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申请船税的免税?,

15世纪-18世纪阿瑜陀耶的经济

15世纪控制东西部海洋贸易事务的部门又分别可称为左港务部门和右港务部门,左右表示离开湄南河后的航行方向,也就是说,左港务部门管理南下出湄南河口后以东的海上贸易事务,右港务部门管理出湄南河口后以西的海上贸易事务。

其中,左港务部门由华人负责,右港务部门由穆斯林负责。“从16世纪60年代开始,暹王那莱就利用穆斯林和华人来对抗荷兰人企图垄断贸易的野心”。

阿瑜陀耶王国本身是一个内陆王国,本地居民并不擅长航海活动,暹王只好利用华人和穆斯林商人管理对外贸易。华人具有良好的造船技能、航海技能和经商能力,且暹罗与中国之间长期以来有朝贡贸易,让华人来管理会更加便捷。

除华人外,穆斯林也发挥了巨大作用,阿瑜陀耶从穆斯林商人处引进了夏邦塔尔制度。由于各国商人彼此之间语言不通,无法畅达交流,导致贸易效率大打折扣。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商业交易以及港城管理和运营上有权限的自治协调者,这样的自治协调者被称为‘夏邦塔尔’”,波斯语意为“港主”,其身份等同于市场的管理者。

他们需要了解在阿瑜陀耶进行交易的商人,充分了解商人的信息后,为他们做担保,再将他们介绍给暹罗最大的商人——国王。夏邦塔尔制度为当时暹罗海外贸易的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阿瑜陀耶与湄南河口以东地区的贸易

阿瑜陀耶与中国的贸易。20世纪后期,考古人员在暹罗湾发现多处明清沉船遗址,打捞出多种遗存下来的船货,有陶器、瓷器、金属器等,其中的青花瓷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船货中有一件青花碗,底部书有“大明万历年置”字样,此外,还发现有“顺治通宝”铜钱和中国人名的印章等物,说明阿瑜陀耶与中国之间的商业往来密切

阿瑜陀耶王朝同中国明清两朝始终保持朝贡关系,仅根据《明实录》记载,明朝时期暹罗入贡次数就多达110次。事实上,更早些时候,《元史》曾记载素可泰王朝曾向元朝进贡,“(大德三年五月)丙申……海南速古台(即素可泰)、速龙探、奔奚里诸番以虎、象及桫罗木舟来贡”。

1368年,我国明朝建立,自洪武初年起,明朝就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广招周围各国前来朝贡,而阿瑜陀耶王朝也刚建立不久,急需大国的支持,因而1371年,波隆摩罗阇一世开始向明朝朝贡。

1408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率船队到达阿瑜陀耶,此后双方一贯保持朝贡贸易,两国使臣互有来访,往来密切,从未断过贡使关系。

仅洪武年间,暹罗遣使来华就有31次,每次都有商船跟在其后,双方之间的贸易规模非常大。

例如,“(洪武)二十年贡胡椒一万斤,苏木一万斤……二十三年贡苏木、胡椒、降香十七万斤”,两国朝贡贸易空前繁荣。暹罗向中国出口的商品多为原材料,包括象牙、苏木、胡椒、硫磺、白蜡、没药、肉豆蔻等,同时从中国进口丝绸、瓷器等制成品。

中暹两国的关系较其他国家更为亲近,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时,常常破例准许暹罗进行朝贡贸易。万历年间,明朝还设立了暹罗馆,主管修建馆舍、翻译语言文字、培养翻译人才等事宜,为两国贸易的正常交往提供了语言交流上的保证。

但正德后,中外私人贸易逐渐兴起,中暹朝贡贸易逐渐无利可图,开始衰落。嘉靖后,私人贸易更加活跃,沿海地区一度爆发倭寇之乱,由于私人贸易屡禁不止,到隆庆元年,明穆宗不得不部分开放海禁。

清朝取代明朝统治后,也继承了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朝贡关系,暹罗继续与清朝进行朝贡贸易。清政府一贯坚持厚往薄来的原则,每次都会回赐给暹罗更多贵重物品,如丝绸、瓷器、玉器、玛瑙等。

也因此,暹罗国王千方百计想要扩大朝贡贸易的规模,增加朝贡船只,尽量多带压舱货物。清政府大度的回礼、压舱货物在中国市场的出售以及一些优惠政策,使得暹罗每次都能从朝贡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

在清朝时期的中暹贸易中,大米贸易是中暹两国贸易的重要部分。清初,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严重缺粮现象,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耕地稀少,偶尔又有旱灾涝灾,导致大米供应严重不足,经常出现抢米风潮,大米成为清政府急需的物资。

而暹罗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气候环境适宜,盛产大米,故输入暹罗大米是解决大米紧缺的有效途径。

中暹大米贸易的开启源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对暹罗使者的一番话,康熙向

暹罗使者言:“尔等米既甚多,可将米三十万石分运至福建、广东、宁波等处贩卖。……

此三十万石米系官运不必收税”,即在朝贡贸易中,这三十万石大米无需交税,只有超过的部分才需要交税。

雍正二年(1724年)起,中暹大米贸易正式在广东、福建和浙江三地同时展开。除两国间的朝贡贸易外,清政府还鼓励私商运米,既招引外商,也支持本国商人去暹罗运米。清政府为鼓励大米贸易,还实施了减免船税的优惠政策。

雍正时期,“清政府曾先后于1724年、1725年、1727年和1728年对从暹罗进口大米给予

免税”,乾隆时期也有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中暹大米贸易有效解决了清朝东南沿海地区粮食短缺的问题,一时间,暹罗国内的水稻种植面积也大幅增加,与大米运输相关的造船等行业也有很大的发展。

同时,清政府的税收减免政策也降低了来华贸易的成本,大大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甚至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国世纪’,以表明中国经济对东南亚贸易的巨大影响”。

但到了乾隆后期,中暹大米贸易逐渐衰落。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暹罗遭到缅甸的入侵,陷于战争,稻米生产受到极大影响。另一方面,清朝东南沿海地区海盗活动猖獗,清政府遂不再鼓励大米贸易。

阿瑜陀耶与日本的贸易。阿瑜陀耶与日本的贸易始于16世纪末,即丰臣秀吉夺取政权后。1592年,丰臣秀吉为奖励和平通商贸易,下令在京都、长崎等地给本国出海商人派发朱印状,特许商人南下到暹罗、柬埔寨、北大年等地进行贸易。

朱印状上写有文字,包括航行的起点和终点(自日本到某国舟也)、谁某(出海经商者的名字)以及日期(何年何月何日),最后末尾盖上朱印。

朱印船制度从丰臣秀吉于1592年首创,到德川家康统治时期正式确立,再到1635年日本政府全面禁止朱印船出国航行,共经历了不到五十年的时间,但就在这短短不到半个世纪内,“有335艘商船获准驶往东南亚”,朱印船在日本的海外贸易史中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它们最常到达的东南亚港口就是阿瑜陀耶、北大年和马尼拉。在阿瑜陀耶,日本商人售卖硫磺、刀剑、铜和银等,换取中国的丝织品和暹罗本地特产,包括硝石、铅、鹿皮、羊皮等。据荷兰商馆人员的信件记载:“在1635年日本锁国之前,日本商人一直垄断着鹿皮市场”

此外,日本的硫磺和暹罗的硝石也尤其值得一提,“在火药的两种成分硝石和硫磺中,暹

罗有大量的硝石,但几乎没有硫磺,而日本正好相反”,这种情况推动着日暹两国频繁往来。

“从1604年到1616年,平均每年有36艘船从日本港口驶向阿瑜陀耶”。随着日本与阿瑜陀耶王朝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日本商人选择在阿瑜陀耶定居,阿瑜陀耶城的东南城郊处有一个日本人村,日本商人多居住于此。

据记载,这里约有“1000到1500名日本人居住”,其中不仅有日本商人,还有躲避国内宗教迫害的日本天主教徒和浪人、武士。

只是好景不长,到17世纪20年代,考虑到传教士能通过朱印船潜至日本,加上朱印船时常引发外交纠纷,幕府开始加强控制以减少朱印船数量,1635年时幕府下令彻底禁止朱印船贸易,朱印船贸易至此衰落。

阿瑜陀耶与琉球的贸易。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它位于日本之南,台湾和福建沿海地区之北,有“万国津梁”之称,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之间名副其实的贸易中转站。

1371年,阿瑜陀耶首次向明朝进贡,随后第二年,琉球即与明朝建立起朝贡关系,开始与东南亚地区接触。“从1420年到1570年,琉球航行至东南亚多个主要国家,而阿瑜陀耶是琉球船只访问最多的港口”。

琉球与阿瑜陀耶贸易的目的在于进口阿瑜陀耶的苏木和胡椒用以向明朝进贡,同时通过阿瑜陀耶进口来自波斯、印度等地的布匹,出口给阿瑜陀耶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以及来自日本的刀剑、纸扇和硫磺等物品。

在阿瑜陀耶与琉球的贸易往来中,暹罗华人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他们熟悉中国的制度、官

职,深谙阿瑜陀耶王朝和琉球在亚洲朝贡体系中的地位,因而被暹罗王室委以重任,管理阿瑜陀耶与琉球的贸易。

冲绳县教育委员会的一份调查研究表明,在冲绳的几个考古遗址中有来自暹罗的陶瓷,这些“陶瓷大多制于15、16世纪,有的甚至可以追溯至14世纪下半叶”,这是阿瑜陀耶与琉球贸易往来的一份佐证。

阿瑜陀耶与湄南河口以西地区的贸易

在阿瑜陀耶王朝建立之前,泰族人就已经与西部的印度港口乃至阿拉伯半岛的港口之间建立起了贸易关系,但在17世纪之前,暹罗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在与湄南河口以西地区的贸易中,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和东南亚本地商人主导着贸易,他们从印度或阿拉伯地区的港口出发,经马六甲海峡至阿瑜陀耶。16世纪末,纳黎萱恢复阿瑜陀耶的独立后,经过纳黎萱和厄迦陀沙律两任国王的努力,阿瑜陀耶的经济贸易发展势

头良好。

阿瑜陀耶“穆斯林商人的数量明显增加,尤其是来自印度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暹罗国王对这些外来人口皆持欢迎态度,并将有能力的人收为己用,或任命其为港口管理人员,或将其分配至皇家卫队中。

阿瑜陀耶王朝也先后与欧洲国家建立贸易关系。从16世纪初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的商人相继来到阿瑜陀耶,这些外籍侨民到阿瑜陀耶主要是为商业贸易这一目的而来,他们侨居在阿瑜陀耶城郊处,按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出身形成一个个外籍侨民村

葡萄牙人是最早到达阿瑜陀耶的欧洲人。1518年,暹罗允许葡萄牙人在暹罗定居经商,同样,葡萄牙也允许暹罗人在马六甲定居。

此外,有军事技能优势的葡萄牙还为暹罗提供武器和弹药,暹罗宫廷中还有葡萄牙籍的保镖。1591年,西班牙人来到阿瑜陀耶,西班牙驻马尼拉的总督黎牙实比派人到暹罗,双方签订了通商条约。

17世纪初,荷兰人到达阿瑜陀耶,通过与西葡两国的争夺,逐步垄断了对暹罗的贸易。英

国人随后也来到阿瑜陀耶,161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在阿瑜陀耶设厂的许可,但由于荷兰对暹罗贸易的垄断,英国在暹罗无法取得大的发展,遂放弃了在暹罗的贸易。

到17世纪下半叶,法国人也来到了阿瑜陀耶。暹罗王室很重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曾

派遣使者访问荷兰和法国,带去了大量珍贵的礼物。

但17世纪后期,当时法国正值路易十四统治时期,路易十四企图让法国传教士劝暹王那莱皈依天主教,加之君士坦丁·华尔康在暹罗引发的一系列纷乱,法国企图控制阿瑜陀耶王朝的行为让暹罗统治者意识到欧洲势力的到来已然成为一种威胁。

1688年驱逐法国殖民者的斗争结束后,阿瑜陀耶王朝的君主不再像先前一样热衷海上贸易。

来自东西方各国的商人皆汇聚在阿瑜陀耶,阿瑜陀耶成为东西方海上交通线上的一个名副其实的商品集散地。

阿瑜陀耶自身有丰富的可供出口的产品,暹罗可出口稻米、甘蔗、兽皮、木材、大象、锡等,其中“鹿皮的出口量平均每年可达15万件”。

与此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日本的银、铜和刀剑,印度的棉花和布料、爪哇的马匹、波斯的香水和地毯、东印度的香料,欧洲的镜子、大炮和轻武器等商品都汇集在阿瑜陀耶进行交易。

在阿瑜陀耶,来自全球各地的产品可谓应有尽有。据传,暹罗派遣使者访问法国所带的礼物中,瓷器都用来自波斯的锦缎包裹起来,再放到荷兰制成的亚麻袋子里,所有东西装在日本漆盒里,阿瑜陀耶城无疑是当时亚洲最繁荣富庶的国际化港口城市之一。


2023-12-08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