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汽车试验场环评如何提高效率?,

「原创」加强云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建议

作者:赵飞 云南省政府法制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2020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这一要求,为“新基建”按下快进键,彰显着以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赋予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机遇红利。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位推动“数字云南”建设,探索了一条以资源引企业、以市场换产业、以应用促发展的实施路径,有序推动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快速推进数字政府高效化、智慧生活惠民化,制定实施了《“数字云南”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加快,“数字云南”总体框架基本形成,“一部手机游云南”“一部手机办事通”“一部手机云品荟”等项目建成运营,“一部手机”系列品牌逐步形成,率先在昆明实施“刷脸就行”工程。在这样的经济新形势下,更要做好新基建项目规划布局,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充分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全力推进新基建项目建设,为云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深入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

5G是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新基建,5G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潜力巨大。

一是强化5G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集聚为主线,以重点企业和产业园区 (基地)为载体,以推进重大项目实施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驱动,以加大投入和多元化投融资为支撑,加快打造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建立健全《云南省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配套制度,全面实施《云南省5G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数字云南”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加强5G独立组网和5G基站规模部署,2020年实现5G正式商用,具备条件的特色小镇、重点文化和旅游区域及服务场所,实现5G连续覆盖。打造“5G+”十大应用场景,在烟草、先进装备制造、有色矿业等垂直行业开展5G示范网络建设工作。

二是统筹5G基站布局。统筹整合全省电信企业5G基站建设需求,编制云南省5G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重点推动5G基站站址、天面、机房、管线、电力等设施纳入全省城乡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公共设施规划。从市政规划、建设用地、基站选址、社会杆塔资源共享、环评审批、征地拆迁、建设赔补、管道建设、电力引入等方面支持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打造5G精品网络。以应用为引领,以点带面、分步推进“云享5G”专项工程,打造5G精品示范网络。优先在昆明、大理、丽江和西双版纳等州市全域旅游核心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昆船工业园等重点园区、核心商圈以及应用需求迫切区域,按照“减点、加密、管用”原则布局5G网络,重点支撑智慧旅游和智能制造。面向智能装备制造、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加快部署5G网络。

四是打造云南省5G产业园区。重点引进一批掌握5G产业核心技术、对5G产业链上下游具有拉动作用、具备垂直一体化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快速提升全省 5G技术基础能力。打造5G产业孵化器、培训中心等,积极开展5G领域创新型企业培育以及创新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培养,提升全省产业创新能力。

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推进特高压项目建设

特高压是建设能源互联网、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关键一环。特高压指的是±800千伏及以上的直流电和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电的电压等级,能大大提升电网的输送能力。特高压建设,在突破“特高压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之后,能够解决我国能源与电力负荷逆向分布,将西部清洁能源安全高效低成本地输送到东部发达地区,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一是全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建议制定《云南省特高压产业“十四五”规划》。严格实施《云南省新材料产业施工图》,将发挥清洁能源大省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水电铝材、水电硅材一体化等新动能,为全省打好绿色能源牌。到2025年,云南省绿色新能源产业项目总投入380亿元,实现产值达748亿元。

二是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云南外送通道三大特高压直流(±800千伏普桥直流、楚穗直流、新东直流)实现全部满负荷运行。加快实施天威云南变压器搬迁扩能及高原型特高压电力变压器建设项目。全面实施乌东德电站送电国家特高压示范工程,采用±800千伏特高压三端混合直流系统,输送容量800万千瓦,落实项目投资242.5亿元,确保2021年底前全部建成。

三是发展壮大高原型输、变、配、用电装备,加快推进特高压、超高压电力装备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以铜、铝及稀贵金属、稀土等为基材的特种专用电线电缆、电力配件等。切实提升高原型超高压电力变压器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开发特高压变压器。研发智能型输变电装备。提升高压开关及高原型高低压智能化电气成套设备的生产能力。

全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充电桩建设

一是打造以滇中新区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严格执行《云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重点发展新能源整车、关键核心零部件、充电设备、服务产业的产品,物流、观光、环卫、市政等方面的新能源专用车,达到全年生产能力超过2万辆。打造全省新能源乘用车、纯电动及混合动力客车生产及充电桩研发基地。

二是加快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推动建设充电设施。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2016-2020年)》和《云南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暂行办法》。将充电设施等纳入城乡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有关专项规划,科学确定建设地址和用地规模,将充电设施建设内容纳入建设项目规划管理全过程。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充电等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市场化与社会化。

三是强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保障。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在符合当地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在年度用地计划、土地征用供应和审批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对符合规划的居民小区、公共停车场配套安装一定比例的充电设施。利用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建立以投资引导基金为核心,金融、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资机制,以市场化方式支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发展,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兴业态及充电桩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州(市)根据发展规划和实际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及财政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和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广应用等,扶持充电桩建设,鼓励政策性信贷资金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充电桩建设倾斜。对于利用金融机构贷款建设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充电桩重大项目,经有关部门审定,实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股票、票据、债券、股权等市场多渠道融资,对上市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企业给予奖励。

全力发展新型交通,加快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出台的《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017-2030年)》,是国家特别为云南出台的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充分体现国家对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高度重视。

一是细化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的云南规划。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云南省要做好规划对接,加快建设国际高铁、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

二是重点建设多点支撑的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具体包括通往南亚、东南亚两条互联互通国际运输走廊,6条国内运输大通道(京昆通道、沪昆通道、广昆通道、“一带一路”和长期经济带的连接通道、滇藏通道、沿边通道),1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昆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3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曲靖综合交通枢纽、大理综合交通枢纽、红河综合交通枢纽)。

三是加强“互联互通”工程建设。按照“滇中加密、沿边拉通、滇西循环、互联互通,提升开发开放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融合发展综合交通”为目的,力争到2030年,云南省全部高铁总规模达3000公里以上,实现昆明、昭通、曲靖、玉溪、楚雄、红河、文山、大理、丽江九个州市通达高铁,开工建设滇中城际铁路。普洱市、版纳州、临沧市三个州市通达时速达160公路的高标准铁路,建设时速达350公里/小时、全长430公里、投资约1000亿的昆(明)丽(江)磁浮高铁,将其打造成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黄金旅游线的重大项目。

四是加快建设沿边铁路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快时速200公里/小时、双线客货共线、线路全长1087公里的沿边铁路设计建设进度。国际铁路通道建设方面,加快建设中缅铁路清水河口岸出境通道大理至临沧铁路、中老泰铁路玉磨铁路、中缅印铁路芒市至猴桥段铁路建设。

五是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用好昆明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9号线,确保曲靖市、玉溪市、保山市、昭通市、丽江市、红河州、文山州、楚雄州、大理州、西双版纳州等州市轨道交通项目全面实施。

六是发展高铁、动车、城市轨道等交通设备和盾构机等交通工程机械,打造服务西南、辐射南亚东南亚、面向国际市场的轨道交通制造基地。加快发展大型铁路养护设备,研发生产高铁、动车、城市轨道养护机械等配套产业。

加快数字云南建设,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

面对数字时代新机遇,云南要以大数据中心建设为载体,全力推进数字经济建设,从产业发展到政府服务,再到民生事项,数字经济正以强劲势头渗透到众多领域。

一是按照“一核两翼多点”总体布局,以昆明数据中心为核心,以玉溪、保山数据中心为两翼,建设覆盖全省、云网合一(云数据中心+高速网络)的一朵“公共云”,构建“上联国家,下接地州,横向贯通省直厅局”的省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二是构建“万企上云”产业互联网生态。搭建具备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服务产业创新应用综合型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造集数据汇聚、标准规范、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公共服务的综合性平台生态。依托综合型平台面向农业、工业、服务业培育子产业互联网平台,为一、二、三产业企业提供规范开放的共享服务、资源整合和协同制造支撑,形成企业生产制造与交易经营网络化、协同化服务能力。加快实施企业上云专项,重点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支持具备一定信息化基础企业开展迁云工作,开展基于云平台的网络化协同、移动化办公和智能化改造。支持中小微企业通过购买、租用的方式使用云端产品和服务,推进微服务、轻应用、工业 APP等应用,促进企业全业务流程向移动化和互联网化转型。

三是加快建设数字经济聚集区。高标准建设数字经济开发区,营造“龙头聚集、平台多元、投资活跃、活动丰富”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形成云南数字产业集群。选择一批自然条件好、工作积极主动的州市,开展“数字小镇”试点。以昆明高新区、呈贡信息产业园、玉溪科教创新城为载体,加快构建数字经济重点实验室、基础前沿技术研发平台、企业加速器、科技型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区块链专业众创空间、金融服务配套中心、行业交流合作平台等功能实体。

坚持科技强省战略,全力推进人工智能建设

人工智能是要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社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是建立健全云南省人工智能制度体系。加快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严格执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贯彻实施发改委《关于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智慧物流、服务外包、医养结合、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的作用,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推广,培育壮大智能产业。

二是健全《云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系列配套制度。到2020年,云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取得阶段性进展,示范领域进一步拓展,智能产业生态开始形成,到“十四五”规划末,云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日益完备,部分特色领域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面向云南周边、南亚东南亚地区输出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和应用服务。进一步完善大数据、高效能计算、边缘计算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尽快形成涵盖核心技术、关键系统、支撑平台和智能应用的较为完备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三是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示范应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制定《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结合云南支柱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推进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选择社会治理与民生服务相关重点领域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示范,尽快形成示范带动效果,提升智能化应用水平,促进云南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公共服务智能化,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和产品,推进智慧政务、数字公安、智慧城市、数字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数字环保、数字林业等领域示范带动,逐步构建较为完备的智能化服务体系。

四是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人工智能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在特定领域应用的创新研究和适用技术、产品、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升级,完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打造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技术平台。探索开展人工智能创新试验,推动成果转化、重大产品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发挥企业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推广的主体作用,积极落实“双创”政策措施,通过推进一批优势企业自身智能化升级、引进一批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孵化一批人工智能企业,逐步壮大人工智能创新企业群体。

五是加快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依托高新区、经开区、园区、科技创新园、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载体平台,加强科技、人才、金融、政策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等。依托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骨干企业搭建人工智能领域新型创业服务机构,依托呈贡信息产业园、玉溪双创中心、保山国际数据产业园、安宁军民结合创智产业园、数字小镇等重大项目,围绕智能语言、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生物特征识别、人工智能数据分析、超大规模深度学习新型计算集群、认知计算等领域引进一批人工智能企业,建设人工智能众创基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数字经济开发区建设中的作用,丰富区块链技术场景应用,加速推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打造数字经济、数字技术的试验场、聚集区。

坚持“四化同步”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成为抢抓新一轮工业革命机遇的关键抓手。

一是健全《云南省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制度体系。细化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互联网+”行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确保到2020年,云南省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体系基本建立,烟草、绿色能源、有色金属、绿色食品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三化改造取得实效。力争制造业重点领域数字生产线、数字车间、数字工厂标杆示范成效明显,企业上平台应用及资源汇聚共享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工业数字经济培育初见成效,转型升级迈上新台。全省要全面落实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工作任务,鼓励支持企业进行设备、生产线、车间等自动化、数字化改造,推动制造企业、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IT企业跨界融合,打造覆盖车间、工厂、行业的平台体系,加快建成安全技术防护体系,不断提升云南省工业互联网产业支撑能力、应用服务能力和产业生态服务能力。

二是健全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制定《落实国家“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方案的措施》,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智能、绿色制造,构建高水平物联网,提升物联网对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智慧农业、产业园等支撑能力。推进工业互联网企业内外网络改造升级,开展省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公共服务节点建设,实现与国家顶级节点互联互通。加快拓展国际化增值业务、政企专线业务。加快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高速率、低时延、安全可靠、灵活组网、时间敏感的工业互联网。提升网络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服务能力,引导基础电信企业面向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中小企业提供从网络支撑到资费优惠的差异化服务方案。推进网络切片技术应用落地,按需适配各种类型应用。构建云南省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体系,推动一批有条件的企业实 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围绕烟草、绿色能源、有色金属、绿色食品、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优势特色行业,开展智能制造重点应用试点示范建设。认定一批省级智能制造设计企业,加强服务型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培育,构建涵盖基础设施管理、公共技术服务、工业大数据管理、运行监测、安全监管和规范服务等产业链重点环节公共支撑体系。加快建立省级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全省智能制造科技创新能力。争取国家智能制造 专项、试点示范等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资金等现有渠道,加大对智能制造支持力度。

三是全面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通信基础设施。扩容国际通信出口带宽,进一步完善优化网络结构,加快推进跨境光缆建设。完成瑞丽(中缅)、勐腊(中老)国际出口通道及国际光缆出口多路由改造,新建河口(中越)国际光缆及传输系统,新设中越国际信道出入口局,提升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建设直达国际的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推动建设直达北京、上海、广州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大幅提升国际互联网访问性能。提高云南与南亚东南亚等国的国际语音业务及国际互联网转接业务疏通能力,推动区域性国际互联网转接业务实现落地。建设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通信互联互通网络和面向南亚的战略性国际通信大通道,部署大容量光传输设备、昆明国际数据专线节点,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数据专线业务。加强基础网络、重要平台和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建设,建设云南省互联网互联互通中心。

四是健全《云南省两化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4—2020年)》配套制度体系。尽快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打造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推动互联网企业构建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促进众包设计、定制化生产、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发展。推进两化融合贯标,对照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支持试点企业开展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创新。推进“互联网+制造”,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融合试点,推动制造企业开展线上线下、柔性制造、个性定制等制造模式创新试点;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客户关系、供应链等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制造模式向基于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新模式转变。推进工业云平台建设,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云服务平台,服务周边地区和中小型企业。推进工业园区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五是健全“中国制造2025”各项配套措施。组织实施“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成立云南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建立云南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实行中期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支持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围绕《中国制造2025》,鼓励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大企业(集团)配套协作,建立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骨干,大中小微企业上下游产业(产品)延伸、关联配套、集聚发展、区域协作及专业化分工的新机制。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培育计划,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培育产业“小巨人”,带动形成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搭建多层次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全省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依托云南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吸引社会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线上线下入驻平台,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开展协同服务。

责任编辑 王大林

2023-09-28

2023-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