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除了能打造高端的车,更需要有高端的“软实力”

JUELUO·车事儿

你可以某些时候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你无法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

“新能源整车将会出现一次灾难性的产能过剩。” 近日,潍柴集团董事长兼CEO谭旭光所说的这句话或许可以从侧面验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状”。要知道,“产能过剩”是在芯片短缺、零配件价格上涨的情况下。

当然,每个人都有可能拿到更大一块饼,只不过前提是这张饼不断变大!

无独有偶,3月26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2022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成为了新的亮点,但新能源汽车盲目投资、无序发展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逐渐变大,但这里的“大”,并不仅仅包括“先入为主”的汽车品牌,更那些造车新势力。从另一个角度讲,快者通吃的市场逻辑显然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汽车市场了。或者说,汽车市场根本不存在弯道超车。

是谁在“快者通吃”呢?很显然,离不开“蔚小理”,更离不开“造车新势力”。近在眼前的是,2022年1-3月,小鹏汽车共计交付34561辆;理想ONE(配置|询价)共计交付31716辆;哪吒汽车累计交付30152辆;蔚来品牌交付25768辆;零跑汽车交付21579辆,而威马汽车等其他造车新势力的交付辆还远在天边。其中,蔚来汽车3月单月交付量只有9985辆,在“小理蔚”中垫底。

大量的交付侧面反映一家车企的产能,而不断增长的产能是不是对应了谭旭光所说的“产能过剩”?

短短几年时间,造车新势力以“改头换面”的方式,以从重新定义“汽车”的方式流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里。更重要的是,这些造车新势力们依赖“拿来主义”或以“代工”的方式很快跑进了赛道,看上去已然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主力。但是,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车企(长跑者)的节奏和呼吸,其中长安、长城、吉利等传统车企在奋力追赶,而导致唯一能与它们竞争的选手似乎只有“比亚迪”。

不可否认的是,包括比亚迪在内,当初的传统车企面对这种“创造性破坏”尽管也有机会(比亚迪已经领先),但它们首先感到的是挑战、是威胁。而巨大的转换成本,包括丰田、本田、大众等合资品牌在内,使它们本能地踌躇和犹豫。

但同样,当造车新势力品牌能够把整车至少30%的核心技术(三电、底盘、智能)真正掌握到自己手里的时候,才会让那些传统车企感受到自己的“包袱”在哪里!而现在,在没有掌握更多核心技术的前提下,造车新势力的包袱在大多数时间内只有自己去扛,自己去买单。这也说明了它们为什么交付那么多利润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利润的道理。

毋庸置疑,利润,包括可持续的成长力,都依赖于一家车企的“体系实力”。讲到体系实力,当然离不开那些传统车企,以及由他们所带来的 “知根知底”。对比那些不再用“汽车”来定义“电动汽车”的造车新势力,笔者认为,目前仍然有多数消费者对传统车企抱有期待,更相信它们对市场、对产品、对用户的理解力。

因此,目前的汽车市场还无法离开“传统”,无法离开由传统车企所带来的一切可靠与便利。对于那些“搭便车”的造车新势力们而言,市场不需要他们今天急速扩张的生产能力,而是持续积累的技术突破,是越来越强的产品竞争力,是在价格即便上涨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与燃油车相抗衡的能力。

或许在10年后,能够留在市场上的车企并不一定是今天产能规模最大的,而是技术水平最高、技术创新能力最强、产品质量最高的“传统的新势力”。

威马汽车创始人呢沈晖曾说过,在尊重生命的根本原则之上,我们需要那些激进的加速先锋者,去创新、去实践、去变革······请大家留意,沈晖说的是“需要”!相对传统车企,很显然,在当前“新四化”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近况下,造车新势力所需要的东西不仅仅是金钱,不仅仅是财力和物力,而是需要有人潜心投入的“精力”。

于是在此情况下,“小理蔚”等造车新势力在无法掌控大局的情势下,只能另辟蹊径,以完全不同于“汽车”的方式去打造电动汽车。包括新四化在内,它们所推出的电动汽车看上去像一部更强大的“智能终端”,但是,它仍然无法颠覆一辆汽车的真正含义——代步工具。

恒驰汽车曾表示要用3-5年时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公司。试问,特斯拉和比亚迪有没有在你的眼里?它们的口碑、信誉、体系等等,是用了多久的时间才能在行业中得到树立?

潜下心来,把技术搞上去,把创新做扎实,把口碑提上去,再交付量提升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软实力”。只有软硬兼顾,才是当前造车新势力的核心诉求,才是它们能够成为新赛道“长跑者”的根本依据。

今天说到这里,想法粗浅,如果大家有“异见”,请留在下方的评论里!

编辑 | symyan

中国北方汽车新媒体集群常任秘书长单位

辽宁省汽车流通协会 副会长单位

2022-04-06

202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