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车企都选择走补能联合之路 省钱还是其它?

【文/财圈社&道哥说车 李雅萱】补能体系建设新增两位大佬。

11月30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宣布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以50:50的股比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运营向公众开放的超级充电网络。

结合近期中国造车新势力带动换电合作的背景来看,越来越多的车企认识到补能服务对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实现风险分担。

奔驰和宝马的入局,显然是认准了补能市场的战略意义和巨大潜力。

合作补能战略是大势所趋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补能方式主要有三种,以大家熟知的“蔚小理”为例,蔚来代表换电补能、小鹏代表800V高压快充技术补能、理想代表增程式补能。其中不论是建设换电站还是建设800V超充桩,背后都承载着高昂的费用。

据悉,一根超级充电桩的价格在20万到40万之间,一个中小型超级充电站从土地到基础设施建设再到运营维护,价格在100万-200万。投资规模相当大,盈利周期相当长。

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林示表示,补能是可以互相借力的,以此弥补每家企业的不足。毕竟单一的力量很渺小,但通过凝聚力量可以把超级充电站建得更多、覆盖得更广、服务更多的用户。

事实上,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就曾直言,“电动化转型成本巨大,靠车企单打独斗难以应对,大家必须联合起来才行。”也正如财圈社不具名智库专家所言,“看来大家都没钱了,必须合作才能活下去。”

奔驰和宝马在补能领域进行罕见的合作,既能摊薄建设换电站或超充桩的运营成本,又能借此机会充分发展充电网络方面的技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租用如特来电等第三方的服务。

“高端品牌车联合打造高品质充电服务生态,可以拓展高端汽车消费市场,提升资源有效利用率,尤其是土地和电力容量资源比较稀缺,通过联合的方式既可以拓展超充网络服务能力,又能降低建设成本”,财圈社智库专家李康补充道,“通过探索超充网络的商业模式,能避免当前充电站出现服务费价格战等现象,提升高端车主充电体验。”

补能体系兵分两路,孰强孰弱?

随着奔驰、宝马两家德国企业的入局,补能体系的探索路径已经初步形成了两条合作模式。

一条是以蔚来、长安、吉利等中国企业为主的联合换电补能之路,另一条是以奔驰、宝马为主的共建超级充电站之路。目前虽然暂且不知哪条道路能真正走下去,但终究“先吃螃蟹”的车企愿意采取合作无疑是开了个好头。

针对私家车换电目前存在关于电池标准、电池BMS主导权等问题,财圈社智库专家李康认为,目前各车企建设自己的超充网络,只是各家抢夺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的一个手段。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车企仍会是超充站建设主力,并将逐渐趋向合作建设。

就短期而言,奔驰和宝马对传统充电运营商的影响比较有限。原因无他,“敌人”过于强大。特来电等现有运营商的保有量超100万,合资公司即使建成至少1000座具备先进技术的超级充电站,约7000根超充桩,也抢不走老牌运营商的饭碗。

此外还有一件很现实的事,无论是奔驰还是宝马,目前支持超级充电的车型并不多。不过这也不是件坏事,毕竟车企建设补能体系的目的之一就是服务好车主,提高品牌影响力,这何尝不是一种吸引消费者的手段?

更何况补能体系并不仅仅是用来服务车主,还有机会为车企带来营收。

就拿特斯拉来说,截至2023年11月1日,特斯拉在中国大陆已经落成了1800+座超级充电站,与之相对应的是其将近44万的销量。加上目前不少车企开始接入特斯拉充电网络的协议,其到2030年或将获利高达30亿美元。

此次奔驰和宝马在中国市场首次合作,充分展现了双方对补能市场的战略意义和巨大潜力的认可。而想要在不“伤筋动骨”的前提下大范围扩张补能网络,合作是势在必行的。

只不过到底是换电走得远还是超充行得通,一切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2023-12-01

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