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狂打价格战,自主合资加速分化

作者 | 老Z

要问上半年中国车市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什么,估计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都能异口同声“降价”。开局不利、市场不好、持币观望、消费信心不足,一开始就给今年的中国车市泼了一盆冷水。车不好卖,快速解决的办法唯有降价。

魔幻的是,带头搞降价的还不是那些吃不饱饭的边缘草根,反而是生怕事情搞不大的顶流特斯拉。一石激起万丈浪,随后,新能源全球销冠比亚迪以冠军版系列,开启史无前例的油电同价(降价),占半边天的“特比”一出手,其它车企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只有跟降一条路走到黑。否则,别人吃火锅,你们连火锅底料都吃不到。

半年价格战打下来,车市到底成了啥格局?场上选手到底谁死谁活呢?本期就作个小小的盘点。

头部新能源普涨,前十拿走85%的份额

先看两组数据: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新能源新车销量达到新车总销量的28.3%(含商用车)。再看乘联会的数据,前6个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销量为308.6万辆,同比增长37.3%。总体来看,新能源车市大盘增长明显。

细化到各车企来看,比亚迪的遥遥领先已是家常便饭,上半年国内累计销量突破115.46万辆,同比增长82.2%,市占率达37.4%;特斯拉中国以29.41万辆位列第二,市占率达9.5%。前二加起来就占了新能源乘用车近五成的销量。

再看其他车企的表现,排进前十的全部为中国品牌,分别是埃安、五菱、吉利、理想、长安、长城、哪吒、蔚来。TOP10里有8家增长,仅有两家下滑。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销量排名前10位的车企销量合计达到318.3万辆,占整个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总量的85%。

对降价这件事,大家也是开过会的,以上进入花名册的车企在上半年都直接或变相参与了降价。从结果来看,虽然亏了钱,但起码增了量。

合资新能源降价,赔了夫人又折兵

TOP10瓜分了超8成的份额,剩下那少得可怜的15%,留给了小鹏、问界、零跑等新势力以及一众合资。要说降价促销,他们不可谓不卖力气,降起价来甚至更狠,但结果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就拿合资新能源销量最好的南北大众来说,3月份大众ID系列同步官降,最高优惠4万。以一汽大众ID.4 CROZZ(配置|询价)为例,原本主打20-30万价位区间,优惠之后起售价来到17.49万。18万以内紧凑级纯电SUV,当时合资品牌就只有它一个,其他都是国产车型。

丰田bZ4X(配置|询价)更是打骨折,降6万还是无人问津。福特Mustang Mach-E电马(配置|询价)全系降4万,也没见销量有起色。最近凯迪拉克锐歌降幅也达到6万,40万的车垮到30多万,结果一拳还是打在了棉花上……

想必所有合资都在追忆燃油车时代吧,那个时候,大家打价格战会稳着来,逢上节假日或大型车展,稍微比日常优惠幅度大一点,就很容易促进用户下单。

变的是动力形式,不变的是产品思维

合资新能源全线失守,也让自主、合资的排位换了位,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的批发份额已经超过合资。

万能的降价放在合资新能源上,彻底失灵了,大幅的降价不仅没有提升销量,反而形成了自主与合资之间更明显的两极分化。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有以下点

第一,产品力本身赢弱,定价虚高。简单以丰田bZ4X为例,原车售价区间在19.98-28.78万元,看似跟丰田燃油SUV一个级别,价格不高。但拉到新能源市场里,丰田bZ4X低配前驱车型配备的电池只有50度,CLTC续航续航只有400km,加上车主真实评价续航严重打折。那么,谁会20万买一个跑两百多公里的车。中高配续航倒是上去了,但25万价位,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唐、小鹏G6,哪一个不香?再加上配置、用料上的差距,但凡稍微研究对比一下,恐怕没有几个人会在丰田上多犹豫几秒钟。

第二,没有真正迎合国内消费者和市场需求。诚然,在燃油车时代,合资品牌掌握着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核心技术。对于当时买车最重要的“三大件”有绝对话语权。如今,新能源电动化时代,“三大件”变成了冰箱、电视和沙发。不管车企高层接不接受,键盘写如何写,结果就是市场和消费者已经被重新教育了。新势力正在不遗余力的为消费者营造用车场景和需求。中国品牌全面跟进,不断洗脑式营销,形成了新的认知体系。

就在合资品牌还在开会商讨要不要跟的时候,别人已经完成了第一轮OTA升级了。合资品牌最终依旧还是把传统的技术、安全、机械素质等作为卖点。想想这种场景,当你带着媳妇在商场逛逛街、或者在星巴克刷刷小红书,就在手机上完成了下单。谁还有时间和精力跑到4S店听你慢慢讲技术。

第三,新能源的降价摸不着头脑、更没有底线。相比燃油车时代,每一家都像挤牙膏一样几千几千的慢慢降,现在电车来不来就是6、7万的砍,且一家比一家狠,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上一波韭菜。此外,目前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本就不多,且主要集中在20万元以上。即便狠降5万,来到15万甚至更低,你会发现永远有中国品牌新能源在这个段位等你。例如大众ID.4 系列在降价之前,面对的是20万级以上的特斯拉Model Y。降价之后,则依旧要面对17万级别的比亚迪宋PLUS EV冠军版,谁是善茬?各位,是你,会怎么选?

以上三个问题其实折射出来,终究留不开合资品牌的体系问题。从新能源产品设计开发、到配置车型布局,再到最终定价,合资品牌依旧在沿用几十上百年的老一套。变的只是动力形式,不变的是思维逻辑。

在油车时代,外国合资品牌建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设计体系、配套体系、制造体系、包括定价体系。什么样的车给什么样的配置?定什么样的价格?按部就班、根深蒂固。而如今,不仅标配直接拉满,还给你一个比预售更心动的价格。选装的也不过是锦上添花的空气悬挂和高阶智驾。而合资还在低配、中配、高配层层递进,用户都懒得看了。

之前沃尔沃说“新势力会的,我们三年就可以学会;我们会的,新势力三十年都学不会”。是,你有可能学得会,但不知道你想不想学,什么时候学。再说,你会的,人家不见得想要学,因为他走了另一条路。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说不定人家先到罗马了呢。

最后说说

从新能源大盘和各车企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整体呈现增长趋势。降价无疑是催化剂,只不过催化出了更明显的两极分化。回望上半年,你会想起,中国品牌无论是在纯电、插混还是增程式,都在疯狂内卷,比我们想象更快的速度推陈出新。从结果看,他们的确抢到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合资品牌,上半年能特别让人记得住的新能源车型,估计没人一口气说得出3个。没有新的东西,在老车上降价,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能更快、更多的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价格,市场也并非不接受合资品牌新能源。比如别克E5,价格比自家燃油SUV还便宜,配置挺高,订单比自家的锐歌好多了。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不变就会加速淘汰。要想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合资品牌需要由内至外的变革,而不是简单的降价。毕竟,降价的最后都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就看谁能战斗到最后!

2023-07-21

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