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准的汽车评语能够吸引目标用户?,

中国汽车崛起太快,欧盟正在讨论增加关税?欧洲车企也顶不住了?

中国汽车出口暴增,最紧张是哪个国家?

猜一下,它是美国,日本,还是韩国呢?答案都不是,而是欧洲和法国!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欧盟正在讨论对中国电动车启动双反调查,也就是加征进口关税的事情,其中法国代表应该是最积极的。

他们在欧盟内部一个叫布雷顿的市场专员就公开支持关税,他说:“非常支持双反调查,而且越快越好”。#头条创作挑战赛#

法国经济部门的官员也在对欧盟喊话,他们说:对中国汽车征税的建议非常符合欧盟的利益。

如果说上面两位建议不够分量的话,那么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法国的决心了,

他说:“法国的战略是电动汽车行业实现100%的法国制造,但是现在非常依赖进口”,然后他还特地举了光伏的例子,说:“光伏产品非常依赖中国,欧盟不能在汽车上再犯光伏的错误”

马克龙的潜在意思就是希望加征关税,好让他的汽车战略能够顺利完成。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法国还特地调整了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条件,以前只要在法国卖电动车就可以享受5000欧元的补贴,现在规定电动车生产过程中必须符合二氧化碳排放量绿色标准才能享受补贴。

这个规定是中国车企不能达到的,也就侧面将大部分们中国产汽车排除在补贴之外了。

其实不止是法国,还有英国、土耳其等欧洲国家也对中国汽车虎视眈眈,有些甚至已经加征大量的关税了,比美国和日本反应还要大。

很多人对他们的关税意见非常气愤。

中国汽车还没崛起前,中国想要收一点关税,他们就说加征关税不利于贸易自由,等中国汽车追上来了,他们就不说贸易自由了,开始说要保护本土制造业。

贸易自由就像一块遮羞布一样,他们想要盖上就盖上,想要揭开就揭开。

但问题是:为什么是欧洲?法国为什么反应这么大?咱们今天就来说说欧洲对中国汽车下手这件事。

大家好呀,我是熊猫。

中国汽车在欧洲有多强势?如果光看数据,其实并不亮眼。

2023年,中国汽车表现的非常棒,半年的出口量超过200万辆,同比增长了75%以上,其中新能源汽车53.4万辆,燃油车有150万辆左右。

这个数据看着很庞大,但其实有很多“门道”。

一般来说中国汽车出口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分别是:自主品牌、合资车以及外资车,其中合资车和外资是主力。

比如新能源车里特斯拉,它在上半年出口就超过18万辆,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三分之一。

燃油车里合资车占了大部分,这些销往欧洲的合资车品牌还都是欧洲车企,中国自主品牌在欧洲销量并不高,其中上汽表现最好,它们上半年在欧洲卖了10万辆车,其中的70%都是自主品牌:名爵(MG)。

在他之后是奇瑞和吉利,但是合起来也才3万辆。

要知道欧洲在今年上半年的汽车销量是540万辆,也就是说中国自主品牌在欧洲的占比只有2%都不到。

按照这个占比,欧盟和法国不应该反应这么大才对?

答案就是中国汽车的潜力太大了,它不是整车潜力,而是整个产业链让欧洲有点喘不过气来。

在产业链上,中国供应链不仅齐全而且价格非常低。

以大众 ID.3为例,它是德国非常畅销的纯电小车。

这款车在德国最低售价是4万欧元,但是在中国却只卖1.5万欧元,两者价格差距3倍以上,

欧洲那些大老爷们看到后非常生气,骂大众区别对待两国消费者,不仅在网络上狂喷,还还集体呼吁“是德国人就不要买大众”。

这件事把中国消费者搞的一愣一愣的,曾几何时我们都是加价买进口汽车,没想到,我们现在也能享受到更优惠待遇。

为啥两者差距这么大呢?

答案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太卷了,卖的高就卖不动了;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汽车供应链量大管饱,价格还便宜,所以才能卷的动。

甚至卷的欧洲车企都学特斯拉在中国建厂了。

比如宝马在沈阳建立超级工厂-里达工厂,他们还把MINI电动车生产线从英国牛津搬到中国;奥迪则在长春建立了智能工厂,大众联合地平线成立汽车芯片工厂;还有奔驰更积极,他们早在几年前就加大了在中国投资力度。

这些车企就是看中中国供应链的优势,希望在这里生产,然后返销欧洲。

而在整车上,中国车企优势更大。

从2019年到2022年的三年时间里,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就从0增长到10%,这还是不包含特斯拉的情况下。

整体上10%的占比看着不怎么高,但实际上成绩已经是众多新能源车型里表现数一数二的。

以日本汽车为例,2019年时,整个日本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也不到10%,也就是说能在欧洲抢下10%的市场份额,这份成绩已经非常亮眼。

要知道欧盟已经发布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这意味着新能源车将成为欧洲市场的绝对主力,中国新能源车即使保持10%占比,那么年销售量也能抢到100万辆左右的份额。

如果能抢占更多市场,那么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市场就会变得非常大。

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中国车企们其实还没真正发力。

根据普华永道做过一份预测显示:只要2-3年时间,欧盟将从汽车净出口国变成汽车净进口国,其中中国汽车就是主要出口到欧洲的区域。

普华永道是国际四大会计所之一,他们做的预测一般都有很高的可信度。

在整车上也是如此。

比如上汽MG的 HS车型夺下了英国地区的销售冠军;宇通客车更是拿下整个欧洲纯电巴士的销量冠军;就欧洲最具统治力的卡车,也被中国北汽福田啃下上千辆卡车的订单。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多点开发,一点点蚕食欧洲汽车市场。

学过中国解放军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小伙应该知道,一旦中国在某个产业链上建立优势,那么这个产业就一定会被中国拿下。

除此之外,中国车企已经准备在欧洲建厂,抢占更多配额。

比如上汽因为在欧洲卖得太好了,不得不提前开启了建厂计划,比亚迪的目标在欧洲每年卖80万辆,因此也在找工厂;除此之外还有领克、奇瑞以及造车新势力等等车企也是如此。

它们有些曾经是欧洲车企小弟,有些是他们看不上的造车新势力,如今都已经开始反攻欧洲市场了。

也就是说中国新能源车都还没发力呢,欧洲车企就有些抵挡不住了,比如法国有80%的电动汽车都是依赖进口,其中又有六成以上都是来自中国。

比亚迪、远景、赣锋等汽车配件厂已经在欧洲寻找合作和伙伴了。

因此法国和欧盟才会着急。

不过我并不同情欧洲,中国汽车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完全是欧洲自己作的。

中国在刚解放时,汽车工业是一片空白。

为了培养脆弱的中国汽车工业,我们刚开始都是一点点技术突破,直到改革开放,才有外企进入中国,其中欧洲就是最积极的一个。

1984年,德国大众成为首批吃到螃蟹的外国车企,他们与上汽成立了中国国内首个合资公司-上海大众。

当时德国大众的老板沃尔夫斯堡非常看好中国,他说,“只要我们能挖掘出中国的潜力,那么大众在中国的成绩可以其他国家”。

很快沃尔夫的预言就成真了。

当时,一辆大众桑塔纳2000型就要卖到近20万元人民币,这个价格可以在当时的北京五环内买一套小户型的 房子了。

但是依然受到有钱人的追捧。

之后几十年,大众在中国的年销量迅速狂飙。

2009年,大众在中国的年销量就突破了百万,2010年,这个数值就达到150万,2015年,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年售销量突破350万辆,可以说一路飙升。

大众依靠中国市场挣得盆满钵满,很快就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

在大众之后,宝马、奔驰、雪铁龙、标志等等欧洲汽车品牌也在中国淘金。

但是外企在中国挣钱的时候,却并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1981年,中国放开了汽车行业的外资禁令,允许外资厂商与中国汽车厂商建立合资公司。目的,就是想要通过市场换技术,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

外企在进入中国时,就做出技术转让,在中国建立工厂等诸多承诺,然而他们却只想挣钱,故意不兑现承诺。

1984年上汽开始就与大众合作生产桑塔纳,但是三年后,桑塔纳的国产化率也只有可怜的5.7%,大众找各种借口,拖延技术转让的机会。

说白了就是想白嫖。

其他车企也差不多,都揣着明白装糊涂。

这种情况甚至惊动了高层,当时他们就很气愤的警告外国车企:“如果零部件国产化率达不到40%以上,我们就关掉上海大众”。

德国大众这才开始了技术和产业链转移。

1988年,双方成立了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到1990年,大众桑塔纳的国产化率提高到了60%。

但是这60%里其实也有很多猫腻,都是一些边缘技术。

核燃油汽车最重要的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技术,依然对我们严防死守,中国企业根本没有接触的机会。

但如果仅仅是如此,其实大家也都能理解。

毕竟每个企业都不想转让自己的核心技术。

但问题就出现在,他们非但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就连对中国消费者也不想负责任,减配、区别对待、以次充好等恶心事件相当多。

举几个大家可以查询到的例子。

比如减配方面:

售价约39万的美版奥迪A6车型,可以搭配3.0T机械增压配48V的轻混电池,而国内同等甚至更高价格的奥迪A6却只有2.0T的机械增压发动机。

类似的事情,很多车企都做过。

以次充好方面的例子也不少。

2014年,大众迈腾、CC等车型,用黑心棉充当汽车门板的隔热棉,这些黑心棉异味严重,甲醛超标遭到大量的车主投诉。

大众才宣布将进行维修、更换,解决异味问题。

大众帕萨特碰撞性能也是,美版成绩非常优秀,而在中保研的碰撞测试中只能得到非常差的一星评价。

“断A柱”也成为帕萨特当时网上广为流传的一个梗。

其实不只是大众,日本丰田本田、美国福特等汽车品牌都干过这种事,就连出现了质量问题,召回的态度和速度也不一样。

可以说他们在中国挣着最多的钱,但是花了最少的精力。

正是欧美车企的这些操作,反而给我们了汽车行业的崛起,创造了机会。

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将外企不当人的怒火发泄到中国汽车上,埋怨他们技术不如人,另一方面技术封锁让中国升起了强烈的技术突破决心。

于是就有了中国汽车绝地翻盘。

我为啥说是中国汽车,而不是说新能源汽车。

很多人都说中国市场换技术策略是失败的,其实熊猫并不赞同这种说法,要知道新能源车企的崛起其实是建立中国汽车庞大的供应链体系。

2019年时,中国就拥有10余万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了1500种汽车零部件的全覆盖,全球5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制造都与中国有关。

全球排名前50位的一级、二级零部件供应商,都在中国布局工厂,仅世界排名前十的一级外资供应商,在中国部署的生产工厂和研发机构就超过400家。

有了这种强大的汽车供应链,我们才能在新能源汽车革命时刻抓住机遇。

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能源造车新势力来说。

在创立初期,他们就找到了代工企业和零件供应商,比如江淮汽车为蔚来汽车代工,小鹏汽车的代工厂是海马汽车,力帆汽车则为理想汽车代工。

这种方式帮助造车新势力节省了一大笔的宝贵资金,这也是中国新能源市场能够迅速转型的重要原因。

再比如说,特斯拉在上海建厂,只用不到两年时间,就把零部件国产化率从30%提高到近100%,即使疫情肆虐全球的情况下,上海超级工厂仍然能在两年的时间里,把年产能从14万辆提高到75万辆,支撑起特斯拉全球产能的一半以上。

如果没有我们前期用市场换技术带来的供应链,我们是做不到这种程度的。

我们可以再对比一下欧洲新势力就更清楚。

欧洲也有庞大的汽车供应链,但是传统车企垄断了技术,他们并不愿意进行改革,以至于欧洲的造车新势力不是缺钱,缺供应商,就是被传统车企打压。

最终在新能源汽车变革时刻落后中国。

那么问题来了:欧盟强烈要求增加关税,能阻止中国汽车的反攻吗?

答案是依旧不能,当一个国家的汽车产业链有了碾压的优势,其他国家很难实现突破。

在历史上,美日汽车其实就有过这种先例。。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美国和日本打了几十年的贸易战,双方从纤维、钢铁、电子产品一路打到汽车和芯片。

其中汽车是美日贸易战的核心,它占到美国贸易逆差的40%以上,最高时达到60%。

美国想出很多种方法来限制日本产品,比如关税、协议、舆论等等,但是日本汽车的整体供应了和技术都很强,因此他们生产的汽车不仅廉价,而且省油,竞争力就是比美国大排量汽车要强。

时间长了之后,很多美国人就意识到日本车的好处。

美国加征关税,日本就跑到美国本土去建厂,关税就没啥用了。

中国也是如此,我们的新能源车企不仅供应链强,而且技术也比较先进,竞争力就比欧洲新能源汽车强。

只要给我们时间,那么欧洲的消费者将和国内消费者一样,了解到中国汽车品牌的好处。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到欧洲去建厂,避开关税,还可以和欧洲车企合资,像合资车企一样,只卖核心零部件等等手段。

关税只能拖延时间,而无法阻止中国汽车崛起的事实。

比如法国雷诺旗下的Dacia Spring车型,它是法国电动轿车销量冠军,但实际上,这辆Dacia Spring是由雷诺与东风合资的易捷特新能源汽车公司生产的。

换句话说,这辆法国品牌的法国电动轿车冠军,其实是中国产的。

更关键的是,中国还有一个庞大的市场,欧洲各大车企甚至美日等企业在中国也有生意,他们在中国挣得钱,比我们在欧洲挣得还要多。

欧洲各个国家甚至车企在中国的利益都不同,很难统一意见。

中国连美国贸易战的都不怕,更何况怕欧洲市场呢。

说白了,中国汽车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了。

对了,熊猫正在参加今年的西瓜PALY嘉年华活动,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一起参加,或者在8月1日帮我投票一下。

拜谢拜谢。我们下期见!

2023-11-01

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