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穷人更倾向于选择网约车打车服务?,

滴滴生死劫:嗜血的资本 妖魔化的网约车

作者:一碟老抽

在滔天的民愤面前,资本终于还是低下了头。

昨天,乐清女子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四天之后,滴滴CEO程维、总裁柳青终于发声:

悲剧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是缺乏敬畏之心的,滴滴顺风车业务无限期下线。

程和柳说的没错,滴滴和它背后的资本在疯狂逐利时昏了头脑,太缺乏对生命的敬畏,缺乏对公众权利的尊重,缺乏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资本不是万能的,当然也不是万恶的。

能够对资本抑恶扬善,是一家赚钱的公司和一家伟大的公司之间的区别。

滴滴之恶恰恰在于不择手段去赚钱放大了资本的“恶”,而对于扬“善”,则是那么的冰冷和虚伪。

只有钱性,没有人性,是公众对滴滴最愤恨之处。

但资本作恶的后果,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

资本垄断 必然作恶

中国人的出行是如何从一个垄断走向另一个垄断的?

网约车出现之前,打车难、出租车行业服务水平差是最大的难题,而屡屡爆出的“的哥过劳死”的新闻,则让公众将垄断牌照特权的出租车公司称为吸血鬼,“份子钱”如同司机们的卖身契,成了万恶之源。

随后,以打破出租车市场垄断为名的网约车出现了,但却走在了另外一条通往垄断的路上。

和权力一样,资本最喜欢的也是垄断,而网约车的烧钱式发展模式又离不开资本。

当年滴滴和快的世纪大合并,背后推动的力量就是资本,双方的投资人架不住上百亿的烧钱,由此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平台。

到了滴滴和优步争霸阶段,有媒体戏称,你出门不管是叫滴滴还是Uber,钱都是让柳家两姐妹赚去了。

这两个姐妹长得很像,一位是滴滴的首席运营官COO柳青,另一位是Uber中国的战略负责人柳甄。

而滴滴合并了优步中国区业务后,终于实现了一统江湖的梦想,剩下的最大竞争对手神州专车,幕后的老板正是柳青的父亲、柳甄的伯父柳传志。

转来转去,“全国人民的出行” 还是被老柳家掌控,“柳家班”开始成为资本江湖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老柳领衔的“泰山会”也屡被提及。

至此,滴滴从一家“消灭出租车垄断”的公司变成了一家“网约车垄断”公司。

一旦垄断,做起事情来就会肆无忌惮。

比如,携程搞起了大数据杀熟,对取消订单再次预订同样服务的顾客涨价,或者针对顾客消费习惯的不同,对同一种产品和服务推送不同的价格。

而滴滴则在顺风车业务上玩起了暧昧,把一个堂皇的共享出行方式,搞成了约会甚至约炮的平台,这种为了引流而宁愿下流的炒作,最能招惹的恐怕就是那些游手好闲的渣男。

以顺风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曾经是滴滴最亮眼的标签,滴滴以此吸引了数百亿美元的资本,但资本的逐利性,却要求滴滴“快一些”、“再快一些”。

无论是一起又一起的恶性刑事案件,还是节节上涨的打车费用,都让我们离共享经济那个美妙故事越来越远。

在这个被垄断的市场上,消费者已经丧失了议价权。

资本却赚的盆满钵盈,估值超过600亿美元的滴滴成长为“独角兽巨头”,35岁的创始人程维以165亿财富排在胡润富豪榜189位。

但正如人民日报评价的那样,再大的企业也是消费者用脚投票投出来的,失去了对生命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敬畏,网络平台的用户规模再庞大、商业模式再讨巧、算法分配再新颖,也终将行之不远。

从当初的全民追捧,到如今的万众唾弃,滴滴只用了6年的时间。

真是成也资本,败也资本!

该不该妖魔化网约车?

但是,犯错的滴滴真的就十恶不赦了吗?

滴滴司机们又真的如同很多网络文章描述的那样,都是人渣吗?

尤其是网约车这个新科技催生的新事物,真的要为资本之恶买单?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首先搞清楚两个基本的事实。

第一个事实,人渣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当了滴滴司机后才变成人渣,也不是人渣组成了滴滴司机的群体。

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大部分快车和专车司机,无论车况、卫生还是言谈举止都普遍的比出租车好。

我也不太同意网上划分阶层的“穷生奸计、富长仁心”一说,人渣是不分贫富的,只不过是穷人更经不起诱惑,犯错的几率更高。

前几天参加完某活动的启动仪式后等公交车回家,旁边是3个刚才活动上表演舞蹈的年轻姑娘,身材相貌都很不错。

一个开着凯迪拉克豪车的年轻男子停在路边,对着姑娘们轻佻的问:“走不走?”

3个姑娘都愣了一下,两个扭过脸去没有理他,一个说了句不走然后厌恶的走开了。

难道这个开豪车自以为是的男人就不是人渣?

难道那个开宝马砍人反被砍死的昆山龙哥就不是人渣?

没有滴滴,没有网约车,人渣们也会通过其他渠道行凶作恶。

滴滴的错在于以快速盈利为导向引发的宽松审核,为人渣们提供了犯罪的通道,也错在接到报警后的冷漠和机械。

而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是:

河南与浙江的两个凶手明知通过顺风车作案证据明显,在99%会被抓获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了以身试法,这到底是为什么?

第二个事实,顺风车≠滴滴≠网约车。

网约车出现之后,互联网的各种技术被引进到出行领域,司机、乘客、车辆的各种身份信息、行为轨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监控,其监管强度和精度远超过去的出租车。

而最近恶性事件的发生,问题不在于网约车,而在于滴滴的商业模式。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平台+生态”的轻资产模式是滴滴快速扩张称霸的根本。在其低端的快车和顺风车业务中,无论是车辆还是司机都和滴滴没有从属关系。

而按照柳青的理论,网约车的成败在于规模,只有把规模做到极致,平台才能最大程度的黏住客户。

这就导致了滴滴在业绩压力下对上线司机和车辆的考核过于宽松。

所以,这种模式出现了问题,滴滴责无旁贷,必须付出代价,进行整改。

但那些取缔网约车的言论,就像一百多年前火车会破坏地脉、照相会摄取灵魂的愚昧言论一样,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以出租车行业的现状,你不可能享受到比网约车更好更安全的服务。

何况,出租车出的问题并不比网约车少,司机素质也未必会高,更可怕的是无论司机还是乘客行凶的隐蔽性更高,出了问题往往无迹可寻,很难像网约车一样快速破案。

如果取缔网约车,市场上失去了足够的运力,又回到出租车挑肥拣瘦、拒载、肆意横行、欺行霸市的时代,你愿意吗?

所以,基于以上两个事实,我们不能因为资本逐利引发的恶,就把网约车这种更加先进的交通出行方式一棍子打死。

真正的趋势应该是:

网约车和出租车走向融合,所有出租车也必须上网,变成网约车,以方便百姓订车用车和政府实时监控。

而网约车也应学习出租车一些好的管理方式,加强上线审核,二者最终合而为一。

网约车和出租车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管理方式的不同。

它们的对立,无非是新老资本之间的斗争。

但愿通过这件事,资本大佬们能够各自收敛,为了百姓的利益,走向新的合作。

昨天看到羊城晚报的一篇报道,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王富民透露,在网约车管理上,一家独大的滴滴出行,无论在广东还是在全国,都有拒绝数据接入接受监管的现象,不肯提供详尽的驾驶人员和运营车辆数据,因此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执法,只能靠原始的围堵来执法。

而在《青岛凭什么拿“倒数第一”?》一文中,我们也提到对网约车严格管理的青岛,被滴滴主导的一个以人民网名义背书的《网约车包容度排行榜》列为倒数第一。

滴滴背后资本的能量可想而知。

这种能量如果用到发展核心科技上,对国家社会都大有裨益。

但可惜的是,就大部分中国企业来讲,老板们只想当企业家,却根本没有所谓的精神,他们赚着人民的钱,却从没有与人民一起的同理心。

借用交通部的一句话:

这样的企业,不要也罢!

但是,请不要继续妖魔化网约车!

不要让人民为资本之恶买单!​

2023-11-01

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