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解放纯电动卡车可否在高山地区使用?,

杨六郎到过呼市吗?大青山上的杨六郎神箭是什么?

敬请关注 青城历史聊斋 深挖家乡历史趣事,古今史事,皆是笑谈

前面说过呼市的大青山有个“焦赞”墓,扑朔迷离,今天再说说焦赞墓的东面有个“杨六郎”洞,据说还有杨六郎箭,说明杨家将的故事在呼市深入人心,也说明呼市的山西移民口口相传杨家将的故事,在呼市形成了深厚的民间传说…

阴山山脉,是我国东西走向第一条最大最雄伟的山脉,绵延数千公里,似一条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

大青山位于阴山山脉的东段,东西约300公里,海拔两千多米。不仅是祖国北疆的天然屏障,也是内蒙古高原南北气候地理分界线。她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矿产、植物、动物、水利资源等。

大青山东部,呼和浩特市东北部新城区境内有一座东西长约20公里的名山——“蟠龙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壮美的自然景观。

“蟠龙山”位于呼和浩特市区东北的大青山上。由石灰岩构成,远望山形如蟠龙翻滚,故称“蟠龙山”。它毗邻举世瞩目的“大窑文化遗址”,历经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形成如今的山势与山貌,虽没有“大窑文化”那么闻名于世博大精深,却绝不亚于大窑山的神奇、俊秀与壮美。

著名乐府民歌《木兰辞》,所歌“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黑山,即大青山。呼市地区的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花木兰是在大青山的“蟠龙山”前宿营歇脚,而后翻越大青山随军在后草地与柔然军作战的。

据蟠龙山前的老村民相传:古时山上浓荫密布,云雾缭绕,远望似几条巨龙在云雾中嬉戏,仿若仙境。山上经常下起濛濛细雨,隐约可见龙、山、雾的奇景,十里开外却是晴空万里。约一小时功夫,云开雾散,蟠龙山又恢复往日的宁静。

当地人祖辈相传,阴天时决不能上山,上去的人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一说是被龙吸入腹中,一说是被龙卷上了天空,还有一说是被龙架起的天梯超度升天了。山前的沙梁村里,至今流传着巨龙从天上伸下舌头,佯作天梯,被绥远大将军识破把戏的传说。“蟠龙山”的众多神话传说使它更显神奇、神秘。

但有一个事实不容置疑,那就是古代的蟠龙山,松柏满山,峰峦叠嶂,草木翠绿,远望如墨染的山水国画,堪称人间仙境。

我们可从当年山门石柱上的一副楹联窥见蟠龙山的威严与雄壮,上联为: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下联为:举目远眺,海阔天空。这副楹联把蟠龙山的雄伟和威震四方的豪壮气势展现的淋漓尽致。如今,山门已毁,这幅对联成为该山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见证。

现在的蟠龙山受气候影响,没有了当年雄浑的气势,却遗留下许多自然、人文景观。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遗产向人们讲述着“蟠龙山”当年的辉煌历史。

2008年,新城区政府沿大青山前修筑了“大青山生态柏油路”,东西约20公里。此路开通后,到“蟠龙山”观景、郊游的人四季不绝,人们春天来踏青,夏天来避暑,秋天来秋游,冬天来赏雪,身临其境感受美丽传说故事中的神秘奇景。

蟠龙山“龙泉水”位于蟠龙山塔沟。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山泉水因在蟠龙山而叫“龙泉”,因有龙而远近闻名。据山前老村民说,当年泉水从石崖倾泻而下,顺沟缓缓流出,仿佛一条玉带环山,清澈透明,甘甜透心,冬暖夏凉。

早些年,山前村民一直有祭拜龙泉神的习俗。《归绥县志》曰:“蟠龙山……复有飞瀑流泉诸胜。”高银表所著《中国大青山》中记载:“经笔者考察,确有季节性瀑布以及石洞。”由于气候变化地下水水位下降,现已成为季节性泉水,瀑布也成了季节性瀑布,新城区人民政府规划开发蟠龙山,据负责此项工程的邵清隆说,龙泉水仍有,只不过流入地下,计划开发时将此泉挖掘,使龙泉水再现蟠龙山。

蟠龙山“龙泉水”畔的石崖下,当年曾有座“龙泉寺”,不知何代被毁。笔者查阅史料,未见“龙泉寺”的任何记载,但山前数十里内的村民均相传蟠龙山里曾有过龙泉寺,可无人能说明寺庙的来历。

据山前村民说,当年寺庙是前后三进院,前有天王殿,后有小白塔,塔庙式结构。山上古松参天,林荫蔽日,龙泉水长流。寺庙红墙碧瓦,古朴典雅,山清水秀十分幽静。遗憾的是年代久远,如今寺庙消失的无影无踪,只留山地平台。

寺庙虽然没有了,但有关“龙泉寺”的传说确在民间一代代传了下来,人们对 “龙泉寺”的崇拜敬仰一直延续至今。前几年,在蟠龙山的西侧山脚下,新建了一座名叫“龙泉莲池静寺”的寺庙,远近闻名,人们来这里祭拜,满足了当地民间对“龙泉寺”的怀念和崇拜心理,也算是对龙文化的传承吧。

在蟠龙山半山腰的台基上,当年的“龙泉寺”后,有一座小白塔。据《归绥县志》载:“蟠龙山有古塔,相传汉光武帝建塔。”由此推断,蟠龙山的白塔极有可能是汉王朝所建。此塔是三层四方八角形砖塔,造型和古丰州城的辽代万部华严经塔极为相似。小白塔所临的山沟,当地人称“塔沟”,一直沿用至今。

白塔是古印度佛教建筑。印度在寺庙的附近建白塔,用于存放释迦牟尼灵骨和经书,在塔身涂上白垩土,以示佛光普照,俗称“白塔”。佛教传入我国后,在修建寺庙时一般也要建塔,为寺庙的附建筑,用于藏经书和灵骨。

小白塔坐落的台基上有一座古墓,称王墓或乌利雅苏台,因过去墓前曾有石雕翁,村民俗称“石人湾”,墓主人身份无法考证。20世纪60年代,村民在此曾发现30余枚战国布币、陶器残片,布币上有“甘丹”二字铭文,即赵国早期所铸“邯郸”布币。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拓展疆土,沿阴山南麓修筑了最长的长城,此墓可能就是修建于那个时代。

清朝漠北有一草原古道上的小镇,也叫乌利雅苏台,就是今天蒙古国西北的乌里雅苏台市。一座城市和一座王墓同名同姓,不知是巧合还是两者历史上有某种联系?古庙、古塔、古墓同在一处,令人心生谜团。

遗憾的是,史料记载小白塔于1931年被乡民拆毁,现仅留有塔基和塔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塔墓被盗,公安人员勘验取证发现,塔基有一大盗洞,洞外散落着汉白玉石条、大理石石柜等残件,棺盖已脱落,棺内空无一物。

蟠龙山的半山崖有一石洞,斜插于石崖中,当地人称其为杨六郎箭·洞。《归绥县志》有记载:“……对面为六郎洞,有箭一,颇巨,土人谓杨六郎射大青山者说殊谬。”据山前榆树沟的老村民说:早些年,洞里确插一根丈余长的木橼,木橼顶端有一个铁镞,他们曾多次摇此木橼,能摇动,但拔不出。正如当地民间广泛流传的一句歇后语,杨六郎的箭——可摇不可拔。

民间传说宋将杨六郎镇守雁门关时,曾与辽国谈判,要求辽国让一箭之地,辽应允,他便秘密差人夜入辽境,预插了这支大箭在阴山前坡,次日即在雁门关向北发射,诡称射到阴山,以此划界为境。

据宋史《杨延昭传》所记,杨六郎一生战绩均在河北,没有镇守过雁门关。那么,民间传说的这个杨六郎箭·洞是怎么回事呢?这个装有铁镞的长木橼又是哪个年代的遗物呢?

元明以来蒙古部落用“苏鲁锭”立于营地作为部落联盟的徽标,“苏鲁锭”以木材作桅杆,顶端有镞形长锋,锋座上有垂缨,座下挂部落旗。蟠龙山曾经是明朝阿拉坦汗所统,麾下哈勒沁三部的宿营地就在蟠龙山前。据此推断,蟠龙山里的杨六郎箭极有可能就是哈勒沁部的“苏鲁锭”。哈勒沁三部东迁后,一说是留此锈镞桅杆独存;一说是蒙族同胞在“苏鲁锭”原处插上木杆,安上大镞,以示对哈勒沁部的思念,并作为当地蒙族同胞会聚的标志。

高银表所著的《中国大青山》一书中这样记载:“关于杨六郎箭之说,笔者曾在1955年春游到此,确有一碗口粗,高八九尺的料木大杆,杆头上有一个犁铧,正如民间所传可摇不可拔。”然而,目前此地考察未见此箭,但确有传说中的杨六郎洞。据了解,那桅杆早年被村民砍柴烧火了,杨六郎箭•洞现已成为一个景观,有待专家学者考证。

蟠龙山的石崖下,有一个洞口直径约十一米的石洞,当地人称为“蟠龙洞”,相传这里是蟠龙山老苍龙的藏身之洞。

老苍龙是蟠龙山的龙王,所以也被称为“老龙王”。相传,蟠龙山一带的龙多的不计其数,有名有姓的就有九条,各有所好,各司其职,老苍龙是其中辈分最大的。

龙多了,也有不和的时候,一旦争斗起来,天空黑云翻滚,大雨瓢泼,狂风骤起,洪水如注,百姓深受其害。此时,老苍龙便会动用龙泉宝剑,紫气万道,群龙顿时全身瘫软,顷刻间风平浪静。这龙泉宝剑是古代铸剑名家欧冶子所铸三把名剑之一,吸纳了斗、牛二星的光华,能射出万道紫气,不知何故流落到塞外老苍龙手中,成为蟠龙山的镇龙之剑,镇山之宝,被民间认为是保佑一方的平安之剑。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从古时的神兽,到后来的水神,再到后来的皇权象征,最终演变成为今天威严、力量、智慧、喜庆和腾飞的象征。龙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

笔者听了许多关于蟠龙山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其中要数大、小黑龙和小白龙的故事最为精彩。

话说在蟠龙山东面的“官山”住着大黑龙、小黑龙俩兄弟,西面的“黑山”住着小白龙。

大、小黑龙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坐,经常惹是生非,兴风作浪,殃及百姓,把山上和山前平川搅得乌烟瘴气。“官山”本是风景如画的宝地,可大、小黑龙不善经营,把这样一个人间仙境折腾的破败不堪,后来“官山”逐被称为“灰腾梁”。

住在“黑山”的小白龙,履其职,尽其责,造福山前百姓,把“黑山”经营的松柏参天,壮美秀丽,人们对小白龙顶礼膜拜,认为他是造福一方之龙。人们将“黑山”称为“料木山”,沿用至今。

眼见小白龙的“料木山”风景如画,“官山”则变成了“灰腾梁”,大、小黑龙得了“红眼病”,把小白龙看作眼中钉、肉中刺,决定杀死小白龙,把 “料木山”占为己有。

三条龙激战了三天三夜,由于势单力薄,小白龙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危急关头,小白龙化身青烟直奔蟠龙洞,向老苍龙借出龙泉宝剑,用尽最后的力气刺向黑云中的大、小黑龙。只听两声惨叫,天空掉下两滩黑血,向西南流去,这便是今天的大黑河、小黑河。之后,大、小黑龙变为化石,蜷卧在了大窑山的半山坡,就是今天大窑文化遗址的“双龙山”(也称“龙含蛋”),成为大窑山八景之一。

小白龙重伤后的躺卧处,人称“卧龙岗”。龙泉宝剑从空中落下,剑尖在卧龙岗旁刺出个湖泊,周围草木茂盛,人们春天来这里踏青,夏天来这里乘凉避暑,遂形成公园,称“龙泉公园”,解放后改为人民公园,后更名为今日的“青城公园”。

小白龙斩除了大、小黑龙后,化作一股清泉,从“料木山”沟流出,泉水甘甜,清澈透明,冬暖夏凉,供山前人们食用,养育着山川,这便是今天“扎达盖河”的来历。

为纪念、感恩小白龙,人们在“扎达盖河”的西岸建了龙王庙祭祀小白龙,称“西龙王庙”。现在,庙已毁,但西龙王庙的名字作为呼和浩特市的一个地名保留了下来。

这种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是极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呼市新城区政府广场耸立着的“青铜蟠龙柱”,高18米,重约23吨,是我国目前最高的铸铜“九龙柱”。柱上九条龙,七条盘旋翻滚,两条缠绕铜柱直冲天空,龙势威猛。柱顶托一金球,雕着新城区块区域图。传承中华古老龙文化,用九龙造型,寓意新城区九个区块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共建新城的精神,象征新城区各项事业势如龙腾。

2023-10-01

202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