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福克斯加装车台如何提升行车体验?,

横断山穿越 — 金沙怒江醉澜沧 路书

一、穿越线路设计方案

横断山有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去横断山穿越?

1、横断山是中国美景最密集的地区

横断山南北走向分布着七座巨大的山脉,六条大江,这七山六江从东到西分别是:岷山、邛崃山—夹金山—小相岭、大雪山—锦屏山、沙鲁里山、芒康山—云岭、他念他翁山—怒山、伯舒拉岭—高黎贡山;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

波澜壮阔的群山、宏伟壮丽的峡谷、白雪皑皑的雪山、神秘巨大的冰川,关键是高山深谷相间排列,连片成群!在接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处处是美景!

2、横断山具有中国乃至世界最为复杂的地形地貌,自古以来“路难行”

横断山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清朝时一位名叫黄楙材的官员,他受四川总督丁宝桢的指派去西藏,面对横在面前的一道道大山大河,发出了“这些山真是横断山啊”的感慨。正所谓:“横断山、路难行”!正因为路难行,横断山有很多地方都是极为人迹罕至的,但却美景连连,这不正是我们穿越的绝佳选择么?

3、横断山是世界最具多样性的地区

1)地貌多样性,这个自不必说

2)气候多样性

在横断山能见到热带、温带、寒带的景观都浓缩在同一纬度的现象,这是因为横断山很多地方,高山峡谷的落差达到三四千米仅仅是小case而已,落差在五千米的地方,横断山地区多得是。

3)人文多样性

包括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横断山地区天女散花般的生活着31个民族,是非常典型的多民族融合地区,拥有世所罕见的各种婚姻形态,比如:“钻帐篷”、“走婚”、“一妻多夫”,等等。民族风俗形态多样、丰富,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佤族的摸你黑、傈僳族的阔时节,等等。

4)生物多样性

横断山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地区中最热点的区域,早在19世纪末就被西方人垂涎三尺,派“植物猎人”从横断山偷盗了大量的高山杜鹃、绿绒蒿,引发了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狂热的栽种热潮。

横断山拥有全球1/2的野生高山杜鹃、1/4的报春花、1/4的龙胆、1/3的马先蒿,全球独有的白眉长臂猿、大熊猫、羚牛、滇金丝猴等等。横断山到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岛屿”,是动植物的庇护所,是野生动植物最美丽的家园。

所以,这样的横断山,怎么能不去穿越呢?

横断山地域很广,我们这次设计的线路是最有趣、最好玩、景观最突出、人文历史最深厚的线路。

二、穿越行程规划

2019年3月7日 成都麓山国际安珀酒店集结

DAY 1 成都安珀酒店——白熊沟

行驶里程:277公里

住宿:白熊沟入口处露营

目标:饱览汉源湖、大渡河大峡谷、白熊沟、大瓦山风光,白熊沟徒步探险

DAY 2 白熊沟——邛海宾馆

行驶里程:260公里 其中省道173公里,县乡道48公里(灵山古道),高速39公里。

住宿:邛海宾馆

目标:沿灵关古道,穿越泸沽峡,观赏孙水关、潮音寺、天皇寺,参观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沈家宗祠。了解灵关古道、凉山州深厚历史文化。

DAY 3 邛海宾馆——麂子沟——邑度酒庄——浪巴铺土林

行驶里程:423公里

住宿:根据车队行进情况,或者雅砻江边露营,或者住邑度酒庄宾馆,或者住浪巴铺土林宾馆。

目标:领略雅砻江壮阔美景,穿越小相岭之牦牛山,观赏云南元谋土林奇特地貌。

DAY 4 浪巴铺土林——喜洲镇

行驶里程:315公里

住宿:喜洲董苑

目标:苍山洱海,双廊古镇,喜洲古镇,下关古镇,既有风情万种的自然风光,又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理。拜访白眉长臂猿保护组织——与科学家座谈,了解横断山生物多样性及生物保护的科学知识。

DAY 5 喜洲镇——鲁史镇

行驶里程:335公里

住宿:露营或者鲁史镇寻找旅馆

目标:深入了解南方丝绸之路千年重镇鲁史镇,体会历史文化、世事变迁的厚重。

DAY 6 鲁史镇——鲁掌镇

行驶里程:405公里

住宿:露营或者鲁掌镇寻找民居

目标: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深入了解

DAY 7 鲁掌镇——片马镇——听命湖——百花岭长臂猿保护基地

行驶里程:200公里

住宿:长臂猿保护基地露营

目标:驼峰航线纪念馆,听命湖,长臂猿保护基地

DAY 8 长臂猿保护基地——大塘村——腾冲

行驶里程:320公里

住宿:腾冲酒店

目标:大树杜鹃

DAY 9 腾冲——昆明

行驶里程:640公里,全程高速

住宿:昆明酒店

目标:告别晚宴


三、穿越车辆及人员要求

核心段穿越补给要求

核心段穿越,油料补给要求每车至少要带200升油料。整个车队至少三台车要携带300升油料。水按每人每天4升消耗量准备,(包括饮用、做饭、生活用水全部),每人至少携带5天用量20升水。食品按5天准备。

装备要求

1、车台、手台:每车必备。有条件的,每车配备一个手持GPS,或者手机上装载奥维地图。

2、前后拖车钩,拖车绳:每车必备。拖车绳长度不能少于15米。

3、每车必备一条备胎,气泵,拆装轮胎的工具,修补、更换轮胎的工具,铁锹,每车必备。

4、全套露营装备,每人必备。

5、防寒衣物:露营装备及防寒衣物至少要能抵御零下十度的低温。

6、预防高反的药物、预防蚊叮虫咬的药物。

车辆要求

1、四驱越野车,城市SUV不接受。

2、车况良好,穿越前做过全面检查。二十年车龄以上的老车不接受。

3、车辆装配越野轮胎,光板胎、公路胎不接受。

人员要求

1、至少三年以上的越野经验,包括但不限于长途穿越(例如丙察察类型的穿越)、无人区穿越(例如羌塘、可可西里的穿越)、沙漠穿越(例如腾格里、巴丹吉林的穿越)等等。

2、身体健康,体力充沛。大瓦山、听命湖需要徒步爬山,爬山单程距离大约6公里左右。

四、穿越行程亮点

摄影风光:

1、汉源湖:是2010年在大渡河汉源段建设的瀑布沟水电站形成的,在汉源、石棉、甘洛三县境内形成84平方公里水面的西南最大的人工湖。湖长72公里,最宽处达7公里,最大水深186米。高峡出平湖、碧水照苍山。

2、大渡河大峡谷:

大渡河大峡谷属于嶂谷,嶂谷在我国的大型峡谷中并不少见,例如太行山大峡谷即属典型的嶂谷,但大渡河水量浩大,年径流量约480亿方,而黄河的年径流量也不过300多亿方,在这样的大型河流上发育如此壮观的嶂谷式峡谷则相当罕见。只不过现在修了水库以后,峡谷内浩荡汹涌的水流已经是过往云烟了。

金口大峡谷两岸的支沟,无一例外的都是呈绝壁深涧一线天的隘谷,其谷底宽度常常不足20米,而两岸崖坡高数百米至千米。

例如大渡河左岸的深溪沟、老昌沟、白熊沟、丁木沟、顺水河,右岸的毛不耳沟、宝水溪等,这些景色极为绮丽的支沟隘谷,是徒步穿越、溯溪或降溪探险的绝佳胜地。

徒步探险、摄影

1、白熊沟:

2、大瓦山:远望大瓦山,如突兀的空中楼阁,又如叠瓦覆于群山之巅,与国家森林公园瓦屋山、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峨眉山遥相呼应,成三足鼎立之势,景色奇绝,极其壮观。从峨眉山顶望去,大瓦山像一只巨大的诺亚方舟,船舷高耸在云海之中。

考古及摄影:

1、孙水关、潮音寺

公元965年 (北宋乾德三年),宋灭后蜀,本欲乘胜南下攻取云南的大理国。岂料宋太祖赵匡胤“恶其地崎岖”,经深思熟虑后,用玉斧在蜀地地图上,沿大渡河画了一条线:“此外非吾所有也。”北宋大军勒马大渡河,是吸取了唐帝国几次深入大渡河以南征伐南诏、因山高路险而几乎全军覆灭的惨痛教训。当年被赵匡胤视为畏途、从而打消觊觎之念的,主要是大渡河以南的灵关古道上,最为险恶崎岖的甘洛至冕宁泸沽的路段。

南方丝绸之路在四川境内西线的路段,西汉称灵关道。这是在先秦时期一条断断续续存在的野径的基础上,于西汉时期贯通成型的通道。行进在灵关道甘洛至冕宁泸沽路段,因气候多变、地形复杂、人迹渺无而险象环生,因语言不通、部落阻挠而危机四伏。长约两公里的令行人“俯视魂摇”的泸沽峡,便坐落在这条路段上。

俯视魂摇峡中水

从冕宁泸沽镇开始进入灵关古道,这也是当年太平天国悍将赖裕新、长征时期红军将领张爱萍左权北上的方向和路线。车行约三公里,便进入了泸沽峡。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泸沽关,即泸沽峡,两山壁立,峡深百余丈,阔不盈寻,孙水流其中,淙淙有声,人行东山岭上,俯视魂摇。”


泸沽峡南北两山对峙,峡谷里奔流着安宁河东源孙水河。放眼望去,泸沽峡北岸的拱头山,状若蟠桃,山形舒缓丰满,但接近孙水河的山麓却陡峭壁立,如斧劈刀削。南岸的伏头山,其山势峻峭巍峨,遍山怪石嶙峋林木稀疏。两山对峙,滔滔孙水如久困深山憋足了劲的蛟龙,硬生生地从两山之间挣扎而出。

泸沽峡最窄的峡口,就是灵关古道上的军事要隘孙水关。伫立在公路边的孙水关遗址俯视,只见孙水河床呈深切的V字状。由于河道在这里猛然收窄,异常湍急的河水,撞击着河里堆垒的从两岸山体崩落下来的巨大岩石,激起如雪的浪花和成轮的流沫,令人目眩神移。

孙水关遗址下面,一座古寺近些年恢复重建。《冕宁县志》载:“昔有潮音寺”,潮音寺建在一块平坦的岩石上,碧瓦红墙,翘角飞檐。在潮音寺后禅院的“观峡亭”内倚栏而望,由于距河面更近,只见激流从谷底巨石的罅隙中喷出,发出低沉的轰鸣,如雷声经久不息。潮音寺之名,可能是因此而来吧。

冕宁泸沽镇历来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孙水关是其独一无二的门户。因此,北临孙水河南倚伏头山的孙水关,便控扼着灵关古道上的这一咽喉之处,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说南方丝绸之路进出古蜀之地,其北大门剑门关有一夫当关之雄,其南大门孙水关则有“丸泥封关”之奇。

遗憾的是,因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修筑泸沽至越西的公路,挡道的孙水关被拆掉。如今孙水关遗址上,坐落着一尊高约两米、正面约呈四方形、造型简单的纪念碑。而与它近在咫尺的,是一尊比它高出许多的新塑的普贤菩萨像。曾经肩负历史使命的孙水关让贤了,让位于人们认为更能够带来平安和好运的神仙。


名人荟萃留墨宝

有胜迹就有名人荟萃,有奇观就有骚人墨迹。古往今来,这里既有将士的金戈铁马,也有名流的风云际会。

孙水河南岸的伏头山,当地百姓又称为哑泉山。在距孙水关不远处,曾有一幅“禁止哑泉不可饮”的摩崖石刻。相传为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士兵饮用了在此处的一眼泉水后,竟说不出话了。后经当地土著指点,士兵们喝了另一眼泉的水才得以发声。于是诸葛亮令人勒石以警示蜀军将士及过往行人。原石刻因年代久远而字迹漫漶,冕宁知县徐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另刻。

传说伏头山上栖有雌雄孔雀,常浴此泉,泉因此含毒。而当代有研究者认为,泉水有毒,是被飞禽走兽的排泄物污染所致。这一眼“哑泉”现在仍汩汩出水,当然,它早已无毒,因此当地百姓又为其取了一个动听之名——“龙泉眼”。

距孙水关遗址约百米开外的公路南侧,有一块几丈高、剖面平整光滑的石壁,人称观音岩,上边荟萃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石刻书法。其中的“西南形胜”四字,原刻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其间于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季秋重刊。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山水奇观”四字,字体古朴,笔力遒劲。

清代著名书法家史致康途经小相岭和泸沽峡,面对这雄奇苍凉、古风盎然的景致,情不自禁地赋联:“相岭孤松,东西南北风债主;泸峡怪石,春夏秋冬水冤家”。他在此留下的墨迹,是题刻于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的一个直径两尺多的“龙”字。这个狂草书就的“龙”,酣畅奔放,仿佛自天而降的蛟龙,欲扑进峡谷的水晶宫里。史致康题刻此字,是因为此前一百多年来,一直有“乾隆梦游孙水关”的传说。这个传说曾一度令泸沽峡蜚声海内,自然也令渴求功名的史致康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故慨然命笔。

当然,过往于泸沽峡,进出于孙水关,更多的是络绎不绝的马帮和征战戍边的士兵。矮小却耐力强善负重的建昌马,驮着丝绸茶叶远赴异域,在泸沽峡只留下无影无踪却又穿越时空的铃声。蔽日的旌旗和林立的刀戟,伴随着士兵的呐喊怒吼,已化为孙水河拍岸的惊涛,永远回荡着那个时代的强音。


司马相如“桥孙水”

灵关道开凿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其线路在四川境内大致是成都—邛崃—名山—雅安—荥经—汉源—甘洛—越西—喜德—冕宁泸沽—西昌—德昌—会理—攀枝花。由泸沽峡想到灵关道,抚今追昔,不得不怀念一位开路先锋。他,便是当年出使西夷的那位大名鼎鼎的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

被尊为“赋圣”的司马相如,由于文学的成就过于辉煌,其造福西南地区百姓,在险山恶水间修桥铺路的壮举,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里,仅有“(相如)通零(灵)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寥寥数语。

当北匈奴的进攻被平息后,经略西南的战略摆上了大汉王朝的议事日程。具有远见卓识的司马相如力排众议,最终坚定了汉武帝大胆开拓疆域,打通西南地区,成就一番雄图霸业的决心。被汉武帝任命为中郎将的司马相如,持节出使,“高山嵯峨,岩石磊落,顷侧荥回,下临绝壑” ,踏上了过大渡河、越小相岭、南下邛都的招抚之路。司马相如在西夷各地广泛交往,恩威并施,西夷(邛、筰、冉、駹、斯榆、白马)等国归附。接着,司马相如又当机立断,调发巴蜀兵卒数万人,开山筑路,首先开辟通往邛地(西昌)的道路。

这条在古代由内地唯一通向邛地、并延伸至印缅的国际通道,绕过了其西边的气候条件更为恶劣、整体海拔更高、冬季冰雪封山的拖乌山,又从其东边荒凉偏僻、土地贫瘠、民族纷争频发的大凉山的边缘擦肩而过,从而巧妙地穿过了横亘在大渡河以南坚固的人文地理屏障的那一道难得的缝隙 。

在整个筑路过程中,司马相如又奉旨亲任筑路总指挥,来回奔波于道路沿线督造。他不仅在竹简上挥洒着令他名动天下的壮丽辞赋,“通零(灵)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也是他谱写了名垂中国交通史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华彩乐章。

孙水河是司马相如在小相岭连绵的峻岭开山凿路后,遇到的又一必须逾越的天险,也是最后一道天险。过了孙水河,便是一望无垠、坦平如砥的安宁河谷,曾经因艰难险阻似乎遥不可及的邛都大地,将进入大汉的怀抱。据说汉时孙水桥的遗址还有迹可寻,就在泸沽镇与孙水关之间。

2、龙山古刹——天皇寺 千年樱桃树

3、沈家祠堂

“卧云烟雨”乃古邛著名八景之七。

卧云山在泸山主峰纱帽顶东南侧,南依白云山,东西最大跨度2300米,南北跨度约1000米,与山脚108国道高差350米。卧云山又名云雾山、青云山,清嘉庆年间更名卧云山。据《西昌县志》载:“沈氏昆山人,明初,买泸山东境曰云雾山建祠。……又七世纪至鹤亭,更号为青云山,又因聂蓉峰降乩望云阁,改号卧云。”

卧云山苍松含烟,古柏吐翠,林木葳蕤。由于山林保护完好,林中鹿、猴、山猪、野兔、山猫以及画眉、野雉自同繁衍,每每可见。每到深冬,泸山上其他部位针、阔叶混杂林的颜色,或深或浅,会稍有改变,惟卧云山一脉,山色如黛,终年常绿,紫气氤氲,瑞云缭绕,既兼有泸山雄奇秀拔之气象,又独具自己深幽朦胧之俊美。尤其是夏日雨霁,卧云山烟云浩渺,山顶上雾罩如脂,山凹里凝云如膏,一周遭山林空蒙,浑然是神仙去处。

正因为卧云山钟灵毓秀,明朝初年,江苏昆山人沈华一任建昌(即今西昌)卫指挥使,迁家建昌,传五世至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7年)沈恩(字大川),乃买此山为沈氏茔地并建祠;又七世纪传至沈林(字鹤亭),任宁远府铜政房吏,时乌坡产铜颇旺,分润甚丰,而对此祠精心增葺扩建,遂成大观。

这便是著名的卧云山沈氏宗祠,世称沈家祠。

沈家祠建在卧云山胸腹部一太师椅形的山凹里,背后及两侧青山环抱,前面则天高地迥,视野开阔,大半个西昌城,大半个邛海,及更远处连绵青山的天际线,尽收眼底。云山苍苍,湖水茫茫,昊天之风,山高水长。充分显示出选址建祠者独到的眼力。

沈家祠主体建筑为燕翼堂,两旁为夹室长廊,北为祠客堂,东为松爽轩,西有敦诗山房、望云阁,另有飞仙桥(泳归桥)、鉴心泉、话雨亭、思孝亭等建筑,依势错落,呈七星抱月状。祠后茔园,为苍松翠柏环绕。亭台楼阁,掩映生辉,水榭曲桥,回环多致。既别致精巧,又气象宏大,有“沈祠以清幽胜,孤云(即玉皇殿)以轩朗胜”之说。沈家祠规模渐显,声名日隆,邑中及外地名士多来此聚会,或吟诗作画,或鼓琴弄瑟。鼎盛时胜友如云,俨然文人墨客消闲会友的沙龙。四川学政聂铣敏(字蓉峰)、何绍基(字子贞)到西昌也是下榻沈家祠。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拔贡、泸峰书院主讲张以存曾作《沈家祠记》,对其风景、建筑,以及主人之豪爽性格和重义善交有详细描绘:“泸山之坳青云山……山如屏,海如镜,登者称胜观焉。……壬午春,予随诸友历游其地,见其经营意匠,颇费精心……鹤亭同余总角之交……重大义,善旧交,性嗜酒……置酒邀友数辈,欣然乐至,兴豪酒酣,胥忘形迹。或围棋,子声丁丁然;或猜拳,拳声轰轰然;或汲水煮茶,泉香而味美,洵足乐也。已而杯盘狼藉,主客胥醉……”仅从现存四川学政、大书法家何绍基题沈家祠二联(“野饮几人偕,快醉山中索郎酒;郊居随处好,又逢湖上沈家楼。”“崖前桂树人依旁;洞口桃花落后开。”)、西昌籍著名画家马骀所绘《邛都八景》之七《卧云烟雨》图,以及以卧云山“小八景”(“邛波初日”、“海门渔火”,“沙汀浴风”、“湖村烟雨”、“甘泉夜月”、“翠嶂栖云”、“象岭松涛”、“丹崖霁雪”)题咏的诗词、歌赋等等,依稀可见沈家祠当年盛况……这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歌,可以叹;可以笑傲山林,独对金樽,素面朝天;可以“酒多如水,肉高如山”———斗转星移中,当年烟水葱茏、高标兀立的沈家祠,留给今天的,是怎样一个令人怅然的背影?

可惜,沈家祠建筑,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毁于匪乱,断垣残壁中,仅存泳归桥、桥旁阴刻“鉴心泉”石碑和泉眼,以及其他描绘泸山、邛海景致及卧云山小八景的诗碑20余通。祠之南侧有“卧云山”高大石碑。此碑立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高3.06米,宽1.03米,“卧云山”每字高0.8米,阴刻,字迹遒劲雄浑,是凉山州已知设置最早、最高大的地名标志。

沈家祠侧原有沈氏家族古墓葬27座,屡经盗掘,墓内文物尽罄,已是面目全非。惟10来株青苍古柏树,懔懔然站立于21世纪的夕阳朝晖里。它们是沈氏宗祠由盛而衰的历史见证……

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元谋土林

元谋县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北临金沙江。大部分人最早知道元谋,是从历时课本上的“元谋人”开始,也就是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发现地,被誉为“东方人类故乡”。

如今,元谋不单单在历史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摄影圈里更是无人不知,大大小小、千姿百态的土林,引得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一展身手。元谋土林景观与路南石林、陆良沙林形成云南地质公园的三大奇观,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极高的景观特点,又是一处最典型的红沙黏土地带流水地貌的大自然科普学堂。

元谋土林是一种流水侵蚀地貌,它由特殊的岩性组合、构造运动、气候、水动力、生态环境等条件综合作用,经过5000年的自然变化,造化出这色彩丰富、规模宏大的天下奇观。作为一种奇异的自然地理现象,元谋土林作为特殊形态的地质景观又以气势恢宏、形态奇妙万变、色彩绚丽著称于世,是不可多得的一处世界级地质公园。元谋土林是一种土状推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形,因远望如林而得名。主要分为三大块:其中保存面积最大、最壮观和形态最优美的有物茂乡物茂土林(虎跳滩土林)、平田乡班果土林、新华乡浪巴铺土林(最美)。现在物贸土林和浪巴铺土林已开发,对外开放游览,两景区距离28公里。两个景区各有特点,物贸大而奇,浪巴铺色彩丰富,特别适宜拍夕阳。

土林不仅具有壮丽雄浑的景观,更是一部记载地球演化的地质史书。这里丰厚的土层中埋藏着许多史前动植物的化石,如剑齿虎、中国犀牛等,由于地质作用的影响,土壤不断重复着吸水、膨胀、失水、蒸发的过程,地面龟裂,雨水沿裂缝不停冲刷,久而久之,裂缝逐渐加深、扩宽、延长,土林就在流水的塑造之下成形。近年来,土林之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无极》、《千里走单骑》、《美丽元谋》等大片都在这里取景拍摄,土林已经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创造基地,成为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一个重要外景拍摄地。

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至云南元谋时,记述了土林的景色:“涉枯涧,乃蹑坡上。其坡突石,皆金沙烨烨,如云母堆叠,而黄映有光。时日色渐开,蹑其上,如身在祥云金栗中也。”

中国科学家识别、命名的新发现物种——天行长臂猿

天行长臂猿是由中国科学家识别、命名的新发现物种,已于2017年正式获得世界承认。天行长臂猿的别名叫白眉长臂猿,因为它的白眉毛实在太突出、明显了。

没有多少人见过野外的长臂猿,在动物园人们常以“猴子”称呼它们。长臂猿不是猴子,它们是一类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小型猿类,与黑猩猩、猩猩和大猩猩同属于类人猿。全世界共有4属17种长臂猿,我国分布有3属6种。通常情况下,长臂猿生活在一夫一妻的家庭中,每胎生育一个宝宝。

长臂猿曾经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长臂猿喜食果实,受到破坏后的次生林往往无法满足长臂猿对食物的需要,因此长臂猿通常只能生存于保存完好的原始常绿阔叶林中。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气候变化,原始森林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我国现存的长臂猿仅生活在云南、广西和海南的极少原始森林,总数不超过1500只,其中四种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也许,我们再不认识它们就真的晚了……

长臂猿之所以濒危,最大的威胁来自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北白颊长臂猿和白掌长臂猿就是随着滇南热带雨林的消失而灭绝的,而偷猎则是对长臂猿的另一重大威胁。要保护长臂猿,就需要在大尺度上保存它们的原始生境并且制止非法偷猎,而生活在长臂猿栖息地中的其它野生生物也能由此获益,最终保护残存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和其中的生物多样性。

茶马古道第一镇——鲁史镇

鲁史镇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县城东北部,澜沧江、黑惠江之中间,历史上素有“夹江”之称。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38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的缘故,曾一度成为滇西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被誉为“茶马古道第一镇”。鲁史至今仍保留有一段青石故道;三米多宽,由东向西把古镇一分为二。现在鲁史镇的金鸡村尚遗留有百珠连片的古茶树野生群落。古平村海拔2400米左右的山野上,生长着三千多株野生茶树。

鲁史,原称阿鲁司,鲁史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有名的历史古镇。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明万历二十六年)在此设“阿鲁司巡检”,辟为街场,明朝有名的户部尚书龚彝就是鲁史人。清朝年间,鲁史曾设阿鲁巡警司,彝语“阿鲁”意为“小城镇”,后称“阿鲁司”,再后来便转音“鲁史”了。民国2年(1913)设区团,历史上一直是顺宁府(县)设于澜沧江北的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青龙桥建成,交通条件改善,过往鲁史马帮商旅与日俱增,鲁史成为顺宁通省驿道和茶马古道上澜沧江和黑惠江之间的重要驿站。

鲁史古镇,是古时滇南通往蒙化(今巍山县)、下关、昆明,北上丽江、西藏,直达印度,南进顺宁(今凤庆)、镇康,再西出缅甸的重要驿站,距今已近700年历史。徐霞客在1693年来到鲁史时,就感叹于鲁史的繁华。6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马帮来来往往,由北到南运进丝绸、运进百货、运进中原文化,又从南到北运出茶叶、运出药材、运出山风野俗。历史上鲁史乃是凤庆通往巍山、下关、昆明直至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驿站。凤庆县城和鲁史镇都坐落在茶马古道向东南亚延伸的要冲上,是蜚声中外的“茶叶之乡”。

鲁史古镇是滇西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之一。从总体上看,街场的布局及民宅的建设风格都具有浓郁的宗教文化特点。同时,由于鲁史古镇地处茶马古道要道上,历史悠久,南来北往的人到此定居经商,街场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形成了“三街七巷一广场”的集众家之长的独具一格的格局。以四方街为集镇经纬线的中心点,呈圆状分布。

民宅建筑主要以仿效北方四合院和江浙风格的三合院为主,一楼一底三格三厦屋面,泥瓦封火墙。四合院有花园,三合院有花台,并绘有壁画、诗句、对联,求其家宅方圆,藏风聚气,暖和兴旺。同时,民居建筑模式受到大理白族文化的影响,也兼具南诏风格的建筑群落。当地寻常人家门楣处都会贴上统一的对联:“含笑看人生,平心尝世味”。

高黎贡山的骄傲——大树杜鹃

大树“杜鹃王”位于腾冲县以北的界头乡大塘村,在千峰叠翠的高黎贡山半山腰。是世界上近千种杜鹃花中树型最大、花朵最大的品种,被科学家们称为“大树杜鹃王”。

1918年,英国生物学家、传教士福雷斯特(George Forrest)在腾冲高黎贡山的森林中发现了一种高达20多米的杜鹃花,后来被人们称作大树杜鹃。为了想办法把它运回英国,他雇来工人砍倒了一株高25米,树龄280年的老树,并将树干锯成圆盘运走。时至今日,这枚从“杜鹃花王”身上取下的巨大圆盘仍陈列在大英博物馆中。

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多次深入高黎贡山腹地考察,终于在1982年4月,在大塘大河头以北的高黎贡山山腰发现了世界罕见的大树杜鹃群落。在面积为0.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四十多棵大树杜鹃,胸径1米左右的有12棵,可以说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杜鹃王国。其中最大的一棵,基部直径3.07米,高28米,树冠61平方米,树龄五百多岁,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一棵大树杜鹃,被科学家誉为“大树杜鹃王”,这棵大树杜鹃在离地面20厘米处分成两大植株。

驼峰航线纪念馆

1942年5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切断了美军援华的唯一物资运输要道,中缅公路。抗日战争的军备物资一时无法运送进中国境内,“驼峰航线”应运而生。

这条西起印度汀江机场,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高黎贡山脉、横断山脉等几大山系,中途经过云南怒江泸水县、云南驿,最终东至中国昆明、重庆等地的航线,中间山峦起伏,一眼望去,状如驼峰,因此命名为“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是人类空运史上,最悲壮的飞行。每天不间断地飞行,平均96分钟就有一架飞机坠毁。每一次飞行,按照概率上看都可能有去无返。

驼峰航线纪念馆不像是一个传统的纪念馆,更像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飞机陈列室。空旷的场馆内只陈列一架飞机。这架飞机就是驼峰航线上编号53号的飞机。

1943年3月11日,飞虎队第53号运输机机长吉姆·福克斯(Jim·Fox)、副驾驶员谭宣、报务员王国梁像往常一样走入机舱。飞机上满载着锡锭、钨锰矿和猪鬃。和另外三架飞机从昆明出发,目的地是位于印度阿萨姆邦的汀江机场。 这架“53号”飞机也难以逃脱驼峰航线最终的宿命,战斗在云霄,然后消失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

福克斯驾驶的53号飞机在风雪垭口坠机后,并没有彻底失踪。它,静静地躺在中缅边境的高黎贡丛林里,就像一只铁鸟,安静地栖落在树梢上。每一架贴地飞行的驼峰飞行员,都能用肉眼看清这架折翅的银色铁鸟。

和坠落的600多架飞机不同,这架飞机是驼峰航线上唯一一架被找到的完整坠机。从1942年坠机,53年后的1997年,历经多次丛林探索,终于将飞机找到,才得以公诸于世。

驼峰航线纪念馆,缅怀英雄,体会传奇。

2024-01-21

2024-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