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悲哀还是资本的狂欢?理想:我一周能卖7000台车!

理想的攻速超出了我的预期,阈值被定向研发的思路精准打破,这让我开始怀疑人生:是不是有钱人的钱,都是大风刮来的。

两天前,理想公布了第三周销量,7天销量7000多台,成为绝对意义上的第一梯队企业,要知道理想的产品规划没有廉价车,最入门的L7(配置|询价)定价也需要30多万。

我形容理想,就是定向造车的成功范本。

你不需要知道技术如何,你只需要知道你想要什么,我就可以给你什么,所以我们在理想上总能看到沙发、冰箱、大彩电,形如路虎的设计理念以及宽敞的内部空间,定价40万级就是精准抢夺BBA的市场份额。

李想说了很多话,虽然很吹牛,但也基本上是事实。

比如说,理想的很多车主都是BBA转化而来的,再比如说500万以内最好,这些虽然很夸张但也都有一些道理,因为它背后的工程师遵守的就是“BBA给不了你的,我都给你”策略。

所以同样的定价, 理想续航更长一些、设计更好看一些、空间更大一些、舒适度更高一些,同时配置更丰富一些,再加上一个新能源号牌的完美赋能。

如果退一步来看,你还能发现每一项参数都比BBA好一点的理想,落地价还要比BBA低15%甚至更多,新能源号牌的路权优势直接让用户进行了阵营转化。

用户只看结果,预算更少产品比BBA更好,选理想没错。

所以按照理想当下的产品推进速度,今年完成20万量级销量并不是特别困难,一个高端品牌进入到20万量级销量,就意味着进入到了主流视线,这也意味着理想将会是新势力企业中最先上岸的企业。

还是那个理念:定向研发。

理想的研发费用投入并不多,2022年数据显示,理想452亿营收下的研发投入只有67亿,2021年的研发投入为33亿,2020年的研发投入为11亿。连续三年的研发投入虽然不断增加,但总体研发投入并不多,这也意味着理想的多款车型其实技术推动力并没有想象中的强势。

精准的研发是理想成功的核心关键,目前理想只有一套增程架构技术路线,甚至产品都相当单一,L7、L8(配置|询价)、L9(配置|询价)三款车型只有尺寸上的差距,设计、配置、动力架构基本上相同,这也意味着其实理想是把所有的研发投入主攻在一台车上。

与其说理想具备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如说理想在产品规划上要比蔚来和小鹏更好,互联网企业出身的李想更懂得市场需要怎样的产品。

中国市场中30万-50万的用户群体数量其实非常多,理想只需要抓住这一市场15%的用户群体,就能够完成20万的年销量,所以李想曾经表示其用户都是BBA转化而来。

但理想也有一个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2022年之后的乘用车市场对增程、插混车型有一个明显的转化,新能源号牌还能够坚持多久,直接决定理想未来的发展速度和空间。

所以理想也开拓了“电能战略”,推出了800V高压快充平台以及4C快充技术,严格意义上来说增程技术的“小电池包”绝对不需要这么强势的充电技术,外界推测的理想EV产品极有可能会落地。

主要是为了弱化即将到来的“去增城号牌政策”带来的潜在风险,而一旦进入到电动化领域,理想也会遇到新的难题:你没有了增程带来的不充电无焦虑天生技术架构优势,EV产品的焦虑和不稳定性会是理想最大的挑战。

因为从技术储备、战略标定上来看,蔚来要比理想更加出色,但只是路径不同,理想的增程要比蔚来的纯电更有吸引力,所以才让李想跑赢了李斌。

一旦失去了号牌推动转而进入电动化领域,理想的技术储备、定向造车模式还能保证强大的销量吗?

最直接的问题是,失去了吸引用户最核心的指标,在特斯拉、比亚迪这种企业面前,理想还能坚持多久?当然,今天的一周7000销量,的确也让李想成为炙手可热的强势人物。

2023-04-29

202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