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汽车大架号查询方法有哪些?,

《雅尔塔》4 :最焦急的丘吉尔


常思勇 感悟常识 今天


年届七旬的老人


马耳他岛上最急着要见美国总统的人莫过于英国首相丘吉尔。1945年元旦,获悉罗斯福计划在当时仍是大英帝国属地的马耳他过境,丘吉尔立刻致函:“欣闻阁下即将光临马耳他。我将在码头恭候大驾。”事实上,在那个阳光和煦的日子,丘吉尔刚从突然的高烧中复原。


丘吉尔在1944年11月时已年届七旬,战争的压力已经使他显老不少。丘吉尔怪罪说,他是因为吃了医生莫兰勋爵给他开的药,才会发高烧到38.9摄氏度。莫兰则喊冤说,丘吉尔有个毛病,每逢有重大外交使命就会发高烧。


2月2日上午11点半,“昆西号”停靠瓦莱塔港码头已有一个小时,虚弱的丘吉尔觉得身体稍好,可以去拜会罗斯福了。丘吉尔30岁的女儿萨拉·奥利弗在英国空军妇女工作队担任科长,陪同父亲拜会。罗斯福在出发前向太太解释,他选择安娜作陪,是因为丘吉尔也由女儿作陪。丘吉尔和小他十多岁的夫人克莱门蒂娜结婚已逾36年,夫妻感情甚笃。他每次公差出国,都给夫人写长信诉说衷情。


两位首脑和他们的女儿在等候午餐备膳的一个小时里,就在“昆西号”甲板上一边享受阳光,一边闲聊。罗斯福和丘吉尔两位自从1944年9月在魁北克城一别后,这是首次再聚首。这两位老练的政治家之间关系相当复杂,但是强烈的互敬和钦佩之情让他们携手度过战争的艰困岁月。丘吉尔比罗斯福年长几岁,对彼此关系也投注更深,尽管偶尔有贬低批评,但罗斯福还是很欣赏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几年艰巨时刻的坚毅领导,也相当珍视和他的友谊。丘吉尔深信为了英、美两国国运,必须经常和罗斯福碰面,维系二人友情,这次在马耳他会谈,丘吉尔想进一步强化两人的私交,因为自从诺曼底登陆之后,美军对战事的贡献大幅增长,英军贡献相对萎缩,罗斯福似乎已与英国渐行渐远。


与危险相伴一生


丘吉尔一生曾多次化险为夷。他第一次亲历火线是在1895年过21岁生日时,当时他正替英国某家报纸采访报道西班牙在古巴平乱的新闻。两年后,他首次有了作战经验,那是在巴基斯坦一次追剿普什图部落的军事行动。次年,他参加英国骑兵在著名的苏丹恩图曼之役的攻击行动。丘吉尔退役后,于1899年以报社记者身份前往南非,报道第二次布尔战争。当敌军伏击他所在的巡逻队时,丘吉尔展现出过人的胆气。接下来的经历使他在国内声名大噪,有助于他踏进政坛:丘吉尔被俘,但是他逃出战俘营,跋涉近500公里,越过敌军防线,回到英军阵地。他又入伍从军,是首批进入比勒陀利亚的英军官兵之一,并接受了当地战俘营守卫的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担任海军部第一大臣,他主张通过达达尼尔海峡进攻奥斯曼帝国,在加里波利之役中却遭大败,英军阵亡逾2万人,伤者超过5万人,丘吉尔因未能达成占领伊斯坦布尔的主要目标而备受抨击,因而负起责任下台。丘吉尔感到奇耻大辱,再度投入军旅,以营长身份在1915年底至1916年初指挥一个营的皇家苏格兰燧发枪团在法国西线参战。请注意丘吉尔是辞任的海军第一大臣却甘心情愿以营长身份深入一线参战,其勇气和胸怀令人唏嘘……


整个20世纪30年代,他都是个坚定的反共人士,跟1919—1921年担任战争大臣时一样,他力主英军攻打苏联。他对大英帝国绝对效忠,年轻时为它作战,后来又坚决拒绝赋予印度自治领地位。他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态度或许有变化,但他一直担心德国重整军备,不断地警告要提防纳粹日益增大的威胁。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丘吉尔入阁担任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当过的海军第一大臣。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入侵法国那一天,丘吉尔出任首相。丘吉尔拒绝和德国谈判,准备进行一场漫长艰巨的战争。他在接任首相后的第一次演讲中表示,“除了血、泪、汗水”,再没有别的可给全国上下。接下来几年里,的确是血、泪、汗水交织,但是1940年秋天,英国皇家空军设法击退了德国对英伦三岛的空中攻击,破坏了纳粹登陆入侵英国的计划。英国挺下来了,但已无力挑战德国在欧洲大陆的统治。战火反而蔓延到地中海和北非。


丘吉尔经常搭机、乘船到偏远的战场。也因为认识到个中危险,他留给英王乔治六世一封信,指定外相艾登在必要时当他的接班人。这一次丘吉尔一行,其实也是吉星高照才能平安抵达马耳他。丘吉尔于1月29日晚间由诺霍特空军基地起飞。由于预期会有大雪,他决定抢先出发。他们一行人分乘三架飞机——他的女儿、两名机要秘书以及莫兰医师和他搭同一架飞机——但只有两架到达目的地。在破晓前的浓雾当中,第三架飞机降落时超越岛面,掉进大海,机上人员大部分身亡。


孤立无援的丘吉尔


英国在雅尔塔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无异于从拿破仑战争以来的一贯立场:防止欧洲由单一大国主宰。若有一个单一大国控制了欧洲大陆西部,就将对英国构成性命攸关的威胁。


雅尔塔会议开幕之前,有赖苏军大捷,抗德战争已经胜券在握,但对英国而言,却意味着其东方出现了另一个可能的欧洲霸主。如此,对波兰的战后就成了英国最核心的诉求之一,这不仅仅跟英国为保卫波兰才和希特勒正式开战的过往有关。丘吉尔和他的外交顾问们都认为在战后的欧洲,波兰应该成为抵制苏联向西扩张的堡垒。丘吉尔策略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法国要强大。波兰、法国都强大,就可以牵制住复兴后的德国。为了保持欧洲的势力均衡,德国必须受到削弱,但又不能完全摧毁或解体。这会是很复杂的棋局,但英国借由参与欧洲大陆政治数百年的经验已有准备。然而,问题是英国现在已经弱到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赢得赛局,非有美国的协助不可。


但美国政府并不想卷入欧洲复杂的政治,因为美国人没有这一类外交游戏的经验,又鄙弃以权力均衡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他们的国家并不是邻近欧洲大陆的岛国,因此他们的战略观可以不必那么功利。战争终止后,美国民众不会允许美军在欧洲驻留太久。英国则被美国当作国际赛场上强劲的竞争者,丘吉尔一再想把欧洲划分为各国势力范围,颇令美国人生疑。


罗斯福及其顾问以击败德国作为战争最高优先,但对于在珍珠港事变后才投入战争的美国而言,和日本在太平洋的缠斗并不是无关紧要。如果说有哪个盟国可在太平洋战场提供大量援助,那就是斯大林的苏联,而不是丘吉尔的英国。在未来的世界和平组织中,也需要苏联的合作。美、英利益分歧太大,他们的领导人无法在对苏政策上完全契合。


罗斯福政府中支持“新政”的人士并不认为苏联力量上升是威胁——至少不是当下的威胁。对他们而言,这位英国保守党领袖不仅是自私的资本主义之代表,还拥护帝国主义,实践老式外交,倚重秘密协议和势力范围。罗斯福政府里许多人和前贤威尔逊总统一样,相信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不应再有帝国,而新兴独立国家应把资源和市场开放给所有的全球大国,而不仅是英国。他们怀疑这个美国从前的宗主还有帝国野心,当年美国开国诸贤就是因此发动独立战争反抗英国的。


所以,丘吉尔一听说罗斯福打算在马耳他停留,就立刻问是否可以借此机会讨论美英在雅尔塔的共同策略。然而罗斯福让丘吉尔非常失望。因为罗斯福不想让斯大林猜疑西方两个领导人要合起伙来对付他。罗斯福认为当前上上之策,就是不和丘吉尔有“会前会”。但是,丘吉尔急欲说服罗斯福承诺接受共同策略,问题是罗斯福安排的行程表里根本就没有留出两人进行具体讨论的时间。时任美国国务院的官员波伦认为,与其说罗斯福关切斯大林的感受,不如说他“大体上希望避免事先定下立场,想当场见机行事”。

2024-03-16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