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朗汽车电路图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是什么?,威朗发动机电路板故障怎么解决

中颖电子专题报告:国内家电MCU龙头,DDIC+BMIC加速放量

(报告出品方/作者:招商证券,鄢凡、曹辉)

一、中颖电子为国内家电MCU龙头,显示驱动IC+锂电管理IC加速放量

1、 中颖电子为老牌 MCU 厂商,核心管理层多拥有联咏科技背景

中颖电子成立于 1994 年,主营工业控制类 MCU 及消费类 OLED 显示驱动芯片,MCU 主要面向家电主控、锂电池 管理、电机控制、智能电表及 IoT 等领域,OLED 显示驱动芯片主要用于手机和可穿戴设备等屏幕显示驱动。

中颖电子前身中颖上海为外资独资企业,于 2010 年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中颖电子前身为中颖上海,于 1994 年由中颖香港成立,至 2009 年 11 月前始终为外资独资企业;2009 年,为消除与中颖香港的同业竞争、避免关联交 易,中颖上海与中颖香港进行资产重组,中颖香港业务全部转移到中颖上海子公司中颖科技,同时中颖香港将所持 中颖上海 100%股权转让给威朗国际等 5 家境外法人;2010 年,中颖香港解散,同时中颖上海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 公司。

公司董事长为实控人,引入知名战略投资者助力发展。公司第一大股东傅启明先生为董事长,其通过威朗国际间接 持股 14.4%,为公司实控人;第二大股东香港中央结算公司持股比例为 6.15%,为港交所全资子公司,为后台集中 清算的中介公司;2021 年 4 月 26 日,威朗国际将 5.3%转让给华芯晨枫进而引入产业资本,华芯晨枫由华登国际中 国投资管理团队设立及管理,华登国际是半导体产业链专业投资机构,自 1987 年创办以来已投资于全球 500 余家 公司,其中百余家公司已成功在全球市场上市,同时华芯晨枫承诺“自协议转让股份过户日起,未经受让方书面同 意,2 年内不再减持其持有的公司股票”,目前华芯晨枫持股 5.3%,为第三大股东;公司其他股东包括全国社保基 金、诚威国际、广运投资等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

中颖电子高管大多具有联华电子旗下联咏科技工作背景,从业经验均较为丰富。1996 年,联华电子将旗下 IC 设计 部门分拆多个公司,其中包括联咏科技,其主要产品为显示驱动芯片以及数字电视、数字机顶盒、数字相机、 DVD 播放机芯片等。①董事长:傅启明先生生于中国台湾,历任联华电子 IC 设计部门工程师、飞利浦 IC 设计部门资深工程 师、联华电子 IC 设计部门项目经理、联咏科技商用产品事业部经理,于 1997 年 7 月 1 日至 2000 年 5 月 10 日期间 在联咏科技的主要工作为商用电子产品市场分析,并提案新产品开发项目,傅启明入职持有联咏科技 1.4%的股份, 自 2011 年 7 月起已不再持有联咏科技股份。傅启明先生于 2002 年加入中颖香港,并在 2009 年前担任中颖香港及 威朗国际的董事长兼实控人,在 2010 年 4 月前担任中颖上海总经理,自 2010 年 12 月起担任公司董事长;②总经 理:宋永皓先生在 1997 年 7 月 1 日至 2000 年 5 月 10 日期间担任联咏科技商用产品事业部经理,主要工作为市场 推广及销售,于 2002 年加入中颖香港,自 2010 年 8 月起任中颖电子总经理;③副总经理:郭志升先生曾任联华电 子正工程师和联咏科技副理;④副总经理:朱秉濬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1995 年加入公司,多年来领导 公司模拟 IC 的研发工作;⑤第一事业群总经理:向延章先生历任公司现场应用工程师、业务总监等,自 1997 年至 今在公司从业近 25 年。

公司拥有三家全资子公司及一家控股子公司,业务布局上海、合肥、香港、西安等地。中颖电子拥有中颖科技、西 安中颖、合肥中颖三家全资子公司,中颖科技于 2009 年 1 月成立,为中颖电子在香港的经营主体,西安中颖于 2011 年成立,专注 MCU 及锂电 BMS 芯片业务,合肥中颖于 2019 年规划成立,目前为公司合肥研发中心,未来将 成公司第二总部;中颖电子于 2016 年上海辉黎电子等合资成立控股子公司芯颖科技,目前芯颖科技为中颖 OLED DDIC 经营主体。


2、 拥有 MCU+OLED DDIC+锂电 BMS 三大产品线, WiFi/车规级产品加速布局

公司 MCU 主要面向小家电及白色家电、电机控制、电力电表领域,OLED 显示驱动芯片包括 PMOLED 和 AMOLED 的驱动芯片,应用于手机及可穿戴设备,锂电池管理芯片包括动力电池管理芯片及智能终端芯片,主要面 向笔记本电脑、手机和 TWS 等消费电子、电动单车及通讯基站电源等领域。

中颖电子业务布局横向拓展,从最初家电 MCU 拓展至 OLED 显示驱动 IC 及锂电池管理芯片。中颖香港于 1994 年 投资设立了上海中颖,在 1994~2002 年期间,公司主要引进外部人才进行技术积累;2002 年,现任董事长和总经 理从联电加入公司,公司拥有了较强大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团队,能够提供系统 SoC 解决方案并开始专注于国产替代 的工控级 MCU 芯片;2003 年,公司正式进军 MCU 领域,首先推出小家电 MCU,应用于如电风扇等领域,面向美 的等客户;2005 年,公司推出 PMOLED 芯片,首次进入 OLED 显示驱动芯片领域;2007 年,公司开始研发锂电 池管理芯片,并于 2010 年推出;2014 年,公司推出首颗 AMOLED 显示驱动芯片,并于 2016 年成立控股子公司芯 颖科技,加大 AMOLED 领域芯片研发力度;2018~2020 年期间,PMOLED 屏部分应用市场逐渐被 AMOLED 屏替 代,公司基于对市场形势判断,将 OLED 显示驱动芯片研发重心转为面向 AMOLED 领域;2021 年,公司 3C 锂电 池 BMS 系统成功切入主要手机及 TWS 耳机品牌厂商,动力电池 IC 在电动自行车领域份额逐步提升。

公司 MCU 业务纵向发展,稳健拓展 IoT 及汽车等新兴领域布局。公司在 2003 年开发出小家电 MCU,后逐步发布 MP3 等电脑用 MCU 和电表类 MCU,在 2010 年,公司研发出首颗白电 MCU,并在之后逐步开发无线/蓝牙 MCU, 公司于 2016 年推出了第一款 32 位低功耗蓝牙 IoT 芯片,主要用于工业物联网(IIoT)领域,在 2019 年 10 月,中 颖电子和子公司中颖科技计划分别以 907.4 元和 195 万美元(合计约 2300 万人民币)现金分期支付,收购澜至科 技的 WiFi 部门,以加强智能家居及 IoT 领域布局,自此公司具备 WiFi 技术。目前公司蓝牙+MCU 产品可以用于蓝 牙 4.0、5.0,包括健康医疗领域的无线血压计、无线血糖仪、灯具传输等,WiFi 产品目前仍处于开发阶段。公司汽 车控制 MCU 处于研发阶段,前期产品为车身控制 MCU。


3、 AMOLED DDIC 和锂电 BMIC 加速导入品牌客户,2021 年营收和利润高增长

公司自上市以来营收保持稳健增长态势,2020 年实现营收 10.12 亿元,2012~2020 年营收 CAGR 高达 18.3%。公 司锂电管理 IC 及显示驱动 IC 处于高成长性赛道。公司 2012~2020 年收入稳步增长主要系 MCU 份额提升(小家电 MCU 份额提升和大家电 MCU 等新品不断放量),由于家电(小家电及白电主控、遥控器等)MCU 产品需求差异化较大,国内厂商相对国外厂商更能把握本土消费者需求,公司在 2003 年就开始布局小家电 MCU,并花费数年时间 进行客户验证,所以公司在国内家电 MCU 市场实现部分国产替代,份额不断提升。公司新品 AMOLED 显示驱动 IC 和锂电管理芯片整体收入占比较小,2020 年显示驱动 IC 收入占比不到 10%,锂电管理芯片收入占比大约 20%。

公司 21H1 收入增速高达 50.8%,创近十年来增速历史新高,主要系 MCU 产品涨价以及 AMOLED 和锂电管理等产 品放量。公司 2021 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6.86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50.8%,显示驱动 IC 占比为 15.2%,锂电管理芯 片占比预计 20%以上,前三季度实现营收 10.94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47.4%。分产品看,MCU:虽然整体下游需求 旺盛,但受限于产能不足,因此公司对部分产品进行 1~2 次涨价,工控产品(主要为工控 MCU)营收增速较为平稳, 2021 上半年同比增长 34.7%;锂电管理芯片:工控芯片中锂电池管理芯片实现翻倍增长,公司锂电池管理芯片在 2021 年成功导入国内多家品牌手机及 TWS 大厂,并且逐渐从后装维修市场进入前装市场;显示驱动 IC:公司显示 驱动 IC 收入上半年呈现数倍增长,同比增长 313.7%,营收占比在 21H1 也快速提升,从 2019 年的 6.5%提升至 2021 上半年的 15.2%,主要系公司新品放量,同时相应产能得到释放。


从盈利能力来看,公司历史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比较稳定,2021 上半年盈利能力改善。2018~2020 年,公司毛利 率从 44%小幅下滑至 41%,主要系①公司产品主要采用 8 寸晶圆,由于很多设备厂家不再生产 8 寸设备,公司 8 寸 产能面临瓶颈,上游供应商调涨价格导致成本增多,而公司面对上游供应商议价权不大;②产品组合中低毛利率的 显示驱动 IC 营收占比增大,而显示驱动 IC 具有单一产品量大但毛利较低的特征,进而拖累了整体毛利率。2021H1 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 45%/22%,较 2020 年有所提升,工业控制芯片和显示驱动芯片毛利率分别为 47.4%和 30.4%,同比均有所改善,主要由于部分高毛利新品推出及今年上半年公司产品普遍涨价,减少了上游晶圆厂涨价 带来的成本影响。2021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毛利率 46.66%,同比增加 5.9pcts,主要系产品涨价及高毛利产品占比增 大,实现归母净利润 2.68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78.2%。


公司在最近几年一直降本增效,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公司期间费用率从 2015 年的 27.5%降低至 21H1 的 22.3%, 其中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逐年下降,体现公司成本管控能力不断增强。但公司近年来加大了研发投入(全部为 费用化支出,用于智能家居、AMOLED、锂电及汽车电子等领域),研发费用率自 2017 年来逐渐提升。公司研发人 员数量近年来保持稳定,占比维持 80%左右,研发费用率提高主要体现在研发人员平均薪酬提高上,2021 前三季度 公司研发费用为 1.98 亿元,同比大幅增加 59.7%,主要是上半年公司产生股权激励费用,对员工薪奖增多所致。

公司坚持股权激励,分红比例高,人员离职率低。公司在 2015 年之后保持每年分红占归母净利润 60%以上比例, 同时公司自上市以来于 2015、2017、2020 年共进行过 3 次股权激励,最近一次股权激励方案发生在 2020 年 11 月20 日,计划对中层管理及核心技术骨干共 126 人激励公司 1.23%的股份(共 342.59 万股),第一期解锁时间为 2021 年 11 月,第一期解锁条件为 2020 年营业收入不低于 9.90 亿元,目前已达成,第二期解锁条件为 2021 年营 业收入不低于 11.50 亿元。由于完善的激励制度,公司人员离职率较低,技术人员中,在公司入职 5 年以上的占比 55%,入职 10 年以上的占比 34%。(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二、小家电MCU龙头地位稳固,白电MCU份额快速提升

1、MCU 市场长期为国外巨头垄断,缺货涨价行情下加速国产替代趋势

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又称单片微型计算机,MCU 集成了缩减版的 CPU,并包含 RAM、 ROM、时钟、定时/计数器等外设,可实现智能化以及轻量化控制电子电路系统。

MCU 整体百亿美金市场,长期为国外厂商垄断。根据 IC Insights 数据,全球 MCU 市场规模约 150~200 亿美元, 2020 年全球 MCU 市场规模约 150 亿美元,2021-2024 年全球 MCU 市场规模 CAGR 预计约为 6.08%,预计 2024 年市场规模可达 185 亿美元。据英飞凌官网数据,2020 年全球 MCU 厂商市场份额占比前三位分别是瑞萨电子、恩 智浦和英飞凌,欧美及日韩系厂商在全球 MCU 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


MCU 下游面向长尾市场,应用领域极其分散。根据 gminsights 数据,2020 年全球 MCU 前四大应用领域为汽车/工 控/消费电子,分别占比 36%/25%/16.4%。不同位元的 MCU 应用领域有很大差异,位元数越多,MCU 面向的领域 越高端,4 位一般面向如传呼机、车用仪表、CD 播放器等,8 位则多面向电表、马达控制器、家电电机等领域,随 着智慧家居、IoT 等联网需求增多,所需的计算及数据处理能力更强,越来越多的 32 位 MCU 被使用,截至 2020 年, 中国通用 MCU 市场中 32 位占比已达 54%。

MCU 在 2021 年迎来全球缺货涨价行情,国产替代机会涌现。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IoT 等需求持续增长,同时 供给侧产能紧张,MCU 在 2021 前三季度维持缺货涨价行情,根据富昌电子 21Q1~Q3 市场行情报告,进入 2021 年 以来,全球主要 MCU 厂商渠道端货期延长,价格上涨,海外厂商如意法等的 MCU 部分型号渠道价格较正常水平上 涨数倍至数十倍。

2、国内家电 MCU 市场规模 50 亿元左右,智能化变频化带来增量需求

家电是 MCU 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家电市场主要分为大家电和小家电,大家电包括空调、冰箱和洗衣机等白色家电和 音箱、家庭影院等黑色家电,小家电主要是指以家居和厨卫等应用为目的的家用电器,包括豆浆机、破壁机、电磁 炉、电风扇、电吹风等日用电器。根据我们测算,整体中国家电 MCU 规模 50 亿元左右,其中白电 MCU 25~30 亿 元,小家电 MCU 大约 20 亿元,大家电出货量未来增长相对有限,但智能化和变频化升级有望提升 MCU 需求;小 家电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智能化带来小家电 MCU 量价齐升。

2.1 冰洗空等传统大家电市场规模稳定,智能变频化带来 MCU 增量需求

传统白电中一般需要 1~2 颗 MCU,主要用于电机控制、模拟传感器测量、前面板键盘控制以及在 LED/LCD 上显示 结果等。如在传统冰箱中,MCU 需要完成的功能是控制冷藏室和冷冻室两个储物空间达到预先设定的温度即可。根 据产业在线数据,2020 年家用空调、洗衣机、冰箱中所需 MCU 分别占比 59%、29%和 12%。随着家电下乡逐渐完 成、白电产品质量上升,白电面临换代需求不足问题,从 2017 年以来,国内白电产量增速放缓,2020 年产量甚至 出现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 年中国白电(家用空调、洗衣机、冰箱)产量共 2.94 亿台,同比下降 1%。


根据产业在线数据,2020 年国内白电 MCU 出货量为 4.86 亿颗,同比增长 7.1%,按照白电下游占比拆分,假设 8 位 MCU 价格 1~2 元,32 位 MCU 价格 6~10 元,16 位 MCU 价格介于 8 位和 32 位之间,测算国内白电 MCU 市场 空间约为 25~30 亿元。

智慧家居带动家电 MCU 升级,32 位 MCU 控制系统助力设备联网及高阶功能。当下白色家电已经迈向智能化发展 时代,根据美的数据,智能变频化带来白电中电机数量增多,电冰箱可能会使用 5 个或以上电机,空调的室外机和 室内机各使用 2 个。冰箱中可开辟多个储物空间,并可通过设置实现速冻、保鲜等特殊功能。电机数量增多、冰箱 储物间增多等需要 MCU 更强的算力与控制功能,同时白电如果需要实现联网等功能则要配备更高位数的 MCU,白 电 MCU 正在从 8 位向 32 位升级 。如在家用双开门云冰箱中,运用 32 位 MCU 作为控制主体,通过外接模块或按 键,实现温度调节、Wi-Fi 连接、智能显示等功能。


白电变频化逐步渗透,32 位 MCU 占比提高带动白电 MCU 价值量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国内白电变频化渗 透率逐年提高,2020 年国内洗衣机、家用空调、冰箱变频化渗透率分别为 41.5%、18.6%、29.7%。根据产业在线 数据,白电中 32 位 MCU 占比提升明显,2020 年 32 位 MCU 在家用空调中占比超 50%,同比大幅提升 15.1pcts, 在冰箱和洗衣机中占比同比分别提升 2.2/7.8pcts,32 位 MCU 占比提高将带动白电中 MCU 价值量上升。

2.2 小家电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智能化趋势提升小家电 MCU 需求

小家电市场规模逐渐增长,智能化升级有望提升 MCU 需求。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 年中国小家电市场规模 预计为 5127 亿元,2012-2023 年中国小家电市场规模 CAGR 预计为 13%,市场规模稳定增长。微波炉、电饭煲和 电风扇等小家电是较为成熟的市场,传统小家电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有望采用更高级的 MCU 来实现更复杂的功能, 提升 MCU 需求。

根据 CSIA 数据,2017 年中国小家电 MCU 市场份额中公司占比 19.8%,2017 年中颖电子国内总收入 4.06 亿元, 小家电 MCU 收入占比预计高达 80%以上,由此测算出中国小家电 MCU 市场规模大约 15 亿元,假设 2017~2021年小家电 MCU 收入 CAGR 为 5~10%,据此推算目前国内小家电 MCU 市场份额约 20 亿元左右。


小家电智能化提升单台设备 MCU 使用量。传统电磁炉 MCU 主要是需要满足按键控制的功能,锅灶联动式电磁炉具 有电磁炉主控 MCU 和锅盖主控 MCU,锅盖 MCU 可借助温度检测和泡沫检测进行智能检测和调整,达到无需看管 的目的。对于空气净化器,可用一个 8 位 MCU 控制出风系统,同时加一个 32 位 MCU 达到检测外界光线、湿度、 粉尘以及机身倾斜等功能。小家电逐步迈向智能化阶段,感知能力和控制处理能力升级有望带动单台设备 MCU 使用 量提升。

2.3 大家电变频 MCU 及新兴 MCU 市场积极布局

根据 IC Insights 数据,截至 21H1,中颖电子 MCU 销售额占全球 0.5%,公司在细分家电 MCU 领域为国内绝对龙 头。中颖电子早在 2002 年开始布局 MCU,2004 年首次推出小家电 MCU,拥有美的、苏泊尔等客户;公司于 2013 年开始布局白电 MCU,产品主要布局定频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主控芯片,国内白电 MCU 市场被瑞萨、英飞凌等 国外巨头垄断,公司市场份额预计个位数;公司在变频白电 MCU 领域市场份额较低,近年来积极布局,目前变频洗 衣机、变频冰箱 MCU 产品已经量产,由于变频空调客户要求产品稳定性高,验证时间较长,目前产品小批量产。

公司 2021 上半年工控芯片收入 5.82 亿元,假设锂电管理芯片收入占比 20%~25%,预计家电 MCU 收入为 4~4.5 亿 元,由于公司较早布局小家电 MCU,白电 MCU 领域份额近年来才逐渐提升,因此预估家电 MCU 收入中 60%~70% 为小家电 MCU,收入约为 3 亿元,白电 MCU 收入为 1.5 亿元左右。


公司 8 位定制化产品有较强优势,积极拓展 32 位及 55nm 制程产品。公司目前拥有 200 余款 MCU 型号,以 8 位 定制化专用型 MCU 为主,多采用 Intel 8051 架构。目前公司 MCU 进行制程切换与新兴领域布局,逐渐增大 32 位 ARM 内核 MCU 比例,2021 年上半年,公司电机产品线新推出的 32 位 ARM MCU 已经在变频大家电应用量产,其 中变频空调客户实现小批量产;55nm ARM M3 内核高性能白电 MCU 目前完成开发,进入项目开发设计阶段;此前 公司 MCU 多为 8 寸晶圆生产的 90nm~110nm 制程,目前正积极向 12 寸晶圆 55/40nm 切换。

公司家电 MCU 国内领先地位得益于历史积累,未来发展受益于产品升级与国产替代。MCU 市场整体发展平稳,产 品需要长时间的耕耘,公司在 MCU 布局较早,而 MCU 客户一般为保证稳定性,客户导入与验证周期比较长,所以 供应商比较稳定,公司早在 10 几年前就和下游美的等大客户建立合作关系,率先建立了国内领先地位。此前公司在 变频化白电,尤其是变频空调领域市占率较低,与国外厂家有较大差距,但在 2021 上半年 MCU 产能紧张情况下, 国内家电厂家积极引入国内 MCU 厂家作为备选方案,公司凭借较高的性价比成为白电厂家主要的选择,在国产替代 趋势下未来市占率将稳步提升。

公司布局 IoT、汽车电子等新领域。公司已有 MCU+蓝牙方案,主要用于医疗系统,目前开发的 WiFi 技术主要以低 功耗、高兼容、高可靠性、长传输距离为主,未来望整合 WiFi 和 MCU 技术,实现家电间的互联互通;汽车领域, 公司已有空调控制、变频马达控制等技术积累,目前主要研发车身控制,如车窗开关等部位的 MCU。

三、切入OLED显示驱动IC百亿市场,芯颖科技有望扭亏为盈

1、全球 AMOLED 屏渗透率不断提升,大陆厂商积极扩产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即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自发光特性,属于显示面板一种,为 LCD 之后 新一代显示技术,传统 TFT-LCD 显示技术由于成熟度较高、发展历史悠久,在市场上占据了主流地位,但 OLED 技术具有显示效果佳、省电效率高、轻薄、成本低等特点,广泛用于智能手机、汽车电子、可穿戴设备等产品屏幕 中。按照驱动方式,OLED 可分为被动式(PMOLED)与主动式(AMOLED)。

AMOLED 特性更好,逐渐替代 LCD 与 PMOLED。PMOLED 易于制造,但只能通过外部电路控制像素点,相较 PMOLED 消耗更多单位功率,因此适合功能机、PDA、MP3 播放器等小屏幕;AMOLED 上有多种 TFT 阵列,可独 立精确控制每个像素点,实现连续发光,由于 TFT 阵列位于 AMOLED 内部,所以 AMOLED 更加节能,拥有更高分 辨率,广泛应用于智能电视、智能手机等高端屏幕中。PMOLED 由于下游应用领域缩小,逐渐被 AMOLED 替代。


OLED 整体市场规模增长,AMOLED 渗透率不断提升。智能手机、电视、可穿戴设备等为 OLED 主要下游应用, 各应用中 OLED 面板出货量及渗透率不断上升带来 OLED 整体市场成长。根据 Omida 预测,2020 年智能手机 AMOLED 屏幕渗透率达 28.9%,2021 年将达 40%;据集邦咨询数据,2020 年面板出货量达 1.43 亿片,2021 上半 年出货 1.35 亿片,2021 上半年 OLED 面板渗透率达 2.6%;新兴领域带来 OLED 面板的增量需求,根据 IDC 数据, 2023 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将达 1.32 亿块,据 VR 陀螺数据,全球 VR 头显设备在 2020 年实现出货量 670 万台, 同比增长 72%。据 IHS 预测,全球 OLED 整体出货量将从 2016 年的 4.15 亿片上升至 2020 年的 8.26 亿片,CAGR 达 18.8%,2020 年整体市场规模约 450 亿美元。同时,AMOLED 显示屏渗透率不断提升,据 Omida 数据,2020 年全球 AMOLED 渗透率近 30%,预计 2027 年渗透率达 44.7%。


中国大陆新增产能助力中国 OLED 快速发展,手机 OLED 采购金额占比第一。国内厂商近年来积极扩产,根据中国 产业信息网数据,国内 OLED 产能占比将逐渐提升,在 2022 年预计达 42%,后续有望与韩国持平甚至反超韩国。 得益于大陆手机厂商的积极扩产,中国 OLED 采购金额占比也在提高,根据 UBI Research 的数据,在 20Q2,中国 已经超过韩国成为智能手机 OLED 第一大采购国。(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 显示驱动 IC 为 OLED 最重要的组件之一,大陆企业积极切入加速追赶

显示驱动 IC(Display Driver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 DDIC,OLED DDIC 通过电信号驱动显示面板,传递视频数据, 配合 OLED 显示屏实现轻薄、弹性和可折叠功能,并提供广色域和高保真的显示信号。显示驱动 IC 也能降低 OLED 屏幕功耗,从而实现更高续航。AMOLED 显示技术凭借其在功耗、柔性、显示效果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实现了向新 兴电子应用领域的渗透,其市场份额逐步提升。

涨价及新兴需求带来全球 OLED DDIC 增量市场。根据 CINNO Research 数据,2020 年全球 OLED 驱动 IC 市场规 模为 55 亿元,其中国内 AMOLED DDIC 市场规模为 22 亿元。一方面可穿戴设备等增量拉动市场规模增长,另一方 面显示驱动 IC 供不应求情况下涨价明显,预计 2021 年全球显示驱动 IC 市场规模将达 80 亿元。

全球 AMOLED 显示驱动 IC 市场份额集中于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厂商。根据 Omida 数据,2020 年全球智能手机显示驱动 IC 市场中三星 LSI 部门占比 52%,排名第一,SiliconWorks 为 LG 分拆出去的 IC 公司,占比 24%,中国 台湾厂商联咏科技和瑞鼎科技分别占比 7%和 6%,国内厂商目前处于追赶位置,占比不高。


日韩及中国台湾厂商在 OLED 显示驱动 IC 处于垄断地位。日韩及中国台湾厂商在 OLED 显示驱动 IC 中处于领先地 位,源于长期技术积累。OLED 最早于上世纪 50 年代提出,并在 21 世纪初最早由日本 SONY,韩国三星、LG 等厂 商量产,日韩及中国台湾企业在 OLED 材料、组件等方面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与较高的技术壁垒,中国台湾厂商联咏 科技和瑞鼎科技分别于 1997 和 2003 年成立,其中联咏科技 2020 年驱动 IC 出货量大约 1 亿片,为国内最大的显示 驱动 IC 厂家。

中国大陆厂商加速追赶。中国大陆厂商加速进入 OLED 显示驱动 IC 市场,如 2013 年维信诺与晶门科技研制成功中 国大陆首颗 AMOLED 驱动芯片;2016 年京东方入股新相微电子;2016 年 11 月晶门科技收购 Microchip 部分技术 加上 maxTouch 半导体产品,集创北方收购 Exar 旗下电源管理 IC 设计公司 ImI;华为海思自研的 OLED 驱动芯片 已于 2020 年完成流片,预计采用 40nm 工艺,于 2022 上半年量产,同时华为旗下哈勃在 2021 年 5 月入股显示驱 动芯片厂商 ViewTrix 深圳云英谷科技,后者从 20Q3 开始量产 AMOLED 驱动芯片。

3、中颖电子战略投资芯颖科技,AMOLED 显示驱动 IC 业务快速放量

中颖电子于 2005 年推出 PMOLED 显示驱动 IC,在 TFT 研发方面有长期技术积累,公司于 2014 年量产首颗智能手 机 AMOLED 显示驱动 IC,于 2015 年其国内首颗高清 AMOLED 驱动 IC 被和辉光电采用,和辉光电成立于 2012 年 10 月,是上海市政府和金山区正度共同投资的专注于中小尺寸 AMOLED 显示屏生产的公司,是国内第一个实现 AMOLED 量产的企业,本次客户导入表明中颖电子 AMOLED 驱动 IC 得到知名客户认可。

芯颖科技产品覆盖消费电子大客户。2016 年 7 月 13 日,中颖电子和上海辉黎电子等公司合资成立芯颖科技,公司 所有显屏芯片的研发、销售及市场开拓均由芯颖科技负责。2018Q1 芯颖科技完成第一款 FHD AMOLED 显示驱动 内部验证,与国际竞争对手同步跨入 40nm 制程,根据公司 2021 年 3 月 1 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披露,芯颖科技正引 入战略投资者并计划上市。截至 2021 上半年,中颖电子持有芯颖科技 69.2%的股份,芯颖科技目前产品用于手机、 运动手环和仪表等的 AMOLED、PMOLED 显示屏中,由联电、和舰科技、华虹、世界先进等代工厂代工,客户覆 盖华为、HTC、和辉光电、维信诺等知名显示屏厂商。

芯颖科技营收高速增长,2021 年有望实现盈亏平衡。2016~2020 年,芯颖科技营收 CAGR 达 21%,2021 上半年 实现营收 1.04 亿元,超越去年全年,同比大幅增长 361%,主要系 OLED 屏国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AMOLED 屏 在手机渗透率提升,同时公司此前布局的 12 寸产能在 2021 年得到释放;毛利率方面,由于 AMOLED 显示驱动 IC 主要为韩国、中国台湾企业所垄断,有单一产品量大、毛利率偏低的特征,公司品牌效应相比处于劣势,毛利率短 期承压,2021 上半年显屏驱动 IC 毛利率为 30.4%,拖累整体毛利率;2016~2021 上半年,芯颖科技亏损金额整体减小,盈利能力上升,2021 下半年芯颖科技有望推出 AMOLED DDIC 一系列新品,同时叠加上半年涨价因素,全 年来看芯颖科技有望实现扭亏。


国内 OLED 厂家积极扩产,芯颖科技引入战略投资者。进入 2021 年来,国内 OLED 厂商积极扩产拉动下游需求, 其中京东方和 TCL 华星分别投资数百亿元建设 AMOLED 器件,面向智能手机/平板/车载显示器等下游应用,和辉光 电于 2021 年 5 月在科创板上市,募资 80 亿元建设两条 AMOLED 显示屏产线。中颖于 2020 年 9 月 18 日发布《关 于控股子公司拟引入投资者增资的公告》,计划通过引入投资者增资以导入产业资源,但仍将保持其作为芯颖控股 股东的地位。

四、锂电BMS切入前装市场,动力锂电池管理IC受益于电单车放量

1、电源管理 IC 为国外垄断,中颖电子布局锂电管理 IC 细分领域

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由很多功能模块组成,包括截断 FET、电量检测、电池电压监视器、 电池电压均衡器、实时时钟(RTC)、温度监视器以及状态机等,整合了电源管理 IC(PMIC)、电池充电芯片 (Charger IC)、电量计芯片(Fuel Gauge IC)、 监测芯片(Monitors)、 保护芯片(Protection IC)等单芯片及 AC/DC、DC/DC、PMW、LDO 等元器件。电池管理系统为电子电力设备关键组件,通过对电能的变换、分配、检 测及对其他电能管理实现电池状态监控、充电管理、电池保护等功能,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整机性能。

越来越多的电池管理系统为数模混合系统,整合 PMIC 芯片及 AC/DC 等模拟芯片,同时整合了 MCU 等数字芯片, 其中 BMS IC 可通过 SPI 接口与主机 MCU 通信,实现更高精度的控制与监测。


电池管理 IC 百亿美金市场,海外市场份额超 80%。据智研咨询数据,2020 年全球和中国电源管理 IC 市场规模分别 为 330 和 110 亿美元,整体市场被 TI、ADI 等国外厂商垄断,根据 Gartner 数据,2018 年全球电源管理 IC 市场中 CR5 厂商市占率合计占比超 70%,国内厂商份额较低。

电源管理 IC 下游应用十分广泛,主要面向通讯、数据处理、工业/医疗、消费电子等。

在消费电子中,大多数智能手机中都有一个电源管理 IC(PMIC),或者称为电源管理单元(PMU),为主系统作管 理电源等工作。PMU 承担着大部分供电任务和一些其他单元功能,如接口或音频等;

在通讯/数据处理的交流/直流(AC/DC)变换中,电源管理 IC 低的通态电阻,符合计算机和电信应用中更加高效适配 器和电源的需要。在电源电路设计方面,一般待机能耗已经降到 1W 以下,并可将电源效率提高至 90%以上;

在汽车电子中,新能源汽车最核心和最贵的两个器件是 IGBT 和电芯,围绕这两个器件的系统检测和保护芯片起到 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汽车内电压从 12V、48V、200V+、400V+最后到 800V 甚至 1200V,监测和保护的芯片电路的 功能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要,电源管理 IC 在其中提升整体性能。


公司两大锂电事业部分别负责开发消费电子中的 BMS 系统及动力电池中的锂电管理芯片,面向电源管理 IC 细分领 域。公司的动力电源事业部专注于各类动力锂电池主控单芯片的开发,产品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无线吸 尘器和储能电源等设备;智能终端事业部专注于各类锂电池电量计 SOC 芯片及二级保护芯片的开发,其开发的 BMS 系统为数模混合芯片,整合 BMS 及 MCU,面向手机、平板、笔电、无人机及对讲机等锂电池应用。


中颖电子锂电增长驱动力由笔电转向电动自行车及手机、TWS 耳机等领域。中颖电子早在 2007 年投入研发锂电池 管理芯片,并于 2010 年推出第一款产品,2016 年公司产品通过世界级一线笔记本电脑大厂认证,2019 年,公司锂 电产品内核向 32 位过渡,同时制程由 150nm 逐渐向 90nm 升级,并在 2020 年进一步切换至 55nm,快速占领共享 电动车市场,2021 年以来,公司锂电管理芯片增长由手机、TWS 耳机等消费电子驱动。2021 上半年,公司锂电池 管理 IC 逐渐从后装进入前装市场,在主要品牌手机及 TWS 耳机厂商国产替代进展良好,笔电锂电池管理 IC 在大品 牌客户小量量产,今年将做横向推广。

中颖电子 3C 锂电 BMS 切入消费电子前装数十亿元市场。中颖电子此前 3C BMS 面向笔电及手机维修市场,目前 逐步从后装转向前装,面向更大市场同时公司 BMS 系统采用 BCD(Bipolar-CMOS-DMOS)技术,BCD 是一种单 片集成工艺技术,能够在同一芯片上制作 Bipolar、CMOS 和 DMOS 器件,应用于无人机、运动相机的 BMS 系统中 整合 MCU+AFE 功能,实现数模混合,未来随着产品整合的器件逐渐增多,公司 BMS 价值量也将提高。全球每年 手机出货 13~14 亿部,按照锂电管理 IC 平均 2 元计算,全球手机中锂电 BMS 市场规模约为 20~30 亿元,同时 TWS 耳机每年出货 5~6 亿副,预计 TWS 耳机中锂电 BMS 市场规模为 10 多亿元,公司通过切入前装市场打开新成 长空间。

2、电单车锂电池渗透率不断提升,中颖电子动力电池管理 IC 持续受益

中颖电子动力电池管理 IC 面向电动自行车,公司未来动力锂电管理 IC 将充分受益于新国标下电动自行车替换需求, 及电动车、储能及其他电动工具中锂电渗透率的加速提升。

新能源拉动国内锂电池出货,未来几年有望快速增长。根据 GGII 数据,由于电动工具、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的快速 发展,2020 年国内锂电池出货量达 143GWh,预计到 2025 年达到 611GWh,CAGR 达 33.7%,其中动力锂电池上 量最快。短期来看,自 2018 年 3 月起,国内锂电池月度产量保持同比增长,自 2019 年起,锂电池产量快速增长, 在进入 2021 年来,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但月度产量维持近 20 亿只较高水平。


新国标发布后中国电动自行车重启增长,出行习惯切换带来电动车增量需求。2016~2018 年国内电动车产量逐年递 减,自 2018 年 5 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 2018 年 5 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简称 “新国标”)以来,国内电动车产量在 2019 年重启增长。与此同时,疫情使更多人将公交车出行转为电动车出行, 加之健康出行理念深入人心等,国内电动车市场迎来新需求,2020 年国内电动车产量近 3000 万辆,同比增长约 10%。

新国标下 9 成电动车将被替换,大部分存量替换目标 3 年内完成。新国标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 25km/h,蓄电池标称电压不大于 48V,整车重量(含电池)不大于 55kg,必须具有脚踏骑行功能。根据中国自行车 协会数据,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在 2019 年超 2.5 亿量,在 2021 年 6 月已超 3 亿量,据人民网 2020 年 6 月 12 日消息称,我国近 9 成电动车不达标,后续将被替换,而各地出台的替换过渡期主要集中在 2021~2023 年之间,过渡 期后,所有超标车一律不得上路行驶,意味着大部分超标电动自行车将在 3 年内被替换完。按照目前电动车保有量 3 亿量,90%的不达标率测算,2021~2023 年内平均每年被替换的电动车约 9000 万辆,而 2020 年国内电动车产量 仅为 3000 万辆,存量替换空间巨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新国标下电动自行车中锂电池将加速渗透。新国标规定整车重量(含电池)不超过 55Kg,而传统铅酸电池重量普遍 接近 20Kg,整车重量难以达标,同样体积下锂电池重量约为铅酸电池的 1/5~1/6,同时锂电池平均储能密度为铅酸 电池的 6~7 倍,并且使用寿命更长、额定电压更高、具备较高功率承受力、性能价格比更优,未来在电动自行车中 渗透率将逐渐提高。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0 年中国电动车保有量中已有 10.5%使用锂电池。

五、盈利预测

各产品线收入:短期看,中颖电子受益于产品涨价及 AMOLED DDIC 和锂电 BMIC 芯片在客户端的加速导入,长期 看,中颖电子在白电 MCU 还有较大的份额提升空间,AMOLED DDIC 及锂电 BMIC 新品在头部客户放量还处于相 对早期阶段,未来依然有较大的份额提升空间。①家电 MCU:小家电领域,公司已经拥有较高的市占率,未来市场 份额进一步提升空间相对有限。白电目前份额较低,未来公司重心也会逐步转移到白电领域,且白电 MCU 市场空间 几乎是小家电的两倍。2021 年由于 MCU 缺货涨价,前三季度工控(大约 60%~70%为 MCU)同比增长约 50%, 考虑到 2022 年 MCU 价格将有所回落,白电客户进一步渗透以及产能端的释放,预计 2022~2023 年将保持小幅增 长趋势,预计 2021/2022/2023 年同比增速为 18%/24%/17%,营收为 8.80/10.93/12.81 亿元;②AMOLED DDIC: 此前 OLED 市场份额主要为国外厂商占据,近年来国内公司积极扩产加速追赶,随着国内 OLED 产线良率的提升以 及中颖自身 OLED DDIC 产能的释放,未来将有望保持较高增速。2021 前三季度公司产能逐步释放,AMOLED DDIC 营收实现同比数倍增长,考虑到 2021 年整体产能同比增长,并且后续随着新品持续放量,公司将在 AMOLED 产业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预计 2021/2022/2023 年收入为 2.2/3.5/4.55 亿元;③锂电 BMIC:公司 锂电池 BMIC 在 2020 年之前主要面向笔电市场,2020 年受益于电动自行车中锂电池渗透率提高而快速放量,2021 上半年公司锂电池 BMIC 从维修市场逐渐导入面向手机及 TWS 耳机品牌厂商的前装市场,进一步打开成长天花板, 我们预计 2021/2022/2023 年营收为 4.06/6.09/7.92 亿元。

各产品线毛利率:①家电 MCU:考虑到公司 2021 年产品价格调涨因素,预计 2021 年公司产品毛利率全线上升, 考虑到后续 MCU 价格有下滑风险,因此 MCU ASP 和毛利率有下滑趋势,但大家电产品占比的提升也有助于带动 MCU 毛利率的提升,综合两个维度考虑,我们假设 2022 年 MCU 毛利率小幅回落至 45.5%,2023 年公司毛利率保 持稳定。②AMOLED DDIC:公司 AMOLED DDIC 毛利率此前较低,但考虑今年涨价同时新品推出因素,今年毛利 率预计大幅提升,2022/2023 年小幅回落,预计 2021/2022/2023 年毛利率分别为 40%/37%/37%。③锂电 BMS: 公司锂电 BMIC 毛利率此前较为平稳,锂电 BMIC 在 2021 年导入手机主要品牌厂及 TWS 耳机厂商,预计 2021 年 毛利率有所上升,后续小幅回落,预计 2021/2022/2023 年毛利率分别为 54%/53%/50%。

各部分费用率:公司近年来降本增效成果明显,伴随公司收入规模持续扩大,预计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将保持相对 稳定或小幅下降趋势,公司研发人员占比 80%,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平均薪资提高,同时 2020 年 公司主要对研发人员进行股权激励,预计 2021/2022/2023 等股权激励费用为 1328/879/506 万元,占总体营收比例 较低,因此股权激励费用对三费率影响较小,因此我们假设 2021/2022/2023 期间费用率分别为 22%/20%/19%。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2023-12-16

2023-12-16