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多就能造出车?没实力没技术的拼凑新势力,还能活多久?

文/岸青

我常常会想,如今的新势力造车,会不会太简单了。

当汽车进入新四化时代,人们对于代步工具提出了更多更远的要求,外观要时尚,中控屏幕要够大,车机系统要智能,最好还能支持L2级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再多装几颗雷达。

而同样的,足够长的中控大屏、贯穿式灯带、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以及一块长续航的动力电池似乎已经在迎合消费者喜好中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卖点。但实际上,这些技术得以在汽车身上展现出来的最根本决定性在于供应商是否愿意提供/售卖。

宁德时代解决了电池问题,华为、高德、高通、阿里等软件巨头提供车机系统服务,传统车企提供场地和平台生产,一台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最基本三要素全部解决。

新能源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造车的“简单性”,使得新能源汽车产业涌出了大批新面孔,众多跨界造车身影的出现似乎给了人一种钱够多就能造出车的既视感。

其实这句话本身也没错,当资本投入够大时,单单靠购买来解决技术、人力、设备、软件等问题,确实可以靠“钞能力”造出一台车,但这样拼凑出来的车真的算是新势力吗?

新势力应该新在的是技术,而不是品牌和logo。

能造车和造好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具备技术竞争力的车企,注定只论他人的背景板以及时代进程上的炮灰。

这个道理其实也很简单,智者以史为镜,在燃油车时代,我国自主品牌处于起步阶段时,没有自我的核心技术,往往只能选择采用三菱的发动机来作为自我宣传,但放眼现在,还在沿用三菱发动机的自主品牌只会被人嗤之一笑。

而长安、长城、吉利等自主品牌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也在于,它们最终掌握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不用再沿用对方淘汰下的“二流货”,自主品牌加速自研速度后,我们的发动机技术表现也越来越出色,国人对于这些产品的支持度也逐渐提升。

事实证明,笑到最后并从中获利的,只会是拥有技术的那批人。

而如今新能源市场也开始初步显露自研技术的红利,蔚来掌握了三电技术,比亚迪的混动系统一马当先,就连特斯拉都有着自己的解决方案以及电控技术,时代的远见者已经开启了自研的蜕变,而跟随者还在试图拼凑造车挤进新能源市场。

从2015年造车新势力兴起到如今已经度过了八个岁月,曾经的300家车企有多“兴高采烈”,如今纷纷宣布破产清算时就有多惨烈,或许蔚小理的风光太过耀眼,使得大家对造车路上的拦路石视而不见。

但实际上,在造车这条路上,我们已经见到了太多的失败者,奇点、游侠、乐视、国金、前途、正道、国能、汉能、绿驰、九龙、瑞易、红星、裕路、御捷、凌云、时空等等,数不胜数,有的或许曾经浮出云面,有的却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再回到开头那个“砸钱够多就能造车”的话题上来,当那些“煤老板”手握重金想投入新能源市场时,也请好好的想一想,投入巨大资金成本造出来的车,真的能实现盈利吗?

在这种蜂窝涌入的趋势下,真正能挣到钱的,不如说是技术方,比如宁德时代、比如华为、高通,电池和智能系统共同为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时代的两大杀器,消费者最关心的是电池安全,如同关心发动机一样,而消费者最喜欢的也是智能科技配置,如同重视动力性能一样,二者可以说缺一不可。

对于那些刚刚入局、或者准备入局的新势力,我想说:什么时候不烧钱了,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什么时候有了自研技术,什么时候才是存活机遇的初步展现。

2022-02-25

202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