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拍摄风景汽车图片的技巧有哪些?,

【创作心得】写作其实很有趣08:如何写景



  撰文/孟爱国·江苏徐州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


  【渝言不止】


  写情感,可以让文字从心底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真诚就好。描写景物却没这么简单,需要层次,需要技巧,需要自然和人文知识积累。总之,这是个技术活,必须认真加以修炼。




  第八讲 如何写景


  景物好看,但难写,“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我们每天都看景色,看的时候,胸有千言万语,但是落笔时候,感觉脑袋中空空如也,只能一个字“好”。“当我沉默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头,同时感觉空虚”。写景不同于写事情,写事情用记叙的方法,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有条理就可以。但是写景则不同,景物大多数是静止的,虽然日出日落花开花落潮起潮落有动,但是其也是静静地运动。需要你用细腻的文笔、精准的词汇来表达出来,最考验人的功力。所以现在很多快餐的网络文学作品,对于写景往往回避,直接说事。但是有功力的大作家,却在文章中将景物写的像是画一样美丽。比如沈从文在《边城》中向我们描绘了美丽的湘西边城,汪曾祺向我们展现了他的家乡扬州高邮的水乡之美,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则为我们描绘了黄土高原的壮丽苍凉和古朴。

  写景其实是可以训练出来,是有方法和诀窍的。就我感觉,包括层层分析渲染法、动静结合颜色对比法、抽丝剥茧逐步演绎法、由主到次由远到近逐个击破法、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法、现实与历史交替撰写法等等。大凡景物,皆是由几种单一景物所组成的。而我们要写这一综合整体之景物,一个重要方法是,要从整体中看到局部,要从局部看到由这些局部所组成的整体。局部写好了,整体基本上形象也就出来了。

  我们常见山,我的家乡有云龙山,写云龙山,怎么写。有的人说用一个字概括,美。很好,你感受到云龙山的美了,抓住精髓了,想必云龙山听到也会高兴的,这是整体的印象,正如我们说一个人好。那么云龙山美在哪里?你给大家介绍下?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蒙了,为啥呢,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要说的东西太多了。那么我们一起来想一想云龙山美在何处,云龙山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个简单吧。由山、树、草、花、鸟、空气、日出或者日落这些自然景观;由放鹤亭、寺庙、石碑、苏轼曾经醉酒后睡觉的石床这些人文景观这两个方面组成;有绿色的草树,红色的花朵,青碧如镜的湖水;那么你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写云龙山之美了。你若不知历史,那么就可以从云龙山之自然景观写起,写云龙山之石头如何、树木花草如何、飞鸟如何、山中之空气如何、日出日落如何、朝暮变化如何、四季变化如何,这么写,云龙山之形象也就立体了。这是自然景观之描绘。假如你知道云龙山之历史,以及曾经在山上有哪些人文趣事,你可以在古今的时间上穿梭,赋予这一眼前之景物历史内涵和积淀,增加这一景物在读者眼中的韵味。无论哪一种写法,只要是条分缕析、条理清晰,不要杂乱无章,都是好的,最美的音乐《梁祝》不就是很简单吗,作文也是。

  这里我们以鲁迅先生的《秋夜》为例进行分析。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有人说这句话写的有点啰嗦,直接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这样不就简单明了?但是你仔细品读两种表述的区别。第一种就有很强的画面感。好像是一个人,抽一支烟,或者无聊时候,往后园的墙外望去,看到两株树,仔细一看,一株是枣树,再看看另一株是什么树,还是枣树。这是写景之细。景是反映人物的心里情愫的。同样自然的景物映射到不同人的心里和脑海,感受是不一样的。】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宏大深邃的秋夜蓝天的景色,寂寥空旷,仿佛就在我们的目前】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从天空自然而然的引申到花草上面】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重点写一处极细小的粉红花。这就如同我们拍照时候设置的大光圈。聚焦于一朵花,其他的其实就是背景而已。我们写景时候,一定要分清楚主次,切莫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段有一段之主次,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之主次。】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桠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重点写枣树,写枣子、叶子、树干以及枣树上的月亮和天空。】

  鬼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盅惑的眼睛。【第一句话承启上文的最后一句话,将视角转向天空。视角的转移切莫突兀,要有起承转合,找到景物与景物之间的衔接点,远与近的衔接点,高与低的衔接点,大与小的衔接点,春夏秋冬四季的衔接点,白天和黑夜的衔接点,山和湖的衔接点,人与自然的衔接点。】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由视觉转向听觉,这样冷静的秋夜,突然发出了“哇”的一声。以声写静,景更静。】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承启上文的“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写玻璃上丁丁作响、奔着灯光而来的小飞虫。此时写的近在咫尺的景物,刻画的非常细腻,从颜色上写雪白的纸、猩红色的栀子,从动作上看是“看到或者感受到小飞虫在灯的纸罩上喘气”,小飞虫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秋夜小飞虫司空见惯,但是将常见的东西写详细了,写细致了,也可以写出新意,这需要我们细致的观察。好像拿着显微镜放大一般。】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文章之结尾,从秋天想到了春天“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写出作者的感想,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此文,能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寂寞,但是又感受到作者所看到的秋夜中的生机。】

  下面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进行分析。分析写景,现代散文中《荷塘月色》是不可回避的,这篇文章是情景交融、以情观景、以景抒情的经典,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想有一个自己心情烦躁时候,可以舒缓自己、让自己漫步的荷塘月色。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点出了晚上去荷塘月色的原因,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使我想起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原因是“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是作者深入这片景色的原因。因为你去欣赏一处景色,总会有你的缘由,是路过,是特地造访,是喜乐,还是忧苦,是得志,还是失意,“心情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因有不同的情怀,也有了不同的观景的感受。在首段,表明来欣赏这景色的缘故,首先给景物罩上一层“蒙版”,让这一整篇文章在一种“怀旧”,或是“伤感”,或是“清新”,或是“喜悦”,或是“青春”的格调之中,再以这种格调牵引和影响着读者,是一种比较好的开始的方法。】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荷塘边上的景物。】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心里的感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接引上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始重点描写荷塘,荷花莲叶。】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上文写荷塘荷花莲叶,此段主要写月光,即荷塘之月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欣赏完荷塘月色,再欣赏荷塘四周。】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作者由欣赏荷塘月色因而联想到了历史上的采莲的事情。这是一种常用的写景的方法,欣赏一处风景,因而想到历史上与此风景有关的人文,可以增加文章的厚重感和内涵。当然这需要平时里丰富的积累。在学习写作的时候,可对自己所积累的素材进行分类梳理。】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徐回,兼传羽杯;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从深沉的对于历史故事和诗词的回忆又回到了现实。这种衔接毫无违和感。并以此作为此文的结尾。这种方法写的文章,有情“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有景“荷塘月色柳树曲曲折折的小路”,有因而想到的诗词“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有因此想到的梁元帝《采莲赋》中所写的六朝采莲旧事,历史与当下,心里之事与心外之物,眼前之景与脑海中之诗词,交相辉映,融合为一体,因此能够深深吸引读者,成为借景抒情的散文名篇,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欣赏此文美的意境,并分析学习这篇文章的创作技巧。】


  下面一起分析欣赏徐迟先生的《雨中登泰山》。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写登泰山的原因,如同《荷塘月色》一样,在首段点名观赏、造访一处景物的缘由是什么。这是写景的常用的、也是经典的、比较好的开始方式。这样写景显得不突兀,娓娓道来,让读者跟着你的文笔慢慢走进你所要撰写的景色。比如,你要写你登云龙山,怎么开始,你是因为一首诗词,文章,受到了触动而一时兴起,想再去看看,还是陪同多年未见的朋友去看看,还是最近心情大好、心情烦躁想去登山,还是没有雨中登过云龙山,想在雨中感受下别样登山的情趣。】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写登山临时遇到雨,若是遇到雨,大多数人或许会选择不登山。但是作者却和朋友选择了继续登山。这也是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一写的原因。因为雨中登泰山,或许是很多人不曾有过的经历,而雨中登泰山所看到景色也会别有一番情调。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喑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远看雨雾中的泰山“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这是作者登山前看雨中泰山的一个整体的景象。采取的是从整体到局部,先窥其全貌,再观其精要。此段写景,有耳听的声“水库的桥孔跃出,震天的吼声”,有目遇的景“七幅闪光黄锦,雪白水珠,嶙嶙的乱石”,有传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自己的想象“千军万马,精致图案,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有声音、有颜色、有传说,有想象,这样的写景非常生动和丰满。】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李铁拐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细致描写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是登山路上所遇到的人文景观。】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走到登山的正路“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大多数文笔是整体描写此处景色,“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在整体之中夹杂局部细微描写“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并伴随着作者经过柏洞对气温的感受“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我们写景色,擅长写的是能看到的景色,但是对于听觉、触觉,比如气温的感受,往往忽略,这是因为我们的写景,往往是回忆性质的,而回忆时候,偏重于回忆色彩和形状,而容易忽略温度和触觉,这种记忆很多时候是缺失的。这里面,在“如何写人”这一章节中,我们提出过一种写作的方法叫做第三视角观察法。我们可以采取第三视角,用冥想的方法,想象着我们回到当时的观景之场景,并观察感受当时观景的我们和我们观景。然后再去描写景色。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在二维的纸上,写出来5D的效果。】

  靠住二天门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我又是骄傲,又是担心。骄傲我已经走了一半的山路,担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云薄了,雾又上来。我们歇歇走走,走走歇歇,如今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困难似乎并不存在,眼面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年轻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像年轻了一样,有说有笑,跟在他们后头。【心理的感受,此时已经感觉到疲惫,这是我们登山时候共同的感受。读到这,好像和作者又重新登了一次泰山。】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下坡路转到上坡路,山势陡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路一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想凑近了看,隔着辽阔的山沟,走不过去。我们正在赞不绝口,发现已经来到一座石桥跟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原来我们遇到另一类型的飞瀑,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撞个正着。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口沫喷的老远。从这时候起,山涧又从左侧转到右侧,水声淙淙,跟我们跟到南天门。【用一整段写飞瀑。】

  过了云步桥,我们开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南天门应该近了,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见了。野花野草,什么形状也有,什么颜色也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要把岩的山石装扮起来。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里,随水漂去。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的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雾在对松山的山峡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我胆怯了。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怪不得东汉的应劭引用马第伯在《封禅仪记》里的话,这样形容:“仰视天门,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石,扪天之难也。”一位老大爷,斜着脚步,穿花一般,侧着身子,赶到我们前头。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尽管脚小,也稳稳当当,从我们身边过去。我象应劭说的那样,“目视而脚不随”,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在下午七点钟,上到南天门。【写“开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这里面既写景,也写情,也有登山中之事,同时展开了作者的议论,想起了东汉的应劭引用马第伯在《封禅仪记》里的话,景是“山峡回环曲折,野花野草,松树,雾在对松山的山峡飘来飘去,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情是“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里,随水漂去。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写事情“一位老大爷,斜着脚步,穿花一般,侧着身子,赶到我们前头。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尽管脚小,也稳稳当当,从我们身边过去”,想起了东汉的应劭引用马第伯在《封禅仪记》里的话“仰视天门,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石,扪天之难也”。】

  心还在跳,腿还在抖,人到底还是上来了。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来。我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像一个没事人一样。一排留宿的小店,没有名号,只有标记,有的门口挂着一只笊篱,有的窗口放着一对鹦鹉,有的是一根棒棰,有的是一条金牛,地方宽敞的摆着茶桌,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几,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前脸正对着万丈的深渊。别成一格的还有那些石头。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的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你这种感觉。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的什么也不像,黑忽忽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年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像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有的山池叫作洗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晴朗的天,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便像宋之问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起的那样,“云海四茫茫”。是云吗?头上明明另有云在。看样子是积雪,要不也是棉絮堆,高高低低,连续不断,一直把天边变成海边。于是阳光掠过,云海的银涛像镀了金,又像着了火,烧成灰烬,不知去向,露出大地的面目。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河,是汶河。一个黑点子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动,仿佛蚂蚁,又冒一缕青烟。你正在指手划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一时都在雾里消失。【到了“天街”,所见所闻。先写天街的所见“一排留宿的小店,没有名号,只有标记,有的门口挂着一只笊篱,有的窗口放着一对鹦鹉,有的是一根棒棰,有的是一条金牛,地方宽敞的摆着茶桌,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几,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前脸正对着万丈的深渊。别成一格的还有那些石头”,再写泰山顶的传说和过去“帝王拜山的盛况,孔子小天下处,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往外冒白云的白云洞,齐鲁青未了,荡胸生层云,宋之问《桂阳三日述怀》“云海四茫茫””,有俯瞰“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河,是汶河。一个黑点子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动,仿佛蚂蚁,又冒一缕青烟”,还是采用这种方法,用历史、传、近景、远景对比交织拓展景色的内涵,增加景色宏达的场景感,同时略微加入作者之感受“你正在指手划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一时都在雾里消失”。】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不是下午要赶火车的话,我们还会待下去的。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两天后下山,天晴后,“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与雨中登泰山做对比,并引出下文的议论。】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好又在斗母宫躲过,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对此词雨中登泰山做非常简短的总结,感觉到了雨中登山,收获满满。议论没有深入的大道理,只是就雨中登泰山而阐释,并未说透、说死、说具体,而这具体的意味,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

  我们都看过雪景,也可能都写过雪景,有的是东北的鹅毛大雪,有的是南方的黏黏糊糊如杨絮的雪,有的雪到地上就融化了,有的雪却可以连成白茫茫的一片,无论是南方的雪,还是北方的雪,都有着其特点,都惹人喜爱。还有山上的雪,湖上的雪,一望无际的原野上的雪,白天的雪,夜晚的雪,山林中的雪,乡村中的雪,城市中的雪。现在问题来了,让你写一段你所看过的雪,你会怎么写?会设计什么样的文章架构?会借雪来表达你什么样的情思,会赋予雪什么样的内涵?

  这里我们认真欣赏和分析下钟敬文先生的《西湖的雪景》。看看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从来谈论西湖之胜景的,大抵注目于春夏两季;而各地游客,也多于此时翩然来临。──秋季游人已渐少,入冬后,则更形疏落了。这当中自然有以致其然的道理。春夏之间,气温和暖,湖上风物,应时佳胜,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或“浴晴鸥鹭争飞,拂袂荷风荐爽”,都是要教人眷眷不易忘情的。于此时节,往来湖上,沉醉于柔媚芳馨的情味中,谁说不应该呢?但是春花固可爱,秋月不是也要使人销魂么?四时的烟景不同,而真赏者各能得其佳趣;不过,这未易以论于一般人罢了。高深父先生曾告诉过我们:“若能高朗其怀,旷达其意,超尘脱俗,别具天眼,揽景会心,便得真趣。”我们虽不成材,但对于先贤这种深于体验的话,也忍只当做全无关系的耳边风么?【文章题目是西湖的雪景,但是偏偏不直接写西湖之雪景,而先说西湖之春、夏、秋之景。】

  自宋朝以来,平章西湖风景的,有所谓“西湖十景,钱塘十景”之说,虽里面也曾列入“断桥残雪”,“孤山霁雪”两个名目,但实际上,真的会去赏玩这种清寒不很近情的景致的,怕没有多少人吧。《四时幽赏录》的著者,在“冬时幽赏”门中,言及雪景的,几占十分的七八,其名目有“雪霁策蹇寻梅”,“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西溪道中玩雪”,“扫雪烹茶玩画”,“雪夜煨芋谈禅”,“山窗听雪敲竹”,“雪后镇海楼观晚炊”等。其中大半所述景色,读了不禁移人神思,固不徒文字粹美而已。但他是一位潇洒出尘的名士,所以能够有此独具心眼的幽赏;我们一方面自然佩服他心情的深湛,另方面却也可以证出能领略此中奥味者之所以稀少的必然了。【引入西湖雪景,并借此感慨“真的会去赏玩这种清寒不很近情的景致的,怕没有多少人吧”,而作者便是“没有多少人”中的其中之一。这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能赏雪景者需要是潇洒出尘的名士,方能领略此中奥味,因此在文之开始便写出雪景之高洁,不是一般人能欣赏得了的。这从中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独特的审美情调。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文章开始方式,即欲言此而先言彼,以彼来比较此,以增加此之独特意味。比如,你要写云龙湖,你先简单写下西湖、大明湖、扬州瘦西湖、太湖,你再慢慢引入徐州之云龙湖。为什么?因为你直接写云龙湖估计没人看,因为我们所熟知而愿意不远千里去欣赏的,大多数是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苏州太湖,而对于云龙湖,虽然也别具特色之美,但是多数外地人是不知道的,因为不知道,你若是直接写,是不会吸引读者的兴趣的。此时若是先写知名的湖,再点出知名网红湖之不足,然后再慢慢引申到:云龙湖弥补了此种不足,那么读者的兴趣可能就提升了一些。这就如同写西湖,多数人对于西湖是“西湖美景三月间”,你写西湖美景下雪天,可能不会有人看,但是你将春日西湖和冬日西湖做比较,再引出冬日之西湖,就会吸引读者,一睹冬日西湖之景。】

  西湖的雪景,我共玩了两次。第一次是在此间初下雪的第三天。我于午前十点钟时才出去。一个人从校门乘黄包车到湖滨下车,徒步走出钱塘门。经白堤,旋转入孤山路。沿孤山西行,到西泠桥,折由大道回来。此次雪本不大,加以出去时间太迟,山野上盖着的,大都已消去,所以没有什么动人之处。现在我要细述的,是第二次的重游。【直接进入主题,这次要写的是第二次游玩。一旦进入写作的主题,就毫无冗余赘述。】

  那天是一月念四日。因为在床上感到意外冰冷之故,清晨初醒来时,我便预知昨宵是下了雪。果然,当我打开房门一看时,对面房屋的瓦上全变成白色了,天井中一株木樨花的枝叶上,也粘缀着一小堆一小堆的白粉。详细的看去,觉得比日前两三回所下的都来得大些。因为以前的,虽然也铺盖了屋顶,但有些瓦沟上却仍然是黑色,这天却一色地白着,绝少铺不匀的地方了。并且都厚厚的,约莫有一两寸高的程度。日前的雪,虽然铺满了屋顶,但于木樨花树,却好像全无关系似的,此回它可不免受影响了,这也是雪落得比较大些的明证。【打开房门一看所见到的早晨的雪。有远景:对面房屋的瓦上全变成白色了,有近景:天井中一株木樨花的枝叶上,也粘缀着一小堆一小堆的白粉。有比较:以前的,虽然也铺盖了屋顶,但有些瓦沟上却仍然是黑色,这天却一色地白着,绝少铺不匀的地方了。并且都厚厚的,约莫有一两寸高的程度。日前的雪,虽然铺满了屋顶,但于木樨花树,却好像全无关系似的,此回它可不免受影响了,这也是雪落得比较大些的明证。】

  老李照例是起得很迟的,有时我上了两课下来,才看见他在房里穿衣服,预备上办公厅去。这天,我起来跑到他的房里,把他叫醒之后,他犹带着几分睡意的问我:“老钟,今天外面有没有下雪?”我回答他说:“不但有呢,并且颇大。”他起初怀疑着,直待我把窗内的白布幔拉开,让他望见了屋顶才肯相信。“老钟,我们今天到灵隐去耍子吧?”他很高兴的说。我“哼”的应了一声,便回到自己的房里来了。【准备相约去看雪景。】

  我们在校门上车时,大约已九点钟左右了。时小雨霏霏,冷风拂人如泼水。从车帘两旁缺处望出去,路旁高起之地,和所有一切高低不平的屋顶,都撒着白面粉似的,又如铺陈着新打好的棉被一般。街上的已大半变成雪泥,车子在上面碾过,不绝的发出唧唧的声音,与车轮转动时磨擦着中间横木的音响相杂。【去往西湖看雪景的车上所见之雪景。这是为了和西湖雪景做比较。】

  我们到了湖滨,便换登汽车。往时这条路线的搭客是颇热闹的,现在却很零落了。同车的不到十个人,为遨游而来的客人还怕没有一半。当车驶过白堤时,我们向车外眺望内外湖风景,但见一片迷蒙的水气弥漫着,对面的山峰,只有一个几乎辨不清楚的薄影。葛岭、宝石山这边,因为距离比较密迩的缘故,山上的积雪和树木,大略可以看得出来;但地位较高的保塔,便陷于朦胧中了。到西泠桥前近时,再回望湖中,见湖心亭四围枯秃的树干,好似怯寒般的在那里呆立着,我不禁联想起《陶庵梦忆》中一段情词惧幽绝的文字来:【再次说明来观赏雪景人之少,到了湖滨,便换登汽车。往时这条路线的搭客是颇热闹的,现在却很零落了。同车的不到十个人,为遨游而来的客人还怕没有一半。详细写了车窗外之雪景。都是在写远景,因为在车上:但见一片迷蒙的水气弥漫着,对面的山峰,只有一个几乎辨不清楚的薄影。葛岭、宝石山这边,因为距离比较密迩的缘故,山上的积雪和树木,大略可以看得出来;但地位较高的保塔,便陷于朦胧中了。到西泠桥前近时,再回望湖中,见湖心亭四围枯秃的树干,好似怯寒般的在那里呆立着。写景要远近分明,在什么地方以人的视力能看到什么景色,你若是在车上写西湖之近景,详细入微就不好了。这里作者想到了写西湖之雪的小品文名篇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作者引用这篇文言小品文,实际是在写自己,因为张岱也是独自往湖心亭看雪,看常人不看之雪,而此时自己的行为,其实和张岱一样。引用文言文、古名人逸事,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和内涵。这需要我们的积累。】

  不知这时的湖心亭上,尚有此种痴人否?心里不觉漠然了一会。车过西泠桥以后,车暂驶行于两边山岭林木连接着的野道中。所有的山上,都堆积着很厚的雪块,虽然不能如瓦屋上那样铺填得均匀普遍,那一片片清白的光彩,却尽够使我感到宇宙的清寒、壮旷与纯洁!常绿树的枝叶后所堆着的雪,和枯树上的,很有差别。前者因为有叶子衬托着之故,雪上特别堆积得大块点,远远望去,如开满了白的山茶花,或吾乡的水锦花。后者,则只有一小小块的雪片能够在上面粘着不堕落下去,与刚著花的梅李树绝地相似。实在,我初头几乎把那些近在路旁的几株错认了。野上半黄或全赤了的枯草,多压在两三寸厚的雪褥下面;有些枝条软弱的树,也被压抑得欹欹倒倒的。路上行人很稀少。道旁野人的屋里,时见有衣饰破旧而笨重的老人、童子,在围着火炉取暖。看了那种古朴清贫的情况,仿佛令我忘怀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纷扰、繁遽了。【依旧是车上所见雪景,车过西泠桥以后,写景的顺序是由远及近,先写山上的积雪,再写常绿树的枝叶积雪,枯树的积雪,野上半黄或全赤了的枯草积雪,最后写雪后道旁野人的屋里围炉取暖、古朴清贫。这里面自然而然夹杂了作者的感情。】

  到了灵隐山门,我们便下车了。一走进去,空气怪清冷的,不但没有游客,往时那些卖念珠、古钱、天竺筷子的小贩子也不见了。石道上铺积着颇深的雪泥。飞来峰疏疏落落的着了许多雪块,清冷亭及其它建筑物的顶面,一例的密盖着纯白色的毡毯。一个拍照的,当我们刚进门时,便紧紧的跟在后面。因为老李的高兴,我们便在清泠亭旁照了两个影。【下车后步行观景。继续写观西湖雪景人之少:空气怪清冷的,不但没有游客,往时那些卖念珠、古钱、天竺筷子的小贩子也不见了。】

  好奇心打动着我,使我感觉到眼前所看到的之不满足,而更向处境较幽深的韬光庵去。我幽悄地尽移着步向前走,老李也不声张的跟着我。从灵隐寺到韬光庵的这条山径,实际上虽不见怎样的长;但颇深曲而饶于风致。这里的雪,要比城中和湖上各处的都大些。在径上的雪块,大约有半尺来厚,两旁树上的积雪,也比来路上所见的浓重。曾来游玩过的人,该不会忘记的吧,这条路上两旁是怎样的繁植着高高的绿竹。这时,竹枝和竹叶上,大都着满了雪,向下低低地垂着。《四时幽赏录》“山窗听雪敲竹”条云:“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忽尔回风交急,折竹一声,使我寒毡增冷。”这种风味,可惜我没有福分消受。【寻常处雪景已经人迹罕至、清冷幽凄,作者向处境更加幽深的雪景走去。其实是继续表现作者独特的情趣。先写灵隐寺到韬光庵的这条山径上的雪,再写这条路上两旁的竹雪。同时引出了《四时幽赏录》“山窗听雪敲竹”。】

  在冬天,本来是游客冷落的时候,何况这样雨雪清冷的日子呢?所以当我们跑到庵里时,别的游人一个都没有,──这在我们上山时看山径上的足迹便可以晓得的──而僧人的眼色里,并且也有一种觉得怪异的表示。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树上,雪着得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在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联忆起那“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美人儿来。【再次说明游客之稀少,少到什么程度呢?“别的游人一个都没有”,这里作者并没有遇到张岱湖心亭看雪时候所偶遇的在湖心亭喝酒的驴友,甚至就连“僧人的眼色里,并且也有一种觉得怪异的表示”,详细描写了亭前的树、山茶花,“粉红色的花朵,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华而不俗,清而不寒”,这里作者又引用了一句古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登上这亭,在平日是可以近瞰西湖,远望浙江,甚而至于缥缈的沧海的,可是此刻却不能了。离庵不远的山岭、僧房、竹树,尚勉强可见,稍远则封锁在茫漠的烟雾里了。【写登临亭子后的远望。】

  空斋蹋壁卧,忽梦溪山好。朝骑秃尾驴,来寻雪中道。石壁引孤松,长空没飞鸟。不见远山横,寒烟起林抄。(《雪中登黄山》)

  我倚着亭柱,默默地在咀嚼着王渔洋这首五言诗的清妙;尤其是结尾两句,更道破了雪景的三昧。但说不定许多没有经验的人,要妄笑它是无味的诗句呢。文艺的真赏鉴,本来是件不容易的事,这又何必咄咄见怪?自己解说了一番,心里也就释然了。

  本来拟在僧房里吃素面的,不知为什么,竟跑到山门前的酒楼喝酒了。老李不能多喝,我一个人也就无多兴致干杯了。在那里,我把在山径上带下来的一团冷雪,放进在酒杯里混着喝。堂倌看了说:“这是顶上的冰淇淋呢。”【西湖观雪后就餐时候的事情,以及见闻。作者将山径上雪采了来放在酒中喝,显示出作者独特的趣味。】

  半因为等不到汽车,半因为想多玩一点雪景,我们决意步行到岳坟才叫划子去游湖。一路上,虽然走的是来时汽车经过的故道,但在徒步观赏中,不免觉得更有情味了。我们的革履,踏着一两寸厚的雪泥前进,频频地发出一种清脆的声音。有时路旁树枝上的雪块,忽然掉了下来,着在我们的外套上,正前人所谓“玉堕冰柯,沾衣生湿”的情景。我迟回着我的步履,旷展着我的视域,油然有一脉浓重而灵秘的诗情,浮上我的心头来,使我幽然意远,漠然神凝。郑綮(读音庆)答人家自己的诗思,在灞桥雪中,驴背上,真是怪懂得趣儿的说法!【步行观雪,换一种观赏雪的方式。有声音“我们的革履,踏着一两寸厚的雪泥前进,频频地发出一种清脆的声音”,有雪落“路旁树枝上的雪块,忽然掉了下来,着在我们的外套上”。】

  当我们在岳王我们的革履,踏着一两寸厚的雪泥前进,频频地发出一种清脆的声音。庙前登舟时,雪又纷纷的下起来了。湖里除了我们的一只小划子以外,再看不到别的舟楫。平湖漠漠,一切都沉默无哗。舟穿过西泠桥,缓泛里西湖中,孤山和对面诸山及上下的楼亭、房屋,都白了头,在风雪中兀立着。山径上,望不见一个人影;湖面连水鸟都没有踪迹,只有乱飘的雪花堕下时,微起些涟漪而已。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想这时如果有一个渔翁在垂钓,它很可以借来说明眼前的景物呢。【主要写从舟中观雪。湖中泛舟观雪人之少,只有作者一只小船。在舟中听到的是“万籁俱寂、一切都沉默无哗”,远处看到“孤山和对面诸山及上下的楼亭、房屋,都白了头,在风雪中兀立着”,近处看到“山径上,望不见一个人影;湖面连水鸟都没有踪迹,只有乱飘的雪花堕下时,微起些涟漪而已”,想到了“柳宗元诗”。前面写在家中临窗看雪,车上看雪,步行路上看雪,这里写舟中看雪,将各个视角看雪都写了。全方位给读者展示了西湖雪景独特韵味。】

  舟将驶近断桥的时候,雪花飞飘得更其凌乱。我们向北一面的外套,差不多大半白而且湿了。风也似乎吹得格外紧劲些,我的脸不能向它吹来的方面望去。因为革履渗进了雪水的缘故,双足尤冰冻得难忍。这时,从来不多开过口的舟子,忽然问我们说:“你们觉得此处比较寒冷么?”我们问他什么缘故。据说是宝石山一带的雪山风吹过来的原因。我于是默默的兴想到知识的范围和它的获得等重大的问题上去了。【写在舟上触觉的感受:冷,以及和舟子的对话。】

  我们到湖滨登岸时,已是下午三点余钟了。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些已变成泥泞。除了极少数在待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之外,平日朝夕在此间舒舒地来往着的少男少女、老爷太太,此时大都密藏在“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至少也靠在腾着血焰的火炉旁,陪伴家人或挚友,无忧虑地在大谈其闲天。──以享乐着他们幸福的时光,再不愿来风狂雪乱的水涯,消受贫穷人所应受的寒冷了!这次的薄游,虽然也给了我些牢骚和别的苦味,但我要用良心做担保的说,它所给予我的心灵深处的欢悦,是无穷地深远的!可惜我的诗笔是钝秃了。否则,我将如何超越了一切古诗人的狂热地歌咏了它呢!【到湖滨登岸后所看到的社会百态,只有“待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而“平日朝夕在此间舒舒地来往着的少男少女、老爷太太,此时大都密藏在“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至少也靠在腾着血焰的火炉旁,陪伴家人或挚友,无忧虑地在大谈其闲天”,这些人“再不愿来风狂雪乱的水涯,消受贫穷人所应受的寒冷了”。作者写到此,点到为止。却给人无限的思考。】

  好吧,容我在这儿诚心沥情地说一声,谢谢雪的西湖,谢谢西湖的雪!【西湖的雪不仅给作者以独特的美,更是给作者以心灵深处的欢悦,启发了作者一些深层次的思考。也体现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无限的同情和怜悯。一场雪,不仅仅为我们呈现了与平时不同的西湖之景,也为我们呈现了在寒冷的雪中艰难生活的底层劳动人民。钟敬文文章的特点是“作品充满了新情思、新境界,将自己的生命、情感与当时的民族命运与人民哀乐紧密相连”。一景之所有能够触动你,让你产生了想写这处景色的愿望,多半是因为此处景色触动了你的心灵,或是情感上,或是思想上,或是心理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到一处景点欣赏,大多数会看到前辈留下的“胜迹”,或是在岩崖上题的诗词,或是在山顶上所建的小亭,或是在某处吟诵的诗词,或是曾经在此处发生的风流雅事,或是曾经此处所发生的鏖战。我们都可以借此而发挥,借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下面再来分析和欣赏一篇和冬天有关的文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我们在课本上或许学习过。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不足一千字,却在有限的文字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济南冬天的温情,让我们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济南的热爱。今天我们一起详细分析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欲写济南的冬天,先与北平的冬天作比较,北平的冬天刮风,济南的冬天没有风;与伦敦的冬天作比较,伦敦的冬天少见太阳,济南的冬天响晴、温暖。这种文章开始之方式与钟敬文先生之《西湖的雪景》相似。值得我们反复揣摩学习。】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济南冬天的整体感觉: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喜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写济南的山,济南冬天之所有有这么多有点,很大程度上因为济南三面环山。并用摇篮做比喻“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写济南冬天的雪,重点写济南冬天山上的雪,先写山上的矮松、山坡上山腰上,并用日本看护妇带水纹的花衣来比喻,并赋予济南的山人的表情:山的肌肤、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写山坡上的小村庄,用水墨画做比喻。】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写济南冬天的水,按照水中的水藻、水边的垂柳、再往上看的顺序撰写。】

  这篇文章非常短小,但是却能够从这短小的文字之中感受到济南冬天的独特、温暖、明亮,甚至读完之后有种想去住上一冬,好好感受一下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根本原因,一方面是老舍先生对济南这座城市和济南冬天的深厚感情,对一个城市没有深厚的感情,是不会写出这么动人的文字来的。老舍先生通篇是在写济南的冬天,但是却像在写他一个熟悉的老朋友。这个老朋友独特、包容、温暖、有爱、美丽、朴实。另一方面,这篇文章之结构非常精巧,抓住了几个能够表现济南冬天独特魅力的景物一样一样、有条不紊的进行叙述,对于其他景物则概括写甚至不写。文中先将济南之冬天和北平、伦敦之冬天相比较。再从对济南冬天整体之感受、济南冬天之雪、济南冬天之水、济南冬天之蓝天展开细微精准的描述。读罢之后,济南冬天已经鲜活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了。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写作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一是写作核心上是感情,你对一个事物熟悉、有感情(或者是憎恶或者是喜爱),你写起来就容易写好,否则不容易写好,因为没有情感做支撑,文笔也不会流畅;二是写东西要以小见大,以细微展示整体、全局,写一个较为宏大的、抽象的东西难以驾驭时候,就要从这个整体宏达的东西中抽象出来几个有代表性的事物去一个一个写,不必要面面俱到,面对千头万绪要善于抽丝剥茧。你将这几个有代表性的事物写清楚了、明白了、生动了,这个景物你也就写清楚了、明白了、生动了。善于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你写热、写冷、写冬天可爱,就要将这感觉具体化。用具体可感、眼睛可见、耳朵可听、触手可及的事物来体现出“热、冷、可爱”。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和分析几篇国外的写景文章。第一篇是伍里采维奇的《黎明》。写景重在于抒情,国内外写景之文章概莫能外。《黎明》这篇文章通篇饱含着深情,焕发着向上、向光明的勃勃生机,读完了使得人精神振奋。在这篇文章中,黎明既是一种大自然的景物,更是革新、光明、美好、希望、幸福的象征。

  黎明是光之喷泉的顶端,是希望和爱。黎明时,大自然醒来了,一切有生之物也都从睡梦中醒来,得到加强,好像重新组合过似的。黑夜把露珠抛撒在黎明的路上;黎明时花儿舒展开来,太阳会发现每一件事物都装饰一新。黑夜的哑默被打破了,出现了欢欣的协调。鸟儿快乐的歌唱着,凉风飒飒地穿过稠密的林子,欢愉的精神笼罩着山峦和峡谷,微风抚慰着安静的大海。塞尔维亚母亲,唤醒你的孩子吧,这样他们就能看见黎明,领受她第一缕光线的亲吻。【首段第一句话直接说明黎明的象征意义:黎明是光之喷泉的顶端,是希望和爱。告诉读者,我是在写黎明,更是在借着黎明这一自然现象写人的感情写社会。同时抽象出来关于黎明的一些景物:黑夜、露珠、花朵、太阳、鸟儿、凉风、树林、山峦、峡谷、大海。上文谈到,若写一景物,无法入手,则抽象出关于此景物之更细微之组成、象征,并将这些细微景物逐个写出,那么你要写的看似抽象的景物便也写出来了。黎明、黄昏、黑夜,春夏秋冬四季,阴晴雨雪天气,都有着其特定的景物组成,一个人也是,人之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人之生老病死、奔波劳碌、功名富贵、善恶美丑,也有着其特定组成,大处无法着手下笔,则提纲挈领概要写之、细微写之、具体写之。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塞尔维亚母亲,唤醒你的孩子吧,这样他们就能看见黎明,领受她第一缕光线的亲吻”,这句话在下文每一段最后都有出现。】

  黎明时我凝视着大自然,一种清新的活力似乎充溢于高山、丘陵、树林和田野。我观察着各种各样的美,当我注视着它们的时候,我的心胸怡然自得。当我在清晨早早起来,黎明用她的光辉照亮我、亲吻我,我感到我变得更好了,更有精神了。那厌倦的、悲哀的和病了的,都在渴望着呼唤着黎明。痛苦和沮丧时黑夜给予那些受苦的人的。塞尔维亚母亲,唤醒你的孩子们吧,这样他们就能看见黎明,领受她第一缕光线的亲吻。【上文重在写黎明之景,此段由景入情。此段重在写作者面对黎明时候之感受:清新的活力、心胸怡然自得、我感到我变得更好了、更有精神了。同时作者感到:那厌倦的、悲哀的和病了的,都在渴望着呼唤着黎明。】

  黎明时,心灵能够领会永恒的神圣的真理。黎明时,那如此明智地构造世界的力量,使我们看起来更加辉煌,听起来更为悦耳。它照亮了星辰,牵引着大海。黎明时候,知觉更为活跃,能更好领悟全能的力量的意义,它把它的精神注入万物,使之能够呼吸到它那无所不在的精神。赛尔伟业母亲,唤醒你的孩子们吧,这样他们就能看见黎明,领受她第一缕光线的亲吻。【此段在以上写景、写情基础上,由情入理,文章内涵逐步丰富、主旨逐步升华。写了黎明时候人的知觉更加活跃、心灵更能够领会永恒的真理。】

  黎明是学习、思索和祈祷的最好时光,这时神智清明,心儿更为炽热和敏感。身体变得更为轻捷,灵魂更为安详自在,高高地向上飞翔。在夜晚,人们受卑劣的情欲支配而沉陷于泥沼,而在清晨,纯洁的爱使他们变得高尚,升入天堂。塞尔维亚母亲,唤醒你的孩子们吧,这样他们就能看见黎明,领受她第一缕光线的亲吻。【进一步写黎明是适合学习、思索和祈祷的最好时光。本文看似是写黎明,其实重在抒情,借助黎明这个我们常见的、但是往往被大家在睡梦中错过的美好的景致、一天的开始,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通篇充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对光阴的珍惜、对人类的祝福、对幸福的渴望、对心灵的唤醒。当我们想要表达一种感情时候,不妨参考借鉴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寄托于一自然景物。在写自然景物的同时,将自己所要寄托之感情、抒发之志向、阐述之义理、蕴含之思想娓娓道来。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下面我们继续欣赏和分析几篇写景名篇,这里选择的是日本著名作家德富芦花的作品,德富芦花擅长写景,其写景之散文随笔清新幽雅、明朗通透,层次清晰,或是按照时间顺序,或是按照空间顺序,景物在作者的笔下如在目前,画面感很强,具有很强震撼力。相信我们读完后,能够提升对景物的观赏水平、审美情趣,也能提高写作能力。首先欣赏德富芦花的《良宵》。

  今夜可是良宵?今宵是阴历七月十五。月朗,风凉。【用非常简短的文字点题,并说明良宵日期是阴历七月十五,良宵之整体特点是:月朗、风凉。】

  搁下夜间写作的笔,打开栅栏门,在院内走了十五六步,旁边有一棵枝叶浓密的栗树,黑漆漆的,树荫下有一口水井。夜气如水,在黑暗里浮动,虫声唧唧,时时有银白的水滴洒在地上,是谁汲水而去呢?【刚出栅栏门,开始慢慢展现在月朗、风清之良宵中的景物,先写浓密的栗树以及栗树下面的水井,海鸥银白的水滴。短短的一段话,既有视觉“叶浓密的栗树,黑漆漆的,银白的水滴洒在地上”,又有听觉“虫声唧唧”,还有触觉“夜气如水”,这些感官相互交织在一起,将读者慢慢带入了良宵之中。】

  再向前行,伫立于田间。月亮离开对面的大竹林,清光溶溶,浸透大地。身子仿佛伫立在水中。星光微薄,冰川的森林看上去淡如轻烟。静待良久,我身边的桑叶、玉米叶,浴着月色,闪着碧青的光亮。棕榈在月下沙沙作响,草中虫唱,踏过去,月影先从脚尖散开。夜露滚滚,丛林旁边频频传来鸟鸣,想必月光皎洁,照得它们无法安眠吧。【再向前行,伫立于田间所见的景物,先后描写了月光、森林、桑叶、玉米叶、棕榈树、月影、夜露。在写作手法上,先写远景和整体的景物“月亮离开对面的大竹林,清光溶溶,浸透大地。身子仿佛伫立在水中。星光微薄,冰川的森林看上去淡如轻烟”,再将视线和镜头转移到近处的景物,细致描绘了“我身边的桑叶、玉米叶,浴着月色,闪着碧青的光亮。棕榈在月下沙沙作响”,再写良宵之天籁“草中虫唱,丛林旁边频频传来鸟鸣”。】

  开阔的地方,月光如流水。树下,月光青碧如雨滴下漏。转身走来,经过树荫时,树影里灯火摇曳。夜凉有人语。【经过田间时候,路过开阔地方所见的景物。】

  关上栅栏门,蹲在廊下,十时过后,人迹顿绝。月下人头,满庭月影,美梦如境。月光照得满院的树木,树影布满整个庭院。影子里光影离合,黑白斑驳。

  八角全盘的影子映在廊上,像巨大的枫树。月光泻在光滑的叶面上,宛若明晃晃的碧玉扇。斑驳的黑影在上面忽闪忽闪的跳动,那是李树的影子。【以上两段写回到庭院中,关上栅栏门所见之景物。】

  每当月亮穿过树梢,满院的月光和树影互相抱合着、跳跃着,黑白相映、纵横交错,我在此中散步,竟怀疑自己变成了无热池水藻间的游鱼。【以此作为结尾,写良宵中自己的感受有如“水藻间的游鱼”。结尾简短,清新隽永,虽然文章到此结束,但是却让人感觉意味无穷。此篇文章短小精悍、清新隽永,用极其清爽的文字为我们全方位描绘了一幅良宵图,这幅图画里面有视觉、触觉、听觉,读完了仿佛置身于良宵之中。写作手法巧妙,但是不着痕迹。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体会学习。一是采用空间转移的写作手法来写一个景。空间上的移动是这篇文章很大的特点,刚开始是“搁下夜间写作的笔,打开栅栏门,在院内走了十五六步”,其次是“再向前行,伫立于田间”,而后“开阔的地方,月光如流水”,最后“关上栅栏门,蹲在廊下”,这种由作者第一视角空间的转移,也同时呈现了不同的景致,好像是电影中的幻灯片一般,然而,在每一次步移景动的时候,都会在段落之首直接点名地点之不同。这样使得文章有很强的空间感,甚至我们都可以根基这篇文章勾勒出良宵图来;二是采用多种感官同时感受来写景。观赏景物时候,我们是多种感官同时在感受的,有鸟啼蝉鸣,有清风徐来,有朗月在空,有白露在地,有碧叶如玉,有沁人心脾,我们有时候往往只是用眼睛在看,而很少用耳朵去听、用触觉去感受、用心去体会,这导致不同的人欣赏同一处景物,所带来的审美的体验并不一样。我们观景时候要用多种感官去感受这景物的魅力,我们写这处景物时候也要同样用多种感官去写,而最终流淌出来的文字只是我们多种感官感受的自然流露而已。我们大脑在回忆景物时候,习惯于仅仅回忆景物的颜色、形状,而很少同时回忆这景物的声音和温度,这里要锻炼大脑的思维同时回忆景物的声音、颜色、形状、温度。三是抓取代表性局部景物来写整体之景。在上文中其实说过这个问题,我们要善于对整体一景物进行细致之拆分,因为所有整体美好和谐之景物皆是由独特之景物组成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山若只是石头和土,湖水若只是水,草木若只是自己在一处生长,而且这处只长这种草、这种花,那处只长那种树、那种叶子,你想想还会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景色吗?这里想分享一首秦观的词《行香子·树绕村庄》“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这首词写的是春光,但是抓住了能代表春光的特有的景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这是苏轼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中写的初夏之景。我们写作也是,若是写良宵,需要写一下能代表良宵的特有的景物,一一铺陈开来。四是运用文字之凝练、字斟句酌、切磋琢磨。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不否认有倚马可待、下笔千言的天才大文豪。但是诸多的好文章、好诗词、好名著,都是改出来的,这个改的过程就像是打磨一块美玉,需要切磋琢磨。清代大文学家袁枚写道“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沈从文每次看到自己的作品都要认真进行修改。鲁迅的作品也是。我们看看《良宵》这篇文章遣词造句,非常之精准凝练。首段“月朗,风凉”,好像是宋词,写“夜气如水,在黑暗里浮动”,再比如“星光微薄”“我身边的桑叶、玉米叶,浴着月色”,用“浴”这个字,“冰川的森林看上去淡如轻烟”,用“淡”这个字,“闪着碧青的光亮”,用“闪”,“草中虫唱”简单四个字极其凝练,“月光如流水,夜凉有人语”如诗一般,“月光青碧如雨滴下漏”,“月下人头,满庭月影,美梦如境”,八角全盘的影子“映”在廊上,像巨大的枫树,月光“泻”在“光滑”的叶面上,每当月亮穿过树梢,满院的月光和树影互相“抱合着、跳跃着”,以动写静。这些词句,不经长期遣词造句之打磨,是写不出来的。所有看似灵动朴实的随笔,其实都不是随意之笔。我们也要经常打磨自己的文字,将自己文字打磨的如同一块块美玉。】

  下面两篇仍旧以德富芦花散文随笔为例,以上《良宵》是以空间为线索,而下面这两篇则是以时间为基本轴线,撰写所见之景。首先一起欣赏下德富芦花《大海日出》。

  撼枕的涛声将我从梦中惊醒,随即起身打开房门。此时正是明治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清晨,我正在铫子的水明楼之上,楼下就是太平洋。【首段点名开始观赏大海日出的时间:明治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清晨,地点:水明楼之上,人物:我。这种文章的开始方式较为直接明了。是很多文章经常采用的方法。】

  凌晨四时过后,海上仍然一片昏黑。只有澎湃的涛声。遥望东方,沿水平线露出一带鱼肚白。再上面是湛蓝的天空,挂着一弯金弓般的月亮,光洁清雅,仿佛在镇守东瀛。左首伸出黑黝黝的犬吠岬。岬角【岬读甲,岬角是指伸入海边陆地的尖角】尖端灯塔上的旋转灯,在陆海之间不停地划出一轮轮白色的光环。【写凌晨四时过后的海上日出的景色。空间顺序是先整体:海上仍然一片昏黑。只有澎湃的涛声;再远方:遥望东方,沿水平线露出一带鱼肚白;再远方的上面:再上面是湛蓝的天空,挂着一弯金弓般的月亮,光洁清雅。再近处:左首伸出黑黝黝的犬吠岬。岬角尖端灯塔上的旋转灯,在陆海之间不停地划出一轮轮白色的光环。注重从视觉和听觉撰写,视觉是:海上仍然一片昏黑。一带鱼肚白。湛蓝的天空,金弓般的月亮,一轮轮白色的光环。听觉是:澎湃的涛声。】

  一会儿,晓风凛冽,掠过青黑色的大海。夜幕从东方次第揭开。微明的晨光,踏着青白的波涛由远而近。海浪拍击着黑色的矶岸【读机,水边突出的岩石或者石滩】,越来越清晰可辨。举目仰望,那晓月不知何时由一弯金弓化为一弯银弓。东方天际也次第染上了清澄的黄色。银白的浪花和黝黑的波谷在浩渺的大海上明灭。夜梦犹在海上徘徊,而东边的天空已睁开眼睛。太平洋的黑夜就要消逝了。【时间过一会儿后的日出景色,先写整体:晓风凛冽,掠过青黑色的大海。再写远景:夜幕、晨光、波涛、海浪、矶岸、晓月、东边的天空。有视觉上的颜色描写:黑色的大海、微明的晨光、青白的波涛、黑色的矶岸、清澄的黄色、银白的浪花和黝黑的波谷;有触觉上的感受:晓风凛冽。】

  这时,曙光如鲜花绽放,如水波四散。天空,海面,一派光明,海水渐渐泛白,东方天际越发呈现出黄色。晓月、灯塔自然地黯淡下来,最后再也寻不着了。此时,一队候鸟宛如太阳的使者掠过大海。万顷波涛尽皆企望着东方,发出一种期待的喧闹——无形之声充满四方。【上一段写的是海上日出之背景,背景渲染完毕后,此段主要写海上日出之日出。同样是先写整体:曙光如鲜花绽放,如水波四散。天空,海面,一派光明。再远景:东方天际越发呈现出黄色。再近景:晓月、灯塔自然地黯淡下来,一队候鸟宛如太阳的使者掠过大海。】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眼看着东方迸射出金光。忽然,海边浮出了一点猩红,多么迅速,使人无暇想到这是日出。屏息注视,霎时,海神高擎手臂。只见红点出水,渐次化作金线,金梳,金蹄。随后,旋即一摇,摆脱了水面。红日出海,霞光万斛,朝阳喷彩,千里熔金。大洋之上,长蛇飞动,直奔眼底。面前的矶岸顿时卷起两丈多高的金色雪浪。【跟着时间轴的推移,继续海上日出的变化。用所有笔墨重点描绘海上日出瞬间之景色。还是先整体撰写:东方迸射出金光,海边浮出了一点猩红,然后重点视觉描写,而忽略了听觉描写。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人在观赏海上日出时候,因为会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日出,因而淡化了对于听觉的感受。这里面主要采用的视觉上的颜色描写:金光、海边浮出了一点猩红、红点出水、化作金线、金梳、金蹄、红日出海、霞光万斛、千里熔金、金色雪浪。】

  写海上日出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写日落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日出日落放在一整个时间轴上,在时间轴上的某一个时间点上展现相应的景色,然后按照时间轴逐步推进景色之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分析德富芦花的《相模滩落日》。

  秋冬之风完全停息,傍晚的天空万里无云。伫立遥远伊豆山上的落日,使人难以想到,世上竟还有这么多平和的景象。

  落日由衔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钟。【设置了三分钟的时间轴。】

  太阳刚刚西斜时,富士、相豆的一带连山,轻烟迷蒙。太阳即所谓白日,银光灿灿,令人目眩。群山也眯细了眼睛。

  太阳越发西斜了。富士和相豆的群山次第变成紫色。

  太阳更加西斜了。富士和相豆的群山紫色的肌肤上染了一层金烟。【以上三段是非常清晰、洗炼的时间轴。】

  此时,站在海滨远望,落日流过海面,直达我的足下。海上的船只尽皆放射出金光。逗子滨海一带的山峦、沙滩、人家、松林、行人,还有翻转的竹篓、散落的草屑,无不现出火红的颜色。

  在风平浪静的黄昏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庄严至极,平和之至。纵然一个凡夫俗子,也会感到已将身子包裹于灵光之中,肉体消融,只留下灵魂端然伫立于永恒的海滨之上。

  有物,幽然浸乎心中,言“喜”则过之,言“哀”则未及。

  落日渐沉,接近伊豆山巅。相豆山忽而变成孔雀蓝,惟有富士山头于绛紫中依然闪着金光。

  伊豆山已经衔住落日。太阳落一分,浮在海面上的霞光就后退八里。夕阳从容不迫地一寸又一寸,一分又一分,顾盼着行将离别的世界,悠悠然沉落下去。【落日将沉于伊豆山。】

  终于剩下最后一分了。它猛然一沉,变成一弯秀眉,眉又变成线,线又变成点一一倏忽化作乌有。【继续推进时间轴。】

  举目仰视,世界没有了太阳。光明消逝,海山苍茫,万物忧戚。

  太阳沉没了。忽然,余光上射,万箭齐发。遥望西天,一片金黄。伟人故去皆如是矣。

  日落之后,富士蒙上一层青色。不一会儿,西天的金色化作朱红,继而转为灰白,最后变得青碧一色。相模滩上空,明星荧荧。它们是太阳的遗孽,看起来仿佛在昭示着明天的日出。【时间轴的最后。】【《相模滩落日》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撰写这一落日盛景。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展示了落日的壮观,由不同时间点动态再现了落日的全过程。我们写景,必有着自己的顺序,或是空间顺序,或是时间顺序,或是两者之结合顺序,而不可无顺序可以循,这种写景类文章,纵然文字再幽美,也难以读下去。犹如没有路牌指示的景点,走入之后,仿佛迷宫,时间长了,不仅读者难以找到线索读下去,就连作者也会迷失其中。】

  以上是写景类文章的分析,主要从文章撰写的技巧来解读,同时也说明了如何欣赏此类文章。读完本章,相信对如何撰写写景类文章有了初步的认识。因为景物是相对较为静止的,因而需要我们以动态的视野去观赏之,因为景物是没有感情的,“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需要我们赋予他们感情,因为景物在排列时候或远或近、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是“杂花生树”的,需要我们用慧眼去找到这景物的结构,使得景物之纹理和谐与文章之文理。写景之文章,相对难写,需要长期积累、细致观察、经常练笔,做到“胸中有丘壑”。


  【作者简介】孟爱国,曾用笔名“二两酒”,“80后”非典型文艺青年。生长于楚风汉韵之地,求学于湘江之畔国防科大,工作于北国冰城十二载,现居江苏徐州。喜读书,爱作文,乐交友,偶小酌,但酒量平平,二两酒已醉悠悠。


2024-01-11

202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