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征农用车最新款的燃油消耗如何?,

从税收的角度,看大明王朝的覆灭

#历史开讲#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条绳,从驱除跶虏,恢复中华;五征漠北,封狼居婿,到崇祯自缢,满清入关,大明享有中华天命共计二百七十六年,然而明史中记载大明实亡于万历。

由于朱常洛早逝,万历皇帝成为少年天子,内阁首辅成了少年皇帝的教父和帝国的实际掌权者,此时的帝国已经存在了二百余,朝堂党系林立,统治阶级固化,吏治有贪腐渎职之风,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开启了改革。

张居正改革,拯救大明财税的良药

1、改革的原因及方向

早在隆庆年间,张居正就大明社会现状向隆庆皇帝提出《陈六事疏》,提出了六项改革的主张:一为“省议论”,二为“振纪纲”,三为“重诏令”,四为“核名实”,五为“固邦本”,六为“饬武备”

张居正指出,当时存在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于是,在万历元年,张居正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的对大明帝国较为全面的改革。

2、改革的重点

土地兼并人口流失,明代早期按照清查户口为基础编造的复议黄册,和丈量土地为基础绘制的鱼鳞册上的记录数据已经失真,实际人口和耕地面积都没有做出良好的统计,在改革前,明朝的税收主要包括田赋和工商税,两种田赋仍沿袭唐代就已经实行的两税法

在册的耕地与人口按亩征税,分夏秋两次征收,但社会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出现了“豪民有田无粮,穷民摊派受病”的状况。

豪强有田有粮甚至有特权,可以少纳税甚至不纳税,贫民失去土地在可能自己都养活不下去的状态下,依旧要纳税,官田减少,人口流失,使得财源枯竭,自然而然的,税就收不上来。

张居正于万历六年或八年,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总计田数7013976顷,这个耕地面积比刚经历了战乱的明初还少100余万顷,很明显,出现了官田被侵占,地主豪强隐瞒土地的状况。

因此通过清丈,朝廷发现了很多以前被地主乡绅达官显贵所隐藏的耕地,使“小民实被实惠,而于官豪之家殊为未便”,有利于改变赋役不公状况,使得“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均,将来国赋既易采纳,而小民如获更生”

此外,在整治赋税实施经济改革前,为了整肃吏治、提高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张居正提出并实施了考成法,精简政府机构,压缩政府开支,考成法的实施可以理解为给各级官吏做绩效考核,考成法的实施达到了各级官员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节治皇室宗亲开支 ,尽量打压宗室奢靡之风

如此的开源节流大力贯彻量入为出、节省开支的原则,对缓解财政危机有一定作用,大明的国库因此改革变得充裕,经过十年的努力,扭转了大明财政亏空的局面。

3、改革的结果

张居正改革是一个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改革为大明王朝重新积攒了财富,挽救了濒临破产的国库。

重新整合国家力量,通过改革在财政上开源节流,加大税收检察力度,虽然增加了正税,但实际上减少了人民负担,杜绝地方管理中乱收税的现象;拨乱反正,从有钱人身上征更多的税,从有特权的人身上征更多的税

但张居正改革触动了统治阶级利益,再加上万历皇帝年幼,并没有如同秦孝公那样的改革决心,张居正在政治上没有坚固的靠山。

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活着时他能推动改革,但当他病逝之后,反对势力迅速占领朝堂,反对势力为了恢复在改革前的利益,将曾经张居正的政敌扶持上位,将改革时期的重臣统统罢免。

反对势力暗中互相勾结,一同污蔑张居正,蒙蔽皇帝视听,从而使得万历皇帝推翻张居正改革,废除改革时推行的新政,并且迫害张居正家人,将其全部饿死

财政困难,“人活着,钱没了”

1、“兜”里的钱是怎么没的?

反观改革虽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明朝的财政危机,为大明王朝除去了生存隐患,挽救了行将崩塌的大明王朝,但当守旧的既得利益集团势力十分强大,且皇帝年幼,致使张居正病逝后改革后继无人。

旧制度下的利益集团包括但不限官僚、宗室成员、地主阶级势力依旧强大,改革不得不废除,改革成果几乎没有保留。

随着改革被废除,大明王朝的经济税收收入与支出状况回到了改革前水平,但在改革时是有部分盈余收在国库中的,这笔钱足够明朝挺过明末的小冰河期,可以挺过明末的农民起义和满清入侵。

改革废除之后,到了万历20年,此时的万历皇帝已经不管朝政,身居后宫,“万历三大征”逐步开始。

宁夏蒙古人叛乱,最终,明末大将李如松攻破大成,击毙叛军首领,共计历时7个月将叛乱平息。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计划以朝鲜为跳板,妄图入侵中华,李氏朝鲜,承平久矣,远离战火,军队战斗力低下,不敌刚刚结束战国时代的日本,朝鲜王室向大明求援,明末大将李如松领兵入朝作战耗时六年,最终将日本赶出大陆。

播州宣慰司反叛,四年后明军攻入贵州,成功剿灭叛军。

此三场大战前后耗时八年,明军甚至双线作战,明面上三大征之后,大明肃清内部叛军,对外扬名立万,保证军事上的绝对安全,但据后世统计,三大征消耗白银超过一千万两,此举耗空了国库,大量财力用于战争,加剧了国家的经济危机。

超标的军备支出,拖垮了大明的财政税收,空虚的国库,使国家抵御危机的能力降低,为后世埋下了隐患,当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时,大明已经无财力讨伐,只能任由其发展,做大做强。

2、赚钱赶不上花钱

当崇祯皇帝朱由检十七岁继位时,光鲜亮丽的皇位无法掩盖凋零残破的王朝。

民间有言,旱九年涝九年,旱灾与洪灾相继来临。

崇祯二年,朝廷无力赈济陕西旱灾。根据《备陈灾变疏》记载,“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为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

但崇祯皇帝只是减少了陕西地区的税收,并没有发放粮食物资用于赈济陕西,陕西的灾情愈演愈烈,从而激发了民变。

从此农民起义如燎原之火,一发不可收拾,此时并不是崇祯皇帝不愿意拯救他的人民,只是辽东方向与后金开始作战,国库财政不够,自天启末年,大明已向地方征收战争税,名曰辽饷,平辽要钱,赈济灾民也要钱,大明财政,此时捉襟见肘,崇祯皇帝是真的没钱可用

明末战争导致军费暴涨,灾荒导致税收减少,支出增加,大明财税已经进入了一种死循环。

平叛需要征税,征税会激起民变,民变会带来更多的叛乱,明末的财政危机已经严重伤害了明朝的统治根基,严重的损害了人民利益。

此外,藩王的供养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明末藩王上万,宗室更是不计其数,明代藩王手中有大量的土地,作为特权阶级,藩王可以不缴税,至明末,除了不允许分封藩王的浙江财富之地,其余全国耕地大部分都落入了朱家宗室之手。

宗室的奢靡与平民的贫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明末有童谣:“招求生木求和,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明末的苛捐杂税,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反叛,此时的大明已经积重难返,若崇祯皇帝有像汉武帝那样的魄力,大明就可以从社会上层人中征收税款。

乱世当用重典,汉武帝执政末期,同样是连年征战,军费居高不下,灾害频发,赈灾费用巨大,也存在土地兼并,豪强称霸一方的问题,但武帝之后西汉还有90余年国祚,东汉还有近两百年国祚,乃至汉亡以后,仍有百姓怀念汉朝。

但崇祯却未能扭转颓势,大明自此而亡。

汉武帝时期实施算缗打击富商和地主豪强,颁发告缗令,让富人互相告发,从社会上层人士中成功征收税款,汉武帝所识之的法治,在充盈国库的同时并没有损害汉朝的统治根基,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照顾到了底层贫民的利益。

反观崇祯皇帝,在帝国内忧外患时期伸手向普通民众要钱,无异于饮鸩止渴,王朝末期吏治腐化,在没有整肃吏治之前,贸然增加征税,反而促进了官商勾结,和官场腐败。

崇祯皇帝本身志大才疏,面对事情只会推卸责任欺软怕硬,不愿意动地主豪强的蛋糕,也不愿意动王氏宗族的蛋糕,没有政治铁腕,只适合成为一个守成之君,难成中兴之主。

经济与战争的关系

供奉宗室和战争原因,是明末税收支出的最大问题,自然灾害是明末税收收入的最大问题,而废除张居正改革和万历三大征是明末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假如崇祯年间财税支出小一点,或财税支出大一点,又或者国库多有一点钱,就能够支撑崇祯年间的各种开支,平辽赈灾都不是问题,毕竟没有经济支撑,很难将战争进行下去,打仗打的就是经济

参考文献

1、《也论张居正改革》刘黎明 怀化学院报

2、《明朝‘一条鞭法’的农业改革策略研究》张波 兰台世界

3、《浅谈明朝灭亡的政治及经济原因》孟祥麒

4、《明末财政危机与三饷加派》杨涛

5、《再论明亡库存银问题》李园

6、《明代宗藩与地方财政》李园

7、《明末灾荒的中央政府应对》余晴

2023-11-06

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