冲而下,利用高度-速度优势痛击日机。

这次战斗声东击西、干净利落。直到我方战机胜利返航时,从香港起飞的日机还在盘旋转圈干等着呢。按照陈纳德的统计,这次战果是空前辉煌的27:0!而且空战就发生在广州市民头上,坠机也在众目睽睽之下,日本宣传部门连往常将自己飞机残骸改画成美国或中国空军机徽的时间都没有,彻底戳穿了“皇军无敌”的谎言。

11月23~28日,特遣队从桂林接连出击11次,突袭在北部湾海面上行驶的日军舰船,扫射越南海防的日军军营,与此同时又挥师华南,轰炸广州天河机场和黄埔码头。这一连串的行动让日军无法摸清我方空军机型、实力,疲于奔命。

1943年,中美空军在奇袭台湾新竹机场后,再次大规模轰炸香港。情报显示日本从海上运来的40余架战斗机已经抵达九龙,但尚未卸船。如不及时炸毁它们,华南战场上敌军势力将大大增强。12月1日CACW和第14航空队出动8架P-51A和24架P-40K掩护13架B-25G由桂林起飞,奇袭九龙码头和红砧船坞。机群于当日13时57分由西向东背对阳光进入。

B-25的密集投弹使码头上多处起火,船坞遭到严重破坏,炸沉敌大型货轮和待修船各一艘,另摧毁厂房、起重机等若干。当中美飞机完成任务返航至中山县上空时,遭到敌战斗机拦截。我方机群击落日机两架,损失一架。

◎轰炸台湾新竹机场

为了向罗斯福总统证明“空中进攻“计划的可行性,陈纳德从1943年初开始就和中方共同谋划利用中国大陆靠近日方的前进基地积极出击,阻断台湾海峡。空袭的备选目标有三个——高雄港、台南和新竹机场。由于高雄港防空火力强大,台南则驻有日海航零式战斗机,所以中美空军选择了防空薄弱的新竹海航基地。

为了拥有一个尽可能靠近台湾岛和海峡的前进机场,我方谋划在江西遂川建立秘密基地。1943年8月基地建成,首次任务便是远征台湾。由于遂川基地距离南昌不远,为了避免被附近的日陆军第3飞行师团空中侦察发现,我方对机场建筑采用了多种伪装方式,并广布对空警戒哨。11月3日,14航空队21侦察大队拍摄的照片显示新竹基地驻有96舰爆88架。陈纳德立即拍板出击,但天不作美,出击只好一再拖延。

中美航空混合联队在中国大陆的机场分布示意图(灰色区域为中日互相拉锯的地带)

11月25日天气好转,陈纳德再次下达出击令。第14航空队第341大队出动了第11中队的8架B-25,CACW则出动了第1大队的6架B-25。美第14航空队特意派出8架新进驻中国战区的P-51A“野马”战斗机掩护B-25,另用8架洛克希德P-38G“闪电”战斗机来扫射机场上日机。由于机群规模相当庞大,为了迷惑日军,陈纳德责令CACW第3大队的P-40在战斗打响前分别从桂林和南雄出动向北飞行,对南昌日军基地实施佯动欺骗。

当天,14架B-25分别混合携带9.08千克炸弹72枚、45.4千克炸弹7枚或在弹舱中装载11.35千克通用炸弹168枚。第11中队的B-25轰炸机部队由驾驶611号机的约瑟夫·韦尔斯领队,随机还搭载了一位《时代》杂志与《生活》杂志的联合特派随军记者怀特。而CACW出动了270、268、135、389、369、266号6架B-25,分别由张天民、梁冥和、李衍珞、吴超尘、罗绍阴、温凯担任副驾驶。另外268、135、369、266四机分别由周鸣鹤、张树成、傅维善、李颂平担任领航员。

图示:一群中国百姓从一架中美混合联队第1大队的B-25前走过。中美空军部队在内陆秘密设置了一些前进机场,以便出其不意地攻击日军目标。

中美机群抵达台湾外海南寮后立刻爬升,从西南方向接近新竹机场。由P-38对地面日机扫射开路,B-25跟进于300米高度上投杀伤弹,最后由P-51俯冲攻击跑道上敌机收尾。当机群抵达时恰有20余架96舰爆正进行飞行训练。P-38立即在空中击落了12架,在地面摧毁10架。B-25的炸弹在地面共摧毁日机14架,P-51A的扫射也摧毁了12架。完成任务后机群转向西北返航。

抵达遂川后为防止日军报复,各机立即满油再飞衡阳、桂林,在那里享用了感恩节的火鸡和庆祝盛会。不过此役仅弹药消耗就达到驼峰航线整整60架次的运输量,油料消耗更大。所以第14航空队难以马上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作战。

由于这是珍珠港事件后盟军首次袭击台湾,也是自杜立德空袭东京以来日本”绝对国防圈”首次遭空袭,日军深受震惊,立即将原驻东北伪满洲国的第12飞行团主力南调至武昌。由于日军防范甚严,加之油弹补给困难,第14航空队只好放弃了对台湾的进一步打击。

1944年1月11日晚,第14航空队下属的第308轰炸机大队第425中队的12架B-24“解放者”重轰炸机与第341大队第11中队的8架B-25共同袭击左营与冈山,但效果不佳。

◎沿海扫荡敌舰

进入1943年后,太平洋战局逐步向盟军一方倾斜,但日军从东南亚运送战略物资回国的“南洋-台湾-日本”航线也在加紧运输,此外日本还利用陆路-水路交替运输的方式通过台湾西海岸或粤-闽-浙海岸航线(广东仙山一福建厦门一福建福州-浙江宁波)将南洋物资运抵日本。

日军在台湾海峡使用的船只一般仅百吨上下,再加上且巡逻舰艇、飞机众多,台湾海峡及附近海域不利于潜艇作战,因此美军潜艇在此破交作战所冒风险大、战果小,经常得不偿失,大部分美军艇长都不愿前往台湾海峡巡逻、潜伏。

而陈纳德则正好利用空中突击快速、准确的优越性打击此航线,以便第14航空队在远东战区各单位的物资分配中取得更多份额。自1942年11月23日起,第14航空队和CACW的B-25开始执行沿海武装巡逻侦察任务,在各基地指定2~3架B-25随时待命。

日舰船活动情报一般由沿海地区的游击队甚至普通百姓提供,第14航空队第21侦察大队的F-5侦察机也经常出动,将敌情报告给桂林基地。确认后待命机通常以两机编组出动,出海后低飞以躲避敌雷达,发现敌舰后长机先低空扫射,再由僚机投弹。完成第一轮攻击后观察效果,如未击沉再由僚、长机交替投弹、扫射。

初期轰炸主要采用113.5千克炸弹,后发现此弹太大,用来对付百吨左右的日船犹如牛刀杀鸡,而且日军船队数目众多,若携弹量不足难以于一次出动中获得最佳战果,遂改用带降落伞的22.7千克炸弹,有时也在弹舱内混合携带22.7千克燃烧弹以攻击敌木船。改用小弹后载弹总重下降而弹数增加,B-25的航程也因之提高。

为了提高截获概率,CACW后改用交叉巡侦战术,同时出动两个双机编队沿着台湾海峡搜寻日本舰只。两编队分别以江西遂川、广西桂林等地为前进基地。前者从福建出海由北向南,后者从广东出海由南向北搜寻,使日舰船更难逃脱。

1943年12月23日美第11中队的B-25在新竹外海击沉了日本千吨级护卫舰“南洋”号。同日CACW第1大队的林济洋、丁毅严各驾一架B-25G于福州-厦门海面炸沉敌大型运输船两艘。CACW的6架B-25于1944年1月24日在闽江口外大和岛附近海域连续炸沉敌客船2艘、货船4艘、帆船1艘,击毁水上飞机1架。

1945年4月6日被中美航空混合联队(CACW)的B-25击沉的日护卫舰

连续出击,捷报频传,在短短的3个月内使日本沿海运输蒙受了巨大损失。据日本三铃书房出版的《太平洋战争》中译本第55页记载,1943年秋至年底中国南海的日军舰船被中美飞机击沉3.5万吨。后来日军不得不发动“一号作战”打通大陆交通线,同时夺占我前进机场。

◎轰炸敌重要目标

从1943年末起中美大编队机群频繁袭击日军的重要航空基地、码头、车站及军队集结地。为B-25搜索目标和为B-24、B-29察看目标近况的F-5、F-10(由B-25改装)侦察机几乎飞遍了包括东北在内的中国沦陷区上空。日军水上和陆上补给线常因遭空袭而中断,仅1943年第4季度长江上的日军舰船就损失了8500吨。

进入1944年后,由于日军航空力量日渐微弱,中美空军的B-25部队更频繁地轰炸日占区重要目标。5月4日中美空军出动14架B-25、19架P-40、12架P-38、9架P-51强攻汉口机场,并同敌机展开激烈空战,击落、击毁敌机多架。由于护航得力,B-25投弹密集准确,使汉口机场四处火起。11月9日第1大队6架B-25由第14航空队P-51护航从西安出击,轰炸开封敌油、弹库,将其全部摧毁。大火烧了整整一天。

美军第22轰炸中队的B-25正在轰炸汉口的日军目标

日军苦于海上航运被切断、中国战场上制空权尽失、中美空军不断紧逼等,于1944年4~12月发动了豫湘桂会战,目的之一便是夺取中国空军的基地和机场。会战结束后,我方7个基地和36个机场被日军占领或摧毁,使陈纳德的“空中攻势”计划落空。但在豫湘桂会战中,中美空军的积极出击使得日军无法像以往一样摸清中国军队的薄弱环节,因此也难以获得战场主动权并发展胜利。

在河南会战中,中国空军出动119批次,CACW出动181批次,第14航空队出动12批次轰炸日军目标,共袭击黄河铁路桥13次,炸毁其他桥梁16座、各种车辆1000多辆、船只36艘。

在长衡会战中,中美轰炸机部队出动554架次,炸毁火车站13个、铁路桥5座、公路桥20座、坦克及各种车辆1858辆、大小舰船219艘(含战斗机战果)。

在桂柳会战中,中美空军出动轰炸机140架次,击毁车辆400辆,毙敌4550名、军马258匹,击毁大小船只578艘,破坏阵地、车站、厂房、司令部等50处,炸毁桥梁11座。

◎轰炸海南岛

1943年5月第14航空队成立后不久便主动出击华南日军。5月4日第308大队18架B-24和341大队12架B-25轰炸机在24架P-40掩护下由昆明出击,袭击越南河内、海防,旋即又回师袭击海南岛三亚、榆林。美陆军部长称之为“自中国根据地起飞的盟机所进行的规模最大及破坏最烈之一次作战”。

1944年初,为积极准备在中国发动豫湘桂会战,日海军开始向海南岛增调空中力量。由于海南是离日军在华基地中距西南太平洋战区最近的,所以美军在附近海域活动受到颇多限制。中美空军通过F-5侦察机多次侦察后,对海南岛日军基地进行了系列打击,其中以1944年3月4日的突袭行动最为成功。

3月4日9时40分,CACW第3大队(第7、8、32中队)出动P-40N战斗机16架、美第14航空队第23战斗机大队第75中队出动P-40N机8架,掩护CACW第1轰炸机大队6架B-25J轰炸机由桂林基地超低空出击海口基地。由于海南岛远离中国空军主要活动范围,日军机场、防空网均无防范,雷达警戒形同虚设,地面目视监视警报网也漏洞百出。

中美机群从桂林3个机场分头起飞后向北飞去,造成攻击北面目标的假象,升空后不久再右转弯低空飞向南海。机群超低空突入敌机场上空时日军丝毫没有察觉。80~90架日机整齐地停放在机场上,空中只有几架教练机在日常训练。

P-40机群进入后首先击落日本教练机,随即对地面机群进行扫射;B-25也进入投弹航线轰炸。日军有少数几架飞机升空,但立即遭P-40战斗机攻击。中美空军击落零式10架、轰炸机1架,地面击毁零式18架、轰炸机2架,己方无一损失。这次行动使驻海南日本海军航空队实力损失近半。

中美航空混合联队(CACW)的官兵正在维护保养B-25轰炸机

◎轰炸桥梁

为了打击并掐断日军向国内输送战略物资和向战区输送补给的生命线,中美空军十分重视对日军在中国陆上交通线的打击,其中对桥梁的攻击又是B-25部队破交任务中最主要的一环。

华中、华北地区日军交通线对黄河等河流上的关键桥梁依赖性极大,只要被击破一点则全线皆瘫,因此自1944年初开始由CACW担纲对敌占区多座桥梁,尤其是京汉、京浦线上的铁路桥进行了连续轰炸。仅1944年间,CACW便对日占区的近30座桥梁进行了70多次轰炸,毁伤重要桥梁多座。

1944年5月3日中国空军第1大队由李学炎队长率领7机编队从粱山出发轰炸了中牟黄河大桥,炸坏了两个桥墩,使大桥无法通行。6月25日第1大队出动6架B-25在第3大队16架P-40N护航下轰炸郑州黄河铁桥及西南岸的敌仓库,击落前来拦截敌机6架,其中P-40N击落5架,B-25护尾机枪击落1架、我方机群全部返航。

7月28日,第1大队2架B-25由第3大队16架P-40N战斗机护航超低空轰炸了广武黄河铁桥,炸毁桥南桥墩1座,桥面3处中弹。返航时我方机群遭遇了敌2式“钟馗”和3式“飞燕”共9架的追击。我护航机又击落日机2架,伤1架,我机无损伤。

中美混合联队B-25正在轰炸黄河铁桥

8月3日深夜第2中队先后出动3架B-25H,从粱山飞西安后隐蔽出击,突击广武黄河铁路桥,其中由杨训伟驾驶的B-25从不足30米的超低空进入,一弹命中目标,使该桥一个多月无法通车。但参与轰炸的624号机失踪,机组人员全部遇难。8月24日第1大队的3架B-25H从粱山出发,在第3大队10架P-40掩护下经西安前往轰炸有密集高射火力掩护的开封西北黄河铁桥。机群由北超低空进入后密集投弹,将大桥炸为4段,并顺带攻击了桥头的日军车辆。

9月22日第1大队的5架B-25又在第3大队10架P-40和第14航空队的8架P-47D护航下再次出击刚刚修复的广武铁桥。P-40先从高空俯冲扫射桥头敌高炮阵地,然后B-25突然从100米低空沿黄河进入投弹,两弹直接命中,第3节桥被毁,击沉汽船两艘。护航机和赶来的日军战斗机交火,击落1式“隼”一架、击伤两架。我方仅一架P-47受伤。次日我第1大队乘胜出击,派出2个B-25双机编队,由第3大队8架P-40掩护,摧毁了平汉路长台关铁桥南端3座桥墩、新安店铁桥北侧1座桥墩,桥面多段掉入水中,致使该区间无法行车30余天。另外护航的P-40还扫射了被阻隔在桥头的敌火车,焚毁3列。

轰炸黄河铁桥后返航的B-25D轰炸机。由图可见驾驶舱和背部炮塔的玻璃已被打碎,机体上也是弹痕累累。

10月26日第1大队两架B-25从南郑经西安出击轰炸了郑州新郑黄河铁桥,将水流最湍急处的桥墩炸倒,护航的P-51还击落了两架拦截的日机。10月31日3大队7中队12架P-40战斗机由著名飞行员王光复领队,护航1大队3架B-25从河南的秘密基地老河口出发轰炸安徽凤阳铁桥,命中率达70%,返航时又顺带轰炸了蚌埠机场,并沿平汉路搜索返航,摧毁敌火车多辆。12月16日第1大队两架B-25由南郑出发轰炸了广武黄河铁桥,炸毁了一段桥面。第一次轰炸返航后,第1大队又派出两架B-25再次轰炸广武铁桥,再次炸断一截桥面。

中美混合联队中的地勤组在B-25H轰炸机前的合影

1944年12月~1945年3月,从缅甸战场腾出手来的第14航空队B-25也加入到破交任务中。考虑到驼峰航运输送量一直无法提高,油弹供应不畅,为了节约弹药以减少对每座桥梁的出动架次,第14航空队根据此前近一年CACW炸桥和盟军在欧洲的经验提出了“多头蛇行机动投弹”战术即多机、多批次、多方向同时进入,飞行时进行蛇行机动,另外部分飞机第一波进入时不投弹而作佯动掩护,待第一波轰炸完毕后自动转入轰炸航线,已投弹机则转入佯动。

因B-25G、H、J型的机载武器数量多,侧射、下射火力强大,足以压制地面日军火力。施行这一新战术后,第14航空队在23次出动中摧毁桥梁21座、炸伤17座,成功地将摧毁每座桥平均所需投弹量减少到了7.75吨,而欧洲战场平均投弹量为20~25吨/座。

1944年,中美混合联队1大队的一架B-25轰炸机着陆失败,冲出跑道。中美人员纷纷围上去观看。

1945年2月27日~3月5日,中美空军在华中、华北地区摧毁了10座高价值的桥梁,重伤2座,每座的平均耗弹量下降到了3.85吨。而第14航空队损失了4架B-25,31架受伤,20名机组成员牺牲,12名受伤。这对规模不大的第14航空队来说虽然并非小数目,但在“桥梁季度”之后,日军通过中国大陆交通线送往南洋的战略物资下降了79%,而且此后一直无法再恢复通畅。日军费尽千辛万苦打通的“大陆交通线”只维持了不足一个月便濒于崩溃。

B-25在中国的使用十分成功,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轰炸机和抗战中最具威力的飞机,建立了赫赫战功。

中美混合联队的两国军人在抗战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图为双方大队长握手致意。

2023-12-18

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