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对华为赛力斯汽车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赛力斯到底是不是华为汽车

赛力斯汽车大卖引起华为内部的反感,CEO余承东背负巨大压力?

为了在市场中能够顽强地存活下去,华为不得不积极开拓新市场,发力新业务,特别是备受业界看好的云服务和智能电动车两大新领域。也正因此,华为自今年初以来先后做了一系列人事调整,不断引发外界关注,大家也是议论纷纷。

5月18日,华为云再次进行人事调整,余承东不再任职于华为云CEO,由张平安接全面负责(接任)。余承东仍为消费者BG CEO以及新增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王军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

在今年1月份的人事变动中,余承东曾兼任云与计算BG总裁。到4月,华为将云与计算BG降级为Cloud BU。4月9日,余承东被任命为华为云CEO。也就是说,余承东在华为云业务中只待了仅仅四个月左右的时间。而频繁的人事变动背后,实则是华为不简单的云计算战略谋划。

从2017年官宣成立到2020年,华为云从质疑声中一路披荆斩棘,从行业第二阵营中脱颖而出,当前已成功跻身中国市场Top 2行列,仅次于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云。在中国市场上,华为云也最有能力和野心挑战阿里云的龙头地位。并且,华为云在全球也进入到了TOP 5行列,成为全球五朵云之一。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0第四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IaaS市场规模为34.9亿美元,阿里云市场份额仍位居第一,华为云与腾讯云并列第二,中国电信和亚马逊AWS位居其后,前五名云服务商共计占有77.4%的市场份额。

另据Canalys公布的数据,2020年前三个季度,华为云创造了云计算“大厂”最快的增长纪录,增速均超过200%。业内相关人士认为,短短几年华为云增长如此之快,与其有着优良的To B基因不无关联。同时,中国又在经历“5G+AI+云"的数字化转型新浪潮,大型政企上云的大趋势也为各路云厂商提供了增量空间。

此外,全面云化也是未来趋势,云计算迈入2.0时代,云市场竞争加剧。此前,余承东预测,“到2025年,全球企业云技术使用率将达100%。全面云化已不可阻挡,云是ICT产业的未来,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底座,开发者是产业发展的灵魂。”不仅如此,全球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也需要云原生的能力,人工智能AI作为一种生产力,开发更加需要“云”环境。

据IDC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公有云市场。在中国市场上,成功运营的云计算服务商(CSP)基本都已完成了技术和用户方面的积累,可以说标准化的公有云服务格局在渐渐形成,继而各企业未来将着重于对精细化领域的深耕,提前布局与革新技术,以及准确把握资源和生态。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华为将云与计算BG降级为cloud BU,或许早就在任正非于华为心声社区的讲话中就能得到预测。他提出“集中做优质的产品线",在预算内将自己的力量集中在优势区域。

过去两年以来,华为不断受到美国掣肘与打压,不仅手机业务遭受重创,海外市场被砍,国内手机业务占比也不断下降。所以,华为云也不得不随之做出新一轮的人事及业务调整,以冲刺To B业务。当前,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势如破竹,在中国各个行业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华为紧紧走在市场前沿,研发投入与盈利也在不断加大。

在4月17日举行的华为云生态峰会会上,华为云中国区总裁洪方明表示,“在2020年华为云的收入当中,伙伴收入占比已经达到60%,实现了186%的增长。华为云已经聚集了超过180万开发者、1.4万多家咨询类伙伴、6000多个技术伙伴,云市场上架了超4500个应用,云市场年交易流水突破10亿,涌现了一批亿元、千万元伙伴俱乐部成员。”

不仅如此,华为“沃土云创计划”也于今年4月华为的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宣告启动,2021年将投入1亿美金资金扶持,聚焦6大技术领域(容器/微服务、SaaS化、大数据、人工智能Al、视频、智能边缘),与ISV和SaaS开发者伙伴,构建1000+创新应用。

业内人士分析称,华为云业务架构调整,从Cloud BG到Cloud BU,将公有云作为未来的主攻方向,这样的变动或许更能轻松上阵,飞速向前。余承东短短几个月的任职,主要任务是梳理好华为云业务架构。同时,华为智能汽车未来将搭载鸿蒙系统,这恰恰才是余承东的强项,所以增任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可谓是顺理成章。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此前表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所有业务都与华为传统ICT业务相关,是为了满足智能联网车场景而延伸的业务。分析认为,2020年10月30日华为发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Huawei Intelligent Automotive Solution),包括运算和通讯架构,五大通讯系统(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联网、智能车云端服务、智能电动),以及30多个智能化元件(如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影镜头等)。华为也持续扩大对汽车领域的投资,预期2021年内对智能汽车相关业务投资逾10亿美元,研发团队超过5000人,其中有2000人负责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最新人事调整等同将余承东放到了华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业务之一。

以华为组织架构来看,BG(业务群)层级是高于BU(业务单位),市场预期,不排除随着智能车相关业务持续壮大,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将进一步升格为BG,而华为组织图上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与消费者BG并列。余承东身兼消费者BG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基本上是将华为整体消费者业者都交给了余承东负责统筹。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于2019年5月,目的是提供智能车零组件并打造智能车生态系统。近期也先后宣布与北汽蓝谷、长安汽车、广汽集团打造子品牌,并将在华为旗舰店中卖车。华为计划于7月底前在200家旗舰店中卖车,并计划在今年底前拓展超1000家店。目前而言,华为不仅要帮助车厂造好车,也想通过华为品牌及销售渠道卖车。

在销售分成方面,华为与车厂约各占销售额10%,经销商另可拿到约7~8%。据悉,余承东已定下2022年销售30万辆车目标,若以每辆利润人民币1万元推算,可为华为带来人民币30亿元新增利润。

但以客观条件来看,余承东定下的上述30万辆车销售目标似乎过于乐观。分析指出,华为当前仅与北汽、广汽、长安汽车、小康股份等合作卖车,并通过华为销售渠道的年度销售加总要达到上述目标似乎太过勉强,毕竟各家车厂还有自家品牌车销售压力,加上市场上还有如此多其他品牌都在争抢汽车市场份额。

况且,就当前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中国本土造车新势力三大厂——蔚来、理想和小鹏,各自年度销售量分别为4.4万辆、3.3万辆、2.7万辆,再加上特斯拉(中国)年度销售量约15万辆,以及比亚迪约19万辆,新能源车销售量合计约为44.4万辆。而华为喊出明年拿下30万辆销售量,恐怕并非易事。

在很多人看来,尽管华为一直在强调不造车,只帮伙伴造好车,但随着技术逐渐成孰并对制车供应链与技术有更多掌握后,未来华为推出自己品牌汽车也不是不可能,甚至也是有很希望挑战智能车、新能源车市场龙头地位。

早在2018年,华为便已明确,华为不造车。2020年10月,华为发布EMT决议【2020】007号文件。文件称,“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电信行业分析师付亮认为,华为在2020年10月重申“不造车”,甚至在官方文件中出现了“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这样的口语式狠话。由此表明,华为内部对要不要造车,其实存在意见分歧,且争论得很激烈,此文最后定调“不造整车”。但是,在“不造整车”的前提下,华为内部意见也仍然没有达成一致。

华为最新的人事调整表明,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将遵循消费者业务BG提出的方案前行,在坚持“不造整车,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前提下,通过“华为智选”深度介入汽车研发、设计和销售等环节,将汽车销售培养为华为消费者业务营销体系的一大收入来源,以弥补手机业务受限带来的影响,保持营销体系稳定。

5月24日,华为在今日头条平台上发布一则声明称,“华为不造车,不投资、不控股、不参股任何车企”。对此,该电信行业人士分析,首先,华为在大方向上的目标依然没有变——华为入局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不是去造整车,而是要为合作车企提供基于华为ICT的智能联网部件。其次,华为明确了战略合作车企名单,目前只有北汽、长安和广汽三家,华为将会支持这三家战略合作车企各自打造子品牌。同时,华为特别强调了,只有“用了华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车,经华为授权才可以使用HI标识,代表Huawei Inside”。此外,华为也定调了与重庆小康旗下赛力斯之间合作的层级,华为为赛力斯提供的仅是“部件+代售”,因而赛力斯不能从华为获得HI标识授权。

该行业人士由此进一步推断得出,在华为,内部人员不仅“建言造车”行不通,偷偷地造车也不行。华为HI标识将严格限制对外合作授权,不是随便哪家车企就可以轻松获得的(蹭华为的热度)。华为大卖赛力斯,反倒更有可能引起了华为内部的反感。余承东身为华为消费者BG CEO及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猜想他应该感到压力山大。

小结:总而言之,截至目前,对于云服务和智能电动车市场,华为整体思路和规划基本上已足够清晰。

(我为科技狂整理)

2024-03-02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