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车网租车价格便宜吗?和其他平台相比如何?,

分时租赁虚火:单车盈利断章取义,公司盈利不可思议

大牛说 专栏

电动汽车观察家

邱锴俊的电动汽车行业观察 kaijunqiu@163.com 微信订阅号搜索:evobserver

导读:如今热点城市分时租赁玩家已经不少,甚至出现了和竞争对手贴身布点的情况,有时反倒把停车位租金炒高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分时租赁公司说快赚钱了。有的说公司整体盈利,有的说单车盈利,《电动汽车观察家》虽然支持电动汽车,支持共享经济,但也不敢相信。有的企业说,部分月份实现或接近单车盈利,如果数据可以证实,就算靠谱且有为,投资机构也许可以考虑投他们。

行业内部,电动汽车分时租赁运营条件在变好;行业外部,以前分时租赁被诸多质疑,如今被看作下一个千亿美金乃至万亿美金的蓝海。但是,电动汽车分时租赁这门生意本身还没有本质变化,“盈利”的原因,怕是风起了,急着想飞。

罗兰贝格预测中国分时租赁汽车保有量复合增长率可达 45%

风起了

最早在中国做分时租赁的公司,应该是杭州的车分享,早在2010年就开始运营,但用的是燃油车。

2013年,中国出现第一批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公司,北京的易卡租车、杭州的微公交、上海的EVcard等几家破空而出。但当时,不仅老百姓接受度低,投资界也不看好。如今,应该感谢滴滴、摩拜,以及共享充电宝等项目,全社会、投资界对共享经济、共享出行已经非常接受,分时租赁也跟着沾了光。

EVcard

汽车分时租赁玩家越来越多,东北出现共享宝马,北京街头出现共享奥迪,车企、产业链其他企业、创业公司蜂拥而至。易微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洋透露,光易微行的客户在2017年7月底已经超过了320家。

分时租赁运营条件改善

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有数年,分时租赁运营的诸多条件更加成熟了。

首先,电动汽车产品性价比已经大幅提升,续航里程更长了,车价便宜多了。同样都是小微型车,2013年售价七八万甚至十余万,如今5万元上下、适合分时租赁的车型多了好多。这直接帮助运营企业的日均车辆成本降低了几十块钱。

其次,政策环境变好,交通部和住建部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全文见《电动汽车观察家(evobserver)》今天第二条推文),表态“鼓励分时租赁发展”。此前零星城市才有的停车位、充电支持,可能成为普遍现象。

第三,充电基础设施大扩张。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截至2017年7月,全国联盟内企业(基本覆盖全行业)有公共充电桩18万个。2013年时,恐怕可用的桩不到1万个。

第四,移动互联网、数字通信技术进步。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刚刚兴起时,不少运营商都还要办卡,网点还有值守,如今基本都实现了APP租还车、支付,无人值守等功能和体验。

运营难题仍在求解

分时租赁这一新兴业态,在从0到1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拼图在寻找和拼接。成本和收益之间的鸿沟虽然在缩小,但是还远未填平。

咨询公司罗兰贝格2017年4月曾发布《汽车分时租赁:如何在中国获得成功?》研究报告,总结了分时租赁六大挑战。我认为归纳的还不错,但解读不是很深入,借这个报告的六大挑战,来说一下我观察和征询来的现状和趋势。

挑战1 符合地方政府要求

指的是部分城市对运营企业有经营许可,运营车辆实施牌照管控。比如,北京的运营类小客车每年就实施总量控制。北京2016年11月发布纯电动租赁小客车指标,只有5个企业分享2000个指标。

一般而言,运营企业的经营许可并无太大障碍。在限制运营牌照配额的城市,一些新创运营企业通过收购存量牌照的形式运营,也有租用私人牌照来运营的擦边球行为。在这些地方,牌照成为紧缺资源,接近权力的玩家容易获得,抬高了市场进入门槛。

另外,满足地方政府的要求还体现在,运营商得确保车辆停在不影响交通秩序的地方。这是很多人看好共享单车,而不看好共享汽车的原因:为了去还车辆,往往还需要走远路。

这对运营企业来讲,解决方案就是把网点铺得足够多,缩短用户为了借还车步行的距离。这意味着租大量车位的成本。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尽量寻找便宜车位,或者一些有停车位的单位资源置换,比如一些宾馆、购物中心。但是,如今热点城市分时租赁玩家已经不少,甚至出现了和竞争对手贴身布点的情况,有时反倒把停车位租金炒高了。

不过,既然中央有了政策鼓励分时租赁模式,地方政府就有很多手段帮助解决停车难题,包括设置专有停车位、补贴停车费等。分时租赁运营商的停车费用,有降低的可能。

挑战2 尊重客户的价值主张

这句装腔作势的话的意思是,找到客户租车的场景。在这个问题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在大学校园布点,有的在科技城、金融圈布点;有的在核心区域,有的在郊区;有的在高铁站附近,也有的在购物中心。

总体上,各家运营商在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城区,都在寻找合适的场景和服务模式。而且,即便有一个场景有赚钱的机会,换一个城市可能又不成立了。一位业内朋友甚至说,未来不会出现一统天下的电动汽车分时租赁运营商,更可能像出租车一样,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出租车公司。

场景的选择直接关联运营效率,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发展近四年,很多企业其实在做长租,根本没有“分时”。不过,越来越多企业找到了合适场景,总体上运营效率是在提升的。

挑战3 投入较高的初始投资与运营成本

在互联网创业语境里,“重资产”几乎就等于坏生意,谁做谁傻。

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却必然是重资产项目。即便在分时租赁企业的打样阶段,也必须有上百辆,即便是租车,也是一笔大投入,还有运营调度人员工资,停车位租金,车辆事故处理和维修等运营成本,都决定了分时租赁业务需要占用大量资产。

首汽Gofun

宝驾租车创始人兼CEO李如彬告诉《电动汽车观察家》,“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本来就是重资产,这是行业的属性。”但是,他介绍,解决手段也有很多,以车辆为例,没有资金购买,可以租赁,也可以利用融资租赁的方式,但是只有一些好的公司能够获得融资租赁公司的亲睐。

初始购车投资高,使得那些车企背景的分时租赁运营商优势明显。车价如何计入成本,就看车企想法。在补贴尚未退坡之时,中央地方补贴加起来距离造车的成本不大,一些车企只要把车销售出去就能赚钱。卖给自己的分时租赁公司,最是方便。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新能源车企基本都有车辆运营公司。没有背景的创业企业就只能在市场上寻找合适车型,不过由于采购量不大,并没有很好的议价能力,只能期待电动汽车成本降低。

一度用车

不过,也有一些企业在寻求轻资产的方式。宝驾出行自己不买车租车去运营,只是为共享汽车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搭建出行平台。李如彬还介绍,甚至仅有几辆车闲置的个人,也可以把自己的车放到平台上出租,就如同在淘宝开店一样。

在购车、租车之外的运营成本的控制方面,考验的是运营企业的机制设计、管理精细程度,还有规模效应,有一定的刚性,没有捷径可循。

挑战4 出行市场同类产品竞争激烈,分时租赁出行率较低

指的是中国有地铁、公交、网约车、共享单车等种出行方案,而且凡是公共交通范畴的,都有一定的政府补贴,使得分时租赁价格没法走高。这一点,随着汽车分时租赁模式的普及,以及纳入城市交通体系,我相信会有改善。

对于运营企业来讲,也应该在整个交通体系里去寻找自己的位置。投资公司险峰长青8月22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说,目前0-10公里出行需求被共享单车、滴滴、公交地铁覆盖,10-100公里的城市出行需求,除了公交地铁覆盖了部分之外,没有一个新型出行解决方案,这就是分时租赁的机会(见下图)。

挑战5 客户不当行为造成的额外成本

讨论所有共享经济项目前景时,国人的“素质论”都会成为一个负面因素。现实是,谁干谁知道。如果要保持车辆内外的完好、清洁,保证车辆的停放符合要求,事故、违章的及时处理,防止无证驾驶和偷盗等犯罪行为等等,无一不转化为额外成本。

不过,相对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更方便追溯用户责任,毕竟注册为分时租赁用户必须验明驾照等身份信息。另外,在汽车上安装一些感应和监控设备,也有助于对不当行为导致的后果的追溯。当然这又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另外,针对分时出行,保险公司目前已经有了针对性的保险产品,能有助于帮助运营商和用户分散风险。

挑战6 提高利用率

这是影响分时租赁公司能否盈利的最关键因素。如前所述,场景选择决定了网点选择,已经决定了利用率的大体趋势。此外,扩大车队规模,合理布置网点,增加用户黏性;利用数据分析,更好地调配车辆;更快地充电补电;更快地维修提高上线率;更快处理违章和事故等等,都能提高利用率,这都是分时租赁公司正在努力的方向。

总体上,认真做分时租赁的公司,在此指标上都是缓慢爬坡。我对极漂亮的运营数据心存疑惑,也对迅速提升的单车日均收入持保留态度。

罗兰贝格称,车辆利用率超过20%就能盈利,但2016年行业平均水平还在12%。一位分时租赁的高管说,业内认为单车单日有四个订单,就能盈利。这些提法,都是希望给一个简单清晰的标准,来衡量运营表现。但是具体评估一些分时租赁公司的数据,却需要仔细推敲。

比如一家分时租赁公司实现了日均单车收入120元,看似很不错。但是,多数分时租赁公司的车型综合工况续航里程也就150公里,扣除空调等电器费电,真正的可用续航也就100公里左右,冬天更短。按照比滴滴快车要便宜一档的定价,如何能达到这样的日均单车收入?是不是调度人员在调度的时候也在下单,也在支付?

由于总续航里程有天花板,如果订单从2个增长到4个,有可能用户行驶的里程短了,客单价反倒降了一半,增加订单数有可能是无用功。

即便收入可信,研发费用、人员工资、停车费、充电费、维修费用……是否摊进了单车日均成本,真能控制在120元以下?还有大黑洞:车辆可能是按五年折旧计入单车日均成本的,实际运营两三年就可能需要更新。

至于车企背景或者产业链背景的分时租赁运营商,购车或者充换电的成本如何计入运营公司的,也应该留意。还有一些政府支持的分时租赁公司,也许有额外补贴收入,形成盈利。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

总结

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玩家中,心思各异。有的为了卖车,有的为了卖电,有的为了囤运营牌照,有的为了圈钱,当然也有看好共享汽车的前景、打造出行新模式的创业者。本文对分时租赁企业当中的一些问题批评很多,但我仍看好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前景,只是道阻且长,盈利的挑战很坚硬,直面挑战,持久改进,才是求真务实态度。

· END ·

· 第一电动汽车网 ·

最懂新能源汽车的平台,新能源汽车资讯第一选择

2023-12-25

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