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麟h动机拆车件有什么性能优势?,威麟h3发动机拆车件多少钱

有一说一|过去十年猥琐发育的“高端自主”,未必能修成正果

大概10年前,奇瑞汽车推出过瑞麒G5,差不多5年前,哈弗H9上市销售,直到今天中国品牌打造“高端产品”依然没脱离上述两种思路。

道理很简单,要么扶持全新子品牌,赋予它更精致的外表+更丰富的内涵,要么简单粗暴,动力规格空间表现配置水平直接拉满,但一看报价感觉还过得去,美其名曰“错位竞争”。如何定义“高端自主”?咱别太苛刻,能把产品卖到15万以上且销量稳定,姑且就算它入围吧,过去十年很多品牌/车型向着这一目标发起过冲击,可惜最后能到达彼岸者少之又少。

价格上去了销量大概率完蛋,销量想上去价格不能高,舆论普遍把矛头指向万恶的丰田本田大众,可能同价位大家都去选合资了吧。这解释着实完美,逻辑毫无瑕疵,但“都去买合资”是最终现象,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不难发现“错位竞争”与“高端子品牌”两条路线都存在天然屏障。

先说“错位竞争”,意思就是字面意思,不难理解。

没错,您永远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高的配置,更高的级别,但归根结底您买到的东西其实是“产品”,我们所描述的一切皆为产品力。没有情怀,没有故事,没有执念,买就是因为值得买,能管用一时但无法管用一世,一旦“产品力”停滞不前,也就瞬间失去了对消费者的吸引。

这便要求中国品牌必须提高周转率才能维持高端化,设计语言不断革新,配置越来越高且空间越来越大,不能停下来。

我举个不是很雅观的例子,您手里有499元闲钱想去放松一下,当然了,过程一定很美妙,但同样预算,同样的场所,同样的服务,同一名**,您愿意重复消费50次么?您肯定不会,要么您会希望得到更多服务,要么就是和**聊出了感情。

说来也真是佩服中国汽车品牌这些年肉眼可见的进步,内饰越来越有质感,智能化维持高水准,动态驾驶层面漏洞日渐完善,一轮接一轮集体成长使高端化进程仍能得以延续;坏消息是这种成长模式并非渐进式,大起大落像极了天朝A股走势,随便举个例子,比如广汽传祺GS8,它能短期大卖,但无法持续热销。

单位:辆

所以换个角度思考,中国品牌高端化进程受阻,一定是因为“附加值”不够?不一定,也没准是产品层面无法持续令客户产生兴趣,一代更比一代好,每次更新都有明显进步,天知道这有多难!

再聊“高端子品牌”,这里面的事儿比字面意思要复杂一些。

您肯定以为我要说领克,我偏不,先姑且不论领克定位到底算不算中国品牌,单说它的发家史其实充满偶然,完全不可复制,甚至思路都没法借鉴。

将部分产品单独做成序列或者全新品牌,为的是与“宗主”彻底分割,全新面貌,全新渠道,全新营销思路以及全新售后服务,原因在于扭转消费者的惯性思维很难,建立全新认知却相对容易。WEY品牌之于长城如此,星途之于奇瑞如此,最近很火爆的UNI系列之于长安亦是如此。

顺着这条思路,当年尹同跃老总决定把奇瑞“一分为四”,让瑞麒G5去纽北跑圈并请梅西做代言很具备前瞻性,方向没错,步子大了而已。考虑到千禧年之初奇瑞在国内现象级的销量大爆发,奇瑞“迈向高端”是必然,而瑞麒/威麟、观致与星途皆不尽如人意,又证明即便有动机+有方法,高端化这条路依然不好走。

一方面,培养高端子品牌需要相当程度的耐心加前期筹备,另一方面,产品与品牌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仅仅是“换壳”或堆砌配置难以取悦大部分人。

这里可以点名表扬WEY品牌,褒奖其近期出色的产品布局以及市场调研,相信一款坦克300成功圈粉不少路人,哈弗一早就能造硬派越野车,他们等待时机并不断完善产品,终于迎来了厚积薄发。WEY的事例告诉我们“高端子品牌”养成不易,而当您深入其中,会发现这里面多少还包含着“饭圈文化”。

话题到此,设置个小互动大家一起探讨:您觉得中国品牌有必要走高端化进程吗?踏踏实实吃透10万左右的产品不也是一种思路么?

这里给出我的答案:不行!最直接原因不外乎“钱”,翻看销量榜,爆款产品最集中的区间无疑在10万至20万,这里商机无限机会多多,钱就摆在这里,干嘛不想办法争取一下呢?二来,消费者的认知和需求都在与时俱进,如果A品牌做不到契合新需求,自然会有B品牌做到。

眼下来自更入门市场的五菱、宝骏都在尝试向上之路,合资品牌又在不断推出为国内市场量身打造的“特供”产品,上下同时挤压,如果不想成为承受压力的最终一环,只能自己动手寻找全新抗压手段。还是那句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光扩大生产规模太容易碰壁,要想办法提高生产力!

比如即将上市的丰田亚洲狮/凌尚对于高端自主就算是精准打击,有品牌背书,又属于半改善需求

过去十年“高端自主车”一直在猥琐发育,成果肯定是有,好歹总结一下也能想到十分成功的领克(姑且算自主范畴吧),容光焕发的红旗,渐入佳境的WEY等等,偶有闪光但形不成群体战斗力,您问我自主高端何时才能迎来集体大爆发,我会悲观地说恐怕永远没有这一天...

抛开品牌价值或研发能力这种陈词滥调,我更觉得中国品牌冲高缺的是历史机遇,沿着这条赛道,并且还是人家制定的规则,跑不赢。就算再发展十年保持进步效率与主流合资(不可否认高端自主直接竞品就是主流合资)平起平坐,在“容错率”方面也远不及对手,一朝被冷落,无限期进冷宫。

So,一起静观其变等机遇吧...

之前说的“饭圈文化”算不算机遇?没准算,汽车品牌从来没有像2020年这样重视客户群体,大家一起搞气氛,培养客户代言人,线下交流多多。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蔚来汽车,蔚来深耕粉丝文化可能也是因为用户基数比较小,如果扩大十倍百倍,可能丰田大众就很难在这件事上做出明显成绩,当然了,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运营粉丝”就一定是未来十年的必修课程。

从销售到营销,蔚来的模式都像是会员制高端会所

此外,新能源算不算机遇?也没准算,国内新能源市场格局大致是自主车与特斯拉五五开,主流合资暂时还没找到自己的定位,或者说人家其实还没真正开始投放产品。目前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的态度有些过分计较“电”的部分,而作为一款“车”,这恰恰是主流合资看家吃饭的本事,说来说去也是前路凶险,形势不明。

是不是很矛盾?开篇先肯定“高端自主”过去十年的成绩,继而讨论走向高端的必要性,最后再泼一盆冷水,悲观地表示这条路很难走到终点,甚至压根就没有终点。比起等待可遇不可求的历史机遇,更现实的期待是高端自主能稳扎稳打,所有“自主”都成了“高端自主”,自然而然也就拥有了对抗主流合资的能力。

这个结论固然很草,但我是发自内心地希望有一天自己能被打脸,中国品牌真正开始发展的二十余载年年有人唱衰,年年有人被打脸;当自主车开启高端化进程,舆论事前有多吹嘘肯定事后就有多“料事如神”,我肯定不会再买任何形式的自主品牌,没感觉,没需求,没必要,但这不代表我对它没有美好的期待。

全篇完,愿自己早日被打脸。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2023-12-17

202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