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铁龙汽车公司的创始人对未来汽车行业有何预期?,

汽车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科技巨头入局,激活造车新动能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信证券,唐旭霞

核心观点

运载工具兼生活空间属性,汽车行业变革潜力巨大

在多数基础科学之上的应用科学,落实到产品端,多是围绕提高人类社 会运行效率所展开,其中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传导等多方面的效率 提升,自 20 世纪末起基于解决该类效率提升而诞生的众多海内外企业, 短短数十年间纷纷进入全球市值排名的前列(亚马逊、苹果、阿里巴巴、 腾讯等)。汽车作为运载工具(人流、物流)和生活空间(信息流),拥 有逾 10 亿全球存量用户,是具备巨大开发潜力的处女地。

科技企业从三大核心环节切入,商业化路径逐步打开

百年汽车变革,自特斯拉始,百度、苹果、华为、小米等互联网科技企 业纷纷入局,集中于基建-整车-出行端布局,基建端借助云平台降本增效、 网联化智能互联;整车端底盘之上通过智能座舱激活 “第三生活空间”, 底盘之下以感知-决策-执行为核心实现智能化、基于三电实现电动化,与 整车厂强强联合入场“造车”;出行端谷歌 Waymo、百度 Apollo 开启无 人驾驶共享出行,特斯拉 Robotaxi、宇通 Robobus 蓄势待发。

国内:BATH、小米加速对汽车行业的渗透

百度从“三驾马车”+造车业务两手抓汽车业务,涵盖基建-整车-出行全 过程,业务布局全面。腾讯通过出行全场景方案“数字底座”,解决方案 涵盖出行服务、腾讯车联、腾讯汽车云、腾讯自动驾驶、智慧交通。阿 里以“斑马网络”为核心赋能车企数字化,智慧物流为核心拓宽智能化; 与上汽强强联合,打造高端“智已汽车”。华为做汽车的增量部件,智能 驾驶、智能电动、智能网联产品进展突破,陆续配套量产。小米官宣进 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小米造车”尘埃落定。

海外:以谷歌、苹果为代表的海外科技巨头入场

谷歌重磅 Waymo 自动驾驶业务全线自研自动驾驶技术(L4 级),正通过 Waymo Driver 积极寻求与产业相关方的合作,Waymo One 有望打开广 阔盈利空间。苹果汽车业务人才储备完整,或偏向智能汽车软件和电池, “苹果造车”并非空穴来风,仍需静待花开;苹果汽车领域专利技术亮 点频出,可概括为自动驾驶、车内交互、车身设计。

一、前言:智能汽车产业链三大核心环节,商业化路径逐步打开

1.1 智能汽车产业链核心环节:“基建-整车-出行”

国信汽车拆解未来智能汽车产业链核心环节为“基建(网联、云)-整车(座舱、 电动、智能驾驶)-出行(ROBOBUS/ROBOTAXI)”三大块,其中:

基建端由核心通信企业入局改造基站构建 5G-V2X 网络、建设 IDC 打造云服务;

整车端大致可以分为底盘之上及底盘之下两部分,底盘之上是智能座舱打造的个人 定制空间,是人机交互的实现场景,细分产业链为“座舱芯片(CDC 计算平台)- 操作系统(Carplay/鸿蒙 OS 等)-软件应用(各类 app)-显示硬件(屏幕)”,大 部分科技企业从产业链的操作系统端率先切入,除屏幕以外,车载语音、玻璃、车 灯(氛围灯、外饰灯)等均有望成为未来座舱端的核心交互产品。底盘之下主要为 智能电动和智能驾驶两大板块,智能电动集成三电系统,以 VDC 计算平台辅助能 量回收,作为整车运动的核心能源支撑;智能驾驶主要是基于“传感器-MDC 计算 平台-自动驾驶算法”作用到执行层面(刹车、转向等)实现横向和纵向的运动控 制和路径规划。总结而言,未来智能汽车整车端核心三要素即能源、运动、交互。 此外,科技公司开始入场“造车”,小米官宣造车,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百度合作吉利、阿里联手上汽,构建“互联网+整车厂”造车新形态。

出行端作为无人驾驶终极阶段的核心应用之一,也是大部分科技企业参与的热点领 域,阿里通过投资滴滴出行、哈啰出行等共享出行平台积极开拓共享出行业务。无 人驾驶出行业务方面,Robotaxi 以谷歌 Waymo、百度 Apollo GO、特斯拉等为代 表,率先抢占无人驾驶出租车市场,Robobus 以文远知行、轻舟智航、宇通客车 等为代表,有望打开科技巨头引领下的共享出行新业态。

当前阶段,入局智能汽车行业的企业可分为以比亚迪、长城、吉利等为代表积极 转型的传统车企,以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威马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以 及以谷歌、苹果、百度、华为、小米等为代表的科技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对汽 车业务的布局可以从基建、整车、出行三维度概括,基建端借助云平台降本增效、网联化智能互联;整车端底盘之上通过智能座舱激活 “第三生活空间”,底盘之下 以感知-决策-执行为核心实现智能化、基于三电实现电动化,此外还与整车厂强强 联合入场“造车”,小米造车已经官宣;出行端谷歌 Waymo、百度 Apollo GO 拉 开无人驾驶共享出行帷幕,特斯拉 Robotaxi、宇通 Robobus 蓄势待发。我们认 为,科技互联网公司具备先天的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基因,站在当下节点研究 科技互联网造车至关重要。

1.2 科技公司汽车业务布局的共性与个性

基建端:

1)云平台,华为、阿里、腾讯、百度各有所长。阿里云自主研发了超大规模通用 计算操作系统“飞天”,经过十余年发展,阿里云在中国云市场处于龙头地位(占据 约 40%市场份额),阿里云平台从研发-生产-营销-后市场服务全流程赋能汽车数字 化转型;腾讯云是腾讯基于 QQ、微信、游戏等海量业务的技术锤炼,整合基础架 构、精细化运营,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集云计算、云数据、云运营于一体的云端服 务,当前占据 13%左右市场份额,通过云服务向行业开放中台能力,形成解决方 案,助力车企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百度智能云集成了百度强大的底层系统技术和 基础架构,具备完整的云平台产品服务体系,当前占据 5%左右的市场份额,为车 企提供自动驾驶云、汽车 AI、营销大脑、安全大脑等一系列完整的汽车云解决方 案;华为云基于多年 To B 业务经验,可提供一系列“云、边、端、联接”的整体 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数字底座”,做智能世界的“黑 土地”。

2)网联化,BATH 突出自身差异化优势。BATH 从自身战略定位出发方案各异, 百度依托 ACE 智能交通引擎战略赋能、腾讯和阿里重用户生态建设、华为偏车载 通信网关。百度借助重磅 ACE 智能交通引擎赋能智能网联场景落地,在广州黄埔 得到应用,不仅通过度小镜、百度地图等车内服务触点为用户网联化服务,还可通过场景化的车端、路端和云端算法联动实现车+路+云的自动化网联监管;腾讯推 出全新一代生态车联网产品 TAI3.0,成为生态车联网战略的核心承载之一,包含两 个车载 APP——腾讯随行和腾讯爱趣听,以及一个生态开放平台——腾讯小场景; 阿里旗下斑马网络基于自研 AliOS 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开放平台——斑马智行,为支 撑“生态赋能”合作模式,日前已推出开发者平台和能力开放平台;华为提供车内 外网络连接,是华为在消费电子行业的传统优势所在,主推 5G+C-V2X 车载通信 模组、T-Box、车载网关几类产品。

整车端:

1)智能座舱,集中于操作系统和车载助手,大同小异。车机手机互联主要全球玩 家是苹果、谷歌及国内玩家 BAT,以提供车载系统的形式出现。车机手机互联全球 玩家主要包括苹果、谷歌和第三方 IT 企业(Mirrorlink),其中苹果和谷歌本身作为 app 开发商,只允许自身开发 app 及没有利益冲突的第三方 app 在车机上使用, 例如谷歌在车机上只允许使用谷歌地图,而第三方IT企业则将各方开发app集成, 将选择权交给用户。从覆盖车企来看,谷歌(Android)和苹果(Carplay)都覆盖 了主要的国际厂商,国内市场主要由 BAT 三大巨头占据,其中百度(小度助手)、 腾讯(车载 APP)配套车型较多,阿里(AliOS)主要与上汽集团合作。

2)智能驾驶,科技公司大都依据激光雷达+其他传感器方案展开业务布局,百度 优先选择纯视觉方案实现商业落地。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产业链依次包括 上游——传感器零部件和芯片算法,中游——传感器集成控制和执行系统,下游— —一级供应商和整车制造商,后市场包括电商平台、4S 店和旗舰店等。我们认为, 科技公司在智能驾驶方面的布局围绕 ADAS 产业链上游和中游展开,华为、阿里 以算法、高算力芯片、激光雷达和高精度地图为基础,谷歌 Waymo 选择激光雷达 +多传感器方案、实现 Waymo 共享出行业务,腾讯基于三大基础平台和自动驾驶 核心技术套件推进自动驾驶。百度另辟蹊径,优先选用纯视觉方案推进 ANP 领航 辅助驾驶商业化,在激烈的自动驾驶技术竞争中保持成本和数据优势,对激光雷达 的选择敏捷自由。

3)智能电动,华为针对新能源汽车上述三大块增量部件进行布局。华为 mPower 智能电动主要包括 BMS 电池管理系统、MCU 电机控制系统、车载充电系统及车 下充电模块。

4)“造车”业务,苹果、百度、阿里、小米开始入场。“苹果造车”成今年热门词, 苹果寻求合适的汽车制造合作伙伴,为 iCar 问世铺垫;百度基于吉利 SEA 浩瀚智 能进化体验架构,共同打造下一代智能汽车;阿里与上汽强强联合,打造高端“智 已汽车”。总体来看,科技公司与传统车企联合造车,整车厂具有完善的制作工艺 体系,科技公司具备先天的高科技生态、AI 等资源,发挥各自特长,有望率先占 领高端智能汽车的高地。小米以资金、团队、小米生态为支撑,官宣进军智能电动 汽车行业。

出行端: 可以分为传统共享出行平台、无人驾驶共享出行两种模式。阿里通过投资滴滴出行、 哈啰出行等平台在传统共享出行平台占据一席之地,谷歌 Waymo、百度 Apollo GO 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种感知能力融合的传感器方案,成为无人 驾驶共享出行新业态的代表。

1.3 科技公司汽车业务商业化路径

不同科技公司基因不同,发展路径不同,所选择的商业化路径各有千秋,商业化 落地节奏有差异。总体来看,谷歌 Waymo 全线自研自动驾驶技术,当前阶段从 甲方到乙方,寻求与车企合作;国内科技公司定位乙方,提供高精地图、算法、 云平台等软件服务,吸引硬件供应商的合作,为整车厂提供服务。

1)谷歌汽车业务整车端为 Waymo 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出售服务、Andriod 车载系 统及“Driving Mode”智能语音助手,出行端主要在于旗下的 Waymo 采用全线 自研单车智能技术推进 L4 级别自动驾驶、瞄准由自动驾驶衍生的共享出行市场。 谷歌 Waymo 出行端为重要看点,Waymo One 自动驾驶出租、Waymo Via 自动驾 驶货运及“最后一公里”服务已多点开花,Waymo One 自动驾驶出租服务抢先一 步占领美国市场、市场潜力巨大。合作模式上,Waymo 从买车自己安装自动驾驶 系统、到作为软硬件提供商,已从早期的甲方转变为开放、积极寻求与车企合作的 乙方。

2)苹果业务集中于整车端车载系统,入局“造车”动静不断。整车端已经落地的 为 Carplay 车载系统。此外,截至目前,苹果已经被曝与现代起亚以及日产汽车进 行合作洽谈,但是两家公司对此先后予以否认,“苹果造车”已成今年热门词,iCar 问世前,苹果正积极寻求合适的汽车制造合作伙伴。

3)百度创建 Apollo 开放平台,基于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车联三大平台提 供多种解决方案。基建及整车端,从“三驾马车”+造车业务两手抓汽车业务。“三 驾马车”,即汽车智能化(“智驾、智舱、智图、智云”)、智能交通(ACE 智能交 通引擎)、自动驾驶(AVP、ANP);造车业务,1 月与吉利组件智能汽车公司,百 度发挥自身软件优势,以人工智能、Apollo 自动驾驶、小度车载、百度地图等核心 技术全面赋能,以整车制造商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出行端,Robotaxi 业务线已经开始在全国多地进行规模化运营。

4)腾讯搭建出行全场景方案“数字底座”,聚焦智慧出行。腾讯智慧出行涵盖基 建端的腾讯车联(TAI 3.0)、腾讯汽车云,以及整车端的腾讯自动驾驶(三大基础 平台和自动驾驶核心技术套件)、智慧交通(基于“云端大脑”和“数字底座”)五 大解决方案。此外,腾讯在整车端的数字化业务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基于腾讯在 AI、云计算、5G、大数据四大领域的基础建设,深度结合内容、服务、社交三大 超级生态,依托腾讯安全保障和腾讯位置服务两大能力平台,用一个超级 ID 贯穿 用户服务的全流程。

5)阿里基建端通过“斑马网络”赋能车企数字化,整车端通过智慧物流拓宽智能 化、通过合作上汽打造“智已汽车”。基建端,斑马网络通过自研已构筑起技术壁 垒,为车企提供从操作系统底层到中间件再到上层应用的一套完整解决方案,车端 赋能车企数字化转型。整车端,阿里从物流切入自动驾驶领域,是阿里经济体属性 下的必然选择,推出小蛮驴率先入局末端无人配送,未来,阿里或将在率先研发满 足末端配送车型的基础上探索性研发公开道路物流,实现在干线物流、城市物流更 大范围的商业化场景应用;造车业务方面,阿里与上汽合作,阿里以用户的大数据、 达摩院的最新技术、阿里云等生态圈的协同优势,助力智已抢占全球智能汽车的先 发高地。

6)华为定位于做汽车的增量部件,汽车产品陆续落地。当前华为汽车业务的规划 产品主要包括:

基建端:1)智能网联,T-Box、车载无线通信模组、 RSU、 OBU、 5G V2X 芯片; 2)智能车云,车联网平台、中央网关、云产品及服务。

整车端: 1)智能驾驶, 自动驾驶计算平台( MDC)、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 AI 芯片、 CPU 芯片、无人驾驶算法等;2)智能电动,VDC(底盘域/动力域控制器)、 MPOWER 业务单元 BMS/MCU/CDU/OBC/直流快充模块等;3)智能座舱, CDC/HiCar/鸿蒙 OS 等。目前在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座舱方面 已经有汽车产品开始逐步“上车”。

7)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小米造车”尘埃落定。3 月 30 日,小米集 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拟成立一家公司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 首期投资为 100 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 10 年投资额 100 亿美元。雷军先生将兼任 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小米造车的背后,有其资金、研发团队、小米生 态的强大支撑。

二、汽车行业变革时代,科技巨头入局

2.1 无人驾驶大势所趋,催生产业链新机遇

政策引导叠加供求催化,无人驾驶是大势所趋 政策导向来看,智能汽车已成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根据 2020 年 2 月 11 部 委联合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智能汽车已成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 方向。

汽车智能网联化正加速推进,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一方 面,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架构和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修订,智能网联汽车涉及整车 零部件、信息通信、智能交通、地图定位等多领域技术,将技术架构划分为“三横 两纵”技术架构,“三横”指车辆关键技术、信息交互关键技术与基础支撑关键技 术,“两纵”指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车载平台与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明确三 个阶段的顶层设计和市场化应用目标——随着 PA、CA 级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持 续增加,2025 年达 50%,2030 年超过 70%。C-V2X 终端的新车装配率 2025 年 达 50%,2030 年基本普及,网联协同感知、协同决策与控制功能不断应用,车辆 与其他交通参与者互联互通。高度自动驾驶车辆 2025 年首先在特定场景和限定区 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并不断扩大运行范围。

供求关系来看,目前国内居民的出行需求和供给方存在着缺口,无人驾驶和共 享出行是大势所趋。

1)需求方面,随着国内城市化和现代商业化的发展,一方 面提高了城市人口,一方面城市半径不断提升(主要城市半径>25km),居民的 生活工作出行距离增加,出行需求快速增加。出行需求的增加必将要求总量和 使用效率的提升。

2)公共交通工具方面,公交和地铁等领域存在短板,2017 年中国地铁运行线路总长度为 3881.77 公里,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重铁+轻铁, 5799 公里)。同时近年每万人拥有的公共出租汽车数量呈下降趋势。私人交通 工具方面,2019 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 3.48 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 2.6 亿 辆,千人保有量达 186 辆,受限于道路和停车场等土地要素的短缺,城市保有 量增长存在瓶颈

3)国内居民的出行需求和供给方存在着缺口,这种缺口部分 程度削弱了居民的出行品质,造成拥堵的路上交通和地铁。如何提高现有资源 的使用效率是解决出行矛盾的关键。智能驾驶和共享出行就是谋求提升资源使 用率的供给端革命(我们在 18 年 12 月发布了共享出行行业专题-《共享汽车, 非成熟条件下的模式探讨》),19 年 7 月发布了智能驾驶行业专题《ADAS+车 联网,无人驾驶之路》)。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就是无人驾驶,在无人驾驶的模 式下,一方面劳动力成本节约,另一方面车联万物的模式下交通阻塞程度将大 幅度降低,城市道路汽车运载量有望增加,出行效率有望大幅提升。而终极的 无人驾驶状态下,共享出行将成为大势所趋。

无人驾驶催生产业链新机遇,科技互联网巨头入局

无人驾驶时代重塑汽车产业链,催生新兴细分行业。随着汽车和信息通信技术 的深度融合,智能联网电动汽车成为人类社会新的革命性发展引擎,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两个行业本身。原来由传统整车巨头搭建的行业壁垒被慢慢攻克,新 兴电动车企(特斯拉)入局,传统巨头(丰田、ABB)转型,首先带动了传统 汽车制造产业(整车和零部件)的产品更迭,然后催生出一系列应用层面的新 兴行业(车载操作系统、车载通信设备等等)。

智能汽车时代 5 大玩家扩展业务范围,互联网巨头占据一席之地。针对自动驾 驶和出行服务,5 大玩家基于自身能力和战略定位,采取了不同的行动方向。1) 移动服务提供商分为自动驾驶系统/服务商(如谷歌 Waymo)与现移动服务提 供商(如滴滴),自动驾驶算法的成熟是盈利关键,算法价值通过移动服务实现; 2)OEM 和 Tier1 以车为核心,向出行层和出行辅助层双边拓展;3)新兴核心 供应商在原有技术上向汽车领域拓展以巩固垄断地位,通过软硬件结合促进商 业落地,局限于硬件的企业将面临来自互联网巨头的挑战;4)交通解决方案提 供商分为地图服务商(如高德、百度、谷歌)与通信服务提供商(如大唐),以 赋能为主促进行业发展;5)互联网巨头以获取数据为目标,其中华为延续“云 -管-端”架构,百度更专注自动驾驶,阿里和腾讯以智能网联为切入点抢占车端 入口,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大生态。华为智能汽车延续“云-管-端”架构。云即智 能车云;管即智能网联;端则从最初的车机扩展到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 能电动三大终端。百度以获取数据提升 AI 技术为目的,通过自研、合作、投资 的方式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领域全面布局,更专注于前端自动驾驶技术,同 时开放 Apollo 平台打造汽车生态。阿里以数据变现为目标,从 TSP(远程服务 提供商)、车载 OS(操作系统)切入,与汽车整合程度更深,把握入口,根据 场景整合资源构建生态,最终实现智能交通;同时,基于其电商业务,逐步自 研发展无人物流服务以实现降本(尚处于起步阶段)。腾讯则利用现有庞大的社 交、娱乐应用生态和丰富的资源,从车载应用方案切入;且为弥补技术不足、 降低风险,腾讯采用投资第三方公司为主、自研为辅的策略布局自动驾驶领域。

2.2 软件定义汽车,互联网科技公司发展潜力大

无人驾驶时代的车辆架构从“传统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域控制器电子电气架构 -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实现软件定义汽车。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A)以博 世经典的五域分类拆分整车为动力域(安全)、底盘域(车辆运动)、座舱域/智 能信息域(娱乐信息)、自动驾驶域(辅助驾驶)和车身域(车身电子)等 5 个 子系统。后续演变成车企所定义的一套整合方式,可形象看作人体结构中的骨 架部分,后续需要“器官”、“血液”和“神经”进行填充。具体到汽车上来说, EEA 把汽车中的各类传感器、ECU(电子控制单元)、线束拓扑和电子电气分配系统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完成运算、动力和能量的分配,实现整车的各项智 能化功能。

软件定义汽车大背景下,车载操作系统成必争之地,互联网巨头发展潜力大。车载 操作系统是管理和控制车载软硬件资源的程序系统,汽车的上层软件、HMI、数据 连接都必须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才能运行。国际市场上,目前主要形成了以黑莓 QNX 为主、Linux 次之的竞争格局,WinCE 逐渐退出车载操作系统市场;Android 由于在兼容性与应用生态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其市场占有 率将保持继续上升趋势。参考麦肯锡数据,2020-2030 年软件市场规模(操作系统、 中间件及功能软件)复合增速为 9%(由 2020 年的 200 亿美元,增长至 2025 年 的 370 亿美元,进一步增长至 2030 年的 500 亿美元),国内华为鸿蒙 OS、百度 车载 OS、阿里 AliOS 等布局车载操作系统,发展潜力巨大。

2.3 作为汽车智能化背景下的新玩家,面临TIER 1 和车企的竞合

汽车智能化背景下的新玩家地位有望提升 全球车企十年市值变迁,新兴汽车制造企业(软硬兼具)企业崭露头角。2020 年全球车企市值排名前十排名车企中,特斯拉作为新兴汽车制造企业以 6689 亿美元的市值超丰田位居全球第一,远超大众、宝马等百年传统车企,这家成 立不到 20 年、2010 年上市的车企,十年间完成了市值从 25 亿美元到 6689 亿美元的飞跃,市值十年复合增速高达 749%,蔚来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代表,以 762 亿美元的高市值排名第四。纵观其余传统车企,除丰田、戴姆勒、大众和 上汽集团市值尚保持稳健增长以外,本田市值缩水。汽车行业格局演变仍将持 续,第一类企业(偏硬件的传统车企)市值大多发生了不同幅度的下滑,第二 类企业(软硬兼具的新兴造车企业)以特斯拉、蔚来为代表崭露头角,第三类 企业(偏软件类的互联网企业)以谷歌、苹果、华为等为代表,大部分定位于 软件(操作系统、生态应用等)提供商,在整车制造方面多数选择和传统第一 类企业合作。我们认为,汽车行业格局演变仍将持续较长时间,第二类和第三 类企业在行业内的地位有望日益提升。

特斯拉是量产智能驾驶汽车的全球标签企业。特斯拉作为全球电动智能汽车标签企 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创新潮流,鹰翼门、自研 HW 3.0 芯 片、OTA 升级、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等等解锁了一个又一个智能汽车“黑科技”。现 阶段汽车行业面临百年来的最大变革,由特斯拉带来的鲶鱼效应打开行业商业模 式想象空间,车企及科技巨头加速入场。以谷歌、苹果、百度、腾讯、阿里、小 米等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入局汽车,拓宽变现边界。海外巨头方面,谷歌 Waymo 出行业务领跑 Robotaxi 3.0,苹果入局汽车有迹可循、新车发布有望提上日程, 微软近日加入通用本田行列、对 Cruise 进行超 20 亿美元的新股权投资,扩张微 软云服务平台 Azure 商业版图,亚马逊收购自动驾驶汽车公司 Zoox、剑指无人配 送降本并于 2020 年底发布首款针对无人驾驶移动出行服务车型;国内互联网龙头 方面,百度 Apollo、腾讯“WeTransport”、阿里“智已汽车”、华为发布高性能 车规级激光雷达,加速对汽车行业的渗透。

供应商和科技互联网公司在汽车智能化背景下地位有望提升。1)根据 Navigant research 评比报告,评判公司的维度包括:愿景、市场化策略、合作伙伴、量产策 略、技术、销售、市场份额、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产品组合等等。在 20 年(3 月) 发布的最新评比报告中,Waymo、百度、通用 Cruise、福特,入选了被称为“领导 者”(leaders)的“第一梯队”。近年,Navigant research 上榜企业逐渐从整车厂 转向供应商和科技公司,比如17年的第一梯队都是整车厂,19年科技公司Waymo 登顶,20 年 Waymo、百度上榜第一梯队,以谷歌 Waymo、百度为代表的科技龙 头成为自动驾驶行业领军者。(第一梯队——领导者:Waymo、百度、Cruise、福 特;第二梯队——竞争者众多,包括:Mobileye、现代汽车、大众集团、戴姆勒- 博世、May Mobility、Zoox、Yandex、Voyage Auto 等;第三梯队——挑战者:特 斯拉、沃尔沃、雷诺日产三菱联盟、Navya、Renault-Nissan-Mitsubishi。)2)根 据波士顿资讯公司发布的汽车行业预测,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和共享出行兴起后,汽 车行业的新兴“利润池”也在发生改变(新利润池:包括自动驾驶汽车与纯电动车 的零部件、纯电动车销售、数据和智能网联、按需出行),其在行业利润中所占的 份额逐年上升,预计这种转变将从 2017 年的 1%增至 2035 年的 40%,行业结构 性转变形势下,以谷歌、苹果、百度为代表的科技互联网巨头、以及以蔚来、小 鹏、理想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正“异军突起”。

入局者面临 TIER 1 和车企的竞合

在谷歌、苹果、华为等偏软件类巨头企业进入智能汽车业务的过程中,主要面 临两方面势力的竞争。一方面会面临积极转型的传统 TIER 1 巨头(博世、大陆、 德尔福等)的竞争,这些传统 TIER 1 经历一个多世纪的汽车行业技术和生产模 式的变迁,积累了大量的传统零部件 Know-How,有成熟的供应体系和稳定的 客户关系,也不断加大对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投入,多数全球龙头零部件企业 研发支出比例在 7%以上并且维持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很大一部分研发投向了 自动驾驶新技术领域。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还将面临整车企业的竞争,考虑 到后续汽车核心功能将由软件定义,整车厂对软件业务重视度提升。以大众为 主的整车企业已经着手建立自己的软件架构,2019 年 6 月份大众集团宣布成立 软件部门 Car.Software。根据规划,大众集团将在 2025 年前对 Car.Software 投资 70 亿欧元(约人民币 545.94 亿元),届时部门员工将超过 5000 名,软件 自研比例将从此前不到 10%提升至 60%,Car.Software 部门目前有“互联汽车 和设备平台”“智能车身和驾驶舱”“自动驾驶”“车辆运动和能源”以及“数字业务和 出行服务”五个业务单元,其所有功能都将用于开发 VW.OS 车机系统。

苹果、谷歌和华为的体量与全球零部件巨头、整车企业基本对等,甚至更为强 大,未来的话语权走向或许会令合作伙伴心存隐忧,但是后二者传统优势在于 精密硬件研发和供应链管理,在软件方面又不得不借力优秀的互联网企业,比 如谷歌开放汽车联盟(OAA)、百度阿波罗计划等,兼具竞争与合作是当前科 技互联网新入局者和传统企业的典型关系。

三、国内互联网龙头加码,加速对汽车行业的渗透

3.1 百度:“三驾马车”+“智能汽车公司”双轮驱动,大步迈入商业化阶段

百度布局汽车领域目前已经在 Robotaxi、AVP、小度助手等多点开花。从业务 布局来看,基建端的云平台(“智云”)、网联化(智能车联)均有涉及,整车端 业务可以分为智能座舱(“智舱”)、智能驾驶(“智驾”、“智图”)、智慧交通(ACE 智慧交通引擎)、造车(与吉利组件智能汽车公司);出行端,Robotaxi 业务线 开启多城运营,做无人化共享出行的服务商。从产业链来看,百度与零部件供 应商、芯片算法公司、整车企业展开广泛紧密合作。

历史追溯:布局汽车领域已久,Apollo Robotaxi 陆续落地

百度在汽车领域早已布局。2013 年百度启动无人驾驶车项目;2015 年 12 月, 百度无人驾驶车国内首次实现城市、环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况下的全自动驾驶; 2016 年 10 月,10 月,李彦宏首次对外宣布,百度转型成为一家 AI 公司,“构 建完整的 AI 开放生态”是重心,而自动驾驶是开放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 年 3 月成立智能驾驶事业群组(IDG),4 月首次发布 Apollo 计划;2019 年 9 月,百度与一汽红旗合作的红旗 EVRobotaxi 驶上长沙,这款车被认为是中国 第一款前装量产的 Robotaxi;2020 年,百度在北京、长沙、沧州开放 Apollo Robotaxi 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2021 年 1 月,百度宣布与吉利合作组建智能 电动汽车公司;2021 年 2 月 9 日,百度 Apollo 联手广州黄埔区推出全球首个 支持多车型的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MaaS)平台。

业务布局:基于 Apollo 平台,提供乐高式解决方案

Apollo 是一个开放、完整、安全的平台,帮助合作伙伴快速搭建一套属于自己 的自动驾驶系统。百度已从原来集中力量研发百度 Apollo 自动驾驶平台,发展 到兼顾已有的智能车联和车路系统,从“三驾马车”+造车业务两手抓汽车业务, 涵盖基建-整车-出行全过程,业务布局全面。

基建端:“智云”平台助力 OEM 具备领先的全栈智能化能力,广州模式 开启自动化网联监管

智能车云方面,Apollo 智云围绕 OEM 的三大核心价值链—造好车、卖好车和 用好车,推出了自动驾驶中台、汽车 AI 中台、营销大脑、安全大脑等一系列完 整的汽车云解决方案,助力 OEM 开启 AI 之门,建立智能化能力,提前打造出 领先一代的智能汽车,智能化时间可以整整缩短一代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成本大幅降低。

智能网联方面,Apollo 携手广州开启数字交通运营商模式及自动驾驶示范运营 模式,并在黄埔区落地。广州模式是中国最丰富的智能网联应用落地,包含数 字孪生云控平台、无人车 MaaS 服务管理、智能网联营运车管理、V2X 精细化 智慧路口、协同式智能车联、城市 CIM、交管大脑、有呼必应八大应用,是百 度 ACE 智能交通引擎的首个体系级落地。黄埔区的 AI 路侧感知体系和云端引 擎已启动运行,不仅可通过度小镜、百度地图等车内服务触点为普通车用户提 供高精度实时道路信息等网联化服务,还可通过场景化的车端、路端和云端算 法联动实现对例如泥头车等商用车的监管升级,开启中国首个车+路+云的自动 化网联监管。

整车端:各领域重磅级拳头产品齐飞

1)Apollo 智舱:发布人机共驾时代的“小度助手”和百度地图汽车版 2021智能座舱的出现,让人与车之间的交互拥有更多想象力。在近期与奥迪 Q2L 车 联网盒子合作后,Apollo 智舱已经与奔驰、宝马、福特、通用、凯迪拉克、雷 克萨斯、吉利、长城、奇瑞、现代、起亚等超过 70 家车企合作,合作上市车 型超过 600 款,实现超过 1500 万台车辆的搭载。在 2020 年智能新车市场占 比第一,无论合作车企品牌汽车销量还是搭载车型数量,百度 Apollo 智能车 联均处于行业首位。

重磅发布“小度助手”和“百度地图汽车版 2021”两大产品,预计到 2023 年 搭载 Apollo 智能车联 AI 能力的车将超 1 亿辆。1)虚拟智能助手“小度助手” 融入新交互、新智能、新场景、新生态四方面内容,实现在用户体验、车企商 业模式及开发者共赢关系三方面全面领先一代,助力 OEM 向卖软件与服务转 型,开拓收入增长引擎,帮助 OEM 伙伴业务持续升级;小度助手还将通过高 度集成的新运营工具集,赋能车企全周期用户运营。2)百度地图汽车版 2021 核心能力包括融合定位、电动车出行服务化、场景出行服务化等,提供三横一 纵全方位地图解决方案,让车企量产更加简单。目前,Apollo 智能车联与亿咖 通科技共同定制开发的百度地图汽车版已全面落地吉利汽车,首款车型星瑞在 12 月完成 FOTA。

2)Apollo 智驾:让自动驾驶商业化脚步更快、范围更广

行车端,从 AVP 到 ANP,从泊车域到行车域,Apollo 智驾发布了 ANP 领航 辅助驾驶。百度以领先的 AVP 解决方案为起点,将自动驾驶量产方案由泊车领 域拓展到了行车领域,即 ANP 领航辅助驾驶。ANP 领航辅助驾驶,是基于 L4 级纯视觉自动驾驶城市道路闭环解决方案 Apollo Lite,百度将多年研发的 L4 级 无人驾驶技术释放到乘用车辅助驾驶领域,实现可量产的、更安全的智能驾驶。 该方案搭载了纯视觉传感器方案,完全兼容 ANP 和 AVP,通过数据回传和应 用更新达到的数据闭环,方案还可以持续进行自我进化。百度 Apollo ANP 有支 持高速、快速路、城市环路 Highway-ANP 1.0、支持 A-B 点完整行驶能力的 Highway-ANP 2.0 以及支持城市道路行驶能力的 Urban-ANP 1.0 三大版本,以 助力 OEM 实现拥有中高频的乘用车辅助驾驶能力。未来 3-5 年 Apollo 智驾产 品预计前装量产搭载 100 万台。Apollo Lite 选择纯视觉 L4 级无人驾驶技术应对 复杂城市场景,是安全和成本综合权衡后的结果。我们认为,百度通过压强视 觉技术研发获得纯视觉 L4 级闭环能力,通过大规模用户和成熟供应链体系的 生态合作伙伴迭代出性价比更优的产品,可以率先实现智能驾驶商业化。在激 烈的自动驾驶技术竞争中保持成本和数据优势,对激光雷达的选择更敏捷自由。

泊车端,为帮助 OEM 全面满足最后一公里用户需求,百度推出 Apollo AVP 产品。此前,百度全球首个量产自动驾驶计算平台 ACU 已正式量产下线,通过 ACU-AVP 的软硬一体解决方案,百度 Apollo AVP 成为 OEM 量产订单中国市 场第一的自主泊车解决方案,并且与城市、OEM 及商业地产集团等建立了强大 的合作生态

应对固定车位日常停车,拥堵地点停车,拥堵区域停车三大场景, 百度 Apollo 推出了 Home-AVP、Public-AVP 及 Urban-AVP 三大泊车产品。 百度 Apollo 实现了 L4 级别自主泊车的国内第一个量产,同时,通过低成本成 熟传感器方案,百度 Apollo AVP 产品具备强大 OTA 进化能力。

目前,Apollo 智驾商业化进展迅速,Apollo 智驾已开启大规模量产,与广汽、 威马、长城等品牌在 AVP 开展量产合作。新造车四小龙之一的威马汽车,将率 先和百度合作量产这套 AVP 系统,1 月 19 日,威马 W6 已在湖北黄冈威马工 厂正式量产下线,是全球首款搭载 AVP(Apollo Valet Parking)自主泊车的量 产车型;1 月 25 日,由威马汽车主办的“WeLab 威马科技开放日”在上海举 行,搭载百度 AVP 自主泊车方案的威马 W6 亮相,百度 Apollo 自动驾驶方案迈 入了大规模商业落地阶段,威马汽车与百度 Apollo 共同开启了造车新势力与科 技公司合作的新范式。

3)智图:打造全域智驾地图产品体系,一张鸿图、面向未来

Apollo 智图,也称“一张鸿图”,包含给人看的车机导航地图,给车看的高精 地图,还有用于城市治理的动态孪生地图。百度智能地图提供百度亚米级 AR 实景导航、业界领先的 AI 识别能力、稳定强大的核心算法,与实景结合,打造 出更直观、更安全、更精准的 AR 导航产品,从而极大提升百度地图在各个场 景下的导航服务。融合导航出行、车辆控制、影音娱乐,信息百科 100+广泛场景支持全语音交互,打造 eyes-free 的丰富车生活体验。

Apollo 高精地图已蝉 联市占率第一名多年,成为众多头部车企的选择。2020 年是 Apollo 智图量产 上车的第一年,根据 IDC2020 年 11 月发布的报告,包括车载导航地图、高级 辅助驾驶地图、高度自动驾驶地图在内的 Apollo 智图系列持续获得市占率第一 名,并成为特斯拉、本田、吉利、蔚来、威马等全球头部车企的选择,在已提 早布局、占领市场先机的情况下,预计未来市占率还将进一步扩大,百度预计 在未来 3 年内搭载其高精地图的车辆将超过 100 万辆。

4)智能交通:发布“ACE 智能交通引擎”,引领“互联网+智慧交通”变 革

百度“ACE 智能交通引擎”依托百度多年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车路协同 方面的深厚积累和领先实践,集自动驾驶生态和百度 AI 能力全力赋能城市交 通,采用“1+2+N”总体架构,是国内外第一个车路行融合的自主、全栈、开 放、可控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采用“1+2+N”总体架构,包含 1 个数字底座, 包括小度车载 OS、飞桨、百度智能云、百度地图支撑的“车”“路”“云”“图” 等未来交通基础设施;2 个智能引擎, 分别是 Apollo 自动驾驶引擎和车路协 同引擎;N 个应用生态,包括智能信控、智能停车、交通治理、智能公交、智 能货运、智能车联、智能出租、自主泊车和园区物种等。百度 ACE 交通引擎的 数字底座搭建起“车-路-云-图”一体化融会互通的底层基础设施,智能引擎是 车路行一体化得以运转的动力源泉,应用生态服务于公安交管、交通运输、城 市管理、应急管理等部门。

目前,百度 ACE 智能交通引擎已经在车路协同、智能信控、智能停车、智能出 租、自主泊车、园区自动驾驶车辆等多场景得到应用。

5)入场“造车”:百度+吉利强强联合,组建智能汽车公司

2021 年 1 月 11 日,百度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型公司,宣布正式组建一家 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控股集团将成为新公司的 战略合作伙伴,新组建的百度汽车公司将面向乘用车市场,让用户购买到更极致的 智能电动汽车。百度汽车公司独立于母公司体系,保持自主运营。

此次合作将基于 吉利 SEA 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百度的人工智能、Apollo 自动驾驶、小度车载、 百度地图等核心技术全面赋能,共同打造下一代智能汽车。此次合作是百度与吉利 再度“牵手”,双方此前已经在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智能家居、电子商务等领域 展开广泛合作。根据最新财报电话会议消息,百度 CEO 李彦宏表示,目前百度 已经确定与吉利的电动汽车合资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和品牌名称,并计划在三年内 推出一款全新智能电动车。日前,百度正式确认了前摩拜联合创始人兼 CTO 夏一 平将担任百度造车公司的 CEO。

出行端:“攀登珠峰,沿途下蛋”

商业化进程来看,百度 Robotaxi 业务线、AVP+ANP 两手抓。一方面通过推动 Robotaxi 业务线多城运营,做无人化共享出行的服务商;一方面打磨自动驾驶 技术,推出 AVP、ANP 量产自动驾驶功能,助力车企打造智能驾驶功能,“攀 登珠峰、沿途下蛋”。Waymo、Uber ATG 聚焦于完全无人驾驶,缺乏短期内 能够商业落地的项目,百度 Robotaxi 项目“Apollo Go”正在加速商业化运营 的步伐。根据百度 Apollo 在生态大会上公布的信息,在 Robotaxi 领域,百度 已经实现 3 个城市的常态化开放运营,是中国唯一一家在多城开启 Robotaxi 和 Robobus 运营的公司,接待乘客超过 21 万名,其中单城日订单峰值达到 2703 单,整体用户满意度超过 95%。近期,百度将和首汽约车联合发布,首 汽约车将成为国内率先开放自动驾驶服务的网约车平台,无需预约,任何人都 可以通过首汽约车体验到自动驾驶服务,双方会一起探索 Robotaxi 商业化合作 新模式。此外,百度与红旗已经建立了一条十万级的产线,这条产线从车辆层 面保障了 Robotaxi 可以实现快速规模化地部署。

2 月 9 日,全球首个服务多元出行的自动驾驶 MaaS 平台亮相羊城,开放五种 自动驾驶车型。自动驾驶 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出行即服务)平台, 即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能将各种形式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集成,结合平台 策略为用户推荐合适的自动驾驶出行方式。以黄埔区云上花市活动知识城分会 场为例,百度 Apollo 在九龙湖广场、凤凰湖居民社区两地部署了 40 余辆无人 车,包括 Robotaxi、Robobus、阿波龙(Minibus)、Apollocop、新物种 5 种车型,为区域内市民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市民可在百度地图、Apollo Go APP 上提前预约自动驾驶出行,感受未来科技的便利。未来,百度将在黄埔区 部署上百台自动驾驶车辆,近千个自动驾驶接驳站点。

产业链:与产业链广泛紧密合作

近年来,百度与零部件供应商、芯片算法公司、整车企业展开广泛紧密合作。 零部件供应商方面,百度入股禾赛,持股 7.88%,积极布局激光雷达,并与 Velodyne 签订为期三年的供货协议,Velodyne 将为百度提供用于自动驾驶应 用的 Alpha Prime 激光雷达传感器。芯片算法公司方面,百度与英特尔、英伟 达、ADI、Mobileye 对不同业务进行合作。整车企业方面,百度已经与多家车 企进行不同程度的深入合作,与吉利成立智能汽车公司、与一汽红旗的合作推 动 Robotaxi 落地并开展规模化载客运营、与威马汽车共同开发打造在特定场景 下具备 L4 级别自动驾驶能力的新车等,百度汽车业务商业化进程可期。此外, 百度已经与德赛西威、长安、长城、沃尔沃、PSA、大众、戴姆勒等在自动驾 驶、车联网方面展开合作。

总体来看,百度对汽车业务深耕已久,已经进入商业化加速阶段。百度的汽车 战略可以总结为“三驾马车”+“智能汽车公司”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智能 交通(以 ACE 智能交通引擎为代表性的解决方案)、自动驾驶(Robotaxi 业 务线)、汽车智能化(智舱、智驾、智云、智图)驱动,帮助车企实现车型产品 智能化;另一方面,与吉利合资车成立智能电动车公司,与特斯拉、苹果等公 司同场竞技,打造直面消费者的智能汽车。百度通过推动 Robotaxi 业务线多 城运营,做无人化共享出行的服务商;此外,通过打磨自动驾驶技术,推出 AVP、 ANP 量产自动驾驶功能,“攀登珠峰、沿途下蛋”。

3.2 腾讯:聚焦智慧出行,打造以人为中心的未来交通

腾讯汽车业务布局聚焦智慧出行基建端,腾讯车联方面推出生态车联网战略 的核心载体之一——TAI 3.0,多维度、分步骤助力车企实现从 Feature Car(功能汽车)到 Smart Car(智能汽车)的“进化”。此外,凭借腾讯生态优势,构 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营销工具链”;整车端,自动驾驶方面,已经形成仿真平 台、开发云平台和高精度地图平台三大基础平台和自动驾驶核心技术套件,落 地路径率先满足高频场景、充分发挥 OTA 价值;借助“云端大脑”和“数字底 座”,推动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建设。腾讯的“汽车朋友圈”不断扩大,数字化 方面,腾讯希望助力所有车企、合作伙伴建设“数字化护城河”,1 月与吉利就 数字化展开全方位合作;车联网方面,腾讯车联 TAI 生态车联网与长安、广汽、 一汽、吉利等诸多车企展开深度合作;截至 2020 年 10 月,腾讯智慧出行已与 31 家主流车企展开合作,落地超 120 款量产车型。

历史追溯:

从“数字化助手”到“产业共建者”,一步一个脚印 腾讯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在 2017 年以前以投资为主,2014 年投资四维图新、 占股 11.28%;2016 年投资自动驾驶公司 Zoox;2017 年通过旗下黄河投资以 17.78 亿美元在公开市场收购了特斯拉 816.75 万股股票,占股 5%。腾讯于 2017 年成立自动驾驶中心,开始发力智慧出行,2018 年 11 月确立“四横两纵一中 台”的业务矩阵、“AI in Car”正式升级为 TAI 1.0 汽车智能系统,目前已更新 至 TAI3.0。在 2020 年 6 月重磅举行的年度发布会上,生态车联网 TAI3.0、自 动驾驶虚拟仿真平台 TAD Sim2.0、腾讯汽车云数字化营销解决方案三大产品重 磅发布,进一步明确腾讯作为智慧出行产业的“共建者”的角色和价值。此外, 腾讯还积极与整车厂在数字化(吉利)、智慧出行(广汽如祺出行)、车联网(广 汽传祺 GS4)等领域在进行合作。

业务布局:

搭建出行全场景方案“数字底座”,发力智慧出行 通过出行全场景方案“数字底座”,助力“人-车-路-城市”数字化变革。腾讯智 慧出行的业务架构不断延展和清晰,从人、车、路延伸到智慧交通的更广阔的 范畴,涵盖出行服务、腾讯车联、腾讯汽车云、腾讯自动驾驶、智慧交通五大 解决方案。腾讯在技术研究和用户服务方面的深度积累,是智慧出行业务稳健 发展的数字底座,基于腾讯在 AI、云计算、5G、大数据四大领域的基础建设, 深度结合内容、服务、社交三大超级生态,依托腾讯安全保障和腾讯位置服务 两大能力平台,用一个超级 ID 贯穿用户服务的全流程

基建端:

腾讯车联加速智能化,助力车企构建“数字化护城河” 1)车联网产品:全新一代生态车联网产品 TAI3.0 发布,成为生态车联网战略的核心承载之一。TAI3.0 包含两个车载 APP——腾讯随行和腾讯爱趣听,以及 一个生态开放平台——腾讯小场景。“腾讯小场景”轻应用背后,有腾讯 20 家 生态合作伙伴,为用户提供涵盖出行全场景的丰富服务。通过云端生态开放平 台,用车载APP的轻量化方式,为车上生态带来300万量级服务应用扩展空间, 丰富车上服务生态,并结合场景感知、LBS 能力,为用户带来安全、自然的场 景化“服务伴随”。此外,TAI3.0 刷新了行业上车速度,能适应不同车机系统和 硬件平台,对于通过系统和硬件依赖性评估的车辆,2 个月就能实现快速上车。

2)“生态车联网”解决方案:多维度、分步骤助力车企实现从 Feature Car(功 能汽车)到 Smart Car(智能汽车)的“进化”。2019 年 7 月,“长城汽车 GTO 全域智慧服务生态战略发布会”后,腾讯与长城汽车、仙豆智能三方携手,共 同规划下一代“智能出行机器人”领先型产品。围绕智能座舱、数据中台、数 字化用户运营、共享出行等领域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全方位支持长城汽车数 字化转型战略,联合打造“AI 长城”。腾讯助力汽车产业合作伙伴打造 Smart Car, 主要通过这几个步骤:1)丰富的内容、服务生态注入;2) 通过腾讯车联超级 ID 和汽车账号的连接,联通车-家-办公多个场景,打造全时在线的服务体验;3) 结合对用户的理解,对车辆行为、场景数据的挖掘,从“人找服务”到“服务 找人”的进化。2020 年 7 月长城汽车发布了“柠檬”、“坦克”、“咖啡智能”三 大技术品牌。2020 年 9 月,腾讯和长城汽车、仙豆智能宣布深化战略合作,腾 讯将与长城汽车、仙豆智能,围绕生态车联网、海外云服务、智能营销,以及 AR 导航、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探索,共四大方向展开新的合作,进一步加速长 城汽车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的目标转型的进程。

3)数字化营销:汽车流通数字化升级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 营销工具链”。腾讯基于对用户理解和大数据服务能力,面向车企推出了“全生 命周期数字化营销工具链”。腾讯基于 QQ、微信、企业微信等产品的生态连接 能力,具备多维度的用户触达能力,能够将用户从公海引导到品牌的私域中, 提供长久、紧密的用户服务,提升品牌忠诚度和用户的黏性。依托多年用户运 营经验,通过全域触达、服务闭环,将汽车流通数字化升级为用户为中心,助 力车企构建自己的数据中台,提升精准获客能力。通过连接、全栈服务和智能 数据中台,让用户从有购车意向、到店试驾体验、购买成交、交付使用的全流 程都能享受到精准高效的数字化服务。

整车端:腾讯自动驾驶以三大基础平台为基础,率先满足高频场景落地

“不造车”的腾讯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领域持续投入,腾讯自动驾驶自 2016 年开始成立布局,已经形成仿真平台、开发云平台和高精度地图平台三大基础 平台和自动驾驶核心技术套件。在 5G 车路协同领域,腾讯还建立了未来网络 实验室,基于“应用驱动网络演进”的理念,正在进行 5G-V2X 车路协同平台 的研究,目前并已经开始在高速、封闭园区、市政道路等多场景探索落地路径, 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1)仿真平台:新一代自动驾驶仿真平台,五大能力加速自动驾驶技术迭代。针 对自动驾驶模拟仿真测试的需求以及行业痛点,以为自动驾驶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开发和测试方式为目标,腾讯打造了一套内置高精度地图、虚实结合、 线上线下一体的自动驾驶模拟仿真平台——TAD Sim。目前,TAD Sim 已经与 国家智能网联(长沙)测试基地、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等机构及全国多 家头部车企展开合作,基于高精度地图和模拟仿真技术,推行虚实结合的仿真 测试,加速自动驾驶研发落地。TAD Sim 2.0 场景库有超过 1000 种场景类型, 基于 Agent AI 技术,借助腾讯云并行加速加持,可以泛化生成万倍以上规模的 丰富场景,具备每日 1000 万公里以上的测试能力;TAD Sim 2.0 架构的数据传 输能力可以获得 10 倍速提升,减少 30%的资源占用。

2)高精地图:依据自动驾驶量产车辆要求,提供高精度地图解决方案。腾讯从 2019 年开始,针对高速场景的自动驾驶研发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同时腾讯高精 度地图团队也完成了全国高速和快速路的地图数据生产。腾讯高精度地图解决 方案,包括高精度地图数据,车端应用,和高精地图云服务。合作伙伴和腾讯 内部的自动驾驶技术、仿真技术都是对高精地图解决方案的验证,以形成产品 和质量的循环。针对自动驾驶量产车的需求,高精度地图解决方案必须满足目 前车辆硬件和算力条件,在此基础上才有落地的可能。

未来发展战略:重磅发布“We Transport”、“TIME 生态计划”

智慧交通战略重磅升级,助力建设“以人为中心”的未来交通

腾讯表示,未来交通将是以人为中心的,将车、路、云、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的交通生命体。腾讯将通过端边云的协同,实现全域感知;实时建立物理世界 的映射空间,达到全息孪生;搭建数字交通大脑,实现全局优化;通过覆盖超 10 亿用户的 APP,让交通服务全民触达。基于此,腾讯提出了平台即孪生、数 据即治理、智联即服务、生态即共创等未来交通四大理念,并从创新交通建设、 数字交通管理、城市交通营运和交通出行服务等四个具体场景中,提供“以人 为中心”的交通行业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助力未来交通具备一流的设施、一 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服务能力。

为支撑以人为中心的交通行业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腾讯构建了强大的业务能 力图谱——5+5+3+3 架构。即:包括大数据、AI、腾讯云、5G 和 GIS 等在内 的 5 大基础设施;包括 V2X 数据服务引擎、高精差分服务引擎、信息安全引擎、 交通大数据引擎及城市级仿真引擎等在内的 5 大核心引擎;包括车路协同边缘 计算平台,自动驾驶云平台及交通云控平台等在内 3 大能力平台,以及包括内 容生态、社交生态、服务生态等在内的 3 大泛在生态,以此实现人、车、路、 网、云的全链路服务。根据科创板日版访谈信息,目前,这套智慧交通战略战 略虽已形成实际技术能力,但由于国家智能交通规划尚处于试点阶段,离“推 广和部署”尚有距离,因此腾讯 We Transport 战略也相应处于初级阶段。据施 雪松推测,这个阶段可能会持续 3-5 年

围绕“新生态、新体验、新营销、新人才”四维度,加码智慧出行 2020 年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围绕“新生态、新体验、新营销、新人 才”四大维度,发布了面向智慧出行领域的重磅举措。1)新生态:正式发起 TIME 生态合作伙伴计划,未来三年,将孵化至少 100 个创新企业,全面支持 1000 个“小场景”开发者进行应用创新,与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孵化超过 500 亿的产业新价值。2020 年 10 月,腾讯携手现代汽车集团创新中心(北京)、现 代摩比斯、Vπ张江孵化器发起“创悦智行”联合加速计划, 与产业链合作伙 伴共同推动产业创新的落地“第一棒”;2)新体验:腾讯 AR 导航正式亮相, 采用行业领先的车道级精准识别和定位技术,让导航指引标识如“原生”一般 精确、逼真地贴合在路上,带来更加直觉、浸入、无需思考的出行体验;3)新 营销:带来了汽车社交化营销的全面思考,依托腾讯社交优势,联动腾讯内外 资源,推出了包含精准获客、乐销车、企业微信汽车行业版和微信智慧 4S 店 等能力和产品的数字营销矩阵;4)新人才:“腾讯出行学院”正式发布,将和 车企联培共创“跨界人才”。

产业链:腾讯的“汽车朋友圈”不断扩大

数字化方面,腾讯希望助力所有车企、合作伙伴建设“数字化护城河”。2021 年 1 月 19 日,腾讯与吉利的合作再进一步,未来,双方将在智能座舱、自动 驾驶、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底座、数字化新业务及低碳发展等领域展开全方位 战略合作。腾讯将助力吉利完成“用户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升级,打通产品研 发、制造、营销、使用、用户运营、售后服务等全产业链数字化闭环,构建“以 人为中心”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同时,双方还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 护,探索共建“碳中和”开放平台,通过科技手段、科学管理,推动汽车全产 业链的低碳发展,为加速汽车产业实现碳中和目标展开实践,携手提升企业 ESG 治理水平,共创一个绿色低碳的未来。此外,腾讯还与长城汽车、中国一 汽、宝马等在数字化方面进行深入合作,推动车企数字化转型与升级。

车联网方面,腾讯 TAI 生态车联网与长安、广汽、一汽、吉利、长城、福特、 理想、奔驰、宝马、本田等车企展开深度合作。腾讯小场景开放平台已经或即 将在宝马、长城汽车、广汽、长安汽车、玛莎拉蒂、江铃福特等品牌的 40 余款 新车上搭载。通过 TAI“生态车联网”解决方案,将腾讯内外的超级生态带入 车内,并与行业开放共建生态,全力助推汽车产业数字化进程。

从最早的广汽、长安,再到宝马、长城,腾讯的“汽车朋友圈”不断扩大。截 至 2020 年 10 月,腾讯智慧出行已与 31 家主流车企展开合作,落地超过 120 款量产车型;在城市智慧交通领域,截至 2020 年 6 月,腾讯已经为 110 个城 市、1.3 亿用户,提供乘车码、乘车登记码、实时公交等服务。

3.3 阿里: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齐发力,“智已汽车”成亮点

阿里重心在于智慧物流、“智已汽车”。基建端体现在网联化,即以斑马网络为 核心,面向汽车全行业提供智能网联汽车开放平台斑马智行。整车端重点在于 智能座舱(AliOS 操作系统)、智能化(打造智慧物流运输平台)、“造车”(智 已汽车)。出行端共享化,阿里通过投资并购、与车企合作研发、竞标等方式稳 固自身在共享出行领域的龙头地位,2020 年 12 月已投资享道出行。产业链上, 阿里已经合作十余家车企,智慧物流业务、智能汽车业务导入可期。

业务布局:“斑马网络”为核心赋能车企数字化,智慧物流为核心拓宽智能化

基建端——网联化:以“斑马网络”为核心,辐射更大市场 斑马网络成立于 2015 年 11 月,阿里巴巴为第一股东。2015 年,阿里巴巴集 团和上汽集团共同出资 10 亿元成立斑马网络。2019 年 8 月,阿里巴巴和上汽 集团宣布战略重组斑马网络,并将合作范围扩大至汽车出行平台、自动驾驶等 领域。阿里巴巴对斑马进行技术加持,将 YUNOS(AliOS 前身)操作系统整体 知识产权及业务注入斑马,并成为斑马网络第一大股东。其次,新斑马得到了 阿里巴巴在技术资源上的全力支持,斑马网络背后有达摩院、阿里云等在技术 方面提供坚实的保障。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原菜鸟网络 ET 实验室主任、AliOS 元老张春晖出任斑马网络联席 CEO。

数据定义汽车时代,斑马网络基于自研 AliOS 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开放平台—— 斑马智行。2020 年 9 月云栖大会上,斑马发布斑马智行 5.0 和 AliOS 生态开 放战略。1)斑马智行 5.0 面向智能驾舱而开发,将重新定义车生活。斑马智行 5.0 拥有城市桌面、对话式导航、境·心空间、车载小程序、车载钉钉五大特色。 通过多源感知、自然语言多轮对话、大数据分析推荐等 AI 技术,主动为车主选 路指路。提供在线电台和直播的斑马 Live、基于车载智能设备的 Vlog 以及车载 钉钉,让汽车成为适合用户的娱乐空间、亲子空间、工作空间。车载小程序接 入阿里巴巴及第三方服务生态,以主动服务流形式体现,通过数据驱动智能, 实现服务找人。2)从“全家桶”到“生态赋能”,AliOS 全面开放。在“全家 桶”模式下,客户需要的底层系统、应用能力、UI 界面、测试等都由斑马网络 完成;而在生态赋能模式下,斑马网络负责底层操作系统及提供核心能力包, 不负责整体交付,汽车合作伙伴可自主在地图服务、感知服务、语音服务、通 讯服务、生态服务等能力包中进行选择。为支撑“生态赋能”合作模式,斑马 网络推出开发者平台和能力开放平台。开发者平台将从面向汽车客户逐步面向 更多合作伙伴。2021 年 6 月底前,AliOS 能力将陆续全面开放,合作伙伴可以 充分定制产品。

整车端:打造智慧物流运输平台,与上汽联手打造“智已汽车”

智能座舱方面,斑马网络面向汽车全行业提供智能 AliOS

斑马将阿里巴巴智能操作系统 AliOS 植入汽车,使汽车拥有第二引擎——数据, 具备端云一体的计算能力,实现“智联网”汽车,用户端通过全域 ID 实现汽车、 用户与服务的智能互联;企业端凭借自身产品推进车企数字化转型。1)驾驶舱 智能化,斑马网络已全面开启合作,数字引擎已进化至 AliOS 2.0,支持情景交 互、语音多引擎框架、多模态交互融合(AI 语音交互)、机器视觉、360 全景增 强辅助驾驶、AR-Driving3.0、车+城市/社区开放平台。目前已更新车家云上互 联技术,智慧家居云端生态可实时控制,从“单点智能”迈入“场景智能”时 代。2)智能出行,了解并预测车主需求,为车主智能选择合适的线下服务商, 随时随处提供全方位出行服务。目前支持智慧停车、智慧加油、斑马自驾游、 智慧点餐等多场景服务。

目前斑马网络已经搭载在荣威、名爵、新宝骏等 10 余个品牌 100 多万辆智能 汽车上。2020 年 9 月,斑马网络签约一汽-大众,赋能车企数字化。

智能化方面,打造智慧物流运输平台,两大业务形态双线并进

阿里自动驾驶定位于打造智慧物流运输平台,让物流更便捷高效。阿里选择从 物流切入自动驾驶领域,是阿里经济体属性下的必然选择,淘宝、天猫、饿了 么、盒马等这些业务都离不开物流配送。此外,阿里有菜鸟网络这样的智慧物 流平台,行业认知清晰,物流合作伙伴众多。阿里自动驾驶技术图包含三方面: 算法、硬件和系统架构。1)算法:阿里对算法进行分层,提出“小前台、大中 台”。“小前台”即感知、定位、决策、控制算法模块;“大中台”指阿里自研自 学习平台 AutoDrive,由自动调参模块、网络结构搜索模块、主动学习模块、框 架和基础集群平台组成,可大大提升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迭代的速度。云栖大会 上,阿里达摩院发布第二代 AutoDrive 平台,相较于第一代平台聚焦软件,二 代平台引入硬件部分,实现“软硬件协同优化”。2)硬件:阿里在传感器上有 较多布局,包括投资速腾聚创激光雷达、做定制化的开发。计算平台方面,做 嵌入式计算平台,分为架构设计、软硬一体优化。3)系统架构——小脑系统和 远程驾驶。自动驾驶大脑系统、安全小脑系统,主要提供防撞,独立于大脑去 运行,从而确保安全;远程驾驶系统,实现 corner case 的远程人机协同。此 外,还设计高度集成的 EE 构架,尽可能集成、降低功耗。

从业务形态路线来看,阿里确立末端无人配送和公开道路物流双线并进的策略。 1)短期技术成熟度:2019 年 9 月阿里云云栖大会上,阿里达摩院院长重磅发 布一款针对最后 3 公里的末端物流配送智能机器人——小蛮驴,在技术、产品、 商业落地规划层面,小蛮驴都已趋近成熟。硬件性能优异,小蛮驴可载重 100LG、容纳 50 件常规尺寸快递,续航超 100km、可支持全天工作、雨雪下正常运行。 自动驾驶能力上,根据汽车之心消息,作为一款集成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机 器人,小蛮驴车顶一前一后配备了 2 枚激光雷达,是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与 供应商进行深度定制,能优先控制整车成本。此外,车上还有多枚摄像头组成 环视系统,以及毫米波雷达以及惯性导航等配置。未来中国每天将产生 10 亿 个配送订单,为小蛮驴商业化提供无限空间广阔。目前,小蛮驴已在真实场景 中测试,不久后将在社区、学校以及办公园区进行规模投放。

2)远期落地节奏:小蛮驴代表的是最后 3 公里末端配送场景,未来,阿里或 将在率先研发满足末端配送车型的基础上探索性研发公开道路物流,实现在干 线物流、城市物流更大范围的商业化场景应用。当前阶段,末端配送是基于安 全和技术考虑的最佳最先落地选择,根据云栖大会信息,未来 3-5 年里,低速 无人车会在快递配送、外卖配送两个场景率先规模化量产,市场空间大。以干 线、城市物流为代表的公开道路,相比末端道路对软硬件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 更高,与此同时公开道路在市场规模上非常庞大,阿里未来将采用末端无人配 送和公开道路物流两种业务形态双线并进的策略来拓宽智慧物流商业化路径。

入场“造车”:阿里+上汽强强联合,打造高端“智已汽车”

1)“智已汽车”由来和公司架构

三大巨头鼎力支持,缔造人车共生的智慧出行新时代。2020 年 11 月 26 日, 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三方联合打造的百亿级“巨无霸”项目—— 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已汽车”落户浦东新区张江智能园区。股权结构方 面,智己汽车注册资本 100 亿元。其中,上汽集团出资 54 亿元,持有 54%的 股权;张江高科与阿里巴巴各出资 18 亿元,分别持有 18%股权。智己汽车另 外 10%股权将划分为 5.1%的 ESOP(核心员工持股平台)和 4.9%的 CSOP(用 户权益平台),其全球首创的“ESOP+CSOP”持股平台,构建核心员工与用户 的“双轮驱动”,全面推动用户型企业的创新建设。公司高管方面,智己汽车董 事会成立,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担任董事长,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 杰,上汽集团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杨晓东,张江高科董事长刘樱,阿里 达摩院院长张建锋分别担任董事。

2)“智已汽车”外观和性能

智已汽车重磅发布,以六大维度定义智能汽车该有的样子。2021 年 1 月 13 日,智己汽车举行全球品牌发布会,正式发布了两款新车,分别是智能纯电轿 车和智能纯电 SUV,轿车预计今年四季度实现量产交付, SUV 预计将于 2022 年上市。外观来看,IM 智己的两款新车分别定位高端纯电轿车和高端纯 电 SUV, 外形设计较为时尚。前脸为封闭式造型,配以品牌 LOGO,车身侧 面线条流畅,采用了贯穿式腰线设计,增加了车辆的视觉长度。新车型采用了 熏黑玻璃车顶, 车顶配备高清摄录设备,车尾采用了采用贯穿式的尾灯设计。 性能来看,六大功能模块——智能数字架构、智能无界 OS、 智能交互分享、 智能自动驾驶、智能三电技术和智能豪华品质定义智能时代汽车该有的样子。

我们认为,上汽集团从销售规模看多年来稳居国内汽车企业的榜首,阿里巴巴 是国内最顶尖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公司,浦东新区是国内的金融中心和 高端制造业标杆,智己汽车由三方联手打造,其技术积累的雄厚、资本实力的 强大、 合作网络的广泛、渠道铺设的底蕴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场旗舰车型的军 备竞赛在短期内不会停止,长时间、高强度的激烈竞争需要海量的资本投入, 比的是企业的资金、研发、 生态、与合作能力,我们看好上汽旗下的智己汽车 在智能电动时代成为标杆性的自主高端品牌。其价格虽未正式公布,但是从顶 级的软硬件配置来看,起步价或有望在 30 万元以上,将与蔚来 ET7、特斯拉 Model Y 等顶级纯电车型正面交锋。

出行端——共享化:底层能力支撑,布局智慧交通 两条路线、三种方式,出行领域广撒网。阿里出行领域布局有三种方式,第一 种是投资并购,参考盖世汽车消息,自 2013 年开始,阿里系(包括蚂蚁金服) 在出行领域投资/并购超 30 家企业,超过一半为领投或独投,投资范围涉及出 行平台、基础设施、工具服务等多个领域,包括滴滴出行、哈啰出行、高德软 件、小鹏等,涵盖出行领域全产业链;第二种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投资相关领域 企业、或与车企合作研发车载智能操作系统。2019 年 3 月,阿里与腾讯、苏宁 等科技公司,以及长安汽车、中国一汽、东风汽车,联手成立 T3 出行公。第三 种是竞标,阿里已拿下广深铁路、长三甲地铁互联互通、香港地铁等项目。

以两种路线为核心,一是技术与平台生态路线,比如与车企合作和投资基础设施; 二是高频与支付路线,比如通过支付宝不断渗入到地铁、公交等场景。由此, 基于底层能力,阿里形成了不同里程范围、不同场景的智慧交通。

2020 年 12 月 18 日,上汽集团移动出行战略品牌享道出行宣布完成超 3 亿元 A 轮战略融 资,由阿里巴巴和宁德时代共同投资。未来,阿里巴巴和宁德时代将与享道出 行在自动驾驶、新能源、数据技术以及差异化模式探索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产业链:

合作十余家车企,智慧物流业务、智能汽车业务导入可期 截至目前,阿里已经与一汽、福特、观致、东风雪铁龙、吉利、长安、宝马、 戴姆勒、沃尔沃等十余家车企展开合作,合作业务以斑马智行系统为主。期间 投资车企及出行平台扩大业务规模,通过投资小鹏汽车加注造车新势力,通过 投资享道出行、滴滴出行、哈啰出行等稳固自身在出行业务的地位。2020 年 10 月,博世中国与阿里巴巴宣布达成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针对数字化 零售和营销、创新运营模式、全链路消费者运营和企业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开展 全面合作。未来,随着智能物流业务多点开花、以小蛮驴切入的物流无人车业 务,以及与上汽、浦东新区合作的智已汽车业务,将打开阿里在智能汽车业务 领域的广阔盈利空间。

3.4 华为:定位于做汽车的增量部件,汽车产品有序落地

定位及业务布局:华为入场,做汽车的增量部件

“做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是华为在汽车领域给自己设立的明确定位。 华为汽车业务延续“云-管-端”架构,云:智能车云;管:智能网联;端则从最 初的车机扩展到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三大终端。华为智能汽车解 决方案 BU 的业务覆盖范围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 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1)智能车云:以“平台+生态”的形式,为车企提 供自动驾驶、V2X、车联和电池管理四个方面的云服务;2)智能网联:主要提 供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车内、车外网络连接方案,包括 5G+C-V2X 模组、 T-Box、车载网关等;3)智能座舱:通过“麒麟模组+鸿蒙 OS+HiCar”赋能数字 座舱,构建人车生活全场景出行体验;4)智能驾驶:借助 MDC 智能驾驶计算 平台、工具链和融合传感等,助力自动驾驶从 L2+向 L5 平滑演进,使智能驾驶 加速进入快车道;5)智能电动:目前的核心是构建高效、快充、安全、智能的 电动系统,华为在车载充电、电池管理、电机控制系统等方面均已进行了相关 的技术储备。

华为造车里程碑:华为早在 2014 年就成立了“车联网实验室”,致力于汽车 互联化、智能化、电动化和共享化的技术创新,延伸华为“端、管、云”的 ICT 能力,面向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应用场景储备技术。 2019 年 5 月华为正式 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和业务边界:华为不造 车,聚焦 ICT 技术,提供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帮助车企造好车。2020 年 华为布局汽车业务屡获重大进展,4 月发布 HUAWEI HiCharger 直流快充模块、 6 月发布《自动驾驶网络解决方案白皮书》、10 月发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 HI、 12 月正式发布激光雷达产品,构成华为汽车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品端: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网联进展突破

HUAWEI HiCharger“可靠高效,智能低噪”,助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为解决充电设施的痛点问题,顺应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趋势,2020 年 4 月 23 日华为推出新一代 HiCharger 充电解决方案,为行业打造高效、高可靠、 高安全、智能化、易演进的充电基础设施。此次面向全球共发布两个版本,国 内版本为 30kW,海外版本为 20kW。两个版本同尺寸,支持充电桩同尺寸扩 容,300-1000V 全段恒功率输出,满足未来车辆高压快充演进趋势。直流快充 模块作为充电桩的核心部件,是整个充电站稳定可靠的关键。华为直流快充模 块的优势在于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高可靠、低噪音,年平均失效率(0.6%)远 低于业界均值(3%~5%),可有效减少充电桩质量问题,降低安全隐患,大幅节 省运营商和桩企生命周期运维费用。

该直流快充模块拥有“可靠高效,智能低噪”的特点,为充电运营商带来全新 解决方案。在充电领域,华为提供“3+1”计划(3 个支持加 1 个认证),包 含开发支持、营销支持、销售支持和华为认证。

华为充电模块自 2016 年出现 以来,客户不断拓展,足迹遍布全国。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和新能源 充电市场扩大,为更多客户提供服务,与客户和合作伙伴携手,共同助力新能 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能源充电行业的快速发展。HUAWEI HiCharger 直流快充模块新品,将作为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与全国 多地部门深入合作,目前确定合作的机构包括国家电网(北京)、星星充电(常州)、 南网电动(深圳)、华商三优(北京)、珠海泰坦(珠海)以及大连罗宾森(大连)等。

首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 HI,代表新技术、新商业模式

2020 年 10 月 30 日,华为首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 HI,旨在通过华为全栈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以创新的模式与车企深度合作,打造精品智能网联电动汽 车,为消费者提供极智、愉悦、信赖的出行体验。HI 包含 1 个全新的计算与 通信架构和 5 大智能系统,以及激光雷达、AR-HUD 等 30 余款智能化部件, 提供了 3 大计算平台和 3 大操作系统。1)1 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华 为提出 CCA+VehicleStack 构建数字系统。该系统包含两层,最下面一层是基 于区域的架构硬件层。在硬件和架构层面之上,华为定义了 VehicleStack(整 车级软件框架),采用微服务和微插件,并基于服务理念而构造,为车企搭建可 持续的盈利模式。2)5 大智能系统:华为智能汽车延续“云-管-端”架构。云: 智能车云;管:智能网联;端则从最初的车机扩展到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 智能电动三大终端。3)30+智能化零部件:华为基于自身丰富的摄像头、传感 器调教经验,推出了 ARHUD、激光雷达等产品。激光雷达被普遍认为是 L3-L5 级自动驾驶必备的传感器,但是其价格高昂难以普及。华为自研的激光雷达成 本将低至数百美元,曾在 2019 年上海车展中推出奢侈的四激光雷达配置。其 中,3 大计算平台和 3 大操作系统为: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智能驾驶 操作系统(AOS)支撑智能驾驶板块,智能座舱计算平台(CDC)+智能座舱 操作系统(HOS)支撑智能座舱板块,智能车控计算平台(VDC)+智能车控 操作系统(VOS)支撑智能电动。

HI 既代表技术创新,也代表商业模式的创新。HI 采用联合开发新模式,华为 发挥技术优势、车企发挥整车优势,共同设计开发精品车型。新车型使用车企 的品牌,HI logo 将在车身上呈现,代表它使用了 HI 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华为有望成为汽车行业的英特尔。

华为 MDC 计算平台通过高级别功能安全评估,有望 2021 年量产

2020 年 9 月,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生态论坛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发布了两款 MDC 智能驾驶计算平台: MDC210 和 MDC610。前者算力 达 48tops,适用于 L2+级别的自动驾驶,预计 2021Q2 量产;后者算力达 160tops,适用于 L3/L4 级别的自动驾驶,预计 2021Q4 量产。2020 年 12 月, 全球知名的检测认证公司 TÜV 南德意志集团,继 9 月 30 日完成设计审核后, 正式向华为智能驾驶计算平台 MDC 610 签发了设计审核通过报告,确认当前 产品系统设计满足 ISO26262:2018 ASIL D 级功能安全要求,为正式量产铺平 了道路。华为 MDC 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包含硬件平台、平台软件、工具链、安 全平台四大部分,搭载智能驾驶操作系统 AOS、VOS 以及 MDC Core,兼容 AUTOSAR,支持 L2-L5 级别自动驾驶的平滑演进,是实现智能驾驶全景感知、 地图与传感器融合定位、决策、规划、控制等功能的汽车“大脑”,适用于乘用 车、商用车与作业车等多种应用场景。

华为 MDC 平台性能卓越、优势突出,拥有广泛密切的产业合作网络。华为 MDC 支持组件服务化、接口标准化、开发工具化,具有“全系、安全、协同、开放” 的独特优势,为智能驾驶产业提供“高性能、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确定 性低时延、开放生态”的“四高一低一开放“的优势平台,通过系列化硬件、 平台软件、前向兼容使能智能驾驶进入快车道。目前,华为 MDC 与产业界的 50 多家主机厂、Tier1、应用算法、传感器、执行器等客户及生态合作伙伴,在 乘用车(L2+)、商用车(智能重卡、港口物流)、作业车(无人矿卡、无人配送) 等领域,均已实现了基于华为 MDC 的可落地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舍弗勒、 希迪智驾、Momenta、禾多科技、元戎启行、新石器等都与华为建立了广泛深 入的合作关系。

发布高性能车规级激光雷达,年产 10 万套产线 2020 年 12 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 T10 ICV CTO 峰会在上海召开, 华为首次面向行业正式发布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产品和解决方案。 这是一款 96 线中长距激光雷达产品,可以实现城区行人车辆检测覆盖,并兼具高速车辆 检测能力,更符合中国复杂路况下的场景。华为的激光雷达产品在性能与可靠 性方面都满足车规级要求, 依托在光通讯领域积累的精密制造能力以及先进工艺装备实验室,华为快速建立了第一条车规级激光雷达的第一条 Pilot 产线, 已按照年产 10 万套/线推进产能,以适应未来大规模量产需求。

我们认为,激光雷达在智能驾驶感知层硬件中的关键地位体现在它的 3D 建模 功能无可替代;华为激光雷达产品的突出优势体现在性能、可靠性、成本三方 面的完美平衡。1)性能优越:大视野 120°× 25°,应对城区、高速等场景 的人、车测距诉求;全视野中,水平、垂直线束均匀分布,不存在拼接、抖动 等情况,形成稳定的点云对后端感知算法非常友好;小体积,适合前装量产车 型需求。2)可靠性强:华为车载激光雷达的可靠性不仅来源于车规级器件选型、 还依赖整体架构设计以及海量可靠性测试验证。针对车规要求的高低温湿热, 水压、振动、盐雾、人眼安全、 EMC(电磁兼容)、碎石冲击等场景,华为都 严格按照 ISO 国际标准执行。3)成本优化:目前市场上部分外资厂商的 64 线 数激光雷达价格高达数万美元,华为的激光雷达产品成本大约为数百美元,未 来有望降至 200 美元以内。

业界首款多合一电驱动系统 DriveONE,助力赛力斯打造全新智能“增程 /纯电”动力平台

2021 年 1 月 25 日,以“你好,1000+”为主题,赛力斯 SF5 自由远征版上市 发布,华为与赛力斯共同发布了以 DriveONE 为基础的智能“增程/纯电”动力 平台,这是双方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最新合作成果,旨在为用户提供卓越的驾乘 体验。华为智能电动助力赛力斯推出全球首款续航超千公里量产增程电动车, 成功跨越里程障碍,做到续航无忧。华为秉承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帮助赛力 斯打造动力系统 OTA 软件平台,使 SF5 动力性能可持续提升,时用时新。SF5 动力系统依托华为数字化开发平台 PDDP,基于人工智能/高精度仿真模型,结 合多物理场耦合,AI 仿真寻优技术,提升开发效率 10%。依托华为 GTR 自动 化测试架构及系统自动化测试平台,实现测试自动化率大于 85%;同时,系统 性梳理整车全生命周期应用场景,通过镜像环境实现整车替代性测试,覆盖率 高达 88%,有效规避外场测试问题;基于多场景路谱、高加速耐久测试用例, 1500 小时内,即可满足产品 15 年/30 万公里测试要求。

2020 年北京车展,华为发布了业界首款多合一电驱动系统 DriveONE,具备“融 合极简、安全可靠、卓越体验、AI 云智”四大核心特性。1)该系统采用双电 机,相比单电机系统,在功能安全上具有绝对优势。双电机冗余热备份,可保 障整车动力持续稳定。同时,可实现前后扭矩实时分配,快速响应,高精度控 制,比单电机具有更好的车身稳定性。2)从续航表现上看,DriveONE 持续助 力续航提升,其 NEDC 效率高达 89%,帮助赛力斯实现 1000+超长续航体验, 真正解决里程焦虑问题。3)在动力性能体验上,双电机比单电机动力分配更合 理,轻松跑入 4s 级。异步电机与同步电机配合,可同时提升整车经济性及动力 性。4)驾乘体验方面,基于双电机/高精度扭矩分配,整车可以轻松应对更多 复杂严苛路况,并基于复杂多变的驾驶场景,提供个性化驾驶体验。如越野模 式下,扭矩可灵活分配,脱困能力更强,能够大幅提升越野体验。5)在智能化 方面,华为匠心打造 AI 挖潜技术,基于三大 AI 算法引擎,相同硬件平台,实 时整车数据,AI 寻优算法,有效拓展动力系统性能边界,不断优化性能,从而 达到动力系统越用越优,电动汽车越开越好的目的。

车型端:

上汽、北汽、比亚迪陆续配套量产 当前华为汽车业务的规划产品主要包括:1)智能网联,T-Box、车载无线通信 模组、RSU、OBU、5G V2X 芯片;2)智能驾驶,自动驾驶计算平台( MDC)、 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 AI 芯片、 CPU 芯片、无人驾驶算法等;3)智能电 动,VDC(底盘域/动力域控制器)、MPOWER 业务单元 BMS/MCU/CDU/OBC/ 直流快充模块等;4)智能车云,车联网平台、中央网关、云产品及服务;5) 智能座舱,CDC/HiCar/鸿蒙 OS 等。其中在智能网联方面华为已经和车企合作多年,且有了量产案例,例如 T-Box、车载无线通信模组等;智能驾驶方面 华为 MDC 平台已经通过车规级认证,和多家车企测试合作之中;智能电动部 门一部分脱胎于华为原能源业务条线之中,已经在上汽新能源、赛力斯 SF5 上 进行搭载;智能座舱方面,自 2019 年 8 月 HUAWEI HiCar 亮相开始,就不 断有车企选择和华为进行 HiCar 的合作,迄今为止,华为 HiCar 已经和新宝 骏、广汽新能源、北汽、上汽、比亚迪等多个车企合作,多个车企新款车型均 搭载华为 HiCar 系统。除此之外,华为其他产品,例如 MCU、 CDU、 5G 芯 片、手机 NFC 等汽车产品也开始逐步“上车”。在与车企合作深化中,华为汽 车产品的竞争力越来越强,汽车版图也开始逐渐明朗起来。

华为一直与车企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实现双赢或多方共赢。2020 年 5 月,华为 联合一汽集团(一汽红旗、一汽奔腾、一汽解放)、长安汽车、东风集团(东风乘 用车、东风小康)、上汽集团(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广汽集团(广汽新 能源)、北汽集团(北汽新能源)、比亚迪、长城汽车、奇瑞控股、江淮汽车、 宇通(客车)、赛力斯、南京依维柯、T3 出行等首批 18 家车企(排名不分先后), 正式发布成立“5G 汽车生态圈”,加速 5G 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商用进程,共同 打造消费者感知的 5G 汽车。

部分车企与华为保持紧密、深度合作关系。以长安汽车为例,2014 年,长安汽 车与华为在深圳华为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在华 为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及新能源先进控制技术基础上,围绕长安汽车提供的先 进技术应用场景及载体展开深入研究,协同打造一个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 共享化的创新研发平台。2020 年 11 月 14 日,在首期央视《第一发布》节目现 场,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首度透露,企业正与华为、宁德携手打造一个全新 的高端智能汽车品牌。此次三方联合创建的全新汽车品牌,定位为智能汽车高 端品牌,包括一个全球领先、自主可控的智能电动汽车平台,一系列智能汽车 产品和一个超级“人车家”智慧生活和智慧能源生态。此外,北汽新能源 2020 年 10 月首款高端量产车型 ARCFOX 极狐αT 上市,率先搭载华为新一代 MH5000 5G 芯片 T-BOX,成为实现新一代 5G 智能 技术的电动汽车。

华为汽车“端-管-云”五大业务合作方和潜在产业链梳理 从“端-管-云”体系来看,云:智能车云,管:智能网联,端则从最初的车机扩展 到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三大终端,形成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 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五大业务。聚焦核心部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 积极探索和汽车领域产业链伙伴的合作,推到智能驾驶进入快车道。

零部件合 作方面,华为在智能电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端”分别与宁德时代、富临 精工、四维图新和航盛电子进行合作;“云”合作方面,华为 OceanConnect 车联云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在标致雪铁龙(PSA)新车型 DS7 Crossback 上进 行落地应用;“端”合作方面,华为和运营商中国移动、车联网企业博泰集团、 启明信息展开合作。

华为“管-云”合作方。在管(智能网联)和云(智能车云)方面,华为和通信设备商、通信运营商、汽车测试评价、大数据和云平台企业都进行了相关合作。

华为“端”合作方。华为在智能电动方面和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富临精工(新能 源电驱动总成领域的车载减速器),整车企业小康股份(金康新能源)进行合作, 智能驾驶方面和图商四维图新,零部件祥鑫科技进行合作,智能座舱方面和上 海博泰、航盛电子进行合作。

总结来看,华为汽车业务在“端-管-云”五大业务板块和产业链上下游均建立了一 定的合作关系,新产品有序推进、量产可期,与新车型的配套合作有望打开广 阔增量空间。

3.5 小米:资金、团队、小米生态为支撑,官宣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小米造车”尘埃落定。 3 月 30 日,小米集 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拟成立一家公司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 务。首期投资为 100 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 10 年投资额 100 亿美元。雷军先 生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小米造车的背后,有其资金、研发 团队、小米生态的强大支撑:1)资金优势,到 2020 年底,小米账上有 1080 亿元的现金储备;2)团队优势,小米有 1 万多名研发人员,2021 年还将增 加 5000 人;3)生态优势,小米拥有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而手机上有数以 万计的开发者,小米要做的是个人设备、智能办公、智能家居和智能出行全场 景的打通,将汽车和手机生态链产品拉通,给米粉提供无所不在的智能体验。

造车官宣之前,小米在汽车产业链上早有布局,主要集中于投资汽车相关领域、 车联网服务。1)投资上,造车新势力方面, 2014 年雷军通过顺为资本参与蔚 来汽车发起创立,2016 年和 2019 年顺为资本两次投资小鹏;自动驾驶方面, 顺为先后投资自动驾驶公司 Momenta 和智行者科技,并投资固态激光雷达公 司北醒光子;车载智能产品方面,投资做车内智能交互、智能语音和车家互联 的新案科技,并参与车联网企业上海博泰 B 轮融资。2)车联网车载服务系统 上,2019 年 6 月,小米宣布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推动旗下虚拟语音助手小 爱同学进入汽车人机交互系统。两个月后,小米 MIUI 负责人在 “MIUI 负责 人在线” 活动中表示,正在考虑研发基于 MIUI 的车载服务系统。2020 年 6 月,小米进一步申请注册了小米车联商标和相关图形商标。此外,小米通过各 类产品积极介入汽车物联网(loT)生态。目前小米手表能够作为蔚来车主的智 能遥控器,小米手机可以充当小鹏和比亚迪的车钥匙,威马 EX5 可控制的小米 智能家庭设备达到 8 类 20 种,未来小米还将把支付体系延伸至车端。此外,小 米还曾与一汽奔腾合作推出米粉定制版车型,合作涉及智能语音及营销层面。

从专利角度看,集中于智能座舱、行车安全。参考第一财经数据,2015 年-2019 年小米与汽车有关的专利申请量分别是 187、186、113、82 和 70 件,2020 年预测(部分专利未公开)申请量约为 134 件,技术布局已久。据国家知识产 权局专利公告系统中公开的专利申请文件,小米从 2015 年起陆续申请了汽车 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行驶和行车安全等汽车方向的发 明专利。小米更加关注汽车作为新型电子产品的交互性,并充分考虑产品的安 全性,以功能性开发为主,集中于智能座舱、行车安全。

我们认为,小米入局汽车业务一方面既是汽车行业电动智能化高增高潜背景下, 造车难度从硬件拼合能力向软件转移,当前电动化渗透率低,市场机会大;另 一方面在于小米手机端的丰富产品经验、业务模式、技术可以复用,具备品牌 和用户优势,致力于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车,让用户享受智能生活。小米汽车 业务早有布局,投资智能座舱相关企业,对汽车和智能手机融合有独特认识。 结合智能手机×AIOT 的战略来看,小米造车或将基于互联网用户体验视角去 设计和定义产品,电动汽车将是未来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指引小米重新定 义未来消费者所需要的内容。

详见原报告原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2024-04-18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