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辆、26倍成长速度,比亚迪做对了什么?

从第1辆到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比亚迪奋斗了13年;从“100万到200万”汽车下线,比亚迪仅用了1年;从“200万到300万” 汽车下线,比亚迪只用了半年。而且截至目前,比亚迪的产销量还在大幅度增长。

从增速数据来看,比亚迪完成第二个100万辆下线,比实现第一个100万下线,快了13倍(1年);完成第三个100万辆的速度,是第一个100万辆的26倍。

从艰难挑战,到销量飞涨,再到订单纷沓而至。入局新能源27年的比亚迪,到底做对了什么?

Part1:战略领导力

面对冰冷的数据快报,我们更需要深入探寻的是,比亚迪爆发崛起背后的“战略思维和增长逻辑”是什么?正如巴菲特搭档芒格先生所言,人们只有发现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

时间回到27年前,那时候的中国汽车工业中才刚刚起步,中国西部部分地区,甚至还没有实现通电。而最普通的燃油车,也是大多数老百姓的奋斗目标,新能源汽车更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未知领域。

从行业来看,那时候的燃油车正处于鼎盛时期,没有人相信新能源会成为主流。直至过了8年后,大洋彼岸的第一家电动车企——特斯拉,才刚刚成立。

放眼整个汽车行业,大家的着力点都放在了燃油车的排放缩减、燃烧效率方面。很难想象的是,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刚进入汽车产业时,就确定了以新能源汽车目标的发展方向。

这其中涉及到一个概念:战略的终极要意不是“以过去推导未来”,战略要的是“以未来推导现在”。

这意味着,至少在27年前,王传福就已经对化石能源不可再生、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而答案现在非常清楚,电池行业转型入局造车的王传福,选了那条最难的路。

但实现这些伟大的目标并不容易,未来的激情与现实的焦灼并存、清晰的预见与交织的噪音混杂。比亚迪在生存(燃油车)与发展中(新能源车)的拼命均衡,艰难的越过了第一个100万辆,耗时13年。

在比亚迪实现新能源化的道路上,也不少自主品牌加入并积极尝试,但冰冷的市场反馈以及渺茫的希望,都大大的削弱了他们的意志。有些车企把混动变为了一个备用方案,有些车企干脆暂停了混动车型、新能源车型的研发。

这意味着,判断未来的方向也许并不难,而只有那些真正的战略领导者,才能不能流露出犹豫迷茫和战略摇摆,以高远的“战略思维”和清晰的“战略逻辑”去对抗对未知之地的恐惧和变革转型的阵痛。

也许是信仰的力量,比亚迪一直没有放弃。成立13年(2008年12月),比亚迪终于造出了第一台混动车型——F3DM,这是中国第一台混动车型。奠定了第一代混动平台——e平台,布局了电池、三电系统、半导体等多个高端产业链条的研发工作,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成立15年(2010年12月),比亚迪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款纯电轿车—E6,这也是中国第一款纯电车型。

成立22年(2017年),电动化技术鱼塘已经发展壮大。此时,比亚迪有能力进一步聚焦品牌发展战略,发起了“为地球降温1℃”的倡议,共建科技·绿色·明天。

这个战略进一步彰显了比亚迪新能源化的决心,使得千万个比亚迪人团结一致,创造了今天的成就。

Part2:强大的人才储备

如果说王传福富有远见的战略领导力,是引导比亚迪穿透迷雾的灯塔。那么重视人才的企业文化,就是比亚迪实现战略的长矛。

比亚迪公司相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介绍,作为民营企业,比亚迪目前吸纳了50万人就业,其中研发人员达到了8万名左右,今年月均新增就业2.3万人。

照此趋势,2022年底,比亚迪总员工将超65万人,2023年底总员工将超90万人。

回顾25年发展历程,比亚迪的每一步跨越,无一不是依靠人才实现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从而在各业务所处行业占据优势地位。

以比亚迪的IGBT研发过程为例。2005年,当大部分车企还未意识到电动化将成为汽车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比亚迪就已经开始布局IGBT芯片的研发。

IGBT,中文全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其芯片与动力电池电芯并称为电动车的“双芯”,是影响电动车性能的关键技术,其成本占整车成本的5%左右。因设计门槛高、制造技术难、投资大,被业内称为电动车核心技术的“珠穆拉玛峰”。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IGBT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中高端IGBT市场90%的份额被国际巨头垄断,导致“一芯难求”,成为制约我国电动车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负责这项艰巨任务的是现任比亚迪副总裁、比亚迪半导体的法定代表人、董事、总经理,陈刚。1998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加入比亚迪,20年后,带领比亚迪微电子团队在中国率先发布了车用IGBT芯片,让电动车告别了“卡脖子”时代,为我国微电子快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应届毕业生到专业领域的技术“大拿”,在陈刚的身上,完美的体现了比亚迪“人才与企业共成长”的理念和范式。

在比亚迪内,像陈刚这样的效力十几年的老比亚迪人才不在少说,从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合影也能看出,比亚迪的高管均是从内部一点一点培养上来的老比亚迪人。

培养晋升渠道通畅,重视科研人才,使得比亚迪人才流失率极低。为此,在一次公开发布会上,王传福骄傲的说:“实际上,比亚迪今天大部分事业部总经理、经理,都来自历年招收的应届毕业生。”

而这些人才也为比亚迪积累了 2.6 万项全球授权专利,形成了庞大的“技术鱼池”:掌握了电池、IGBT、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技术,也是全球唯一掌握“三电”核心技术的车企,拥有纯电动、混动两套产品“班底”,比对手多一条腿走路。

part3:总结

富有远见的战略领导力、强大的人才储备,为比亚迪奠定了发展壮大的根基。

除此之外,比亚迪还具备核心供应链自研自产、智能化系统研发、高端芯片设计、电池产业上下游打通整合等其它优势。

拿核心供应链自研自产举例,比亚迪一开始就坚持关键零部件自研自产,杜绝卡脖子隐患。为此,有不少人质疑比亚迪大包大揽,会导致了前期付出成本过高,企业收益低,难持续发展。

直到疫情打乱了全球供应链格局,行业才意识到,自研自产多么富有远见。

不少车企还在为,缺芯少件没电池关闭生产线。而比亚迪凭借着三电、半导体、智能化等核心产业链研产一体优势,半年内产能增长近百万辆。

最后从品牌来看,比亚迪将形成比亚迪品牌(王朝、海洋)、腾势品牌、仰望品牌、专业个性化全新品牌矩阵,覆盖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满足用户多方位、全场景用车需求。

最后按照现在的产销量增速,以现在20万+的月销量来计算, 300万辆只是比亚迪前进路程中的一个插曲,500万辆、1000万辆也预计不久后达成。

回顾27年前,比亚迪以新能源为重点杀入汽车产业让人不解,坚持8年研发第一款新能源车,比亚迪在新能源这条赛道近乎执着地坚守27年,终于在今年迎来的大爆发。

这好似一场布局已久,运筹帷幄的棋局,阶段性的胜利固然让人惊喜,但富有远见战略眼光,更值得永久赞叹。

2022-12-13

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