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注册成为滴滴打车司机?加入滴滴司机团队好处多吗?,

一位长沙网约车司机的日常:10单保底,劝新人别盲目入行

Uber(图源:unsplash)


文丨苏木

“这几天,接到几个像你一样的客人,都在问网约车好不好开!”网约车师傅老郑,操着一口带有口音的普通话,语气颇有些无奈。

老郑是湖北潜江人,50多岁,2019年儿子儿媳从深圳来长沙定居,为了照顾当时还小的孙女,老俩口也来了长沙,老郑媳妇负责照顾一家日常的生活,老郑则出来跑网约车。年轻那会儿,跑过货车,后来在老家也养过小龙虾,年过半百,又和车打上了交道。

老郑隐约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在问他网约车好不好开,“网约车饱和嘛,看视频看到了。上个月长沙暂停受理网约车运输证,我们群里也在讨论。”老郑说话时,脸上看不出表情变化。

实际上,不止是长沙,东莞、三亚、济南、遂宁等地均已暂停网约车运输证新增业务或者发布饱和预警。

几年前还曾高速发展的网约车行业,如今似乎陷入了“饱和危机”。

一、“有单就接,不挑了”

从湖南大学北校区附近到尖山湖公园,打车距离10公里左右,不远。接到订单后,老郑马上打了个电话,询问位置是否准确,听得出来,老郑对于这单还是挺满意的。

10公里的路虽不远,但周末的下午有些堵车,和老郑也有一搭没一搭聊着天。

为了跑网约车,老郑买了一辆算是准新车的比亚迪秦EV,续航400公里,加上上牌以及办理运营证、营运保险,前前后后花了12万。之所以买车而不是租车,老郑说,逢年过节一家人回老家也方便些。

老郑跑的算是勤快,2021年开始跑全职之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那时候连环单一个接着一个,有时候也会接几个长途预约单。“去年这时候,打车的也很多,一些自家有车的客人也选择打车。”用老郑的话说,坐车更舒服些。尽管也有因为疫情影响而暂停过一段时间,但总体上还是很“舒服”的。

高峰时期,老郑每个月收入也有一万多,除去每个月固定开支,实际到手净利润也有六七千,但今年老郑感觉跑不了那么多了。“跑的人是多了,群里的师傅们就多了很多。之前平台派单大家都是抢距离远、收益高的,现在是有单就都收了,不挑了。”

这种感觉,实际上从数据来看,或许更加直观。

一方面,从求职者角度看,是越来越多的求职者选择例如外卖、网约车的工作。根据脉脉高聘发布的《2023春招人才迁徙报告》显示,2023年春招,约45%的求职者考虑过从事不看学历的工作,比如外卖配送、网约车司机、售货员、服务员等。

另一方面,从网约车数量来看,确实增长快速。交通运输部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份,全国共有网约车驾驶本数量398.8万,到2022年11月30日,在网约车认证司机数量上,全国持有网约车驾驶证的司机数量为501万。最新数据显示,到今年5月份,全国网约车司机数量达到了558.4万。就是说,从去年1月份,到今年5月份,全国网约车数量新增超过158万。

2022年网约车运行情况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一两年时间里,网约车数量增加了至少35%,而根据滴滴出行等平台数据来看,增长数量在40%左右。

不过,与网约车数量增长成反比的,是订单量减少了。从去年一季度开始,网约车行业订单量逐渐攀升,到8月份,订单量达到7.04亿单之后,开始下滑,到11月份,订单总量已经下降至5亿单左右,降幅已经接近30%。

这意味着,网约车数量在大幅度增加,订单量却在不断的下降,平均每位网约车主能接到的订单也相应减少了。

二、用户增速远不及网约车增速

全职跑网约车之后,老郑感觉比以前跑货车更忙了,“每个月固定成本在那里,不能说休息就休息,能帮(儿子)一些是一些。”

老郑算了一笔账,一个月的固定开支包括运营保险平摊、电费、车辆保养平摊、营运证费用平摊加上车身的损耗、平台抽成,一个月的支出有差不多四五千块,平摊下来,一天的成本大概150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全部接的都是10公里左右的快车单,每单价格16-17元,那么一天需要接单至少10单以上。

但是订单真不那么容易接了。

以早在2020年就下发通知暂停受理网约车平台、车辆经营许可的武汉为例,2022年4月,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发印发的城市客运发展“十四”规划中就显示,武汉合规网约车数量3.1万余辆,网约车日均订单量40万单,也就是说平均每台车日均订单量仅为12.9单。从成本的角度来说,刚刚够本。

东莞市交通运输局更是发布监测信息,显示在2023年一季度,东莞市77.3%的网约出租车每天接单不足10单;日均订单≥10单的网约车中,单车日均营收约260.83元。

即便是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数显显示今年1-3月,广州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分别约为15.59单、15.92单、14.74单,单车日均营收分别约438.8元、406.07元、354.77元。也就是说,日均订单量以及单日营收在不断的降低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用户规模增幅赶不上网约车数量的增幅。

与增幅达到35%以上的网约车数量相比,网约车用户2020年为3.65亿人,2022年4.37亿人,增幅19%,远远不及网约车增速。

近五年网约车用户规模

而另一组直观的数据,或许能看出当下网约车司机们的“窘境”。2020年底,网约车数量289.1万,同期用户规模3.65亿人,这一时期,平均每名网约车司机服务人数126人。到了2022年底,网约车数量501万,同期用户规模4.37亿人,平均每名网约车司机服务人数87人,也就是说,两年时间,平均每名网约车司机服务人数减少39人,同比减少31%。考虑到有没持证的司机,实际平摊到每个司机的订单量会更少。

这个比例,对于网约车主来说,影响是巨大的。不过对于老郑,影响有,但也没到过不下了。

“跑了这几年,也算是老司机了,自己积分也挺高,平台也会给派一些预约单、急单,影响是有,不过没有那么大,但是新人司机在订单量有限的情况下,盲目进入这个行业很可能会比较失望。”上个月,老郑去掉成本,依然有将近5000的纯收入。

3月份,群里进来好些个新人司机师傅,上个月已经退了好几个了,过了“新手期”,还按照“新手期”时的情况跑,一天几个小时,那么收入下降是很明显的。“这一行,就是用时间换收益。

曾经,老郑他们微信群里有人说,要去注册多个平台,这样接的单要多些,但是老郑他们都劝要慎重,“一鱼多吃”的方式,在他们看来,不保险。尽管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平台可以选择。

到目的地后,老郑说准备往市政府方向走,那边订单还是要多些。对于未来,老郑希望继续把网约车开下去。

三、行业正加速洗牌

“移动出行的渗透率只有3%,未来是星辰大海,大有可为。”2020年,滴滴出行总裁柳青表达了对未来移动出行领域的期许。

尽管随后滴滴出行下架整改,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近几年,移动出行领域依然是投资机构的重点投资领域。

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移动出行领域共发生19起投融资,融资金额100.3亿元。2021年,滴滴出行下架整改,其他移动出行平台纷纷抓住机会抢占市场。2021年移动出行领域共发生17起投融资事件,其融资额达到了166.6亿元,平均每起投融资接近10亿元

到了2022年,移动出行行业投融资从第四季度开始急剧下降,但是2022年依然有20起投融资事件,从投资伦次来看,天使轮与A轮占比达到80%。

当然,其中也不乏大笔融资,去年8月,享道出行获得10亿元的B轮融资,享道出行CEO吴冰曾表示:“对出行未来的发展,大家都在摸索过程中,未来的市场模式和形态足够丰富,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就是说,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新生的挑战者依然对于未来充满了想象。

与此同时,一些与移动出行相关的企业,也正在进入这个市场,以丰田汽车为例,2023年1月份,丰田汽车前任社长丰田章男在宣布改组时曾表示,新任社长佐藤恒志领带下的新团队,肩负着将丰田转变为移动出行公司的使命。

移动出行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市场规模增速在不断地放缓。

网约车市场规模增速放缓

网经社数据显示,2019年网约车交易规模3212亿元,增速19.9%。到2022年,网约车交易规模5036亿元,增速14.1%,近几年的增速不断下降。

市场竞争加剧,市场规模增速放缓,对于各平台来说,要抢占更多地盘,发放各种优惠券就成了各平台竞争的主要方式。

以长沙38家网约车平台为例,如祺出行一般能优惠8-9元,享道出行一般能优惠4-5元,T3出行一般在3-4元,其他一些平台优惠也普遍在2-3元,这还不包括一些平台的拉新人优惠等活动。

“今年3月份进入长沙的小拉出行,就直接送8元的优惠券,从侯家塘到河西望城坡,原本22的车费,实际只要14。”家住望城坡附近,工作地点在侯家塘的李环(化名)对36氪说。

小拉出行(图源:李环)

当然,一些企业也不再是在直接出行需求上面下功夫,越来越多移动出行企业开始覆盖更多元的服务场景,满足差异化的出行服务和体验需求。比如,在商务会谈、企业用车等高端场景之外,礼帽出行还将宝妈出行、全家出游、陪伴父母出行等特殊需求纳入服务重点,为用户提供更细致的服务体验。早两年前,滴滴的宠物专车、享道出行推出的面向学生的“享学小专车”等。

可以看出,当下的破局思路上,虽然各家公司给出的解决方案不同,但其本质上都是在提升用户端和司机端的体验,进而带动平台整体的市场和运力。而行业也正在进入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之中,在这种环境下,行业洗牌正在加速。

同时,在行业趋近饱和的当下,关于建立网约车退出机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建立网约车退出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市场竞争过度,同时,也有助于对行业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运营规模。

不过,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纪雪洪认为,政府层面不宜过多干预,“预警”手段是当下比较好的解决方法。不过他也提到,不同于其他行业,网约车市场不是纯市场化竞争,过多的网约车会造成交通拥堵,因此需要研究更为优化的管理方式。

但如何建立起一个多方共赢的和谐业态,仍需要平台、用户、司机以及管理单位共同努力。

2023-12-31

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